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婴幼儿时期的年龄特征 我们知道: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儿童时期(从出生到青年时期)心理发展全部过程的总的矛盾、总的质变是由软弱无能、不识不知的状态(一种质的状态)转化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知识文化和劳动能力的独立社会成员的状态(另一种质的状态)。
但是,我们只掌握了这个总的矛盾、总的质变是不够的,为了具体地理解和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还必须进一步了解在整个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各个不同阶段的特殊矛盾和特殊质变。
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也称之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的年龄阶段特征说的。
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从出生到成熟大约经历了六个重大时期:乳儿期、婴儿期、学前期、学龄初期、少年期、青年初期。这些时期也就是一些不同的年龄阶段。年龄阶段的长短是不一样的,有的一年,有的二三年,有的三四年。这些阶段是相互连续的,同时又是相互区别的,一个时期接着一个时期,新的阶段代替着旧的阶段,不能躐等,也不能倒退。虽然由于种种条件的不同,每一个时期或阶段的时距的幅度可以有些摇摆,但从总的发展过程来说,这些时期或阶段的次序及时距大体上是恒定的。
第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说的。
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是从许多具体的、个别的儿童心理发展的事实中概括出来的,是一般的东西、典型的东西、本质的东西。例如, 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六个时期中,每个时期的 品德 都有一个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乳儿期主要是适应时期, 婴儿期为品德的萌芽时期,是一个以“好”与“坏”两义性为标准的品德时期, 学前期主要是情境性品德发展阶段, 学龄初期是品德发展协调性阶段,少年期为动荡性品德发展阶段, 青年初期品德发展的明显特点是成熟性。又如,每个时期的 思维 也都有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婴儿期为直观行动思维阶段,学前期为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学龄初期思维的明显特点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向逻辑抽象思维占优势方向过渡,少年期是经验型的逻辑抽象思维,青年初期为理论型的逻辑抽象思维。
由此可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指某一阶段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本质特征说的。而在这一阶段之初,可能保存着大量的前一阶段的特征,在这一阶段之末,也可能产生较多的下一阶段的特征。甚至同一年龄的儿童,他们的特征也不是一模一样的。我们只有用辩证的观点来掌握这些特征的个别性与一般性、典型性与多样性的矛盾,而不能用个别性来否认一般性,用多样性来否认典型性。
学前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
为什么要进行学前教育,即:
学前教育的目的
大致有两个方面:
一、协助孩童为终身学习作准备、而不单是为小学一年级作准备。
二、为孩童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具体而言,学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学习对和错、形成初步的判断对与错的能力;对外部世界和所处环境进行初步认知和探索(学习探索、试验和观察);学会简单社会交往(学习聆听、分享和合作);形成健康情绪,让他们经常进行正面的情绪
体验(建立自信,学习与同伴和大人沟通);获得健康的体魄(通过活动锻炼身体)。
二.学前教育发展任务
1. 婴儿年龄小,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在生活实践中,成人如果坚持赞许好的行为,抑制不好的行为,儿童逐渐就会懂得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另外,父母的行为态度会对婴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前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环境和教育质量直接影响儿童的发展。因此,作为人生早期阶段的教育,应努力为儿童提供适宜的、有益的早期经验,为儿童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素质基础。
学前教育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为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稳定等方面的影响作用。学前教育具有重要的文化传递功能, 学前教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和掌握人类社会文化历史经验,促进和参与幼儿的学习与发展。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家庭的稳定以及家庭生活的质量直接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整个民族素质的提高。家庭中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是家庭生活是否和谐幸福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说,学前教育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健康发展。
2. 幼儿园要教育幼儿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与他人共同生活,使其能一生持续地学习、有质量地生活。这种“隐形教育”远远比单纯地认几个字、会做几道题的“显性教育”重要得多。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 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
3. 学前教育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主体对自己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认识,尤其是对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到幼儿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发展包括 身体和 感觉意识的发展,也包括
情绪情感的发展。孩子很早就能照镜子,并开始区分自己与别人。但很多3岁幼儿对身体各部分关系的理解还很肤浅。
对自己的外部形象的认识是值得注意的。
有的研究表明,外表吸引人的幼儿和其貌不扬的幼儿相比,前者被认为更富于自信和独立性,而后者则被认为有更多的非社会性行为。即使3岁的孩子,在选择图片时也更倾向于选择漂亮的幼儿。漂亮的幼儿更招人喜欢,容易与他人建立起良好关系;不漂亮的孩子往往受人忽视。这些又反过来影响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对年龄的意识,在幼儿身上也是较 有趣的。
理解身体随年龄变化这一点对幼儿来说是较困难的。甚至那些已经有了婴儿小弟弟(小妹妹),并知道小婴儿也会长得和自己一样大的幼儿,仍难理解妈妈和教师从前也是小孩子。幼儿对生命、生长、死亡等概念的理解是逐渐产生的,他们试图用简单的办法来处理这类复杂问题。例如,把静息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因而变得害怕睡觉等。
关于性别意识,许多4-5岁幼儿仍然不能完全知道性别的恒常性。
2-3岁孩子倾向于把积极方面(如外表漂亮)归于女孩;而把消极方面(如自私、好战)归于男孩。一旦儿童确定了自己的性别,他们会很快学习成人期望的行为和性别角色。
幼儿生活在人与人的关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别人相处,受到他人评价等。因而会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幼儿的情感体验也是其自我意识发展的重要方面。长期以来,由于受皮亚杰观点的影响,我们一直认为幼儿是自我中心的,难以从别人角度考虑问题。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3-4岁幼儿已经显示出对成人或同伴的理解和同情。即使经常捣乱的孩子,当看到老师难过时也会主动安静下来。5岁幼儿,还能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发展幼儿自我意识,是学前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较好地做到这一点,需要让幼儿掌握与身体和感觉、情感相关的一些概念和技能。
相关热词搜索: 作业 学前教育 教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