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腹切口手术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及阴道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分析

腹切口手术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及阴道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分析

时间:2025-08-01 14:36:19 浏览次数:

【摘 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中与种植学说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4年6月至2009年10月在塔城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7例(腹切口手术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阴道壁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作为研究分析的对象,查阅其原始病历,了解产程、分娩方式、产时术中情况、术后情况、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时间、此次手术情况、术后病检结果分析,并随访至2012年6月,了解有无复发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例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发生于手术操作后,6例发生于剖宫产术后,1例发生于会阴侧切助产术后。结论:手术操作将部分子宫内膜带出了子宫,使得内膜种植在子宫以外的部位,从而发生了多例切口处的子宫内膜异位症,印证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种植学说。

【关键词】手术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种植学说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以外的部位,最常见的种植部位为卵巢,多见于盆腔脏器和腹膜种植,也可出现在身体的其他部位,如脐、膀胱、肾、输尿管、肺、手臂、大腿等处,但罕见。虽为良性病变,但具有类似恶性肿瘤远处转移和种植生长的能力。是妇科常见病之一[1]。随着剖宫产手术及阴道侧切手术的增多,自2004年6月至2009年10月,我们发现罕见部位的子宫内膜异位症7例,其中剖宫产手术瘢痕处子宫内膜异位症6例,阴道壁会阴侧切口附近子宫内膜异位症1例,现将病例分析的结果汇报如下:

1 临床资料

1例阴道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1岁,以“发现阴道壁囊肿1年”为主诉入院,孕3产2,末次分娩为7年前,顺产2次,均行会阴侧切术,术后切口愈合良好。1年前发现阴道口有一囊肿,无明显疼痛不适,来医院检查告知为阴道壁囊肿,建议手术治疗,因无明显不适感,患者未治疗,今年因“感觉囊肿增大”入院要求手术治疗。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未查出异常,遂行阴道壁囊肿剥除术,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手术,见囊肿位于左侧阴道壁会阴侧切口略上方,囊壁为阴道壁,切开囊肿见囊内液为巧克力样粘稠的液体,考虑为子宫内膜异位症囊肿,将囊内液收集送病检,大量盐水反复冲洗囊腔,见囊腔内壁有一暗红色病灶约黄豆大小,为内异征病灶,将囊壁剥除,剪除多余阴道壁,与囊内液一并送病检,逐层缝合阴道粘膜,术后病检回报提示:囊壁中见少量内膜间质细胞及含铁血黄素的巨噬细胞,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半年未见囊肿复发。

6例腹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24~33岁,平均年龄为(31.1±2.4)岁,其中二次剖宫产1例,首次剖宫产5例,发病时间为术后6月~2年,平均发病时间(8.5±3.2)个月。6例患者均以“腹切口发现囊肿,疼痛、渐增大”为主诉入院,均行囊肿剥除术,并送病检,术后病检回报均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术后随访1个月至3年不等,1例囊肿复发,为首次剖宫产患者,在外科协助下行二次囊肿剥除术,术后已1年,未复发。其余5例术后未复发,恢复良好。

2 讨论

剖宫产术是解决难产、抢救危重孕产妇的常用手段,随着麻醉技术的完善,剖宫产分娩较之顺产的痛苦明显减少,加之巨大儿的增多、孕妇不愿自然分娩的人数增多、孕妇年龄偏大等多种原因使得剖宫产率呈上升的趋势。并且由于新式剖宫产手术操作简单,各级医务人员都基本掌握了手术技巧,使得剖宫产手术被广泛应用于分娩中,甚至过度使用[2]。然而,剖宫产手术虽然可以减轻孕妇正常分娩的疼痛及危险,但是剖宫产手术也存在一定的手术弊端,很容易诱发子宫内膜异位等疾病。

关于子宫内膜异位的发病机制有很多种学说,如种植学说、医源性散播、遗传学说、免疫学说等等。而目前种植学说是被广泛认可的一种学说。腹切口手术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是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手术操作将部分内膜带出了子宫等因素,使得内膜种植在子宫以外的部位,从而发生了切口处的子宫内膜异位,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机制中的种植学说[3]。

3 经验教训

3.1 孕期保健的医生应该做好产前检查、加强健康教育,及时纠正孕期合并症及并发症,减少病理产科的数量,以降低剖宫产率。

3.2 产科医生应该做好阴道分娩的宣教,减少因“社会因素”造成的剖宫产,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率,避免过度手术。

3.3 提高医务人员处理产程的质量以及阴道助产的技术水平,努力减轻孕妇自然生产的痛苦,增强产妇及其家属对正常生产的信心。

3.4 在手术的过程中医务人员应尽力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宫腔操作,使用一次性纱布仔细清理宫腔并给予手术切口良好的保护。

3.5 在手术过程中应注意避免手及器械接触子宫内膜,缝合子宫时注意缝针勿穿透内膜,关闭子宫后用盐水、甲硝唑等冲洗盆腔及切缘,减少内膜的种植,从而在手术过程中减少引起内异症的因素,避免该病的发生。

4 治疗措施

目前,子宫内膜异位的主要治疗方式为药物辅助手术治疗。对于病灶小于5cm的患者可首先采取药物治疗三个月,减小病灶并减少手术损伤,从而降低手术的风险。针对病灶大于5cm的患者,治疗方式可以选择直接手术切除病灶。另外,在手术治疗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对病灶旁侧纤维组织的清理,避免发生由于病灶残留导致患者疾病复发的情况。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25-331.

[2]段涛,范玲.剖宫产相关问题[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8,24:729-732.

[3]胡金荣,何雯.手术切口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5例报道[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729-732.

相关热词搜索: 内膜 子宫 瘢痕 异位症 切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