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分析

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疗效分析

时间:2025-08-02 19:37:52 浏览次数:

zoޛ)j馞߃ӓӟiG춶yb'j\ayyh}j{)~ܢ'jyv+jǜjzhvμq躸hj\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收治的68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性37例,女性31例,年龄45~78岁,平均年龄(63.5±3.4)岁。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出现放射性绞痛感,同时伴有心悸气短、血压升高、心律加快、脸色苍白、及出汗等症状。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包括监测生命体征、药物使用、为患者营造舒适病房环境等。观察组患者给予行为护理,主要内容包括:①某些冠心病患者存在吸烟、喝酒等不良行为,因此护理人员要对其进行干预,向患者讲述吸烟、喝酒对疾病治疗的不利影响,监督患者戒烟戒酒。对于某些出现焦虑、紧张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要与其耐心沟通,疏导其负面情绪,使其配合医生的治疗。②护理人员应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控制,为患者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患者多进食一些高纤维素、高蛋白质、低盐、低热量、低脂的食物,比如新鲜蔬菜与水果、豆制品等。③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树立自我保健意识;叮嘱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复查,监测自身血压、血糖及血脂的变化等[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及处理,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用(n,%)表示,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比较:经过护理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73.9%(P<0.05),见表1。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经过护理后,观察组患者共发生2例(5.9%)不良反应,主要为栓塞、心室壁瘤;对照组患者共出现8例(23.5%)不良反应,主要为心脏破裂、栓塞和乳头肌断裂等,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冠心病是心血管内科的常见病及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冠心病的发病与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血脂症等关系密切,当患者患此病时,血管会发生阻塞或狭窄,进而心肌缺血、缺氧和坏死,使患者发生死亡风险。冠心病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发病呈低龄化,中年人中也可见。临床治疗时给予冠心病患者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于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至关重要。本文中对患者实施了行为护理干预,首先干预患者的不良生活行为,使患者戒除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其次,规范患者的饮食,鼓励患者进食高蛋白质、高纤维素的食物,但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不能太多,防止增加心脏压力,同时不宜摄入过多的糖类与脂类,糖量应控制在60%~70%,脂肪量应控制在30%以下;最后,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等,使患者树立治愈信心,达到良好治疗目的[2]。总之,行为护理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十分必要。

综上所述,在冠心病护理中实施行为护理具有较好的效果,不仅能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护理满意度,而且也能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因此,行为护理是一种较好的临床护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杜美芳.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4,7(5):39,41.

[2]陈 莉.行为护理在冠心病护理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4,8(18):284.

相关热词搜索: 护理 冠心病 疗效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