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本刊2010年目录索引

本刊2010年目录索引

时间:2025-08-02 23:06:22 浏览次数:

●点睛

批评的自我批评/何平1.1

批评,或者说,所有的文学任务/毛尖2.1

从阐释到实证/李遇春 3.1

文学花园和外面的世界/张柱林 4.1

学理·才情·问题意识/李凤亮 5.1

田野调查式的批评写作/冉隆中6.1

●今日批评家

“个”文学时代的再个人化问题/何平1.6

80年代的批评气质

——漫说何平与他的文学评论/汪政 1.10

何平侧记/王尧 1.15

《大路》变窄:费里尼和新现实/毛尖 2.5

从“情爱”到“爱情”

——毛尖的美学意义/罗萌 2.10

毛尖与“毛选”/罗岗2.13

符号的行旅

——中国当代文学中土地话语演变的一个历史轮廓

/李遇春3.5

历史的探源与祛魅

——论李遇春的文学批评/周新民3.10

独立来自哪里?

——李遇春和他的当代文学探索/刘醒龙3.14

精神升降的辩证法

——从阿Q到福贵的“中国人”想象/张柱林4.31

穿行于文学与现实之间

——简论张柱林的文学批评/徐志伟4.35

柱林印象/王晓明4.39

走向跨地域的“中国现代诗学”

——海外华人批评家的启示/李凤亮5.5

现代视野中的文化整合与批评

——关于李凤亮的文学批评/洪治纲5.9

凤凰亮翅/谢宏 5.13

一个文联的变迁/冉隆中6.5

另类的批评文本——论冉隆中及其《底层文学真相报告

/黄桂元6.10

鼻孔朝天的人/任芙康6.13

●批评论坛

文学:回到思想的前沿——第八届青年作家批评家论坛

纪要/杨庆祥1.42

海外华文小说:当代小说的补充、丰富和启发

/刘俊 2.15

雌性乌托邦——严歌苓之谜/李兆忠2.19

向无名者敞开的历史书写——关于张翎的《金山》及海

外华文文学写作/陈福民2.22

“飞起来了”以后

——解读陈谦的“性别三部曲”/黄伟林2.24

普世主义的文学残梦

——以袁劲梅小说《罗坎村》、《老康的哲学》为例

/刘复生2.26

原罪与救赎——读莫言长篇小说《蛙》/吴义勤3.43

历史观念重构、罪感意识表达与语言形式翻新

——评莫言长篇小说《蛙》/王春林3.46

《蛙》:时代吊诡与“混沌”美学/梁振华 3.49

生命在民间——莫言《蛙》剖析/张勐3.52

如何朴素,怎样奇观——以《蛙》为镜/颜妍 3.55

对话:在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之间

/莫言童庆炳赵勇张清华梁振华3.57

有限性与可能性

——传统批评与网络文学/白烨 4.20

当传统批评家遭遇网络/欧阳友权 4.21

网络文学:直逼文学价值认同断裂的现实/马季 4.23

“80后”与网络:文学批评的双重阻隔/江冰 4.26

从主动“缺席”到被动“失语”?

——传统批评如何应对网络时代的文学/王颖 4.28

主持人的话/吴义勤5.15

暧味的境遇与悖论的冲突

——新时期文学经典化的难度与困境/房伟 5.16

转向、对话和叙述:走向新时期文学的经典/郝敬波5.19

大众文化传媒与中国新时期文学的经典化/文红霞 5.22

文学评奖与新时期文学经典化/张丽军5.26

科幻文学的中国阐释/吴岩6.25

当下中国科幻的现实焦虑/韩松6.28

重返伊甸园

——科幻创作十年回顾/刘慈欣6.31

中国科幻与“科幻中国”/贾立元6.34

科幻小说·文化工业·流水线写作/杨鹏6.37

●当代前沿

“二周”文章/郜元宝1.16

跨界的界限:以荣念曾的戏剧创作为中心/傅谨 1.22

沉潜中的行进

——2003—2008女性文学理论批评若干著作的

笔记/陈骏涛1.26

知识的重组与陌生化

——读孟繁华、程光炜的《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史》

/王学谦1.32

理论自反与体系重构

——评南帆、刘小新、练暑生合著《文学理论》

/廖述务 1.36

尚未抵达思想前沿的“征用”写作

——就“底层”和“新农村”谈新世纪文学思想性

问题/霍俊明2.29

陈忠实的“剥离”与“寻找”

——读陈忠实的《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白鹿原〉

创作手记》/邢小利2.33

历史与情怀:《论“文学是人学”》的两种成因/夏伟 2.37

姿态还是心态?

——由海外“张学”看海外华人批评家的边缘立场

/吴宏娟2.42

反映论与《文心雕龙创作论》

——对王元化的“照着说”与“接着说”/夏中义 3.16

反躬自省的“医生”与拒绝被动的“病人”

——从这个角度讨论文学中的医疗与卫生话语

/金理 3.26

从“启蒙”到“底层”

——对新世纪之交文学批评的一种观察/牛学智

3.34

浅谈明星博客在媒体文化中的导向作用/刘洋 3.40

论中国式的乡村小说的生成/施战军 4.5

广告·女性·文化研究——评《被广告的女性》/陈霖4.12

重现传统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光辉

——评於可训的新著《王蒙传论》/周新民方莹

4.15

百年中国人文学统三个历史人物

——从王国维、王瑶到王元化/夏中义5.30

美国《儿童文学》杂志与当代西方儿童文学研究走向

/赵霞方卫平5.36

“侨民文学”与“异域情调”

——关于鲁迅的乡土文论与乡土小说/李丹梦 5.43

民族传统与“文学的世界性”

——以陈季同的《黄衫客传奇》为例/孟繁华 6.14

信息时代:文学批评的挑战与选择/洪治纲 6.19

●文艺史论·文艺史话·理论新见

批评的力量

——从两篇评论、一场对话看批评家与王安忆

《小鲍庄》的关系/程光炜4.40

“除渣”与“去蔽”

——关于文学与民间记忆的思考/刘川鄂1.48

作为对应物的爱情

——路遥小说的爱情模式及其人文功能

/姜岚1.52

游移于互助与竞争之途

——钱玄同偏激思想源流考/魏继洲1.58

金庸小说中“义”的精神资源及价值形态/陈夫龙 1.62

论新诗中的交通意象空间/卢桢 1.68

当代文学现实主义主潮的五重奏

/巫晓燕贺绍俊2.58

刘呐鸥小说与新时期都市书写/傅建安2.66

在文学机制与社会想象之间

——从马原《虚构》看先锋小说的“经典化”

/李建周2.70

中国传统民间美术与大学艺术教育的开展/张毅 2.77

寻找:共同的宿命与碰撞

——“转型期中国文学与边缘区域及少数民族文化

关系研究”导论/姚新勇3.61

“80后”文学综论:文化视野中的合法性突破

/江冰田忠辉 3.66

“审美现代性”何以可能:人类困境中的审美救赎

——格奥尔格·西美尔的审美现代性思想

/赵岚3.72

从“杨红樱现象”的论争谈儿童文学的发展/陈振桂 3.76

论1950年后老舍的“城市底层叙述”/张丽军 4.48

“个人写作”的诗学内涵:历史意识与现实承担

/魏天无 4.54

从郝思嘉形象看米切尔的女性主义思想/王淼 4.58

一种有声音的写作/柳冬妩4.61

生活风格与文学风格的精神痕迹/徐肖楠5.48

论清代广西诗派的形成、特征及其意义/王德明5.52

宏观建构与文本细读

——评任一鸣著《中国当代女性文学简史》

/刘思谦沈红芳 5.57

沉潜而飘逸的唯美叙述

——评张学昕《南方想象的诗学》/梁海5.59

知青小说如何“寻根”

——《棋王》的经典化与寻根文学的剥离式批评

/杨晓帆6.40

文学理论稳定性与基础话语找寻/牛学智6.55

乡村政治文化的嬗变

——新时期小说中的当代“新乡绅”形象/刘畅6.64

书写强奸:被转移的言说

——张爱玲《半生缘》中强奸故事的文学表现/谢琼

6.67

●个人锋芒

草根诗写的“纹理”与“年轮”

——兼与李少君先生商榷/陈仲义1.70

中国文学史研究中的四个缺失/李晓峰2.84

怎可如此颂秦皇

——从《大秦帝国》看当下历史叙事的危机

/李建军 3.80

立场、身份与诗歌“笼子”

——读《中产阶级诗选》的一种观感/黄桂元 4.78

从《生死线》给“何莫修”挑刺

——兼谈人物符号意义及其表演得失/钱虹 4.82

自恋与麻痹

——当代中国文化症候一瞥/王宏图5.62

中国文坛:请不要再说——/黄惟群 5.67

什么“政治”,又何为社会学批评?

——回应一篇批判文章兼谈几个问题/张清华 6.50

●对话笔记·打捞历史

写作同时也审视写作者自己”

——张莉VS陈希我对话录/陈希我张莉2.80

“文革”后新文学的曙光

——从食指到白洋淀诗群的诗歌写作/张闳 2.88

“红色娘子军”创作素材之史实考证/罗长青4.67

中国左翼文人传记写作研究

——以丁玲传记为中心/文学武4.73

一个“问题少年”成长土壤的结构分析

/杨争光钟红明4.87

存在与言说/王德领宁肯 5.74

照相及1927广州鲁迅的定格/朱崇科5.80

吴思敬与“朦胧诗人”二三事/霍俊明

●现象解读·绿色批评·诗人谈诗·最新文本

回首拾零——致友人/韦其麟 1.77

论韦其麟的散文诗/陈祖君 1.80

韦其麟,真诚的壮族歌者/缪俊杰1.84

仁义叙事的难度与难局——铁凝论/张莉1.87

良知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评刘醒龙长篇小说《天行者》/王春林 1.95

重温故乡——郭文斌的小说创作/段崇轩1.99

边地乡村的宿命与寓言

——朱山坡小说漫议/黄发有1.104

在中国故事的长河里

——谈高建群的长篇小说《大平原》/梁鸿鹰 1.108

安妮宝贝:路为什么越走越宽?

——网络时代的个人化写作与传播/田颖 1.111

发问·审问·追问

——2009广西小说创作述评/王迅 1.118

文坛来去/陆地2.96

坚守信仰守望文学

——重读陆地/李鸿然2.98

执著的追求与真情的书写

——论陆地的小说创作/温存超 2.101

神与魔的对话

——论阿来的长篇小说《格萨尔王》

/洪治纲肖晓堃2.104

“智识者”的病象揭示与灵魂拷问/龚政文2.109

常态和非常态的游记

——以迟子建为例/潘向黎 2.114

官场小说的价值指向与王跃文的意义/刘起林 2.116

文体的回归,耗尽的身体红利与个体再指认

——从王宏图的长篇《风华正茂》看近期小说的

新变/张生 2.120

广西文化的寻根之举

——评《八桂文化大观·溯源系列》

/李俊康2.123

致谢,及三点补充意见/洪子诚 3.87

洪子诚文学史研究的格局及其形成/赵祖谟3.90

“一个人的文学史”

——洪子诚学术研究的范式意义/姚丹 3.91

并未消失的单行道

——新世纪十年诗歌批评的问题与考察

/霍俊明 3.95

新世纪诗歌中的田园乡愁/张德明 3.100

朦胧诗:中国现代诗歌的新传统/王学东 3.106

消费时代的革命叙事

——以《风和日丽》为例/申霞艳 3.110

城市叙事的自觉写作

——夏商短篇小说艺术论/葛红兵王环环3.115

永远跳动的红舞鞋

——张悦然小说中的“出走”与“成长”/郭艳3.119

语言盛宴上的悱恻怨妇——谈阿袁的小说/梁红3.123

愚公与智叟——论程文超的学术理路

/刘卫国陈淑梅 4.110

人性的隐秘咫尺天涯

——评须一瓜的长篇小说《太阳黑子》/孟繁华 4.115

朱增泉散文读札/张宗刚 4.117

从“原点”虚构来考量迟子建小说创作中的人物形象

/李一4.122

重返“政治”和社会学批评

——对新世纪以来一种流行的诗歌批评倾向的批评

/霍俊明5.86

“自由之轻”与“角色之崇”

——有关“新世纪诗歌”十年的几点思考/沈奇5.91

新世纪江苏诗坛概观/罗振亚5.94

爱的“隐身登录”者

——论黄咏梅的小说/贺仲明 5.110

新星三评/叶梅5.114

历史、成长与架空

——对酒徒网络历史小说《家园》的类型学分析

/许道军 5.118

论笛安/王婷5.120

绚烂生命的灵魂之痛/阮直5.124

在尔虞我诈的喧嚣世界熨帖安放爱情

——读杨映川的《魔术师》/贺绍俊6.73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

——评杨映川《魔术师》/汪政6.76

性别文化建构视阈中的文学想象

——关于杨映川的长篇小说创作/王迅6.80

硅谷的夏娃/北岛6.106

记忆的诗学及其穿透世界的力量

——读付秀莹的《旧院》/李云雷6.108

论马原跨空间与跨媒介的文学实践/李丹6.111

“后打工文学”的诗意建构

——张伟明《深眸·男》一瞥/秦香丽6.115

●文坛评述·文艺状态·本土研究

文坛信息两题/白烨1.123

理论动态/贺绍俊 2.126

文坛热点两题/文波3.132

理论动态/贺绍俊 4.134

理论动态/贺绍俊 5.135

文坛信息两题/文白 6.129

危机与突围——2009年小说综述/邵燕君 2.48

短篇的集结

——读漓江版《2009年中国年度儿童文学》、

《2009中国年度童话》 /方卫平2.55

发轫之路上深深的辙痕

——序《发轫之路——北海文学三十年》/陈建功4.93

广西文艺理论与批评六十年回顾(上)

/容本镇黄晓娟张淑云4.95

南方俊逸二题/黄伟林 4.98

回忆的力度

——兼谈黄芳诗歌语言艺术

/李冰董迎春4.103

瑶族民歌《蝴蝶歌》、《喇格哩》的保护现状

/黄珏婷4.107

关于独秀峰作家群的形成与发展/潘 琦 5.96

将新文学引进广西

——第一代独秀作家群论/黄伟林 5.98

独秀峰上的灯塔/张柱林 5.103

独秀作家群的精神家园/黄继树 5.107

广西文艺理论与批评六十年回顾(下)

/容本镇黄晓娟张淑云6.84

一个值得注意的文本:《我这把生锈大刀》/聂震宁6.100

傲然挺立撑“人”字

——评《我这把生锈大刀》/潘荣才6.101

多声部重唱的徵调套曲

——广西平果壮族嘹歌曲调研究/黄宪6.102

●艺术时代·当代艺术视角

霍去病墓雕的美学意义/朱连城 3.126

阿西花鸟画的感悟/张东3.129

英国艺术教育的启示/鲍伟3.130

水墨艺术内在精神气质在现代广告设计中的运用与创新

/何萍4.127

警惕奖杯上面的文化霸权

——浅评电影《好大一对羊》/梁华 4.131

中国民间石雕艺术的独特样式

——拴马桩石雕艺术解读/朱连城 5.127

一种可注意的喜忧相参的创作倾向

——当代中国工笔画发展趋势的几点浅考/徐卫

5.132

笔底繁华神韵飞动

——解读马元驭花鸟画风/赵燕青6.119

民间美术样式及传承探究

——以南通为例/陆晓云6.122

论区域题材在广西当代国画创作中的运用/闭宗庭6.126

春到苗寨(油画)/曾日文1.封底

漓江山水系列·漓江烟雨(布上油画)/赵松柏2.封底

乙丑花草纪事-1(中国画)/姚震西 3.封底

雨天的鸽子(布上油画)/阎平 4.封底

寂寞沙洲冷(彩墨)/吴冠中5.封底

火电厂(布面油画)/秦秀杰 6.封底

●其他

《南方文坛》2009年度优秀论文奖揭晓 1.5

本刊2010年目录索引/李沙玲6.133

相关热词搜索: 本刊 目录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