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我党面临着长期、复杂而严峻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这要求我们党必须能够接受这些挑战与考验,化解来自体制内外的各种危险,切实维护党的主体安全,动力安全、体制安全和环境安全,从根本上保证党的执政安全,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关键词:执政安全;党的建设;四大考验
作者简介:徐晨光,中共湖南省委党校、湖南行政学院教授,湖南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湖南长沙410006)
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明确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成功经受面临的“四大考验”,确保党的执政安全,已经成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议题。所谓执政安全,就是“执政党能够稳固、长久、有效地执掌政权”。一般地说,一个政党的执政安全取决于主体安全、动力安全、体制安全和环境安全四大因素,我们党只有经得起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和外部环境考验,切实维护和确保党执政的主体安全、动力安全、体制安全和环境安全,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始终保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一、执政考验与主体安全
求新、求变是社会的普遍诉求,也是大众的基本心态。党只有保持先进性,保持鲜活力,用执政的效果和执政的魅力赢得人心,才能保持党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不断提高党的领导力和执政力,从而有效解决党执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经受住各种执政考验,维护党执政的主体安全。
在现代政治生活中,代议制度是现代政治的制度根基,而成熟规范的代议制度,一般都是建立在一定的政党制度基础之上的,并将政党作为代议制度运行的主体。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缔造者和领导者,同时,它以掌握国家政权的执政党的身份,运行政治制度,治理国家,实现执政的价值追求与战略目标。在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是创设和运行中国政治制度的主体力量,也是创设和运行中国执政体制的主体力量。一定意义上,主体力量的强大是中国发展的关键,主体力量的安全则是中国发展的根本。党在领导和执政的过程中,既要始终保证主体强大,又要始终维护主体安全,始终巩固执政地位,而维护主体安全与巩固执政地位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党要经受住种种执政考验。“作为掌握着很大权力资源的执政党,能否经受住执政的考验,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这就是最大的政治。”进入21世纪,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能否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党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中能否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能否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都是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要维护主体安全与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经受住这些执政的考验。
党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问题的实质在于为什么人执政,怎样执政。要经受住种种执政的考验,关键是党要在执政的过程中,自觉按照执政规律执掌国家政权,运行国家权力,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1945年7月,著名民主人士黄炎培同毛泽东畅谈历史周期律时,毛泽东就指出执政考验的最为核心的问题。黄炎培问:“我生六十多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看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毛泽东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因此,经受住执政的考验,最为核心的是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始终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始终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因为在社会主义中国,“党的执政不是简单的掌握国家政权和运行国家政权的过程,而是党领导人民、整合社会、运行政权和促进发展的有机统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执政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对全局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党能否经受住执政的种种考验也取决于党自身的建设和发展。美国学者亨廷顿在研究了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发展的经验后总结道:“一个现代化中政治体系的安定,取决于其政党的力量。一个强大的政党能够使群众的支持制度化。政党的力量反映了大众支持的范围和制度化的水平。凡达到目前和预料的高水平政治安定的发展中国家,莫不拥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党。”在经济全球化和改革开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党的执政条件和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求新、求变是社会的普遍诉求,也是大众的基本心态。党只有始终保持鲜活力,始终保持先进性,不断提高执政能力,才能始终保持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经受住执政的考验,确保主体安全。
始终保持党的鲜活力。意识形态与组织结构是政党维系和发展的两大支撑体系,它们共同决定着党的生机与活力。一定意义上讲,党的思想意识形态是党内生机活力的精神性支撑。纵观世界政党兴衰史可以发现,一个政党生命力与执政能力的强大与否,从长远来看,往往更多取决于自身的纲领、理论与创造力。实际上,这也反映了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常识:再美的东西,时间久了,也会产生审美疲劳;再先进的东西,若老是一成不变,则会僵化、呆板。保持党的鲜活力,首先就是要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和理论发展,保持理论的鲜活力。理论问题直接关系到党的任务与宗旨,关系到党的自身基础和执政能力,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能够保证党根据变化的时代条件和执政环境制定有效的执政方略,实施科学的战略方针。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理论上的成熟是政治上坚定的基础,理论上的与时俱进是行动上锐意进取的前提,思想上的统一是全党步调一致的重要保证。”对于执政党来说,理论的生命力来自理论能够应对现实发展的需要,能够在根本上解决实践中的重大问题,能够正确指导实践的发展。因此,保持党的鲜活力,还要能够把创新的理论有效转化为实践,使创新的理论有效引导实践,保持党的创造力。“纲领与政策理念的创新,必然能有效地动员执政党的整体创造力,这其中的关键是要把创新的理论转化为创新的实践。对于执政党的创造力来说,理论创新是根本,实践创新是关键。”在实践中保持党的鲜活力,这就需要党尊重历史传统,立足改革开放实践,放眼全球化的未来发展,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和政策设计,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武装全体党员的头脑,指导改革开放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关热词搜索: 执政 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