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更好的营养会促进农民的劳动参与吗?

更好的营养会促进农民的劳动参与吗?

时间:2025-08-02 10:03:32 浏览次数:

摘要:基于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CHNS)1989—2011年的面板数据,使用Logit模型,从热量和主要营养素摄入两个方面实证分析营养对我国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及结构性差异,结果表明:营养对农民的劳动参与有显著影响,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摄入具有正向影响,脂肪摄入则具有负面影响;营养对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存在性别、年龄和时间差异,对女性农民的影响要高于男性农民,对老年农民的影响要高于中青年农民;热量、脂肪和蛋白质摄入的影响随时间变化逐渐增强,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影响则呈现出先增强后减弱的变化趋势。扩大农民的劳动参与率应从改善农民的营养水平和营养结构入手,并且应注意根据不同的性别、年龄特征制订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关键词:营养;农民;劳动参与;营养效率;劳动效率;健康状况;热量;主要营养素;CHNS数据

中图分类号:F249.21;D42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6)01001009

一、引言

长期以来,“三农”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和政策研究的焦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尤其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不仅没有减小,反而有扩大趋势。因此,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实现城乡统筹发展迫在眉睫。要实现农民增收,首先要全面提高农民的劳动参与率,因为是否参与劳动是农民能否获得收入的前提。从这个角度上讲,关注和研究农民的劳动参与行为及其制约因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国内已有文献对农民劳动参与(供给)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大致可归纳为以下方面:一是个体或家庭因素。庞丽华等(2003)对农村老年人劳动参与率的研究发现,农村老年人的劳动参与率较高,年龄、性别、健康、所承担的责任、居住方式和土地等个体和家庭因素是影响其是否劳动的主要因素。程名望等(2012)的研究发现,性别、干部身份、教育和培训、健康、家庭类型等因素对农民从事农村非农就业有显著影响。二是政策或制度因素。杨向阳等(2007)研究发现,公共投资对农民参与非农就业有显著促进作用。刘颖等(2014)对安徽省天长市的研究发现,农户对粮食补贴政策的满意度越高,其减少非农就业时间的可能性就越大。程杰(2014)对四川省成都市的研究发现,养老保障制度对农村居民的劳动参与率和劳动供给时间有明显的负向影响。徐庆等(2015)利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讨论了新农合制度对农村妇女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发现新农合制度显著促进了农村妇女的劳动供给。

可以看出,已有文献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鲜有文献关注营养对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虽然一些文献探讨了健康与农民劳动参与(供给)之间的关系(刘生龙,2008;于大川 等,2015),但这些文献主要考察了自评健康等指标衡量的健康状况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并未将营养作为健康的一个重要维度进行研究。那么,营养究竟是否会影响农民的劳动参与?如果存在影响,其影响程度有多大?营养对农民劳动参与的影响是否存在结构性差异?本文将基于全国性的微观调查面板数据对上述问题做出系统解答,以期为全面提高农民的劳动参与率提供决策参考和经验依据。

于大川:更好的营养会促进农民的劳动参与吗?

二、理论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营养状况会通过以下两个渠道对个体的劳动参与(或一般性的劳动供给)行为产生影响:

一是劳动效率。营养效率假说(Leibenstein,1957)认为,与营养不良的劳动者相比,那些摄入了更多热量(卡路里)的劳动者具有更高的劳动效率,这表明营养不良会导致个体劳动效率下降,而劳动效率下降会对劳动者的劳动参与产生显而易见的负向影响。首先从劳动力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来分析劳动力市场的一般情况:一方面,劳动力需求方会在招聘过程中对所有求职者进行甄别,并通过一些可识别的外部特征,如身体是否单薄甚至身体高度等,将那些可能存在劳动效率低下问题的劳动者排除在雇佣范围之外(Mduma,2014),这会使营养不良的劳动者很难获得就业机会即使他们能够通过劳动力需求方的筛选实现就业,由于边际生产力低下,劳动力需求方也会采取措施迫使他们选择退出,因为一个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厂商不可能长期为那些边际生产率低于工资率的工人支付工资(樊明,2002)。 。另一方面,来自于劳动力需求方的甄别和筛选增加了那些营养状况差、劳动效率低的劳动者找工作的难度,提高了他们的就业成本,减弱了他们参与劳动的主观意愿即使这部分劳动者能够顺利实现就业,其在工作中实际获得的工资水平也会低于预期工资,这可能最终导致他们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Vanwey et al,2013)。 。此外,与营养不良相关联的劳动效率下降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劳动者的潜在收入能力,这相当于降低了他们选择闲暇的机会成本,其结果也会消减他们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与城市居民主要从事非农就业的情况不同,在中国农村地区,农民的劳动参与情况非常复杂,他们当中的大部分人会选择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但由于非农就业和农业生产收入差距的客观存在,也有相当一部分农民会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求非农就业机会(孙顶强 等,2015)。对于参与非农就业的农民而言,上述分析成立,即营养不良会降低农民的非农劳动效率从而减少其获得非农就业机会的概率。然而对于参与农业生产的农民而言,由于属于“自雇行为”,因此其劳动参与行为不受劳动力需求方的影响,但营养同样会通过影响农业生产效率对农民的农业劳动参与产生作用,而且作用力会更强,这是因为农业生产大多属于中、重体力劳动,尤其需要良好的营养支持(王引 等,2009)。在营养不良的情况下,由于生产效率低下,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得的实际收益是不断下降的,闲暇机会成本随之降低,这些因素都会使得农民退出农业生产,转而选择闲暇或选择从事相对效用较高的其他家庭生产类型。

二是健康状况。劳动效率并不是联系营养与劳动参与的唯一渠道,在健康经济学中,营养摄入水平通常被视为健康状况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Schultz,2010)。伴随着营养状况变差,个体的健康水平往往会呈现同方向变化趋势,这是因为当营养摄入不足时,人体的能量均衡会被打破,人们将处于一种亚健康状态,而且长期的营养不良还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如低血糖、贫血等,从而使人们的健康受损(中国营养学会,2000)。营养不良导致的健康问题会使人们重新评价用于各类活动的时间价值,如工作、闲暇和健康生产等,并进行合理配置,进而实现个人效用最大化(Cai et al,2006)。通常情况下,随着人们健康状况的下降,人们会降低对工作时间的价值评价并减少劳动供给时间,转而将更多的时间分配到相对效用较高的闲暇和健康生产之上。尤其是当健康状况严重恶化时,人们将彻底地退出劳动市场,成为一个非劳动参与者。

相关热词搜索: 促进农民 更好 营养 参与 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