总结起来,目前的公益节目或者说具有公益元素(或包装)的节目,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直接物质帮扶的,如《天声一队》《梦想合唱团》等;另一类注重“公益力”的精神感召,可归于泛公益类节目。《开学第一课》和《中国梦想秀》为个中代表。
前一类节目公益元素直观明了,后一类则有更多演变空间。
浙江卫视节目中心主任杜昉就表示,《中国梦想秀》做的是精神慈善,精神感召和承诺更能感召和鼓舞人,“新闻视角、人文情怀、公益诉求、综艺包装,这4个元素合起来,就能做成一台好的电视公益节目。”央视的《开学第一课》则是教育部和央视共同举办的大型电视公益活动,用更细微的视角,“给孩子们传递课本还未涉及的价值观方面的内容,展现主流媒体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从社会议题设置、实际传播效果和影响力而言,《开学第一课》无疑是“泛公益”的一个代表。目前,这档特别节目已成为央视除春晚外收视率表现最好的节目之一。
公益元素除了渗透入各类节目,电视人身体力行公益行动,也是2011年度的一大现象。比如崔永元的“为孩子们加个菜”的微博活动,电视主持人的“明星衣橱”活动等。
当下转型中的社会,确实需要“公益”来弥合裂隙、抚慰伤痛、修葺价值。于电视而言,现有的“公益”尝试和实践,还只是一个起点。
融合和混搭
服务节目和娱乐节目的融合、电视平台向新媒体平台的延展融合、综艺和代际概念的混搭⋯⋯电视荧屏在调整中,开始重新梳理资源和编排理念。
服务元素的混搭,体现在多种类型的节目中。《非诚勿扰》从“婚恋情感秀”升级为“大型生活服务类节目”,此类节目和以《非你莫属》为代表的职场服务类节目,构成了2011的“婚恋”和“职场”两大荧屏综艺军团。湖南卫视的新节目《把谁带回家》是典型的融合综艺和服务性的节目,随后,浙江经视推出同类型节目《金牌保姆》。湖北卫视新推出的《冲出危机》则以普及地震、空难、山体滑坡、野外自救等安全知识和自救措施为切入点⋯⋯
电视平台和新媒体平台融合的典型体现是爱奇艺《恐怖!健康警报》反向输出至多家电视台、湖南卫视和搜狐视频基于《向上吧,上年!》的合作。
以《恐怖!健康警报》为代表的网络视频自制内容反向输出至电视台,前提是目前电视与视频网站的观众群具有一定重合性,平常在电视上收看节目的观众往往不会排斥网络自制节目的出现。电视台可凭借网络自制节目丰富自身内容,网络视频可借电视平台有效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向上吧,上年!》则是基于湖南卫视品牌节目的深度“台网互动”,这种融合涉及制作、运营、资源等各个方面。
除以上种种,代际概念和综艺形式的融合混搭,更是2011年综艺节目创新的一大亮点。
自去年深圳卫视《年代秀》大放异彩后,今年的卫视荧屏上,又新增了安徽卫视的《黄金年代》,加上山东卫视的《歌声传奇》,新一年的卫视荧屏,“代际概念”持续火爆。
模式潮
除了荧屏政策调整,“模式”是2011年最热的话题之一。
在“第五届《综艺》年度节目暨电视人榜”上,获年度节目荣誉的《正大综艺·谢天谢地,你来啦》《中国达人秀》《年代秀》《激情唱响》《中国梦想秀》《歌声传奇》均为模式引进节目。这契合了电视节目模式化的大趋势。
2012年,这一热潮在持续。不完全统计,安徽卫视的《黄金年代》、湖北卫视的《我爱我的祖国》、东方卫视的《厨艺大师》等,都是模式节目,已经播出或即将播出。
版权模式在中国市场的发酵,从1998年央视与法国合作的《城市之间·北京-巴黎》算起,已有十多个年头。2006年起,敢为人先的湖南卫视先后引进了10余个节目模式。而且,这期间湖南广电先后多次派出骨干赴英美等国进修——电视湘军制作力量的强大与其多年来与国际先进节目制作机构的交流密不可分。
除开领先卫视的“抢先一步”,在更广泛的中国电视业,“模式”一直是从业者关注的话题,经历了从模仿到市场化的渐进——转型节点当属《中国达人秀》的爆发。
更重要的是,在2011年,“模式”真正开始成为立体双向的交流。
一方面,模式成功“中国化”的关键点在于平台价值和执行力,由此,“联合研发”已成为模式输出方开拓中国电视市场的新着力点。另一方面,引进模式在国内全面生根发芽,伴随而来的流程管理、创意执行、制作培训为中国电视带来了更深层的推动力。在这种内外兼修的锤炼下,成功的模式节目如《中国达人秀》还生发了“再输出”能力——2011年,新加坡传媒集团新传媒购买了《中国达人秀》在新加坡的版权,并在当地掀起收视热潮。
健康的创意产业交流,必然要具备这种双向性。2011年,关于模式的“模式”初步形成。
相关热词搜索: 突围 第五届 综艺 节目 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