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人说山西好风光

人说山西好风光

时间:2025-08-02 15:48:49 浏览次数:

摄影报道/康晓山 李 勇

9月22日,在金秋送爽的季节,全国18家画报的总编、资深编辑记者齐聚山西,一次名为“全国画报老总看山西”的大型采风活动拉开了帷幕。

时间虽短,仅有七天。路线不长,只跨三县。而就在这略显仓促的短短行程中,却让来自天南海北的各地画报同仁真正领略到了“人说山西好风光”的无限韵味。

就让我们随着摄影师的镜头走进山西,且看那——一路风尘,一路风景。

舜王坪

历山亦称舜王坪,因舜耕历山于此而得名。

舜,名重华,史称虞舜,炎黄联盟的首领。为中华民族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史记》记载:“舜生于蒲阪(今永济市),渔于获泽(今阳城县),耕于历山。”

历山旅游区,是一个优美的自然景区,它位于沁水县城西南部56公里处。这里风景独特,景色迷人,到此一游,犹如人在画中走,神随仙景游。

历山是中条山的主峰,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海拔2358米,与翼城、垣曲、阳城毗连衔接,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和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是国家自然保护区。

历山奇妙独特,景色迷人,有很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山下仰望,奇峰峭壁,挺拔俊秀,林木参天,高耸入云。山上观望,平坦辽阔。

据说每年的夏秋时节,山花烂漫,芳草遍野,奇花异草,争相吐艳。可惜我们来得不是时候,山花多已凋谢,仅可见周围峰谷相连,林木挺拔,云雾缭绕,变幻无穷。

舜王坪最高峰——南天门,可朝观日出,暮看晚霞,遥望黄河。夜晚登坪,可观星辰,犹如亿万明珠笼罩大地。山道中,鸟语撩心,花香醉人,奇趣无穷。清版沁水《县志》曾记载:“古帝躬耕处,千秋迹已迷。举头高山近,极目乱峰低。花开闻幽径,泉水过远溪。黄河遥入望,天际一红霓。”

历山得天独厚,资源丰富,是物华天宝之地。这里有华北面积最大的、保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有中国最大的暴马丁香树,胸径达1.6米的最大的连香树,有山西唯一的人参种植场,引种的人参、西洋参达到国际水平。这里野生动物达2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有金钱豹、黑鹳、金雕等9种;二级保护动物有白鹭、大天鹅、猕猴、娃娃鱼等29种;省级保护动物有苍鹭、刺猬等26种。我国和澳大利亚共同保护的候鸟有大按锥等23种;和日本共同保护的候鸟有大雁等86种。

在历山标本馆,各种珍禽异兽令人目不暇接,据说该馆现有鸟类标本220种,17目、35科;兽类33种,7目、14科;植物标本57科,237种;两栖爬行动物25种之多。

柳氏民居

走上沁水县西文兴村东一条南北走向的山梁,一座明清时期城堡式的居民建筑群赫然出现在面前。它依山势高低,坐北朝南,依山傍水而建,一眼望去,占地面积30余亩。这便是柳氏民居了。

据说柳氏民居与唐代大文学家、大政治家柳宗元有着密切的历史源渊。其现存的“河东世泽”、“司马第”两块门匾和《柳氏家谱》中“柳氏系河东世泽……唐末世祖,永州司马”,以及村内关帝庙碑文中“关帝与吾同乡”、“念祖怀乡”等记载均可佐证柳氏民居系柳宗元后代住所。

柳宗元不仅才华横溢,有“唐宋八大家”美誉,与韩愈并称“韩柳”,而且为官清廉,政绩斐然,在百姓中有“柳柳州”之称。贞元21年,因其力主革新而遭陷害,其同党者王叔文、王丕显先贬后杀,而柳与刘禹锡、韩泰、韩哗、陈润、凌淮、程异、韦执宜等均被贬为“边州司马”,史称“二王八司马事件”。

由于仕途蒙难,加之二王先贬后杀的遭遇,“众党人中罪状最甚者”的柳宗元深感前途未卜,为避“灭绝九族”之祸,他被贬临行前即命河东柳姓世家分散外迁,因“中条道中,皇恩食邑”,故而柳氏之一大系便弃府始徙至沁,隐居中条道中历山一带。恪守祖训,耕读为本,隐姓埋名,历经宋、元,门庭不宣。

明永乐4年,柳氏后人柳琛殿试三甲,治文赐进士出身,又与河东杨府千金喜结良缘,为光宗耀祖,便大兴土木,选址建宅。明嘉靖25年,柳氏第6代后人柳遇春中进士,皇赐“青云接武”金匾,柳家再兴土木,历经28载,建13院府邸,吏部尚书王国光亲题楹联“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春暖出龙头”。

柳氏民居依托北山之起势“凤凰单展翅”,座落后湾为“二龙戏珠”,左靠东山名“三台左抱”,右倚西岭为“九岗右环”,面壁历山近帝家,近傍洞水绕府行。四周青山绿野,林木森森,杂花吐芳,清新秀丽,为典型的明清庄园古建筑。藏龙卧虎,豪门旺族,一派气吞山河之气势。

柳氏民居由于历史、地理、交通、自然等诸多原因限制,历经多代未造成大的破坏,至今仍保存有明代以来的六个完整府第。每院均为四大八小的四合院式建筑。内府区为全封闭式,只留有西南角的府门楼和东北角的砖拱门可进出,且府区中建有球环形路可通大府。外府第为半封闭式,西部敞开出入。

该民居东靠西文兴河,南临山谷,其东部的南北两端,因地势低筑有高大防护墙,墙下是砖窑式建筑,面朝村外。窑门外是走廊,约三米深,两米宽。上部为砖房,面朝西,建有木柱花栏、镂雕过亭、脊兽祥物。中间缓坡处往东走向为出村通道。庄园南临山谷处石墙高筑,西、北部为砖墙高筑。柳氏民居建筑在东南高墙之上、西北高墙之下之间的大平台之上。柳氏民居建筑共分三部分。村东端为外府区,包括柳氏词堂、虞帝庙、文庙、纸帛楼、天子殿、圣庙、柴房和左、右过亭等;村北端为内府区,包括府内环形小街、小戏台、司马第、中宪第、武德第、承德第、因秀楼、地道口、赏景亭、观河亭、后花园、府门楼等;中间区为内外府相接处,主要是文昌阁、校场、府外门楼和两个高大壮观的石牌坊构成的内街。、

内府设有铁丝网、警铃、地道、防火墙等,防护设施,至今犹存。外府依据高墙建筑和过亭作防御。内府的八个府匾“行邀天宠”、“承德第”、“武德第”、“司马第”、“中宪第”、“河东世泽”、“青云接武”、“中宪大夫”,古痕斑斑,至今犹存。

另外,在距西文兴村北约一公里处的老坟沟,便是规模宏大的柳氏祖墓陵。

据说如今柳氏族人已遍布九乡十八村,更显旺势。

赵树理故居

沁水县尉迟村,是中国中部地区山西省的一个普通村落,却因它是中国最著名的“人民作家”赵树理的故乡而闻名于世,

百余年前,1906年的9月24日,赵树理就出生于此。

沁河哺育了一个文学巨匠,也哺育了一个灵性朴实的村子 —— 尉迟。尉迟村原名吕窑,相传唐太宗时,大将尉迟恭不满朝延迫害忠良,杀了赃官,逃离长安,隐居在这里,这位大将心地善良,见百姓疾苦,便把编簸箕的绝活手艺传授给了村民,从此尉迟簸箕闻名遐迩,成了名不见经传的簸箕之乡,为纪念这位忠义之臣,吕窑便改名尉迟,并修建尉迟大庙经年祀奉。

1906年赵树理就出生在这个村子,出生在这个现在看来满目疮痍的院子里。

据传少年时代的赵树理聪颖过人,八岁时就能把三字经、百家姓倒背如流,当时他就在这个阁楼里读私塾。

1925年,19岁的赵树理走出沁河,考入长治省立国民第四师范学校,在接触了新思想后,便开始尝试文学创作,他立志为农民摆“文摊”,写农民能看懂、听懂的通俗文艺,此后,他曾当过副刊编辑,挂职下乡,并参加了农村剧团的编导工作,跟随剧团到农村演出,与群众广泛接触,他从民间民俗文化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把文艺的民族化、大众化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阶段。

1943年赵树理的小说《小二黑结婚》问世,这是赵树理的成名之作,为他在中国文坛奠定了基石。这年10月,他又写成了被誉为“解放区文艺代表”之作的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以后创作便一发而不可收,陆续写出了《李家庄的变迁》、《登记》、《三里湾》等传世之作。这个期间成为赵树理的创作黄金阶段。

赵树理擅长写农村题材,作品的主题是他在农村做群众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非解决而又不是轻易能解决的问题,所以他常说自己的小说是“问题小说”,他吸取中国传统民间文艺的表现手法,尊重农民的审美习惯,熟练地运用农民群众语言,在表现农村生活方面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创作个性,深受群众喜爱,成为蜚声文坛的农民作家,山药蛋派的创始人。

赵树理是地道的农民出身,所以他的创作源泉离不开身边的农民,也离不开身边这片热土,家乡的人亲切地称他“老赵”,老赵想让面朝黄土背朝天,土里刨食的农民过上好日子,于是他把尉迟村当作试验田,进行了长远规划,西山水库开工上马、村南河湾垫滩造地、村北抽水站提水上山、开辟西山果园、大力发展养蜂等等。村南的一片开阔地如今已是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奶牛场、养鸡场以及这些辛勤忙碌的蜜蜂,在今天已经给百姓增添了快乐,也酿造着甜美,作家所描绘的梦境已成现实,他农村田园风光的心灵宿愿映着这奔腾而来的沁河水一起流淌。

王莽岭

王莽岭景区位于山西陵川县城东50公里处,相传西汉王莽赶刘秀在此安营扎寨,故名。景区是山西和河南的界山,处于黄土高原与中州平原断裂地质带最险要处,由高低错落的五十多个山峰组成,总面积40平方公里,包括王莽岭、锡崖沟、昆山三个景区,最高海拔1700米,最低处跌入河南辉县境内仅300米左右,瞬间形成的巨大落差,产生了绝壁千仞、群峰林立、危岩相跌、峡谷纵横的地质奇观;同时冷暖气流时常在此交汇,形成在北方罕见的四季云涌雾腾的气象景观;境内植被覆盖率高达96%以上,暑期平均气温仅22摄氏度,金元时期文坛巨匠元好问称之谓“清凉圣境”。王莽岭是八百里太行自然景观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太行至尊”。

景区西南脚下,就是闻名遐迩的锡崖沟,是电视剧《沟里人》的发生地。村民3代人艰苦奋斗30年,用原始的方法,简陋的工具,在悬崖峭壁上凿通了一条“之”字形挂壁公路,引起社会强烈反响,被《人民日报》称为中国乡村筑路史上的奇迹。锡崖沟,四周大山合围,六七百米高的峭壁环沟矗立,自古以来与外界隔绝。沟内河流纵横、池潭遍布,百年民居依山傍水,临崖跨涧是一处真正的“世外桃源”。昆山景区位于王莽岭东北部,山势巍峨,洪谷幽涧,千仞峭壁环列,险峰巨石峥嵘。山西和河南在这里垂直分开,山上雾凇冰挂,云冷气寒;山下田园绿波,春水荡漾,咫尺之间令人产生超越时空非不易之感,被称为绝壁胜境。

当代诗坛领袖、毛主席生前秘书李锐畅游景区后赞曰:“不登王莽岭,岂识太行山。天下奇峰聚,何需五岳攀?”先期而至的摄影家、画家、文人皆陶醉于此,叹道:“世人知黄山、桂林,而不知王莽岭,是世人之憾。”

板山

板山,位于武乡县城东部窑湾乡一带。这里是武乡县的最高处,平均海拔在1800米以上,最高峰花儿垴达2008.5米,站在板山,八百里太行群峰可尽收眼底。

板山群峰壁立,绝壁千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这里千姿百态,出神入化的奇峰异石。这些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山峰,巍峨耸立,每一座山都诱发着人们极情的想象,因而每一座山峰都有一段美妙的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与实地实景相辅相承,更给这里的山峰增添了神秘的色彩。登上板山壑口,即可通览板山诸峰。与壑口相毗邻的左边为左龙掌台,形状极像一座巨龙的手掌,往南依次为闯峰、土地仓、化山、十字岭峰。再往南是右龙掌台。

从十字岭通过阻止筒,可登上花儿垴,花儿垴为板山最高峰。传说当年二郎神在这里斩掉一条大黑鲨,鲨鱼的头就形成了现在的花儿垴。女娲炼石补天时,曾在此取过石料,还用一根石柱支过天,壑口往北就有了大黑石料峰、小黑石料峰和支天石柱。传说到了风雷将军焦龙神那代,这里不知怎么出现了一条黑龙,黑龙所到之处,田野枯焦,生灵涂炭。风雷将军怜悯百姓疾苦,就在花儿垴设坛,与天对话,为百姓祈雨,黑龙想阻止他,便发生了争斗。结果,黑龙被焦龙杀死,它的龙骨便化成了一座山峰,叫做化山。两个斩断的龙掌依次成了左龙掌台和右龙掌台。

板山日出是太行山一大奇观。夏秋晴日,黎明时分,站在板山便可欣赏到日出。东方既白,太行群峰首先是出现一片红彤彤的朝霞,在朝霞的映衬下,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巨大的火球将整个太行群峰笼罩在一片火光中,群峰生辉,耀眼夺目,故有“泰山日出观不得,板山日出最为奇”之说。

深秋时光,满山灌木经秋霜染透,便呈现出火一样的颜色。漫山遍野的红叶,红得耀眼夺目,采一片板山红叶,也能表达相思之情,故有不是香山、胜似香山之誉。

板山不仅风光秀丽,还是一座具有光荣历史的革命纪念地,这个总面积约6平方公里的地方,有左权将军带领战士为老百姓挖出的圣人泉,有八路军总部医院旧址,有1941年总部特务团修筑的明堡、暗堡、投弹所、观察所72座、团指挥所一处,联接各工事的交通壕6公里,朱、彭总副司令和左权将军活动遗址2处。

编辑/康晓山

(特别鸣谢:山西画报社)

相关热词搜索: 山西 人说 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