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性质论略

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性质论略

时间:2025-08-03 17:51:58 浏览次数:

提要:学界一般认为马王堆帛书本《春秋事语》与《左传》接近。然种种迹象表明,帛书《春秋事语》与《国语》编撰主旨和撰构手法不惟形似,亦具有神似之处。帛书本《春秋事语》极有可能是古本《国语》的一种选本。这样的推断,除了二者之间的相似性以外,还有史学史上的案例可以参考;其他出土材料的发现也为此提供了旁证。考察这一问题,对重新认识作为一种体裁的“语”及其流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国语》 《左传》 《春秋事语》选本

1973年12月,在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大量帛书,有《老子》、《周易》等多种文献的早期文本以及一些古佚书,总计达12万多字。最初的整理者还提到了一种和《左传》类似的文献,就是后来学界所谓的《春秋事语》。对于这部帛书,学界曾多有讨论。以下试从《国语》、《左传》和《春秋事语》的文本内容出发进行比较研究,对《春秋事语》的性质提出一点新认识,以求教于方家。

《国语》、《左传》都是中国早期的重要文献。《国语》中的材料记载言论较多,学者因此往往把它与《左传》记事较多相比,《汉书·艺文志》则将其视为先秦史官体系中“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职责分工的佐证。这种似乎合理的论断不仅不符合两书的实际情况,亦对认识《国语》和《左传》作为史书的独立性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误导。《国语》是列国档案资料的汇编,而《左传》与之类同,但在以列国档案为来源时侧重鲁国档案。此外,《国语》与《左传》两书虽一般认为均是由左丘明初步完成,但二者编纂意图显然不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叙》云:“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若依史迁之说,则《左传》主要是为解《春秋》,因此言论与事件兼而有之;而《国语》则是为政治生活提供鉴戒,多以名臣贤君言论的形式表现。《左传》在编纂过程中利用了《国语》中的材料也是事实,但仅限于此。《左传》中亦有大量关于人物言论的记载,其绝对数量并不见得比《国语》少,只是由于其对史事的记载更多,那些言论才不显得象《国语》中那样突出。与《左传》相比,马王堆汉墓帛书《春秋事语》与《国语》的内容与体例更为接近。

《春秋事语》共分16章,可辨识约2000余字,记录了春秋时期的一些史事和言论,其中事迹多见于《左传》,言论则与《左传》不同。裘锡圭先生根据《史记·十二诸侯年表》所讲的左丘明的四传弟子“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认为这是《汉书·艺文志》春秋家中《铎氏微》一类的书。而唐兰先生则持不同意见,认为这是不属《左传》系统的另一种古书,可能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公孙固》十八章。从《春秋事语》的内容和叙述方式来看,唐兰先生认为此书与《左传》为不同系统是正确的,但说是《公孙固》则证据不足。公孙固其人在《左传》中有记载,是与晋文公同时期的宋国大臣,曾任司马之职。但此公孙固生活于春秋中期,时代相对偏早,不大可能会是《公孙固》的作者。而《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云:“及如荀卿、孟子、公孙固、韩非之徒,各往往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不可胜纪。”司马贞《索隐》:“宋有公孙固,无所述。此固,齐人韩固,传诗者。”《汉书·艺文志》:“《公孙固》一篇。十八章。齐闵王失国,问之,固因为陈古今成败也。”则作《公孙固》的是齐人韩固。若从活动时代上和他曾传诗、捃摭《春秋》之文以著书、曾论古今成败来看,此《公孙固》和帛书《春秋事语》倒有几分相似,但我们对其事迹知之甚少,没有太多考证的空间,把《春秋事语》这部佚籍以《公孙固》名之似乎太过牵强。另,经过整理的《春秋事语》共16章,也不合《公孙固》18章之数。因此,把《春秋事语》的作者付之阙如,是比较稳妥的处理方法。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春秋事语》16章中,三见闵子辛“闻之日”,这似乎为我们研究其作者提供了些许线索。据张政娘先生考证,闵子辛就是孔子的学生闵子骞,吴荣曾先生也持此说。果真如此的话,我们可以把他与《左传》《国语》中的孔子曰、君子日等联系起来,推测这些文献里面的君子是指孔子弟子或再传弟子,此《春秋事语》可能为孔门后人所编。当然这仅为推测,应阙疑待考。

学者认为帛书《春秋事语》与《左传》性质接近,主要以前者中的多数事件在后者中都有类似记录为证据。除前引裘锡圭先生认为它是《左传》的选本外,李学勤先生也认为其内容是从《左传》简化二来,是早期《左传》学的正宗产品,为《左传》非伪作说提供了新的证据。吴荣曾先生看法相似,认为战国时期《春秋》学已经蔚为大观,论说、研究《春秋》已成为一种风气,善治《春秋》的学者很多,《春秋事语》便是这时《春秋》学的一项成果。吴先生还就《春秋事语》的结构、特点等与《左传》进行了比较。甚至有人由此重拾《左传》为刘歆造作的旧说,认为《春秋事语》是《左传》编纂中曾采用过的一种底本。笔者则以为,通过相关比较不但不能说明二者关系接近,反倒更能清楚地看到两书的区别。试举文字相对完整,残缺较少的“鲁庄公有疾”章为例说明之:

鲁壮(庄)公有疾,讯公子牙日:“吾将谁以?”□[郑补:牙]子对曰:“庆父财(才)。”讯公子侑,对曰:“臣以死奉烦也。”五月,公薨,子烦即立(位),公子庆父杀子烦而立公子启方。君召,公子侑俱入。闵子辛闻之,曰:“君以逆德入,怠(殆)有后患。夫共中(仲)吾(圉)人乐旅其扶(扶>以犯尚民之众,杀子烦而立君,除君惌(怨)也。今[召]而公子侑俱人(入>,不惌(怨)也·若不惌(怨)惌(怨)则德无事矣。为其亲则德为柰矣。二子之袭失量于君,愧于诸母(悔)德誓(诈)惌(怨),何叚(瑕)之不图。”处二年,共中(仲)使卜奇贼闵公于武讳。

此章所记之事见《左传》庄公三十二年至闵公二年:

公疾,问后于叔牙。对曰:“庆父材。”问于季友。对曰:“臣以死奉般。”公曰:“乡者牙日‘庆父材’。”成季使以君命命僖叔,待于针巫氏,使针季酖之,曰:“饮此,则有后于鲁国;不然,死且无后。”饮之,归,及逵泉而卒。立叔孙氏。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寝。子般即位,次于党氏。冬,十月己未,共仲使圉人荦贼子般于党氏。成季奔陈。立闵公。(以上见庄公三十二年)……初,公傅夺卜奇田,公不禁。秋,八月辛丑,共仲使卜奇贼公于武闱。(以上见闵公二年)

从上面两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左传》和《春秋事语》所记事件基本相同,但也有差异:(1)两书中人物称谓多有不同,如《左传》中之季友,《春秋事语》中称为公子侑,《左传》中之子般,《春秋事语》中作子烦;(2)《左传》以编年记事,故此事散见于三年传文之中,且多有较明确的时间,而《春秋事语》记一事则粗具本末,不求细致,故而成季酰杀叔牙之事不载,可见其目的并不在叙事:(3)《左传》中有的地方有孔子或君子的评论,上引之事则无,而《春秋事语》则每章均夹叙夹议,而且议论内容所占比例甚大。

古书中之人名、地名,多有音近相通的现象,《左传》和《春秋事语》中有这种情况也属正常。

需要我们关注的是后两种差异,这关系到二书的体例和性质。那么,为什么二者会有此不同呢?其因应与两书编纂主旨不同有关。孔子以一部简明晦涩的编年体《春秋》作为讲学授徒的教材,左丘明则以鲁国史官所藏档案文献为主要材料来源为之作传,其体例也基本上是以年月为经纬的。而《春秋事语》则不以时间先后排列,其中的事件和言论都经过了编写者的选择,而且通过言论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它与《左传》的差别是根本性的。我们由此可以断定,《左传》和《春秋事语》是两种不同系统的史书。就作为《左传》的资料来源这一点来说,《春秋事语》和《国语》更加相似。

《春秋事语》和《国语》性质接近,具体体现在两书编纂主旨和撰构手法上的相似。《春秋事语》和《国语》中大部分章节的叙事结构别无二致,都具备导入语、当事人言行、君子或后人评论以及“验辞”等四要素中的三项,这是形似。而它们通过叙述和评论所表达的思想观念也基本一致,则为神似。如《春秋事语》“鲁庄公有疾”章与《国语·晋语七》“悼公赐魏绛女乐歌钟”章都表达了评论者关于为君之道的看法,而《春秋事语》“齐桓公与蔡夫人乘舟”章与《国语·周语中》“王孙满观秦师,,章则都强调了礼的重要性,并以事实说明了违礼者的后果。可以说,《春秋事语》和《国语》颇有异曲同工之妙。笔者推测这种形神俱似应是《春秋事语》可能是古本《国语》的选本的反映,理由详下。

其一,战国秦汉之际文献流传中类似案例不乏其例。前文所引《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中“铎椒为楚威王傅,为王不能尽观《春秋》,采取成败,卒四十章,为《铎氏微》”之语,这在刘向《别录》中介绍《左传》的流传情况时也有记载:“左丘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铎椒,铎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刘向所说的“抄撮”就是《汉书·艺文志》中所说的《铎氏微》、《虞氏微传》。铎椒是左丘明的四传弟子,其时代当在战国中期。在列强混战的时代,已经有人专门为君王编写简明读本以资政治之需,实在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就《左传》来说,其选本除《铎氏微》、《虞氏微传》以外,《汉书·艺文志》中还有《左氏微》、《张氏微》等,估计也都是《左传》的节本。而在西晋时期发现《竹书纪年》的同时,还发现了一种名为《师春》的书,专门选录《左传》中关于卜筮之事,也可以称得上是《左传》的一种选本,只不过编选目的不同罢了。上文所说都是关于《左传》选本的记载,那么作为先秦时期的另一部重要史书,《国语》有选本也是正常的事。

其二,其他出土文献发现亦有助于佐证帛书本《春秋事语》为《国语》选本。《晋书·束皙传》云:“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盗发魏襄王墓,或言安厘王冢,得竹书数十车……《国语》三篇,言楚晋事。”则其中不仅发现有《左传》的选本,还发现有《国语》的片段。不仅如此,在这座墓中还有称为《论楚事》、《周穆王美人盛姬死事》等诸篇,可能也与《国语》有关,只是今天已经无法得见了。如果只有这已经失传了的汲冢《国语》这一孤证,则本文的推断很难让人信服。幸运的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次发现弥补了这一缺憾。1987年,湖南省慈利县城关的石板墓地中发现了战国时代的一批竹简,根据竹简整理者介绍,竹简中有和《国语·吴语》类似的内容,所见史事包括黄池之盟和吴越争霸等,而且基本见于今本,但也有不见于今本者。整理者因此指出,慈利简中《吴语》的发现,证明了《国语》在楚地的流传,而且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国语》抄本。值得注意的是,西晋汲冢墓主魏襄王之时代与铎椒、楚威王接近,都在战国中期前后,而慈利楚简所处的战国墓葬的时代也相去不远。这跨越1700年的两次发现既有出土资料上的相似,墓葬时代也如此接近,决不是偶然现象,而有深刻的时代背景。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时代,列国都出现了不少《左传》、《国语》等史书的选本,有的用于政治目的,有的则可能是出于教育意图。除了上述两次重要发现外,在1977年出土的阜阳汉简中,也有被整理者称为《春秋事语》的内容,其中见于《国语》和《左传》的内容各有两章,其写法和马王堆出土的《春秋事语》类似,也可能是《国语》的选本。上述几次相关的考古发现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虽然马王堆《春秋事语》中没有与今本《国语》相似的内容,但它和汲冢、慈利以及阜阳汉简的相关内容一样,也是古本《国语》的一种选本。

其三,在中国早期文献的流传过程中,文本内容的增补、散佚是经常出现的现象。《春秋事语》是《国语》的一种选本,其内容是古本《国语》有、后来散失了的,因此在今本《国语》中看不到相关记载了。翻开历史记载就可以看到,很多经典文献都有类似遭遇。如《左传·成公九年》中有君子曰:“恃陋而不备,罪之大者也,备豫不虞,善之大者也。莒恃其陋,而不修城郭,浃辰之间,而楚克其三都,无备也夫!《诗》日:‘虽有丝、麻,无弃菅、蒯;虽有姬、姜,无弃蕉萃;凡百君子,莫不代匮。’言备之不可以已也。”杜注云:“逸诗。”再如《国语·周语下》卫彪侯之语:“苌、刘其不殁乎?《周诗》有之曰:‘天之所支,不可坏也。其所坏,亦不可支也。’昔武王克殷,而作此诗也,以为饫歌,名之曰‘支’,以遗后之人,使永监焉。……”此诗也不见于今本《诗经》。再如《论语·为政》:“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惟政,奚其为为政?孔子所引之《尚书》在今本中也是找不到的。《诗经》、《尚书》等经典著作在其流传早期便已有所亡佚,那么《国语》在编成以后出现散佚亦属可能。

小结

综上所述,学界过去所认为的马王堆帛书本《春秋事语》与《左传》性质接近的看法立论依据尚存在多处疑点。从帛书本《春秋事语》编撰主旨和体例形式等方面来看,与今本《国语》性质应更加接近。诸多证据表明,帛书本《春秋事语》极有可能是古本《国语》的一种选本,它与建国后在阜阳、慈利等地发现的相关材料一起成为今本《国语》的有益补充。杨伯峻先生在谈到帛书《春秋事语》时曾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发现的《春秋事语》残卷,有和《左传》相同的,也有和《左传》不同的,可见关于春秋史事的记载不止一种。此后地下发掘的有关材料多了,或者我们可以对此书做判语了。”杨先生所论当属不虚。

(责任编辑:谢乃和)

相关热词搜索: 帛书 马王堆 春秋 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