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分析MRI影像学在椎管内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患者均行CT和MRI诊断,分析其诊断效果。结果 CT诊断为73例,诊断率为84.9%;MRI影像学诊断为100例,诊断率为100%;组间对比(P<0.05)。结论 MRI可有效诊断椎管内占位,定位准确,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应用效果,值得肯定和推广。
关键词:MRI影像;椎管内占位;诊断
椎管内占位疾病是患者在脊髓、脊膜以及神经根等部位出现肿瘤,或者椎管内出现肿瘤及占位性疾病所致[1],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命安全。近年来随着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增加,多种影像学诊断方式在临床推广使用,以往在诊断椎管内占位时多采用CT、X线平片诊断,随着MRI影像的发展,在诊断椎管内占位取得显著疗效。为了进一步明确MRI影像在椎管内占位的诊断效果,笔者以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给予MRI和CT诊断,分析其诊断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4年2月收治的86例椎管内占位患者,患者经核磁共振的成像和手术诊断,确诊为椎管内占位[2];男54例,女32例;年龄18~74岁,平均年龄(38.5±2.4)岁;22例髓内肿瘤,4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例硬膜外肿瘤,血管畸形5例,4例硬膜外转移瘤,3例硬膜下血肿。
1.2 纳入标准[3] 患者经核磁共振的成像和手术诊断,确诊为椎管内占位;排除哺乳期及妊娠期妇女;患者认知功能良好;无精神功能障碍及全身传染性疾病患者;排除合并肝、肾等脏器疾病患者;患者均知情此次研究方法、目的并签署研究同意书。
1.3 检测仪器 CT:选择GE的 16 排螺旋,0.4 秒高速旋转,时间分辨率低至 53ms,重建速率达到 20ips;16×0.75mm, 16×1.5mm, 8×3mm, 4×4.5mm, 2× 0.6mm;6 ips standard reconstruction (20 ips optional);24 Lp/cm resolution。
MRI:采用西门子1.5Tesla超导型sMRI仪扫面,使用TurboSE序列,层厚2~3mm,矩阵是128×256-512。
1.4 方法 患者均取仰卧位,首先进行CT检测,分别进行平扫及增强扫描;然后患者采取MRI影像学检测。取仰卧位,脊柱表面线圈,迅速自旋回波序列,T1加全矢状位成像,T2加权矢状位,横断位成像。采取0.1mmL/kg的GD-DTPA进行静脉注射。所有患者检测结果均由影像科经验丰富同一医生进行观察并记录,
1.5 统计学分析 此次研究中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以x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时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和MRI影像学诊断率对比 86例患者经诊断,CT诊断为73例,诊断率为84.9%;MRI影像学诊断为100例,诊断率为100%;组间对比(x2=5.26,P<0.05)。
2.2 MRI诊断表现 4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38例神经源性肿瘤,肿瘤边界较为清晰,在椎间孔位置的肿瘤呈哑铃状,肿瘤体积大,并出现囊变;22例髓内肿瘤患者,13例室管膜位置的肿瘤,两端呈囊性变化,肿瘤边缘清晰,并出现强化现象。15例肌膜瘤,在椎管内位置,信号表现为短T1和短T2,有较为清晰的边缘,较为完整,并具有非常完整的包膜。4例蛛网膜囊肿,位于椎管长轴部位,属于囊性肿瘤;4例跨硬膜内外,属于神经源性肿瘤。
非肿瘤性质占位病变:3例硬膜下血肿,经手术确诊为单纯硬膜外血肿,排除了术前怀疑的血管肿瘤合并出血现象;5例血管畸形,位于胸段的脊髓背侧,呈不规则的长条状,呈现T1T2信号,成像表现为网状的畸形血管。
3 讨论
椎管内占位病变多在脊髓本身、椎管、脊髓相邻近织结构的原发性肿瘤,如位于神经根、硬脊膜、脂肪组织、血管等部位,后者在椎管外其他部位的转移性肿瘤。椎管内部肿瘤包括髓内肿瘤、髓外硬膜下部肿瘤及硬膜外部肿瘤[4,5]。在此次研究中,22例髓内肿瘤,48例髓外硬膜下肿瘤,4例硬膜外肿瘤。髓内肿瘤表现为肿瘤多在脊髓局部和肿胀、变粗处生长,并且在肿瘤周围的蛛网膜的下腔宽度会变窄。髓外的硬膜下肿瘤及血肿是由于脊髓受到压迫变细,并逐渐转移,至健侧部位,蛛网膜的病变处会变宽,对侧逐渐变窄。在硬膜外部病变中,肿瘤通常靠近一侧生长,硬膜的外脂肪受到压迫,并逐渐变细,直到脂肪消失[6~8]。病变位置的蛛网膜下腔会由于来自外部肿瘤的压迫而导致蛛网膜下腔逐渐变窄或消失,并且椎间的孔会逐渐扩大,损害椎弓的骨质。
通过MRI影像学成像对椎管内占位性疾病的诊断有较高的确诊率,并具有各自的特征,判断特殊病症具有积极性。髓内肿瘤,室管膜肿瘤多表现为脊髓肿胀,信号异常,且病变部位的两端会发生变化,呈囊性特征,并有种植现象;细胞瘤呈星形时,肿瘤内部会发生囊性变化,两端部位囊性发生率较低。血管的母细胞肿瘤采用MRI影像学诊断后,表现为髓内信号较低,多是由于血管留空,部分出现附壁结节的现象[9,10]。脊膜瘤较为均匀,并出现强化现象,随着硬膜外尾部症状,脊膜瘤有较为规章的形状,只是在椎管内部生长。神经源性肿瘤在生长期间有明显差异,其大小也具有显著性,由椎间孔的部位向外部生长,为哑铃状,当肿瘤逐渐生长,体积变大时,会发生囊变症状。神经纤维瘤具有非常稀松的组织结构,水分丰富,T1有较低信号,T2具有较高的信号。当缺乏血脑屏障时,并加强仪器后,具有非常显著的强化效果。硬膜外部的肿瘤是转移性的肿瘤,通过MRI影像学检查,可以观察硬膜外部的肿瘤,同时也出现一些异常信号,如椎弓被破坏,单椎体和多椎体合并[11]。另外,脊髓形状改变时,或者显示的信号出现异常情况时,说明脊髓已有肿瘤侵袭。硬膜下血肿信号显示为,硬膜下部T1的短信号与T2的信号相等。血管畸形信号显示为脊髓背侧信号的血管呈蚯蚓状,畸形血管影为网状,而脊髓形状分布无变化。在此次研究中,86例患者均经CT和MRI影像学诊断,CT诊断为73例,诊断率为84.9%;MRI影像学诊断为100例,诊断率为100%;组间对比(P<0.05)。
由此可见,通过MRI影像学诊断椎管内占位具有较高的诊断效果,疗效显著。在通过MRI影像学诊断中,髓外硬膜下肿瘤,肿瘤边界较为清晰,在椎间孔位置的肿瘤呈哑铃状,肿瘤体积大,并出现囊变;髓内肿瘤患者,两端呈囊性变化,肿瘤边缘清晰,并出现强化现象;肌膜瘤,在椎管内位置,信号表现为短T1和短T2,有较为清晰的边缘,较为完整,并具有非常完整的包膜;蛛网膜囊肿,位于椎管长轴部位,属于囊性肿瘤;跨硬膜内外,属于神经源性肿瘤;血管畸形,位于胸段的脊髓背侧,呈不规则的长条状,呈现T1T2信号,成像表现为网状的畸形血管。可见,通过MRI影像学诊断椎管内占位疗效确切,可明确椎管占位性病变的形态,定位准确。
综上所述,MRI可有效诊断椎管内占位,定位准确,诊断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和应用效果,值得肯定和推广。
参考文献:
[1]郭玲,胡彬欣,崔建岭.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J].医学信息,2013,26(02):257-258.
[2]罗莉丽,郭学军,石桥,等.椎管内占位性病变的MRI[J].临床论著,2007,15(05):8-10.
[3]孙兴旺,徐光.椎管内占位病变的MRI诊断[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8,11(07):994-995.
[4]黄芳兰,邓兆旭,李涛.高场MRI对椎管内占位病变诊断价值分析[J].医学信息,2011,24(08):300-300.
[5]王超,齐海燕,周吉明.MRI对椎管内肿瘤诊断价值分析[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0,21(02):68-69.
[6]谢继明.椎管内硬膜外肿瘤MRI诊断与鉴别诊断[J].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性学,2007,16(04):189-190.
[7]莫旭林.MRI影像对椎管内占位的临床诊断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223-223.
[8]李启中,区杰雄,朱兆川,杨朝华,杜国聪.椎管内占位病变的诊断及显微外科治疗[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0,16(03):282-284.
[9]崔军胜.19例中枢神经细胞瘤CT MRI影像学特征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04):66-67.
[10]Koch-Wiewrodt D;Wagner W;Perneczky A..Unilateral multilevel interlaminar fenestration instead of laminectomy or hemilaminectomy: an alternative surgical approach to intraspin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Technical note [J].Journal of Neurosurgery Spine,2007,06(05):485-492.
[11]Banczerowski P;Vajda J;Veres R. .Removal of intraspinal space-occupying lesions through unilateral partial approach, the hemi-semi laminectomy [J].Ideggyogy Sz,2008,61(3-4):114-122.编辑/许言
相关热词搜索: 椎管 占位 诊断 影像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