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运用统计数据介绍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并对外商直接投资对产业的影响和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具体阐述,认为外商直接投资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问题,比如挤出效应和对市场集中度的权衡。在此基础上,文章最后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影响;政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农产品加工业①是指以农业产品为原料进行直接加工和再加工的工业,农产品加工业不仅是我国工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农业生产的继续和延伸,是农业发展中关联效应最大的产业。据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国有及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数量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数量近1/3;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分别占全部工业总产值、增加值、销售收入的约25%。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于2000年大幅度上升以后,在2003年其总产值超过了农业总产值,二者的比值达到了1.04:1。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
首先,从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各项经济指标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来看,2003~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在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及资产总额均稳定在30%左右的份额,而且总体上呈现日益增长的态势。(见下表1)这表明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正处于日渐上升阶段,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对外资进入限制的放松,在可预见的未来外资对该领域的进入将迎来新的历史时期。因此,应时刻关注和把握外商直接投资对国内相关产业造成影响的发展动态。
另外,就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来看,以外商直接投资比较集中的五个次级产业部门为例,1999~2007年间平均增长率都接近或是超过20%,由此可见,国外资本对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渗透速度是比较快的。如下表2所示:
其次,从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内部的结构和分布情况来看,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是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数量、产值、产品销售额以及资产总额都较多集中在纺织服装皮革制造业和食品行业;尤其是纺织服装行业在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中在2003年以前都占到了近50%的份额,食品行业占到30%左右。另外,发现近年来,外商投资的纺织服装企业的总产值和总资产都呈递减趋势,而食品和木材行业呈现出日益增长态势;这说明外资企业在我国纺织行业越来越不具备优势,而食品和木材加工行业的产品,一方面面临巨大的国内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外资企业较之国内企业在这些行业更强势,尤其是食品行业。(详见下表3)
然后,从地区分布来看,近年来,外商直接投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比重呈现为从东到西依次递增。以食品行业为例,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在我国东、中、西部中的分配比例为3.25%、14.38%和15.45%。可见,中西部地区为外商直接投资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主要目标市场,说明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较低,对食品的支出相对高收入的东部地区所占比重较高。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居民家庭收入不断提高,加之对营养标准的提高和注重,将有更多的人加入到消费的行列,形成较高的市场需求。
最后,从外资企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外资企业的产出效率普遍高于内资企业,加快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整体水平的提升。以2004年为例,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出效率具有明显的优势,在劳动生产率、中资产贡献率和流动资产周转率方面均高于内资企业,对我国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见下表4)
三、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面临的主要问题
首先,针对前面的资本形成效应、就业效应及出口效应,外商直接投资同时可能存在对这三者的挤出效应。外商直接投资的不断扩张,有可能挤出国内投资,跨国公司凭借其自身优势将国内同类企业挤出市场或是通过企业并购的方式实现。而挤出效应的产生对行业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从长期来看,还可能产生就业和出口贸易的挤出效应。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部门,因此长期以来一直是吸收城乡剩余劳动力的重要产业之一,但是外资企业对国内企业的挤出,必然导致与该部分投资相应的就业的挤出;而且,跨国公司日益倾向于资本化经营,资本劳动比不断上升,加之由于外资并购导致的裁员的影响,国内的就业将无可避免的面临巨大压力。从前面的分析也可看出,跨国公司吸收的就业人数占总体农产品加工业的比重的确呈递减的趋势。对于出口的挤出效应,发现近年来外资企业农产品和食品的进口远高于出口。
其次,针对市场集中度相伴生的是市场垄断问题。该问题同时又与挤出效应直接相关。跨国公司凭借其各方面的优势排挤出国内劣势企业后构筑了较高的市场进入壁垒,限制了潜在的投资者,这一过程也正是垄断形成的过程。从前面的数据可以看出,外资企业占国内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食品行业的比重较高,而且其增长速度也日趋加快。事实上,在我国某些行业中跨国公司的垄断地位已经很明显,如碳酸饮料市场三分之二被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所掌握,巧克力市场四分之一为德芙占有,外资啤酒销售量也已经占据了国内市场的近40%。垄断的存在一方面降低了国内产业的竞争程度,导致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另一方面外资企业获得了高额垄断利润,是对国内居民消费者福利的侵占。而如果外资企业再将利润大量汇回母国(很多研究认为我国跨国公司利润汇出情况比较严重),那么国家将遭受更巨大的损失。另外,考虑到行业特点,如食品行业,如果被外资控制,将关系到国民的吃饭问题。因此,垄断不仅产生经济发展的负效应,而且可能导致社会不稳定。
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建议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指导政策并发挥政策的导向作用,使外资的流入能对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提升发挥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要注重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监督和管理,逐步健全和完善针对外商投资企业的法令法规,规范投资行为和市场秩序。
第二,针对挤出效应,应注重提升国内农产品加工业企业的竞争力。挤出效应的产生说到底是外资企业比内资企业具有更多优势,包括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方面,因此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的国内企业被挤出市场;所以,只有通过提升国内企业的自身的竞争力以及综合能力才能够保证挤出效应降到最低限度。这就需要,一方面,国内企业应当积极地向外资企业学习,尤其要借助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外溢效应来完善自身,另一方面,国家应当给予内资企业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帮助,包括融资渠道、市场准入以及内外资企业同等待遇等等。
第三,鉴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较大挖掘潜力和发展空间以及我国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今后外商对该产业的投资会进一步加大,进而,外商直接投资造成的挤出效应也可能会随之扩大,因此,国家应随时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做出科学预测和评估,并适时采取相应措施,使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注释:
①国际上通常将农产品加工业划分为五大类:食品、饮料和烟草加工,纺织、服装和皮革工业,木材和木材产品(包括家具加工制造),纸张和纸产品加工、印刷和出版,橡胶产品加工。我国的划分标准是包括12个次级产业部门,依次为: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品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橡胶制品业。
②按照农产品加工业次级产业部门的国际划分标准。
参考文献:
[1]张立英,吕立才.中国食品工业利用外商直接投资(FDI)的现状、问题及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2008(2).
[2]李士靖.外资企业在中国的成败分析[J].食品工业科技,2005(2).
[3]魏益民.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J].中国食物与营养,2006(10).
[4]吕立才.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增长、国内投资和就业[J].中国农村经济,2006(5).
相关热词搜索: 加工业 对策 现状 我国农产品 FD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