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村党员流入城市务工,这为党组织管理这些党员带来困难,为党员之间的相处带来了不和谐因素。从有利于党员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角度出发,建立城乡一体化党员动态管理新机制已成为我们各级党组织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从实践中看,不能单纯依靠党员组织关系所在单位管理,而是必须建立流入、流出地共同负责的“党员双重”管理机制,加强城乡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使党员不管流动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履行党员义务,享有党员权利,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促进城乡党组织之间的合作,增强城乡党员之间的团结,进一步规范城乡党员的管理,为实现党内和谐提供坚实的保证。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健全组织,完善机制,让流动党员有“家”。针对乡镇流入城区、城区流入村镇的流动趋势,各级党组织要采取措施,抓好流动党员组织关系的归并和转接工作,同时,要在党员流入相对集中的非公企业和其他“两新”组织中建立党组织,使这些农村外出流动党员人人有“家”可归。一是要理顺好组织关系。凡是本县内流入县城单位和非公企业务工6个月以上的党员,非公企业已建党组织的,本人组织关系应当转入企业党组织;未建立党组织的,一律转入就近社区党组织;城区党员流入农村的,应及时将组织关系转到流入地党组织。二是转接好组织关系。流出地党组织要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对流动党员的组织关系进行认真清理,分类处理:凡外出超过6个月的,其组织关系一律转到所在地党组织;确实无法转出的,颁发《流动党员活动证》。外出务工经商党员外出后,应及时将《流动党员活动证》交给外出所在地党组织,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外出党员返乡后,原党组织要认真查验《流动党员活动证》所记载的有关内容。另外,对外出时间3个月以内的,外出党员必须开具《党员证明信》,外出务工经商的党员,应凭《党员证明信》,主动接受外出所在地党组织的教育管理。三是要构筑好活动阵地。首先,坚持属地管理的原则,完善社区党组织。探索建立社区党总支、小区党支部、楼层党小组,使党组织覆盖到整个社区。其二,坚持行业管理的原则,健全行业党组织。在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的非公企业建立党组织的基础上,各主管部门要在个体经营者协会和县工商联合会分别建立个体协会党支部和非公企业党组织。其三,坚持流动管理的原则,建立临时党组织。根据流动人员分布区域情况,在外出务工党员集中地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外出务工经商党员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隶属于原所在地党组织领导,并协助原所在地党组织教育管理外出流动党员。
二、区别情况,加强联系,让流动党员回“家”。流出地党组织要抓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党员先进性教育、基层党组织集中整顿等有利时机,采取深入 调查、加强联系、畅通渠道等措施,让流动党员“回家”,接受党组织的教育。一是开展双找,从“面”上掌握情况。“双找”即“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通过“双找”,对农村外出流动党员进行“拉网式”清理并进行登记建档,做到“十个掌握”,即掌握流动党员的详细去向、联系方式、居住地、务工经商点、家庭情况、思想状况、身体情况、户口关系、档案关系和组织关系。二是区别情况,从“线”上加强联系。对在周边地区流动的外出党员,各乡镇党组织派出工作组进行“家访”;对有固定联系方式的党员,流出地党组织要通过向流入地党组织发调查函的形式,了解党员的有关情况;对居无定所的党员,党组织要通过电话进行定期联系;对长期未与组织联系的党员,党组织指定专人负责沟通联系。三是畅通渠道,从“点”上健全机制。在全面掌握外出流动党员情况、取得联系的基础上,从建立机制入手,构筑党组织和党员之间稳定的联络沟通渠道,使党员离乡不离党、离家不离心。其一、对县内流动党员,在流出地、流入地和县委组织部三个点上建立“三层联络”机制。即:在流出地党组织建立外出党员登记卡;在流入党员较多的县城建立流动党员管理中心,流动党员一人一卡,凭卡到流动党员管理服务中心报到和参加活动;在县委组织部建立县内流动党员信息库,实行动态管理。其二,对流出县外的党员,在党组织与党员两个点上建立“双向联系”机制。对确因客观原因不能回支部参加活动的党员,由党支部与党员保持经常性“双向联系”。在联系方式上,一方面,流出地党支部确定专人与外出流动党员结对联系,随时了解外出党员的思想动态,向他们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他们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及对家乡建设的建议等;另一方面,在相对集中的外出党员中确定一名威信高、责任心强的党员,作为该外出流动党员群体的联络员,随时保持与党组织的联系,同时严格规定流动党员要定期向党组织汇报自己外出后的工作、生活等情况。
三、强化教育,营造环境,让流动党员想“家”。针对流动党员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教育培训和真情帮扶,让党员真心想念党组织这个大家庭。一是强化教育培训。根据流动党员的职业特点、行业分布和知识层面等具体情况,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理论、政策法律、科技知识、岗位技能及各类先进事迹的教育培训,使外出流动党员的整体素质各从业能力不断提高。在教育形式上,对长期外出务工党员可采取“远程式”(邮寄资料、电话信函等)教育;对流入本县城区的党员,可分别采取“送学式”、“轮训式”、“跟踪式”等教育方式。在时间上可抓住外出前进行“行前教育”,返乡后进行“补课教育”。同时,还要召开外出党员座谈会,让他们汇报在外的思想、工作情况,畅谈在外的见闻和感受,为家乡的建设献计献策。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务实管用的教育内容、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为农村外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注入生机与活力。二是营造宽松环境。事实证明,只有保护好外出流动党员的利益,为他们工作、生活、创业提供有效的服务和宽松的环境,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为此,流入地党组织要在各项政策上一视同仁,把外出流动党员与正常党员平等对待,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在住房、就业、子女入学和劳动保障等方面为流动党员提供服务。三是解决实际困难。在政治上,各有关党组织要按照党章和《中国共产党党员权利保障条例(试行)》的规定,切实保障流动党员应享有的权利,特别是要妥善解决好流动党员参加选举问题。在生产中,流出地党组织要多措并举,分类施策,组织人员帮助外出流动的困难党员搞好春耕、夏锄及秋收生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进采取“财政出一点、党费挤一点、党员捐一点、社会募一点”的办法,建立贫困党员救助基金,帮扶病、残、贫、困党员生产生活,支持党员在外建功立业。
相关热词搜索: 城乡 管理机制 党员 建立 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