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展示

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展示

时间:2025-08-03 14:58:04 浏览次数:

 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以及网络的普及,以网络文学为载体而发表的网络文学作品层生不穷。因具有面向性更广的创作群体以及简便快捷的阅读方式而被大众接受认可。同时随着电视及电影等大众传媒方式的发展,由网络文学改编的电视剧更是占据电视产业半壁江山,绽放出文学与影视碰撞的火花。《北平无战事》、《甄嬛传》、《芈月传》等这些广受好评的电视剧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而来。而网络文学改编剧也利用其独有的将文学文字转化为视觉语言形式、在叙述故事情节的过程中以人物动态形式展示文化等特点发挥着它都有的影响力。当代中国主流电视文化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人民大众的文化审美情趣,提高人民大众的文化品位和道德修养。[1] 2015 年,网络文学改编剧《琅琊榜》的热播,再一次将网络文学改编剧推向高潮,因其对中华文化的细致展示而广受好评,人们开始重视影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及对大众的影响力。《琅琊榜》是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等公司出品,由孔笙、李雪合力执导,根据海晏同名网络小说改编,由胡歌、刘涛、王凯等内地实力派演员联袂主演。该剧以南梁为历史背景,主要讲述拥有绝伦才华的“麒麟才子”梅长苏,他虽然弱不禁风,却是一位逻辑清晰、沉着知性、富有智慧的“谋士”为平反梅岭冤案、扶持德正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剧中文化作为一种力量始终贯穿在剧中,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渗透剧情的文化作用。在设置人物、剧情中埋设伏笔,升华主题。用一种看得见、听得见的方式传播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

 一、以文字的魅力传承历史文化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展现形式之一,它的演变记载着我国历史文化的传承,是中华文明的载体和基础。每一个汉字都有它的演变历史以及意义,它蕴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和魅力。作者在人物塑造中,更是将中华文字运用的淋漓尽致,剧中人物看似随意的名字背后都展示着作者的精心安排。作者巧妙的利用文字的结构、意义等内容将文字与人物结合,赋予文字新的活力,这不仅显示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展示着中国文字的奥妙,通过看似简单的文字,不仅能将人物性格、身份甚至命运暗含其中,更是将中华文字的张扬与跳脱展现的淋漓。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点上审视电视剧里的文化身份,可以发现儒家文化中的优秀文化传统已参与到电视剧中之中,为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的构建,架起了传统文学在当下社会通过电视媒体传播的桥梁。[2]剧中第一男主角梅长苏,作者所赋予的梅长苏的形象十分生动,他虽然以善弄权谋为材,却不会让人感到阴险可怕,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欲得天下,江左梅郎,作者用“梅长苏”这位虽身体虚弱却充满巨大能量的儒雅公子的名字。单看一个“苏”字,《说文解字》:“苏,桂荏也”意思是紫苏草,味道辛辣,服用能治感冒。《小尔雅》“死而复生谓之苏”因此“苏”还有死而复生之意。《左传·宣宫八年》“晋

 人获晋谍,杀诸绛市,六日而苏。”所以说“苏”有更生之意。将其姓名置于剧中,梅岭之战使他开始了梅长苏的命运,痛苦的经历让他从单纯的少帅变成善于权谋、步步为营的谋士。

 林殊,英姿飒爽的英勇少帅。作者在塑造人物名字时,已经在“林殊”二字中暗示人物命运。“殊”字左半边为“歹”“死”字一半,右边为“朱”代表着象征赤焰军的那一团烈火。《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殊,死也”《汉令》曰:“蛮夷长有罪,当殊之。”“殊”有斩杀的意思。结合剧情安排,林殊被奸佞之臣陷害,凭借着强大的信念在梅林九死一生,武功尽失。自此林殊的命运结束在赤焰军梅林之战的那一团烈火之中。

 萧景琰,他是皇七子,“景”字是皇子们的辈份。京字头上有个“日”字,预示着天无二日,更别说这是在京城之中,所在景禹、景宣、景桓、景琰这些皇子中,最终能留下的只有一个。再看“琰”字,在古代指一种玉器,把圭的上端斜着削成尖锐的东西,所以是指一种尖锐的玉器。接着,《说文解字》:“琰,壁上起美色也。”所以,“琰”也指美玉光润的样子,这是从意义上“琰”字。从字形出发,“琰”也是众多皇子里唯一一个带“王”字的,足以见得作者的精心安排,并且,琰字右部又为两个火字,便让人联系到赤焰军。因此,“景琰”二字,皆有深意,将靖王刚正不屈的性格,英俊帅气的外表都展现出来了,更妙的是同时透露出景琰命运的走向。仅仅通过两个字便能表达出来这么多东西,可见,中国文字的魅力之处,如同作者这样掌握文字意义与作用的乐趣所在,正是想要传达的一种文化,而让观众通过看网络小说、看电视剧发现文字的趣味,重视文字的力量。或许也正是作者想要通过媒体的渠道,想要传达的一种力量。

 霓凰郡主,一位在战场上勇敢无畏的女帅才,她代表着一种果敢、智慧、专情的女性类型。她的名字有何内涵呢,清代学者朱骏声在《说文通训定声》中说,“暗者为雌霓”,《尔雅·释鸟》:“凤,其雌凰”所以,作者已经将其身份暗示于名字之中。她长相惊艳,但与别的女子不同的是替年幼的弟弟管理军队征战沙场,战场上她气度非凡,奋勇杀敌。感情上她心思细腻。以“霓凰”为名,不仅能彰显出她彩虹凤凰般的惊艳动人,又符合郡主巾帼英雄的气度与风采。

 中国文字是思想与形象的共同体,每一个汉字都体现着一种民族的历史文化。每个时代都和生活以及时代节奏紧密结合在一起,而作者通过一部剧作将中华文字重新以新的形式呈现在大众眼前,能让大众重新审视文字文化,从而开始重视文字文化。虽然想要通过一部电视剧就能让中华文字在大众视野中受到重视不太可能,但至少是一个开始思考的起点。如同作者一样愿意学习、掌握我

 们中华文字独有的魅力。在现实生活中,不只是运用文字,而是明白它的演变历史及所拥有的意义,从而在运用过程中能更加得当。尤其是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文字文化更应该被保护与传承。

 二、以服饰的设计展现礼仪文明 一直以来,服饰也是一种文化,它不仅能够展示一个民族的文化素养,更展示着民族精神与物质文明。只是人们对服饰文化都不够重视,其实几乎从服饰的起源来看,人们就已经把自己所有的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趣味和关于文化的心态等都融进了服装的设计之中,也正因如此,服饰文化的精神文明内涵,才得以被构建,所以说中国服饰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为再现传统文化,《琅琊榜》中人物服饰和道具都经过严格的历史考证,从考古和史籍中还原历史风貌,这种对古代礼仪的规范程度远胜于其他仅为迎合观众口味而不尊重基本历史的古装电视剧。[3]梅长苏,他的服装造型看似略显简单朴素,实则正是作者的有意安排,这样的风格,才真正显示出梅长苏低调的性格特征。他以这样的身份进入金陵,只想辅佐靖王,从而对十二年前的旧案沉冤昭雪。因此,他的服装主要以素雅的白色、灰色以及蓝色为主色调,并且在颈部专门增加了一条类似白色方巾的设计,而这一细节,则更加的将人物内敛的性格以及体弱多病的特点突出。如萧景琰,进宫面圣时基本都是穿红色的官服,平时的的便装会加上较为简单的上半袖马甲型的外褂,显得既舒适又不失君子的风雅,外出时则会披上带绒的披风,他的服饰也将他儒雅又不失大气的性格表现的淋漓尽致。霓凰郡尽显“不爱红装爱武装”的特点,剧中与霓凰郡主有关的服饰,虽然大都颜色较素,但是仍然可以从质感色泽,暗纹中显示身份的尊贵。她不同于其他女性一样偏爱颜色鲜艳的衣服,她的服饰都干净利索,英姿飒爽,同时又展现着一位拥有美貌却不依附男人的自信女性形象。

 其次,《琅琊榜》值得关注的还有在剧中,无论是主角还是每一位配角,甚至是只有几个镜头的无名之人,都贯彻着右衽的政策,左边在上,前襟向右掩。右衽象征着汉族,而在中国古代的一些少数民族服饰都是左衽,所以左衽也被指为受到外族的统治。左衽还指死者,所以要分清左右衽着实重要。但在中国很多古装电视剧中都不重视这一服饰细节,从而闹出很多笑话。不仅这些,剧中出现的人物中,所有成年男子都严谨的束发结髻、所有的士子都佩戴玉,而且严格的在身前而不像现代服饰的风格一样置于身侧,并且不同身份所佩戴材质不同等。剧中对这些细节的把握不但是对历史的尊重,而且能够让观众通过

 观察一位出场人物的服饰、发髻、所佩戴的玉等服饰细节,便可知其身份甚至是性格。

 仅看服饰细节,即可看出对古代礼仪相对的规范运用。服装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不仅是物质文明的外部修饰,更是精神文明的结晶和象征。当今社会,人们虽然对服饰的要求越来越高,种类也越来越丰富,但却对服装的文化或者意义更加忽略,男女服饰的分界线越来越模糊,并且越来越不分场合,越来越在乎所谓时尚却忽略了内涵。《琅琊榜》传递给我们的不只是用心的制作,如此重视细节,正是因为制作团队对文化的尊重与重视,所以将服饰文化以动态的形式展示给大众。一个民族从古至今,每个时代都有不同的服饰文化,他们不只是静态的,而是一种无需多言,只用一件简单的饰品即可让观众领会得到其中的深意。这或许就是中华五千年积淀的文化的默契。而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通过服饰文化,潜移默化的将中华文化运用至生活以及工作当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喜欢中华服饰文化,这就是电视剧的文化的传播力量。

 三、以道德的范行感染行为意识 琅琊榜文化力量所在之处,并不只是在塑造人物名字服饰等方面,而是将文化作为贯穿整部作品的精神力量,剧中正派人物为人做事时时以道德约束自己,这是作者在设置人物时的刻意安排。作者在设计故事情节时,也是以主角们的道德信念牵引故事情节发展。故事在铺设过程中处处体现着优秀文化,甚至文化作为一条隐藏的主线始终牵动着剧情及人物关系网的发展。

 作品贯穿情节的其中一条主线为靖王萧景琰,他的成功不仅仅是麒麟才子在背后的推波助澜。作者之所以如此安排正是在传递一种正能量的价值观。首先,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所以说靖王的胜利,根本上是赢在他自身的德与行之上。这位人物的形象、道德观有的不只是视觉上的影响,而是通过人物将这种中正的文化观、道德观以及规范的行为让人们化作内心的德性。将外来接受的信息化为个人真正所拥有的心性,这就是文化传播的力量。作者也希望通过靖王的成功去启迪大众联系到自身,在生活中无论地位与职业如何,都能始终坚持中正、不忘初心,重视道德与仁爱。而只知道玩弄权谋与自身得失,将道德与仁者之心踩在脚下的人,必会将自己毁灭。《琅琊榜》不靠说教,而是将显而易见却受益终生的道理与剧情完美结合,从内心呼唤和感染观众,这是能够真正引发人们内心的重视与对现实有一定思考的一种文化力量。

 文化对国与民都是一种独特性的体验,也正是因为这种独特性的存在,国家作为一个主体的出现也就有了存在的合理性。[4]而《琅琊榜》所传达的中国价值

 体系的“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方面的文化自信更值得观众去了解,这部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诠释及展现是不能忽略的。仁者爱人,男主角梅长苏对朋友与爱人他都始终为别人着想,就算被误解也依然隐瞒着自己真正的身份与病情不愿别人为自己担心,这是“仁”。梅长苏十二年的苦痛,步步为营只为七万忠魂沉冤昭雪,这是“义”。礼,有吉礼“年终尾祭”,有凶礼太皇太后的丧礼、吊礼以及荒礼等,这是“礼”。剧中人物都聪明过人且机智善辩,这是“智”。梅长苏虽然虽然擅长谋计诡秘,却仍然不失真诚,这是“信”。剧中所传递的价值体系不但给了剧中人物足够的风采,剧情发展的动力,而且给足了观众无限的安全感。

 作者通过一部剧作,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展示的面面俱到。《琅琊榜》通过剧情,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道德范行以视觉语言的形式展示给大众,也将传统文化寓于情节叙事当中,对大众越来越缺失的文化道德自信刻意凸显,在继承中表现文化自信及道德作用,以及对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古今对道德审美标准不一,但不变的是从古至今人们以道德为范行对行为所具有的感染力。所以,作者将文化及道德通过电视剧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多的希望能建立切合普通大众文化话语的共同性以及价值认同。

 四、以情感的构建反思价值观念 琅琊榜中庞大的人物关系是剧情展开的关键铺设,只要有了人物之间的关联,就能使故事情节有逻辑有顺序地展开。所以说人物是成功的又一关键,剧中体现着各种情感关系并且每个人物之间都有着丰富饱满的情感。作者在构建情感的同时,传达着不同人物关系中不同的交往之情及所传达的情感价值。

 比如靖王与林殊,他们的友情如同血脉相连一般,智事交给靖王去做,小人之谋由他自己来完成,这是一种纯粹的男儿情怀,也是作者对二人兄弟之情的着重刻画。夏冬与夏秋,二人为同胞兄妹,他们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师命不可违,虽然平时对师父夏江言听计从,但真正危急时刻,还是会冒着生命危险违抗师命,保全自己的亲妹妹,这种手足之情是高于生命的情感。静妃教育靖王以德为人,礼仪待人,朋友之情大于自身利益,男子气概修身治国,纯孝仁爱的母子之情。梅长苏与黎刚等人的主仆之情,黎刚等人对自己的主子忠心耿耿,不为权利而背信弃义。

 作者在创设人物情感构建中依然时刻凸现着中华文化,并赋予在剧中人物之间纯粹的友谊,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它们相互交织足以引起当今人们的深思,如

 今快餐时代人与人的交往变得不那么纯粹。似乎都将自身利益凌驾于情感之上,无论是友情,还是亲情,对有的人来说都变得不如金钱利益重要。靖王与林殊间的感情,作者如此安排不只是剧情的需要,或许更多的是将人们遗忘的,却该有的真正的感情重新呈现在人们眼前,能让观众在观剧的过程中引发一定的思考,怎样真挚的与人相处,以礼相待。通过《琅琊榜》这部影视剧的情感构建,引导观众在实践中去学习践行这种情感文化,从而思考人生态度。就是是一种文化的传播。

 除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构建之外,剧中还有着家国情怀的体现和价值层次。如材料,在国家受难之时,面对屠杀自己亲人的皇帝,他却不顾自己病重的身体毫不犹豫地带领平定北境,但最终也在沙场耗尽自己的生命,还大梁一份国土安宁。这是因为他心中所拥有的爱国之情,男儿气概中的家国情怀。这种结局,是作者对儒家治国安邦理想的一种肯定,这也是在文化渊源中有的所有的必然性,这种宿命式的结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依傍,同样,儿童飞流与妇女宫羽,在国家蒙难时他们依然以士兵的形象随军出征,更是家国情怀的体现。

 作者通过这样的结局安排,在剧末更加突出以文化为主线完成自己对情节的叙述,突出“家国”二元一体的认同感。这是中国传统的家国同构,是一种价值观的传播。中国古代文化的宝库已经成为现代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主要资源,在稳定社会人心。制定生活规范,建构“家国归属感”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5]通过影视艺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一种民族精神的呼唤,每个人自身拥有的小家与国家安危民族存亡在一同构架中应该所做出的正确选择。愿意为了国家牺牲自己的小家,是对个人思想的提升和境界的升华。这就是《琅琊榜》传递的“为国出力,不取分毫”的,家国情怀以及达到一种从视觉对思想的道德教化。

 结语 网络文学为影视剧奠定了良好的文本基础,同时影视剧也为网络文学文化的传播提供动态的平台。琅琊榜巧妙地将文化与剧情紧密结合在一起,重视情节与细节,通过故事的发展向观众传达着重视文化、重视道德教化、以礼相待、不断奋斗的初心,这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传播。它所体现出的历史的尊重,文化的重视及对细节的苛求都应该引起未来影视剧的重视。观众应通过接收吸收从而内化到心灵深处,形成一种自觉地行为思想。这就是琅琊榜的文化力量,也是网络文学改编剧应传递的正能量。文化随着影视剧作的发展以一种新的方式传播并且在传播的过程过程中坚守文化,张扬文化自信。《琅琊榜》以寓教于

 乐的表现形式,让观众及社会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从而愿意了解、传播优秀的文化精髓,意识到文化是民族的根,这就是它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许建华,欧阳宏生.主流电视文化的认知与构建[J].电视研究,2018,(1):21-23. [2]朱斌,胡凡刚.玄幻题材电视电视剧《青云志》的价值意蕴与艺术表达[J].电视研究,2018,(1):81-83. [3]戴瑞卿.从《琅琊榜》看电视剧对传统文化的展示[J].当代电视,2016,(2):25-26. [4]欧阳宏生.英雄归来:电视剧《琅琊榜》的文化定位及审美意义[J].中国电视,2016. [5]刘佳静.电视剧《琅琊榜》中的礼文化叙事及传播价值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2017.

相关热词搜索: 看电视 传统文化 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