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传统上,民族教育研究基本上以牧区教育为研究对象,解决的是牧区教育问题。但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民族教育研究的重心开始由牧区教育向城镇教育转变,民族教育的城镇化特征初现端倪。民族教育研究应顺应这一变化,在继续关注牧区教育问题的同时,更加关注民族教育城镇化进程中的特征,确立城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
关键词:牧区;城镇;民族教育研究
我国民族教育的情况十分复杂,不同的民族地区由于历史、地理、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民族教育发展也存在不同特点。但是,正确认识少数民族成员“民族性”与“现代性”的关系,是民族教育应当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就是说,怎样使少数民族成员具备应有的“现代性”,其身上的“民族性”又不会缺失,使二者和谐共存。“民族性”更多地与牧区背景有关,而“现代性”更多地与城镇化相关联。民族教育研究的牧区问题与城镇化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少数民族成员的“民族性”与“现代性”关系的问题。在牧区背景和城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是不同的。本文以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为例,对这一问题展开探讨。
牧区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
内蒙古自治区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居多数,有蒙古、汉、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满、回、朝鲜等49个民族。在内蒙古广大牧区居住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在语言、教育上也各有特点。因此,内蒙古民族教育必须从牧区特点和民族特点出发。可以说,在新型城镇化实施之前,对于内蒙古自治区来说,民族教育就是指牧区民族教育,内蒙古民族教育的政策措施几乎均以提高牧区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对内蒙古民族教育的理论研究,几乎都建立在牧区教育基础上。尽管在城市中也存在民族教育,但其最终服务对象依然是牧区。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以来,自治区民族教育的方针政策以及发展措施,均针对牧区教育,或基于牧区教育的实际情况出台,只不过有些方针政策推演到城镇民族教育上,但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促进牧区教育的发展。有研究者将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教育特别是牧区教育的成就概括为五条,即:一是在事业发展上,坚持了“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二是在民族学校的设置上,坚持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三是在授课用语上,坚持贯彻党的民族语文政策;四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坚持了“师资先行”的原则;五是在教材建设上,坚持从实际出发,设立了民族语文教材编译出版机构,有力地保证了蒙汉语文和其他各级各类学校的蒙古语文授课教材的编译、出版和发行;六是在办学形式上,坚持了“两主一公”学校建设原则。这些民族教育实践源于牧区,也是为牧区民族教育发展服务的。这是由于民族地区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特别是牧区和边疆地区路途遥远、交通不便,上学难的问题更为突出。
城镇化进程对民族教育研究问题领域的影响
城镇化正在成为民族地区发展的主导趋势,应成为民族教育研究的重要立足点之一。有研究者认为:“城镇化是本次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的一个新的特征,是从前无论是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还是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都未曾有的特征。城镇化已经成为牧区教育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成为目前牧区办学的一个特征。牧区城镇化建设是从教育城镇化开始的。”民族教育研究者要认识到城镇化的趋势,切实分析民族教育城镇化范式的构成、表现形态,深入探讨城镇化对牧区教育的影响,明确牧区民族教育改革发展的对策和方向。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文化认同问题在民族教育研究中日益凸显。民族地区的城镇化背景对学校教育的文化功能具有重要影响。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民族学校的内外部环境也随之改变,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呈现出变化的趋势。有研究者提出:“牧区教育城镇化后,虽然牧民子女享受着楼房化的教室宿舍、美丽宽敞的校园以及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但同时也出现了牧区没有学校、学校全部寄宿制、学生全部进城等问题,进而引发了牧区民族文化传承濒临断层、牧区孩子逐渐失去民族语言文化、学校普遍寄宿制化以后增加风险、牧区家庭教育受到冲击、寄宿制学校管理人员能力素质还跟不上等一系列问题。”在城镇化进程中,对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意识的培养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教育起到非常关键和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尊重文化多样性,完善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机制,积极开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建立民族文化学习场所和设施,积极发展民族教育事业,让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文化接纳、认同。
城镇化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出现了新的矛盾。对于牧区来说,城镇化就是指苏木(內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相当于乡)向城镇靠拢,苏木、嘎查(内蒙古自治区的行政单位,相当于村)大量减少,撤并后建设更大的镇。之前的牧区变为城镇,牧民成为“城里人”,他们的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巨变。有研究者指出:“牧民的孩子进城读书了,简陋的教室换成了窗明几净的教学楼,孩子再也不担心因为炉子没有牛粪烧而冻手冻脚了,教学条件着实改善了个天翻地覆。但是……孩子不仅远离了草原,而且整个家庭也跟着远离了生存的草原……这些孩子一方面接受了现代教育,一方面又努力学习和传承祖先留给他们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但是现实却并不是平衡的,强有力的现代文明和现代教育实际上已经不知不觉地把他们的民族文化传统挤到边缘上去。”可见,随着民族地区城镇化的加快,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淡化。在看到城镇化给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城镇化进程中,民族教育发展面对着不同的思潮和声音,应综合分析、冷静研判。牧区教育城镇化后,人们对此也有不同的态度,有人积极支持和赞成,把城镇化作为民族教育发展的“福音”;也有人持反对和否定的态度,认为城镇化对民族教育发展有负面影响。城镇化的支持者指出:“经过新一轮的农村牧区中小学布局调整以后,牧区苏木以下中小学基本撤并到城镇民族中小学,进而教育资源得到整合利用、办学条件得到改善(校舍楼房化、校园硬化美化、设备现代化、学生生活无忧化)、师资队伍得到优化组合、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检测中表现突出、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得到重视)。同时,牧区教育办学中出现了寄宿化、免补化、公办化、城镇化等新的特征。”也有反对城镇化的声音,有人认为城镇化给少数民族文化传承、语言学习、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等方面带来很多不利影响。笔者认为,城镇化对民族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巨大的机遇。在城镇化进程中推动民族教育发展,应综合分析各种因素,冷静研判。
城镇化背景下民族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
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民族性”的延续,才能使民族文化持久焕发活力,而不会因缺乏传承主体而走向衰落。民族教育如何适应城镇化趋势,更好地发展?这就要求民族教育研究的问题领域转变重心,从以往主要关注牧区教育问题逐渐转向关注城镇教育问题。
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认同问题。在传统的牧区社会,少数民族的族群认同和文化认同不成问题,但在城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学生对自己族群身份和民族文化的认同,已成为民族教育应关注的重点问题。民族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教育目标的设计是以城市为导向的,民族学生的教育是以融入城镇为目标的。但是,民族教育在关注城镇化的同时,也要解决少数民族学生“我是谁”“我在哪”“我去哪”的困惑。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化的进程中不能忽视少数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做好这一工作不仅能增强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且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课题是少数民族学生文化认同的理论基础、文化认同的历史和现状、文化认同的教育途径和策略等。
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文化传承问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城镇化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民族性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并存,城镇化带来了新的城市文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既是一种冲击,也为民族性注入了新鲜血液,但也存在民族传统被忽视甚至遗忘的风险。因此,在城镇化背景下深入研究学校教育传承民族文化的途径势在必行。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通过加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体系研究,充分保护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民汉双语教育问题。双语教育是我国民族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民族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随着城镇化进程不断推进,民族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很多少数民族孩子从小进入普通学校,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在城镇化背景下,同时学习并掌握好民汉两种语言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显得重要。如果说之前的双语教育相对来说更加重视汉语学习,那么在今天的城镇化进程中,不但要学好汉语,也要学好民族语言文字。这一研究领域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不断建立和完善双语教育的政策、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提高双语教育的质量和效益。
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问题。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是传承发展各民族文化、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基础。随着城镇化推进,民族交流越来越频繁,当少数民族学生进入城镇学校学习,他们会与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成为同学,各民族学生在日常交往中语言、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方面自然存在差异。因此,培养和谐共存的“双文化人”是学校教育在城镇化过程中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往民族学生和汉族学生往往分校、分班教学,造成了民汉学生之间处于相对封闭状态,不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以开放、多元、竞争为时代特征的当今社会,也不利于教育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功能的发挥。因而加强促进各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研究迫在眉睫。这一领域研究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探寻在有条件的民族地区积极稳妥推进民汉合校,搭建各民族学生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促进不同民族學生共学共进,探索推进混班教学、混合住宿。
无论是牧区教育还是城镇教育,都仅是民族教育研究的范式而已,两者在民族教育研究中都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民族教育研究应走牧区范式和城镇范式相结合的道路。在民族教育研究中,不能将这两种研究范式对立分隔,而是要围绕研究目标加以整合,使民族教育研究呈现出新常态。
参考文献:
[1]那顺巴依尔等.内蒙古牧区社会变迁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
[2]包玉山等.内蒙古牧区发展研究[M].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1.
[3]胡春梅.牧区教育研究——以内蒙古部分牧业旗为例[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2.
[4]郭福昌.内蒙古教育发展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2.
[5]全国民族教育科研规划(2014—2020年) [EB/OL].http://old.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 htmlfiles/moe/s5972/201411/ 178341.html,2017-08-12.
相关热词搜索: 城镇化 转向 进程 民族 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