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对于重点专科(专病)三年发展规划

对于重点专科(专病)三年发展规划

时间:2025-08-02 22:23:52 浏览次数:

  广东省中医院重点学科(专科)

 三年建设规划汇编(2007-2009 年)

 医教部汇编

  二○○七年五月二日

  目 目

  录

  脑病学科(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1 心血管病学科(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29 急诊中心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37 肾病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45 妇科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53 皮肤病学科(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66 乳腺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78 呼吸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85 消化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95 肿瘤专科三年建设规划 (2007-2009 年) ..................................... 104 耳鼻喉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117 中西医结合脊柱退变性疾病专科及颈椎病专病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126 骨病骨肿瘤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140 脊柱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珠海)

 ............................. 154 骨关节病专科三年建设规划 (2007-2009 年)(珠海) ........................... 160 ICU 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167 DME 专科三年建设规划(2007-2009 年) ....................................... 177

 脑病学科(专科)三年建设规划 (2007- - 2009 年) )

 脑病学科

 一、总体目标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广东省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人民健康的重大需求,充分发挥我省中医药人缘、地缘优势,以脑病研究为切入点,提高中医药防治重大疑难疾病的效果,探索中医证候研究方法学,建立中医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学。拓宽研究和医疗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层次,扩大服务体量,培养高水平复合型人才,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转化,扩大中医药治疗重大疑难疾病的国际影响。

 二、主攻方向

 (一)脑血管病 (二)帕金森病 (三)认知心理睡眠 (四)培植研究方向:

 1.癫痫的中医药及功能神经外科结合防治研究 2.运动神经原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 三、 各主攻方向具体规划方案

 (一)

 脑 血管 病

 1 1. 建设目标

 以中风病研究为切入点,以中西医结合为手段,进行资源整合,优化升级,建立全国脑血管病诊疗中心,建成国内外知名的多学科合作的脑血管病教学、科研基地。

 具体体现在:(1)1-2 项研究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研究;(2)3 年内有标志性成果:专利或版权,本科教材或有影响的专著;SCI 收录的文章;开发新药;国际著名大会的主席或执行主席;在国内外学会中担任主委或常务副主委等重要职务;(3)服务的质、量均有大幅度提高;(4)3 年内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内具有相当影响的、成熟的脑血管病临床诊治应用技术,作为拳头产品,扩大脑血管病中心影响,吸引华南乃至全国的病人,确立脑血管病中心在脑血管病防治领域的先进地位。

 2 2. 建设任务、内容

 (1)进一步加强专科服务能力,组建多学科模式 (2)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组织结构、分工、落实 (3)学术创新 ① 脑血管病社区流行病学调查及研究

 ② 脑血管病从动物试验到临床的系列研究 (4)中医特色/优势 ① 疾病的诊疗规范;

 ② 临床路径的实施和总结 ③ 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方案和评价 ④ 绿色通道的建立、实施、评价、总结 ⑤ 中医特色和优势指南的建立 (5)学术水平和学术网络 科研教学水平;成果、论文水平;标志性成果-专利、发明、版权、新药、高水平论文、各级获奖; 学术网络:学会、学习班、大课题协作、社区等; (6)人才培养:

 分层培养计划: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后备学科带头人、拔尖人才、朝阳计划等; 整体提高现有人员的专业素质,进行脑血管病中西医结合、内外科结合的全方位规范培训,并与国际接轨; 引进、进修、国内外访问学者等中层人才; 通过大量脑血管病临床与基础研究,加强研究生、博士后培养; 3 3. 实施计划

 (1)常年工作计划 1)增强专科服务能力 ① 继续完善卒中登记,加强中风的二级预防和随访。

 ② 争取中风病中医药综合防治方案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2)凝练主攻方向,开展科学研究 ① 脑血管病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研究,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完善和优化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 1-2 种中药新药的前期开发研究。

 3)学术创新 ① 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刘茂才教授的中风病阴阳辨证理论体系。

 ② 探索急性脑血管病围手术期中医药防治新理论。

 ③ 3 年内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 2 项;出版专著 1 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篇,SCI 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 篇。

 4)专科文献整理 ① 整理出版中风病古代文献研究专辑。

 ② 建立脑血管病文献数据库。

 5)名医学术经验整理 ① 配合医院跟师全国名老中医和主治、副高跟师计划,整理名老中医诊治中风病的学术经验,总结高质量病案和查房记录,应用声光电技术,以声像保存下来,整理并用光盘出版。

 ② 整理出版《刘茂才医案》和《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病例讨论专集》等专著。

 6)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诊疗方案

 ① 开展脑动脉溶栓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疗效。

 ② 开展中风回语丹对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舒筋颗粒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疗效。

 ③ 编写中风病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与优势指南》稿件)。

 ④ 院内名中医黄培新教授神经一科、神经三科、康复科查房每周轮查。

 ⑤ 每月第一个周一下午组织一次中医病例讨论,并围绕讨论的病例学习中医古籍,并作好相关记录,整理成册。

 7)学术网络建设 ① 每年举办 1 次全国或全省中医脑病学术年会、2 年举办一次脑病学习班,举办脑血管病进修班,到基层医院宣讲,形成学术中心,提高知名度。

 ② 继续扩大与国内外脑血管病医疗和研究单位的广泛联系。

 8)建设专科人才梯队 ① 学科带头人黄培新教授负责学科发展规划,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每年总结本专科国内外发展动态,修订专科发展规划,培养专科后备学科带头人。争取出 1 名全国中医优秀人才。

 ② 积极培养千百十人才、拔尖人才和朝阳计划人才,争取出 1 名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1 名千百十人才校级培养对象,2 名医院拔尖人才和朝阳计划人才。

 ③ 培养脑血管病专科护士。

 9)专科条件建设 ① 建立专科病人数据库(包括诊断、治疗、随访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资料),所需设备和条件:服务器 1 台,快速滚筒式扫描仪 1 台,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

 ② 建立本专科人力资源信息库,专人负责专科人员学术任职情况、获奖情况、承担课题情况、发表论文情况等建立档案,每年进行归类汇总。

 ③ 改造目前神经重症监护室场地,扩大规模,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根据病床总数添置呼吸机。

 (2)2007 年度计划 1)

 加强多学科合作的制度建设。

 2)

 建立和完善分工负责制。

 3)

 每月最后一个周一下午召开专科建设工作会议,专人负责记录。

 4)

 继续完善各病种临床路径和综合治疗方案。

 5)

 学术带头人每年 11 月份组织分析脑血管病专科国内外诊疗新进展,修订下一年度工作计划。

 6)

 脑血管病专科急诊人员配备(3-4 人)、培训。

 7)

 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建设,补充设备(如院前急救的生命体征监护、血糖检测等)和相关辅助科室人员配备。

 8)

 完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建设,扩大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并补充设备(如呼吸机、颅内压监护仪、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护仪等)。

 9)

 吸引外埠病人措施:加强宣传和学术网络建设,增强服务体量,建立临床协作网络,到基层医院讲座,办进修班,学习班。

 10)

 缺血性中风疗效 3 年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做出阶段总结。

 11)

 建立脑血管病专科中医护理常规,启动专科护士培训机制,开展整体护理。

 12)

 急性脑血管病介入围手术期中医药研究,寻找中医药干预的切入点,进行基础和临床探索性研究。

 13)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防治研究,与(美国)李士江教授合作进行血管性认知障碍与功能磁共振研究项目。

 14)

 国家中医药局脑病重点研究室的申报和建设。

 15)

 建立脑病实验室。在大学城分院科研中心建立脑血管病介入研究实验室开展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的机理研究。

 16)

 优化急性脑血管病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

 17)

 优化中风病二级预防中医药防治方案。

 18)

 以全国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国家攻关课题为依托,保持与国内外神经科学界顶尖专家和机构的良好学术合作关系,建立与宣武医院、同济医院、新桥医院、白求恩医大、龙华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的学术网络。

 19)

 以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为依托,联系全省脑病专科,形成辐射,形成全省中医脑血管病专科会诊中心。并对口支援五邑中医院、新会中医院脑病专科建设,推广中风病诊疗方案,提高基层脑病专科医疗水平。

 20)

 选派责任心强、知识结构较好、技术过硬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到国内外一流的脑血管病中心学习。

 21)

 培养多学科研究人才,选派 1 人到英国学习进修循证医学。

 22)

 选派 1 人到宣武医院进修神经重症监护。

 23)

 血管内科医生和血管外科医生交叉培训,专科急诊人员培训。

 24)

 建立中风病重点研究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数据库建立及分析,保证基础及临床数据的准确全面。

 25)

 建立本专科情报信息库,包括本科业务工作信息,国内外本专科相关机构信息,人才信息。

 (3)2008 年度计划 1)

 继续完善各病种临床路径和综合治疗方案。

 2)

 脑血管病专科急诊人员配备(3-4 人)、培训。

 3)

 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脑血管病绿色通道建设,补充设备(如院前急救的生命体征监护、血糖检测等)和相关辅助科室人员配备。

 4)

 完善中西医结合卒中单元建设,扩大神经重症监护病房并补充设备(如呼吸机、颅内压监护仪、多功能神经电生理监护仪等)。

 5)

 缺血性中风疗效 3 年内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每年做出阶段总结。

 6)

 急性脑血管病介入围手术期中医药研究,寻找中医药干预的切入点,进行基础

 和临床探索性研究。

 7)

 血管性痴呆中医药防治研究,与(美国)李士江教授合作进行血管性认知障碍与功能磁共振研究项目。

 8)

 国家中医药局脑病重点研究室的申报和建设。

 9)

 建立脑病实验室。在大学城分院科研中心建立脑血管病介入研究实验室开展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的机理研究。

 10)

 优化急性脑血管病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

 11)

 优化中风病二级预防中医药防治方案。

 12)

 以全国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国家攻关课题为依托,保持与国内外神经科学界顶尖专家和机构的良好学术合作关系,建立与宣武医院、同济医院、新桥医院、白求恩医大、龙华医院、成都中医药大学附院的学术网络。

 13)

 以省中医脑病专业委员会挂靠单位为依托,联系全省脑病专科,形成辐射,形成全省中医脑血管病专科会诊中心。并对口支援五邑中医院、新会中医院脑病专科建设,推广中风病诊疗方案,提高基层脑病专科医疗水平。

 14)

 选派责任心强、知识结构较好、技术过硬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到国内外一流的脑血管病中心学习。

 15)

 培养多学科研究人才,选派 1 人到英国学习进修循证医学。

 16)

 选派 1 人到宣武医院进修神经重症监护。

 17)

 血管内科医生和血管外科医生交叉培训,专科急诊人员培训。

 18)

 建立中风病重点研究室,配备专职人员,进行动物实验及临床数据库建立及分析,保证基础及临床数据的准确全面。

 (4)2009 年度计划 1)

 继续完善卒中登记,加强中风的二级预防和随访。

 2)

 争取中风病中医药综合防治方案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

 3)

 脑血管病中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研究,通过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完善和优化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完成 1-2 种中药新药的前期开发研究。

 4)

 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刘茂才教授的中风病阴阳辨证理论体系。

 5)

 探索急性脑血管病围手术期中医药防治新理论。

 6)

 3 年内组织申报省部级以上课题 2 项;出版专著 1 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 3篇,SCI 收录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1 篇。

 7)

 整理出版中风病古代文献研究专辑。

 8)

 建立脑血管病文献数据库。

 9)

 配合医院跟师全国名老中医和主治、副高跟师计划,整理名老中医诊治中风病的学术经验,总结高质量病案和查房记录,应用声光电技术,以声像保存下来,整理并用光盘出版。

 10)

 整理出版《刘茂才医案》和《广东省中医院脑病中心病例讨论专集》等专著。

 11)

 开展脑动脉溶栓围手术期中医药干预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疗效。

 12)

 开展中风回语丹对中风失语的临床研究;舒筋颗粒对中风后肌张力增高的作用研究,通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评价疗效。

 13)

 编写中风病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与优势指南》稿件)。

 14)

 院内名中医黄培新教授神经一科、神经三科、康复科查房每周轮查。

 15)

 每月第一个周一下午组织一次中医病例讨论,并围绕讨论的病例学习中医古籍,并作好相关记录,整理成册。

 16)

 每年举办 1 次全国或全省中医脑病学术年会、2 年举办一次脑病学习班,举办脑血管病进修班,到基层医院宣讲,形成学术中心,提高知名度。

 17)

 继续扩大与国内外脑血管病医疗和研究单位的广泛联系。

 18)

 学科带头人黄培新教授负责学科发展规划,把握学科前沿动态,每年总结本专科国内外发展动态,修订专科发展规划,培养专科后备学科带头人。

 19)

 争取出 1 名全国中医优秀人才。

 20)

 积极培养千百十人才、拔尖人才和朝阳计划人才,争取出 1 名千百十人才省级培养对象,1 名千百十人才校级培养对象,2 名医院拔尖人才和朝阳计划人才。

 21)

 培养脑血管病专科护士。

 22)

 建立专科病人数据库(包括诊断、治疗、随访资料、影像学资料、实验室资料),所需设备和条件:服务器 1 台,快速滚筒式扫描仪 1 台,相应的数据处理软件。

 23)

 建立本专科人力资源信息库,专人负责专科人员学术任职情况、获奖情况、承担课题情况、发表论文情况等建立档案,每年进行归类汇总。

 24)

 改造目前神经重症监护室场地,扩大规模,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根据病床总数添置呼吸机。

 (二)

 帕金森病方向 1 1 .建设目标

 建设成为有中医特色的,在国内帕金森病中西医诊断、中医药治疗方面有一定影响的专科,以提高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和综合服务水平为最终目的。

 具体指标:3 年内出版帕金森病中西医诊疗专著;建立较为成熟的帕金森病中医、中西医诊疗规法,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

 2 2 . 建设任务、内容

 (1)临床方面 1)开展《内经》以来的帕金森病相关古文献的研究,三年内力争出版专著; 2)修订帕金森病中西医诊疗规范,并争取出版中西医诊疗专著; 3)开展帕金森病的单病种管理; 4)进一步深入开展帕金森病生存质量的研究; 5)进一步深入开展帕金森病临床路径的研究; 6)开展帕金森病中医疗效评价研究; 7)开展帕金森病临床证治规律的研究; 8)开展早期帕金森病纯中医药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

 9)开展中药系列协定方辨证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 10)开展帕金森病运动波动患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 11)开展微创手术和脑深部电刺激术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

 12)开展帕金森病围手术期的中医药治疗方案的研究; 13)创立帕金森病友俱乐部,定期活动,形成帕金森病终身监控体系; 14)开展以帕金森病为重点的中医特色疗法:天麻素穴注、刮痧等; 15)开展帕金森病中医康复治疗方案的研究。

 (2) 科研 1) 主持省部级课题 1 项以上。

 2) 争取一些国际合作项目。

 3) 进行中药系列方治疗帕金森病的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

 4) 拟开展中药促分化的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研究。

 (3) 人才问题 1) 招收 1~2 名帕金森方向的博士生、博士后研究人员。

 2) 引进 1 名帕金森病基础研究人员。

 3) 争取外聘金森病研究方面 1 名帕的国内知名专家。

 3. 实施计划

 (1)常年工作计划 1)增强专科服务能力 ① 争取扩大专科门诊及病房规模; ② 进一步开展帕金森病的 DBS 及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诊疗; ③ 完善帕金森病护理常规,启动专病护理培训机制,开展整体护理; ④ 每年 11 月前进行 1 次专科国内外进展评估及差距分析。

 ⑤ 通过每年 2 次义诊、2 个学术网络单位、2 个协作医院以及讲座等方式,不断扩大专科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埠患者。

 2)凝练主攻方向 ① 每 3 月组织一次专科进展学术报告会。

 ② 开展帕金森病厥阴辨证、分期论治,以及内外结合的临床疗效评价和能够显示中西医特色优势的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研究。

 ③ 在全国中医系统率先开展帕金森病微创技术治疗。

 3) 学术创新及论文论著 ① 结合伤寒论六经(厥阴)辨证,提炼帕金森病的中医新理论。

 ② 每年发表高质量专业论文 5 篇以上。

 4) 专科文献整理 ① 整理颤病中医古籍文献、帕金森病现代中西医诊治文献,争取出版帕金森病(颤病)中医古籍编著。

 ② 在医院软件工作平台基础上,建立专科文献数据库。

 5) 名医学术经验整理 ① 总结名中医黄培新教授专科查房经验等。

 ② 主要以结业报告、论文以及病案等形式为主,尽可能进行有益的归纳和总结等。

 6)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诊疗方案 ① 在原中西医结合内科诊疗常规基础上,逐步完善内外科结合治疗的路径分支以及专病护理临床路径。完成专病中医优势的总结和出版。

 ② 进一步完善帕金森病临床路径,在脑病中心讨论、认定、统一实施,每年进行总结。

 ③ 通过临床研究等,建立优化的最佳中西医诊治方案。

 ④ 争取临床路径执行比例达到 90%以上。

 ⑤ 争取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7) 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 进行帕金森病分阶段、不同亚型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性研究,提供中医药综合治疗的优势和特色阶段,争取能深入推广。

 8) 学术水网络建设 ① 组织完成 2 家医院的对口支援建设工作; ② 争取举办 1 次帕金森病中西医诊治进展讲习班; ③ 有计划,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形式,加强义诊、健康讲座等;进行中西医诊治及课题合作等; ④ 争取建立中医药诊治宣教为目的的帕金森病专业网站; 9) 建设专科人才梯队,人才培养 ① 招收 1~2 名帕金森相关基础研究人员; ② 招收帕金森病康复的专门人才; ③ 争取外聘 1 名国内知名的帕金森病专家; ④ 积极响应各级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国家中医药人才计划”及校级“千百十”人才培养任务。

 10) 专科条件建设 ① 购置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研究所需的设备。

 ② 扩大专科门诊及住院病房规模。

 11) 专科管理制度 ① 结合医疗市场和医院有关规划和专科、科室管理规定,不断修正专科管理制度,促使专科/科室健康发展。

 ② 进行帕金森病专科的业务信息、人才信息、患者信息等相关档案信息科的建立及专人管理。

 ③ 以学术为纽带,每月召开 1 次帕金森病专科建设工作例会。

 (2)2007 年度计划 1) 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针对帕金森病不同分期的疾病特点及其

 中西医治疗优势.进行帕金森病分阶段、不同亚型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性研究,提供中医药综合治疗的优势和特色阶段,争取能深入推广。

 2) 开展帕金森病厥阴辨证、分期论治,以及内外结合的临床疗效评价和能够显示中西医特色优势的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研究。

 3) 结合伤寒论六经(厥阴)辨证,提炼帕金森病的中医新理论。

 4) 整理颤病中医古籍文献、帕金森病现代中西医诊治文献,争取出版帕金森病(颤病)中医古籍编著。

 5) 总结名中医黄培新教授专科查房经验等。

 6) 主要以结业报告、论文以及病案等形式为主,尽可能进行有益的归纳和总结等。

 7)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诊疗方案。

 (3)2008 年度计划 1) 继续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发挥中西医治疗优势,进行帕金森病分阶段和亚型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性研究,提供中医药综合治疗的优势和特色阶段,争取能深入推广。

 2) 提炼帕金森病的中医新理论。开展帕金森病厥阴辨证、分期论治,以及内外结合的临床疗效评价和能够显示中西医特色优势的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研究。

 3) 整理颤病中医古籍文献、帕金森病现代中西医诊治文献,争取出版帕金森病(颤病)中医古籍编著。总结名中医黄培新教授专科查房经验等,主要以结业报告、论文以及病案等形式为主,尽可能进行有益的归纳和总结等。

 4) 优化帕金森病中医诊疗方案。

 (4)2009 年度计划 1) 争取扩大专科门诊及病房规模,进一步开展帕金森病的 DBS 及围手术期的中医药诊疗;在全国中医系统率先开展帕金森病微创技术治疗。

 2) 完善帕金森病护理常规,启动专病护理培训机制,开展整体护理。

 3) 通过义诊、学术网络单位、协作医院以及讲座等方式,不断扩大专科影响力,吸引更多的外埠患者。

 4) 开展帕金森病厥阴辨证、分期论治,以及内外结合的临床疗效评价和能够显示中西医特色优势的生活质量量表评价研究。结合伤寒论六经(厥阴)辨证,提炼帕金森病的中医新理论,发表高质量专业论文 5 篇以上。

 5) 整理颤病中医古籍文献、帕金森病现代中西医诊治文献,争取出版帕金森病(颤病)中医古籍编著。在医院软件工作平台基础上,建立专科文献数据库。

 6) 总结名中医黄培新教授专科查房经验等。主要以结业报告、论文以及病案等形式为主,尽可能进行有益的归纳和总结等。在原中西医结合内科诊疗常规基础上,逐步完善内外科结合治疗的路径分支以及专病护理临床路径。完成专病中医优势的总结和出版。

 7) 进一步完善帕金森病临床路径,在脑病中心讨论、认定、统一实施,进行总结。通过临床研究等,建立优化的最佳中西医诊治方案。争取临床路径执行比例达到 90%以

 上。争取帕金森病的中医药疗效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进行帕金森病分阶段、不同亚型的中医辨证论治总结性研究,提供中医药综合治疗的优势和特色阶段,争取能深入推广。

 8) 组织完成 2 家医院的对口支援建设工作;争取举办 1 次帕金森病中西医诊治进展讲习班;有计划,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形式,加强义诊、健康讲座等;进行中西医诊治及课题合作等;争取建立中医药诊治宣教为目的的帕金森病专业网站。

 9) 招收 1~2 名帕金森相关基础研究人员;招收帕金森病康复的专门人才;争取外聘 1 名国内知名的帕金森病专家;积极响应各级人才培养计划,完成“国家中医药人才计划”及校级“千百十”人才培养任务。

 10) 购置立体定向微创治疗研究所需的设备。扩大专科门诊及住院病房规模。

 11) 结合医疗市场和医院有关规划和专科、科室管理规定,不断修正专科管理制度,促使专科/科室健康发展。进行帕金森病专科的业务信息、人才信息、患者信息等相关档案信息科的建立及专人管理。以学术为纽带,每月召开 1 次帕金森病专科建设工作例会。

 (三)

 认知心理睡眠方向(心理睡眠障碍)

 1 1 .建设目标

 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心理睡眠专科未来发展以临床、科研和教学综合发展为主要任务。

 2 2 . 建设任务、内容

 在临床方面,在充分结合中医临床辨证、心理睡眠测量、中医心理治疗、平衡针施治、西方心理治疗、西药治疗、物理治疗等各项治疗手段综合调治心理睡眠障碍基础上,逐步建立睡眠障碍及心理障碍等各类疾病相对统一的诊断及治疗常规。并同时完善沙盘治疗,将中医情志治疗成熟化,全面开展集体治疗,联合临床相关科室开展呼吸睡眠暂停综合症手术治疗,从而提高综合救治睡眠心理障碍水平。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心理咨询门诊量,在神经内科病房增加床位,由专人管理心理睡眠障碍病人。将正式启用200 余种心理睡眠测量,并可以在我院开展职工心理支持,新职工心理筛查等工作。启用高压电位治疗仪和生物反馈治疗仪,协同物理方法治疗各类睡眠障碍,为将来学科更加专业化、特色化、成立睡眠障碍组,成人心理组,儿童心理组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科研方面,结合中医临床治疗思路与现代医学,积极申请各级课题,并同时申请临床心理睡眠学的硕士研究生点,与兄弟单位广泛协作,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临床科研优势,系统整理中医睡眠医学及中医心理学相关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文献。同时,与国外的大学和临床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临床与科研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临床及科研思路,主要方向为探讨从基因及神经递质角度探讨中医体质与睡眠障碍、人格特征与睡眠模式关系,探讨温潜疏肝法调治失眠作用机制,非药物治疗心理生理性失眠以及原发性失眠的中医辨证特征等。从临床、科研及理论等中西医多角度系统填补中医睡眠学、中医心理学与现代睡眠医学、心理学关系等交叉领域空白。

 在教学方面,开展广州中医药大学和我院的中医睡眠医学、临床睡眠学、临床心理

 学、精神病学等学科教学工作,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心理睡眠专业的研究生,接受外单位的进修人员,使心理睡眠专科发展走向成熟。

 3 3 、实施计划:

 (1)常年工作计划 1) 学术创新: 1)从阴阳失调新解睡眠障碍诊治规律;2)中医心理治疗与心理治疗本土化结合;3)从基因及神经递质探讨中医体质与人格特征及睡眠模式关系探讨.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完成临床病例搜集工作,系统整理数据,探讨主客观睡眠障碍与人格及体质关系;系统开展心理治疗,建立评估体系。

 2) 名医学术经验整理:系统收集、整理名医对睡眠及情志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医案收集、音像资料汇总、跟师心得整理,名医咨询 。

 3)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诊疗方案。整合中西医学优势,探索形成睡眠心理障碍防治的优化诊疗方案。通过古籍经验整理、现代文献查阅、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通过专家论证及临床验证优化完善。

 4)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诊疗方案。整合中西医学优势,探索形成睡眠心理障碍防治的优化诊疗方案。

 通过古籍经验整理、现代文献查阅、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通过专家论证及临床验证优化完善。

 (2)2007 年度计划 1) 增强专科服务能力:加大宣传,提高心理睡眠障碍认知度 印发宣传册、开展心理睡眠障碍义诊、举办健康教育讲座、组建病友会、媒体介绍等方法 。

 2) 凝练主攻方向 ① 中医体质与失眠关系 ② 人格特征与睡眠模式关系 ③ 亚健康失眠中医体质辨识 ④ 综合干预亚健康失眠方法学研究及疗效评价 ⑤ 郁证与不寐相关中医诊断标准以及治疗规范 ⑥ 从基因及神经递质角度探讨睡眠障碍与体质及人格特征的关系 ⑦ 探讨温潜疏肝法治疗睡眠障碍作用机制

 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撰写,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相关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并积极寻求国内外科研协作伙伴。充分发挥我院基础实验室优势并联合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研究室共同开展相关基础研究。

 3) 专科文献整理:开展中医治疗失眠及情志疾病的古籍整理和现代研究文献系统评价 建立专科文献信息数据库,分类整理,提取信息。

 4) 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探讨心理异常睡眠障碍即郁证与不寐相关防治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探讨郁证与不寐临床证候规律。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撰写,并从扶阳法治疗、心理治疗、平衡针治疗、养生保健防治等多个角度探讨心理异常睡眠障碍的防治方法。开展相关临床研究工作,优化整合,探索形成诊疗方案。

 5) 学术水网络建设:加强院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建立与基层医院和社区的合作关

 系,形成辐射影响。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2 次/年),发表高质量论文(1-2 篇/年),开展周边医院合作,社区讲座 。

 6) 建设专科人才梯队,人才培养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理人才梯队,培养全国知名学科带头人。按照学科带头人的自身培养计划进行培养,选定中医基础好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实施培养计划。

 7) 专科条件建设 根据科室发展需要,加强专科条件建设。创造条件拓宽科研经费来,增加专科人员配备 。

 (3)2008 年度计划 1) 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 ① 中医体质与失眠关系 ② 人格特征与睡眠模式关系 ③ 亚健康失眠中医体质辨识 ④ 综合干预亚健康失眠方法学研究及疗效评价 ⑤ 郁证与不寐相关中医诊断标准以及治疗规范 ⑥ 从基因及神经递质角度探讨睡眠障碍与体质及人格特征的关系 ⑦ 探讨温潜疏肝法治疗睡眠障碍作用机制

 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撰写,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相关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并积极寻求国内外科研协作伙伴。充分发挥我院基础实验室优势并联合上海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研究室共同开展相关基础研究。

 2) 专科文献整理:开展中医治疗失眠及情志疾病的古籍整理和现代研究文献系统评价 建立专科文献信息数据库,分类整理,提取信息。

 3) 查阅古代和现代相关文献,形成症候调查问卷,在专家咨询调查和临床预调查的基础上,形成正式的临床症侯调查表,在门诊开展横断面调查,探讨郁证与不寐临床证候规律。

 4) 学术水网络建设:加强院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建立与基层医院和社区的合作关系,形成辐射影响。开展学术交流、积极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2 次/年),发表高质量论文(1-2 篇/年),开展周边医院合作,社区讲座。

 5) 建设专科人才梯队,人才培养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合理人才梯队,培养全国知名学科带头人。按照学科带头人的自身培养计划进行培养,选定中医基础好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实施培养计划。

 6) 专科条件建设 根据科室发展需要,加强专科条件建设。创造条件拓宽科研经费来,增加专科人员配备。

 (4)2009 年度计划 1) 从阴阳失调新解睡眠障碍诊治规律;中医心理治疗与心理治疗本土化结合;从基因及神经递质探讨中医体质与人格特征及睡眠模式关系探讨.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完成临床病例搜集工作,系统整理数据,探讨主客观睡眠障碍与人格及体质关系;系统开展心理治疗,建立评估体系。

 2) 系统收集、整理名医对睡眠及情志疾病方面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医案收集、音像资料汇总、跟师心得整理,名医咨询。

 3) 整合中西医学优势,探索形成睡眠心理障碍防治的优化诊疗方案。

 通过古籍经验整理、现代文献查阅、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通过专家论证及临床验证优化完善。

 4) 整合中西医学优势,探索形成睡眠心理障碍防治的优化诊疗方案。

 通过古籍经验整理、现代文献查阅、结合临床实践情况制定。通过专家论证及临床验证优化完善。

  (四)

 认知心理睡眠方向(智能维护)

 1 1 .建设目标

 痴呆的防治与智能维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也是脑病重点专科建设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本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在紧密跟踪现代医学相关领域进展的基础上,坚持通过以传统中医药学理论、疗法,与临床流行病学(DME)/循证医学(EBM)新方法、新技术相结合;以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CI)为切入点,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加强中医药智能维护的研究;建立痴呆/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治疗初步方案,以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关的临床路径提供基础。

 2 2 . 建设任务、内容

 在 3 年内,争取时机,创造条件,开拓社区工作试点,开展轻度认知障碍(MCI)、血管性认知障碍(VCI)、老年性痴呆(AD)的发病情况、证候分布规律及其预后的调研;并从宏观及微观两方面着手,开展基于中医辨证论治需要的 MCI 中医病因学研究,分析体质类型与 MCI 发病的关系,探索中医保健措施在预防 MCI 中的作用;以全方位发扬中医药“治未病”、“形神兼治”的特色和优势,加强和完善专科的建设,形成有中医特色的诊疗规范,为制订最优化的治疗方案打下坚实的基础。

 3 3 、实施计划:

 (1)常年工作计划 1)增强专科服务能力:加大宣传,扩大健忘专科认知度,提高专科水平,增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印发宣传小册子、增加门诊次数、举办健忘义诊等方法。学术带头人每年 1 月组织分析本方向诊疗与国内外治疗新进展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积极引进关键新技术,并要求主治医师以上学术骨干必须掌握。提高临床疗效水平,对 1 个相关疑难病种的中医治疗有较突出的疗效,要有随访工作并做出总结。

 2)学术创新:建设周期内有省部级以上(含省部级)在研课题 1 项,并有显示度的成果。开展有探索意义和创新思维的健忘(MCI)中医病因研究,开展基于中医辨治需要的 MCI 中医病因学研究,分析体质类型与发病的关系,发表高水平论文等。

 3)专科文献整理:开展中医治疗健忘和/或痴呆的古籍整理和现代研究文献系统评价;建立独立的信息库,包括:业务工作信息,国内外本专科相关机构信息,人才信息,国内外本专科医学情报文献并进行整理研究,患者信息等;要指定专人负责将本专科相关资料建立档案,每年进行归类汇总。以健忘痴呆为纲,系统整理历代中医古籍的有关论述,出版古代文献专辑。3 个月内初步形成框架,半年内补充完成,以后每年及时更新。

 4)名医学术经验整理:系统收集、整理名医治疗健忘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医案收集、音像资料汇总、跟师心得整理,名医咨询。系统整理和研究本专业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和临证医案,汇编成册,原始资料保存备查,以声像技术保存下来,系统编辑光碟出版。对本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整理与应用,并编写出版《名医学术经验集》。

 5)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诊疗方案:整合中西医学优势,探索形成认知障碍防治和智能维护的优化诊疗方案。通过中医古籍学习,典型病例讨论、名医查房/门诊,形成诊疗方案,专科特色疗法大于 1 项,有显著的临床优势,要用公认的评价方法,对特色疗法的疗效做出评价,并发表文章。编写出版专科病种的《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与优势指南》,并执行。

 6)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 探索确证中医药智能维护的疗效;中药膏方阴阳辨治防治 MCI 的临床研究。

 7)学术水网络建设:加强院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建立与基层医院和社区的合作关系,形成辐射影响。

 建立 2 个以上单位参加的学术网络,并经常开展活动,每年不少于一次,加强横向联系,促进合作交流,合作交流项目≥1 项/3 年;参加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并在大会宣读论文≥1 次/年;建设规划同期内至少举办 1 次全国继续教育学习班。积极在学术网络单位推广中医诊疗技术和特色疗法,形成专科辐射和影响力。建设周期内对口支援 1 个单位的中医专科。

 8)建设专科人才梯队,人才培养: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站在制高点上,人才梯队建设合理 按照学科带头人的自身培养计划进行培养,选定中医基础好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使专科内人才结构、梯队合理,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学术骨干跟师名中医学习;有医院的朝阳计划人才,对人才严格考核促进提高。增强研究生培养,必要时引进相关人才。

 9)专科条件建设:根据需要,加强专科条件建设,创造条件拓宽科研经费来,增加专科人手配备。

 10)专科管理制度:以学术为纽带,有效整合资源,明确责权利,协调各种关系,寻找最佳合作点。建立例会制度,每月末周一下午召开 1 次专科建设会议;每 2 周召开1 次疑难病例讨论会;每个月首周一下午组织 1 次中医病历讨论;定期组织学术进展报告会;专科带头人每 2 周对所属各个科室查房 1 次,有需要时随时会诊急危重疑难病人;专科内要统一使用已确定的临床路径;要相互配合完成科研任务。

 (2)2007 年度计划 1) 凝练主攻方向:广泛占有古今文献,吸收国内外先进成果,进一步凝练主攻方向,拓展研究。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撰写,组织专家论证。

 2) 加大宣传,扩大健忘专科认知度,提高专科水平,增强医疗综合服务能力。印发宣传小册子、增加门诊次数、举办健忘义诊等方法。提高临床疗效水平,对 1 个相关疑难病种的中医治疗有较突出的疗效,要有随访工作并做出总结。

 3) 开展中医治疗健忘和/或痴呆的古籍整理和现代研究文献系统评价;建立独立的

 信息库,指定专人负责将本专科相关资料建立档案,每年进行归类汇总。以健忘痴呆为纲,系统整理历代中医古籍的有关论述,出版古代文献专辑。3 个月内初步形成框架,半年内补充完成,以后每年及时更新。

 4) 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探索确证中医药智能维护的疗效;中药膏方阴阳辨治防治 MCI 的临床研究。

 5) 加强院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建立与基层医院和社区的合作关系,形成辐射影响。

 建立 2 个以上单位参加的学术网络,并经常开展活动,参加国际、全国性学术会议,积极在学术网络单位推广中医诊疗技术和特色疗法,形成专科辐射和影响力。建设周期内对口支援 1 个单位的中医专科。

 6) 按照学科带头人的自身培养计划进行培养,选定中医基础好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使专科内人才结构、梯队合理,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学术骨干跟师名中医学习;有医院的朝阳计划人才,对人才严格考核促进提高。增强研究生培养,必要时引进相关人才。

 (3)08 年工作计划 1)增强专科服务能力,扩大健忘专科认知度,提高专科水平。学术带头人每年 1月组织分析本方向诊疗与国内外治疗新进展之间是否存在差距,积极引进关键新技术,并要求主治医师以上学术骨干必须掌握。提高临床疗效水平,对 1 个相关疑难病种的中医治疗有较突出的疗效,要有随访工作并做出总结。

 2)开展有探索意义和创新思维的健忘(MCI)中医病因研究,开展基于中医辨治需要的 MCI 中医病因学研究,分析体质类型与发病的关系,发表高水平论文等。

 3)开展中医治疗健忘和/或痴呆的古籍整理和现代研究文献系统评价;建立独立的信息库,包括:业务工作信息,国内外本专科相关机构信息,人才信息,国内外本专科医学情报文献并进行整理研究,患者信息等;要指定专人负责将本专科相关资料建立档案,每年进行归类汇总。以健忘痴呆为纲,系统整理历代中医古籍的有关论述,出版古代文献专辑。

 4)整理名医治疗健忘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医案收集、音像资料汇总、跟师心得整理,名医咨询。系统整理和研究本专业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和临证医案,汇编成册,原始资料保存备查,以声像技术保存下来,系统编辑光碟出版。对本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整理与应用,并编写出版《名医学术经验集》。

 5)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诊疗方案:通过中医古籍学习,典型病例讨论、名医查房/门诊,形成诊疗方案,专科特色疗法大于 1 项,有显著的临床优势,要用公认的评价方法,对特色疗法的疗效做出评价,并发表文章。编写出版专科病种的《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与优势指南》,并执行。

 6)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 探索确证中医药智能维护的疗效;中药膏方阴阳辨治防治 MCI 的临床研究。

 7)学术水网络建设:加强院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建立与基层医院和社区的合作关系,形成辐射影响。积极在学术网络单位推广中医诊疗技术和特色疗法,形成专科辐射

 和影响力。

 8)建设专科人才梯队,人才培养:专科内人才结构、梯队合理,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学术骨干跟师名中医学习;有医院的朝阳计划人才,对人才严格考核促进提高。增强研究生培养,必要时引进相关人才。

 9)专科条件建设:根据需要,加强专科条件建设,创造条件拓宽科研经费来,增加专科人手配备。

 10)专科管理制度:以学术为纽带,有效整合资源,明确责权利,协调各种关系,寻找最佳合作点。建立例会制度,每月末周一下午召开 1 次专科建设会议;每 2 周召开1 次疑难病例讨论会;每个月首周一下午组织 1 次中医病历讨论;定期组织学术进展报告会;专科带头人每 2 周对所属各个科室查房 1 次,有需要时随时会诊急危重疑难病人;专科内要统一使用已确定的临床路径;要相互配合完成科研任务。

 (4)2009 年度工作计划 1)增强专科服务能力,扩大健忘专科认知度,提高专科水平。对 1 个相关疑难病种的中医治疗有较突出的疗效,要有随访工作并做出总结。2009.1.-2009.12 2)开展有探索意义和创新思维的健忘(MCI)中医病因研究,开展基于中医辨治需要的 MCI 中医病因学研究,分析体质类型与发病的关系。

 3)开展中医治疗健忘和/或痴呆的古籍整理和现代研究文献系统评价;建立独立的信息库,进行归类汇总。以健忘痴呆为纲,系统整理历代中医古籍的有关论述,出版古代文献专辑。

 4)系统整理和研究本专业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实践经验和临证医案,汇编成册,原始资料保存备查,以声像技术保存下来,系统编辑光碟出版。对本领域文献记载的诊疗方法进行发掘、整理与应用,并编写出版《名医学术经验集》。

 5)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优化诊疗方案:专科特色疗法大于 1 项,有显著的临床优势,要用公认的评价方法,对特色疗法的疗效做出评价,并发表文章。编写出版专科病种的《中医临床治疗特色与优势指南》,并执行。

 6)开展中医治疗优势病种的总结性研究 探索确证中医药智能维护的疗效;中药膏方阴阳辨治防治 MCI 的临床研究。

 7)学术水网络建设:加强院内外合作交流,积极建立与基层医院和社区的合作关系,形成辐射影响。积极在学术网络单位推广中医诊疗技术和特色疗法,形成专科辐射和影响力。

 8)建设专科人才梯队,人才培养:专科内人才结构、梯队合理,有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人,学术骨干跟师名中医学习;有医院的朝阳计划人才,对人才严格考核促进提高。增强研究生培养,必要时引进相关人才。

 9)专科条件建设:根据需要,加强专科条件建设,创造条件拓宽科研经费来,增加专科人手配备。

 10)专科管理制度:以学术为纽带,有效整合资源,明确责权利,协调各种关系,寻找最佳合作点。建立例会制度,每月末周一下午召开 1 次专科建设会议;每 2 周召开

 1 次疑难病例讨论会;每个月首周一下午组织 1 次中医病历讨论;定期组织学术进展报告会;专科带头人每 2 周对所属各个科室查房 1 次,有需要时随时会诊急危重疑难病人;专科内要统一使用已确定的临床路径;要相互配合完成科研任务。

 (五)培植研究方向之一 :癫痫的中医药及功能神经外科结合防治研究

 1 1 .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是建设能突出中医特色,具备现代医学最先进理论和技术的功能神经外科。建设培养具备中西医结合理论及技能,具有娴熟神经外科手术技巧,拥有创新科研思维的人才梯队;以特色专科的专业模式、中医特色为侧重点提高医院和科室在全国乃至世界神经外科领域内的知名度。以癫痫研究为切入点,以中西医结合为手段,多学科结合,优化升级,建立功能神经外科诊疗中心,建成国内知名的多学科合作的功能神经外科教学、科研基地。

 2 2 . 建设任务、内容

 在临床方面,在充分结合中医临床辨证、手术和中医治疗基础上,逐步癫痫的相对统一的诊断及治疗常规。在神经外科病房增加床位,开设视频脑电检查病房和癫痫治疗病房,专人管理并接受各学科检查病人,多学科组合,全面开展集体诊疗,完成癫痫病人术前、术后评估,全面开展癫痫的手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科研方面,结合中医临床治疗思路与现代医学,积极申请各级课题,并逐步建立中西医结合的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与兄弟单位广泛协作,充分发挥中医中药的临床科研优势,系统整理中医癫痫相关理论与实践。同时,逐步与国内、外的大学和临床机构建立联系,开展临床与科研的广泛交流与合作。从临床、科研及理论等中西医多角度系统填补中医癫痫学、中西医结合治疗癫痫等领域空白。

 教学方面,逐步开展中西医结合功能神经外科教学工作,培养具有中西医结合特色的功能神经外科研究生,接受外单位的进修人员,使中西医结合功能神经外科专科发展走向成熟。

 3 3 、 实施计划

 (1)常年工作计划 1)凝练主攻方向 ① 癫痫中西医药综合治疗方案和疗效评价研究,开发 1-2 种新药。

 ② 癫痫的显微手术治疗 ③ 癫痫病人术前和术后评估 初步完成科室建设,进行文献检索和综述撰写,组织专家论证,申报相关科研课题,发表论文。并积...

相关热词搜索: 发展规划 专科 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