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省道220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三标段临时砂石加工场环评报告公示

省道220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三标段临时砂石加工场环评报告公示

时间:2025-08-02 05:39:39 浏览次数: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 公示版 )

  项

 目

 名

 称 :

 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

 工程 三标 段临时砂石加工场

 建设单位( ( 盖章) ) :

 四川瑞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阿坝州中天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编制日期:

 二 ○ 一 九

 年

 十 一

 月

  1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

 (表一)

 项目名称 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三标段临时砂石加工场

 建设单位 四川瑞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 刘** 联系人 陈** 通讯地址 成都市青羊区广富路 239 号 21 幢 联系电话 1365809**** 传真 / 邮政编码 610031 建设地点 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二茶村 立项 审批部门 马尔康市自然资源局 批准文号 马尔自然资函 【2019】158 号

 建设性质 新建 改扩建□ 迁建□ 行业类别 及代码 建筑用石加工(C3032)

 占地面积 (平方米) 2600 建筑面积 (平方米) / 总投资 (万元) 300 其中:环保投资(万元) 34 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 11.3% 评价经费 (万元) / 预期投产 日期 2019 年 12 月 工程内容及规模:

 一、项目由来

 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是涉及马尔康市日部、康山、草登、龙尔甲、脚木足及白湾 6 个乡 2.1 万户群众出行民生工程,项目建成后将极大缓解当地群众出行难问题。四川瑞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接了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项目的三标段工程。目前,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沿线的砂石材料存量及质量无法满足施工需求,为保证项目的顺利进行,建设单位对省道 220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项目的三标段道路弃渣进行了检测,其加工后可以满足该标段施工的建筑用石要求,为此,建设单位拟自行配套建设“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三标段临时砂石加工场项目”(下称“本项目”),对该标段道路弃渣进行加工、利用,以满足该标段施工的建筑用石需求。

  2 本项目拟投资 300 万元在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二茶村(地理坐标为:北纬32.215298°东经 101.912720°)进行建设,利用该标段路基开挖产生的弃渣加工建筑用石,加工的成品只供该标段施工,弃渣、成品等均不外售。项目占地面积约 2600m 2 ,主要建设内容:安装给料机、振动筛、破碎机、制砂机等设备,建设加工能力为 60m 3 /h的建筑用石加工生产线 1 条,配套建设除尘系统 1 套、废水处理系统 1 套,并设置车辆清洗区 1 个;生产期为设备安装完成至砂石加工场配置期限到期,每天生产约 8 小时,仅在昼间生产,年加工量约为 14 万 m3 /a;加工结束后拆除设备,场地恢复原状。劳动定员 6 人,员工就餐依托项目部施工营地,本项目内设置办公生活区,不设食堂。本项目不包括河道清淤,所有原料除弃渣外,均为外购。

 本项目属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的“十九、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51、石灰和石膏制造、石材加工、人造石制造、砖瓦制造

 全部”,根据《环境保护法》、《环境影响评价法》、《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等法律法规要求,建设单位应编制环境影响报告表。四川瑞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委托阿坝州中天环境工程咨询有限公司(下称“我公司”)承担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的编写工作。我公司接受委托后,通过现场踏勘及资料收集,对项目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分析,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及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编写完成《四川瑞通工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三标段临时砂石加工场环境影响报告表》。

 二、项目可行性分析

 1 1 . 项目 产业政策符合性

 本项目为建筑用石加工,根据《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及《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 年本)》(修正),属于允许类,符合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项目取得了马尔康市自然资源局出具的《关于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砂石原材料需求的复函》(马尔自然资函[2019]158 号),同意加工弃方原材料及河道疏浚砂石原材料。

 2 2 .规划 选址 符合性

 本项目位于四川省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二茶村,不在城镇规划区内。

 本项目属于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项目的配套项目。为保证规划的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项目三标段建设建筑用石的需要,建设单位利用原设计的 3 标 Qi-4 弃渣场(路桩号:K44+150)场地进行建设,距

  3 离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项目三标段项目搅拌站(以下简称“搅拌站”)约 4 公里,运距较短,运输成本低。根据现场踏勘,项目周围主要为山体、脚木足河及少量农户,项目北侧与脚木足河相邻;南侧与乡道相邻;东侧距离项目 170m处有 2 户农户,外环境关系较简单,对项目建设不存在明显制约因素。选址较合理。

 本项目位于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二茶村,根据马尔康市交通局《关于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各标段自建砂石料场的请示》(马尔交运[2019]120 号),项目原计划用地 7265 m2 ,实际用地面积约为 2600m 2 ,生产出的成品由汽车运往相距约4 公里的搅拌站。外环境关系情况见表 1-1。

 表1 1- -1 1

 项目外环境关系一览表

 名称 位置 距离 性质 规模 住户 东侧 170m 住宅 2 户 二茶村 东北侧 1500m 住宅

 省道 220 南侧 相邻 公路 / 山体 南? 10m / ?/ 桥 西侧 500m 桥梁 / 脚木足河 北侧 相邻 水体 / 项目选址基本合理。

 三、项目基本情况

 1 1 、 项目 成品 方案

  本项目加工能力为 60m3 /h,生产期为设备安装完成至砂石加工场配置期限到期,每天生产约 8 小时,仅在昼间生产,年加工量约为 14 万 m3 /a(约 21.7 万 t)。其成品方案见表 1-2。

 表1 1- -2 2

 项目 成品 方案 表

 序号 成品名称 规格 计划产量(t/a)

 1 机制砂 0-5mm 约 4.48 万 2 米石 5-10mm 约 6.71 万 3 碎石 1-2

 10-20mm 约 5.59 万 4 碎石 2-3 20-30mm 约 5.59 万 合计

  约 22.37 万 2 2 、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项目利用原设计的 3 标 Qi-4 弃渣场(路桩号:K44+150)场地进行建设,项目占地面积约 2600m2 ,用于安装给料机、振动筛、破碎机、制砂机等设备,建设生产能力

  4 为 60m3 /h 的建筑用石加工生产线;配套建设废水处理系统 1 套。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见表 1-3。

 表1 1- -3 3

 项目组成及主要环境问题

 项目 组成

 主要 环境问题

 施工期

 生产 期

 主体 工程 加工区 加工车间占地面积约 450 m2 ,车间封闭,车间内安装破碎机、筛分机、制砂机等设备,建筑用石加工能力为 93t/h(60m3 /h),对破碎机、制砂机等扬尘产生量大的设备设置除尘装置;对传送带设置喷雾装置,喷雾降尘。

 施工废水 建筑扬尘 施工噪声 建筑垃圾 废水、噪声、扬尘 公辅 工程 供水 生活用水采用山泉水; 生产用水取自脚木足河,设置水泵进行抽取,设置 1 个清水池。

 / 供电 电源引自当地的供电电网。

 /

 危废间 1 个,设置在项目南侧。

 / 办公生活区 位于项目南侧 生活污水 生活垃圾 仓储 工程 原料堆场 1 个,位于项目西侧,占地面积约 500 m2 。对原料堆场的物料上方加盖防尘网,喷雾降尘。

 扬尘 成品堆场 1 个,位于项目中部,装卸过程中对成品进行喷雾降尘。

 扬尘 环保 工程

  废水处理池 项目南侧建设废水处理池 1 座,设计处理能力5m3 /h,采用沉淀工艺,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生产、不外排;项目沿用地红线设置集水沟,场地外雨水截流,不得进入场内,场地内雨水经集水沟汇入废水处理池,可回用于车辆冲洗、地面清洗,不外排。

 / 车辆清洗区 在项目东侧的车辆出入口旁设 1 个车辆清洗区,配置 1 套车辆清洗设施?清洗水池,并配套修建集水沟,接入废水?理池。

 车辆 冲洗废水 喷雾装置 设 2 套固定式喷雾装置,分别为加工车间内的破碎设备及传送带设置 1 套和场界四周沿红线围挡上方设置 1 套,喷雾降尘。并分别在原料堆场和成品堆场设雾炮机,进行日常喷雾降尘。

 /? 布袋除尘器 对破碎加工、筛分等粉尘产生量较大的点位设置集气罩吸尘,并接入布袋除尘器,对加工粉尘进行收集、回用,不外排。

 /

  5 地面硬化 场内道路采用自产石料铺设,洒水降尘,车辆出入口处路面应硬化,冲洗降尘。

 地面 冲洗水 围挡 对场界四周沿红线设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围挡,围挡上方设置喷雾装置。

 /

 旱厕 设置在项目南侧,生活污水由旱厕收集,农灌? 生活污水 3 3 、 公用工程

 (1 1 )供水

 生活用水采用山泉水;生产用水取自脚木足河,设置水泵进行抽取。项目取水应取得主管部门的同意。

 (2 2 )排水

 生产废水:项目内的地面冲洗废水、车辆清洗废水等生产废水经集水沟收集后接入废水处理池,采用混凝沉淀工艺处理后,全部回用于生产、不外排。

 生活污水:

 生活污水由旱厕进行收集,农灌,不外排。

 雨水:项目沿用地红线设置集水沟,场地外雨水截流,不得进入场内,场地内雨水经集水沟汇入废水处理池处理后,回用于车辆冲洗、地面冲洗,不外排。

 (3 3 )供电

 由当地供电电网接入。

 (4 4 )运输

 项目原料及成品全部采用车辆运输。外运时用装载机将成品装入运输车,车辆经清洗后,出厂。向东沿脚木足河旁道路,将成品送到搅拌站。

 4 4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情况 项目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见表 1-4。

 表 表 1 1- -4 4

 主要原辅材料及能源消耗一览表

 原辅材料名称

 年 用 量

 备注

 原辅材料 弃渣 约 14.0 万方 路基开挖 润滑油 约 1.0t 外购 液压油 约 0.5t 外购 能源 电 60 万 kw·h 当地供电电网? 柴油 40t 加油站加油,现场不储存 水 山泉水/脚木足河水 1.0 万 m3

 山泉水/脚木足河 5 5 、主要设备 项目主要设备及数量见表 1-5。

  6 表 表 1 1- -5 5

 主要生产设备清单

 序号

 设

 备

 名

 称

 数量

 备注

 1 六九破碎机 1 台

 2 圆锥破碎机 1 台

 3 振动筛 2 台

 4 制砂机 1 台

 5 传送带 10 根

 6 水泵 2 台

 7 给料机 1 台

 8 装载机 1 台

 9 挖掘机 1 台

 6 6 、 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项目劳动定员 6 人,依托项目部施工营地,本项目内设置办公生活区,不设食堂。

 作业时间:一年生产 300 天,仅在昼间生产;年加工量约为 14 万 m3 /a;加工结束后拆除设备,场地恢复原状。

 与本项目有关的原有污染源情况及主要环境问题:

 项目位于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二茶村,不存在原有污染情况。

  7 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简况

 )

 (表二)

 自然环境简况(地形、地貌、地质、气候、气象、水文、资源、植被等):

 1 地理位置 马尔康市位于四川省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东与红原、理县交界,南与金川、小金相邻,西与壤塘接壤,北与红原、阿坝相连,南与卧龙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小金四姑娘山紧邻。地理坐标介于东经 101°17"~102°41"、北纬 30°35"~32°21"之间。市域东西长 134km,南北宽 90km,幅员面积 6639.33km²。马尔康市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辖市,是州政府所在地,市政府驻马尔康镇,是阿坝州政治、文化、金融、信息中心。国道 317、省道 210 穿境而过,距离省会成都 365km,交通方便。

 本项目位于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二茶村,项目地理位置见附图 1,项目外环境关系见附图 2。

 2 地形、地貌、地质 地形受地质构造制约,地势由东北向西南逐渐降低,地面海拔在 2180~5301m 之间,形成高山峡谷区。境内东南部梭磨乡道沟山高 5301m,南边党坝乡克尔苦沟河坝仅2180m,山岳纵横,地势高耸,山河相间,山峰林立,岭谷高差悬殊达 1800~2300m。山川走向为南北向和东西向,构成丘原、山原、极高山、高山、中山为一体的高原山地。境内地貌以梭磨河一线为界,可以分为山原、高山峡谷两大地貌单元。山原地貌区,以梭磨河一线为界,西北部的日部、康山、草登、龙尔甲、大藏、沙尔宗、脚木足、木尔宗等乡一带,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64.6%。高山峡谷地貌区,包括梭磨河以南的梭磨、卓克基、木尔宗、松岗、白湾、党坝一带,约占土地总面积的 35.4%。

 市域属四川西部地区槽区,位居北西向鲜水河大断裂带与北东向龙门山华夏系构造带之间的金汤弧形构造带之北侧,地质构造复杂,矿藏丰富。大地构造为紧密线状弧形褶皱,有背向斜 40 余条,均呈北西至南东向展布的线状褶皱组成,称之为马尔康市北西向构造形迹群。同时,伴有数条呈北西至南东向展布的压扭性断裂带,承受过两次以上不同方式和方向的构造运动作用,导致老构造成分歪曲,改造、转化和新构造运动的迭加,促使复合现象频频出现。

 3 气候、气象 马尔康市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气候干燥,四季无明显之分;气温年差较小,但日差较大,无霜期短,冬天阳光充足,夏季雨量集中,干湿季节明显,气温和降水

  8 垂直方向上的分布也存在明显差异。干旱、冰雹、雪灾等自然灾害性天气较多。

 冬季受西北寒流影响较为显著,气温低,降水量少,气候寒冷而干燥。1、2 月份和 12 月份的月平均气温在 0℃以下,每年从 9、10 月开始降雪至次年 4、5 月。降雪期为 6~8 个月。由于水气缺乏,雪量不大,积雪深度不大,冬季河道多积冰和封冻。

 夏季因受东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夏季短促,气候凉爽,水气充沛,降水集中,汛期 5~10 月降水量占全年 89%,由于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的影响,8月份出现低谷,月降水量柱状图呈马鞍形状。降水量的地区分布是由东北向西南递减。

 据马尔康气象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 761.2mm,多年平均年降水日为154 天,一日最大降水量为 53.5mm,多年平均气温 8.6℃,极端最高气温为 34.8℃,极端最低气温为-17.5℃,多年平均蒸发量为 1514.3mm,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 61%,最小相对湿度为零,多年平均霜期约 140 天,最大冻土深度 26cm,多年平均雷暴日数 68.8d,多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2173.4h,多年平均风速 1.2m/s,多年平均大风日数为 36.6 天,历年最大风速为 2.2m/s。

 4 水文 三条主要河流和六十九条溪沟,构成马尔康市三大水系。

 脚木足河是大渡河正源,由阿坝县流经日部、康山、草登、龙尔甲、沙尔宗、脚木足、白湾、党坝八乡入金川县。梭磨河由红原县入境,经梭磨、卓克基、马尔康、松岗、白湾五乡镇,在热脚与脚木足河汇合。茶堡河发源于梭磨乡北部大青坪,流经大藏、沙尔宗两乡,在龙头滩汇于脚木足河。溪河都滩多水急,落差大,不能航运,但水力资源丰富,是水力发电和农田灌溉的主要水源。水能理论蕴藏量达 740 万 kw,太阳能和风能也很丰富。

 梭磨河为大渡河上源足木足河左岸大支流。发源于红原县与松潘县交界处羊拱山。西流过红原县境,转南至壤口,此段又称壤口尔曲。南偏东流,右纳龙纳沟;至中壤口,左纳大热格冲沟。以下左右均有支沟汇入,呈羽状分布,过刷经寺镇,南入马尔康市境;折而向西,左纳王家寨沟、砍竹沟,右纳正沟;西过梭磨乡,又右纳古尔沟,左纳毛孟楚沟,右纳朴鸭脚沟,又左纳赶羊沟、西索沟;西至卓克基,左纳纳足沟;转西北,右纳大郎足沟;乃至马尔康市城区,此处有马尔康水文站控制流域面积2536km 2 ,多年平均流量 50.3m 3 /s,水位变幅 2.2m。右纳大水沟、蒙古沟;转向西南,于松冈乡左纳直波沟、卜尔马沟(蒲尔玛沟),过青草坪后,汇入足木足河。梭磨河河长

  9 182km,流域面积 3015km 2 ,河口流量 60.2m 3 /s,总落差 1860m(▽4240~▽2380),水能蕴藏量 36 万 kW。

 5 土壤 土壤母质,主要为山地灰褐土、山地棕色森林土、山地褐色土、山地棕褐土、山地高山草甸土。溪沟及河谷地带,大多是砂壤土和冲积土,土质肥沃;半山、高山一带,多为白砂和细砂土,土层簿、肥分低;海拔 3000m 以上,主要为棕色粘土、黄泥粘土及高山腐植土。高半山地占总耕地的三分之二以上,有“半山怕旱、高山怕涝、河坝缺肥”的特点。农作物以山地旱作物为主,主要有小麦、胡豆、青稞、玉米、洋芋、碗豆。经济作物有大麻、油菜子。经济林木有苹果、核桃、花椒、梨。

 6 主要动植物资源及自然资源 生物资源:马尔康市域内高山峡谷森林茂密,林地面积 16.8 万余公顷,活立林蓄积量 64.3 万立方米。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以及桦、高山栎等。高山密林栖息着国家级保护动物金钱豹、白唇鹿、梅花鹿、扭角羚等,还有国家级珍稀禽类。据1985 年中药材资源普查表明,马尔康市有野生中药材 1303 种,分属 200 科、596 属,有全国重点普查中药材 130 种(占 43%),资源蕴藏量 2300 万公斤,素有“天然药库”之称。常年出产的名贵中药材有麝香、鹿茸、熊胆、牛黄、虫草、川贝母;大宗中药材有羌活、独活、大黄、秦艽、木香、党参、当归、黄芪、赤芍、五加皮、甘松、铁棒槌等 30 余种。

 矿产资源:截至 2013 年,马尔康市境内矿产主要有锂矿、硅矿、钽矿、铌矿、金矿、铝矿、锌矿、铅矿、钛矿等 17 种。其中,锂矿储量达 231 万吨;硅矿 250 余万吨。

 项目所在区域周边 不在城镇规划区内, 无文物保护单位、古树名 木和珍稀濒危动植物。

  10 环境质量状况

 )

 (表三)

 建设项目所在地区域环境质量现状及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声环境、生态环境等):

 一、

 地表水环境质量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表水环境》(HJ2.3-2018)表 1 中“注 10:建设项目生产工艺中有废水产生,但作为回水利用,不排放到外环境的,按三级 B 评价”。本项目生产废水全部回用于生产,不外排,因此,本项目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 B,根据导则要求应优先采用国务院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统一发布的水环境状况信息。

 根据《阿坝州环境状况公报(2018 年)》水环境内容,2018 年,全州 32 个河流监测断面,其中 5 个国控监测断面、2 个省控监测断面水质均达到Ⅱ类标准;25 个县控监测断面中有 2 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标准,23 个监测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标准。

 嘉陵江青龙桥(九寨沟县流入甘肃省)、嘉陵江冻列乡(若尔盖县流入甘肃省)、黄河泽修村(若尔盖县流入甘肃省)、岷江映秀(汶川县流入成都市)、岷江新格乡松叽砂石场(小金县流入甘孜州)和马尔邦碉王山庄(金川县流入甘孜州)6 个出州断面均达到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 100%。2018 年,全州岷江、嘉陵江、黄河 3 大水系水质总体优良,黄河流域 3 个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岷江流域 22 个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嘉陵江流域 7 个断面,水质达标率 100%。

 黄河流域全年水质无明显变化,水质状况保持优,水质达标率 100%。

 岷江流域小金县猛固桥断面水质达到Ⅰ类标准,水质状况有所好转。其余断面全年水质无明显变化,水质达标率 100%。

 嘉陵江流域,全年水质无明显变化,水质状况保持优,水质达标率 100%。

 故项目区域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较好。

 二、环境空气质量

 为了解项目所在区域环境空气质量现状,本环评引用了《阿坝州 2018 年环境质量公报》,并委托四川地风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于 2019 年 6 月 6 至 6 月 12 日对项目所在地的空气环境质量评价因子 TSP 进行了现状监测,监测结果如下。监测点位、监测时间及监测结果见表 3-1。

 《阿坝州 2018 年环境质量公报》中大气环境如下:

  11 城市空气:2018 年,全州 13 个县(市)环境空气质量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全年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率为 98.6%,其中阿坝县、壤塘县、汶川县、茂县、若尔盖县、小金县、理县、红原县和松潘县达标率分别为 97.5%、98.4%、95.6%、94.2%、99.2%、98.4%、98.9%、99.5%和 99.7%,其余 4 个县(市)达标率均为 100%。

 二氧化硫:2018 年,全州二氧化硫年均浓度为 11 微克每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13 个县(市)二氧化硫年平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县城比例为 100%。

 二氧化氮:2018 年,全州二氧化氮年均浓度为 12 微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13 个县(市)二氧化氮年平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县城比例为 100%。

 可吸入颗粒物:2018 年,全州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 38 微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13 个县(市)可吸入颗粒物的年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县城比例为 61.5%,达到二级标准的县城占 38.5%。

 细颗粒物:2018 年,全州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为 17 微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13 个县(市)细颗粒物的年平均浓度达到一级标准的县城比例为 38.5%,达到二级标准的县城比例为 61.5%。

 臭氧:

 :2018 年,全州臭氧日最大 8 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 90 百分位数浓度均值为118 微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13 个县(市)臭氧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浓度到达到一级标准的县城比例为7.7%,达到二级标准的县城比例为 92.3%。

 一氧化碳:2018 年,全州一氧化碳 24 小时平均第 95 百分位数浓度均值为 1.4 毫克/立方米,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一级标准。13 个县(市)一氧化碳 24 小时平均第 95 百分位数浓度到达一级标准的县城比例为 100%。

 表 3-1 环境空气检测结果表 检测点位:项目所在地

  单位:mg/m 3

 检测时间

 分析项目

 2019 年 6 月 6 日 2019 年 6 月 7 日 2019 年 6 月 8 日 2019 年 6 月 9 日 2019 年 6 月 10 日 2019 年 6 月 11 日 2019 年 6 月 12 日 日均值 日均值 日均值 日均值 日均值 日均值 日均值 TSP 0.017 0.018 0.020 0.019 0.019 0.018 0.018

  12 综上所述,评价区域的环境空气监测项目中 SO 2 、NO 2 、PM 10 、PM 2.5 、CO、臭氧及 TSP浓度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要求,项目区域空气环境质量较好。

 三、声学环境质量

 为了解项目所在地声环境质量现状,委托四川地风升检测服务有限公司于 2019年 6 月 11 日昼间及夜间对项目所在地的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见表3-2。

  表 表 3 3- -2 2

 噪声 监测结果表

  单位:Leq dB(A)

 点位 点位名称 噪声测量值 昼间 夜间 5# 项目所在地东面边界 1m 处 53 51 6# 项目所在地南面边界 1m 处 54 52 7# 项目所在地西面边界 1m 处 52 51 8# 项目所在地北面边界 1m 处 55 53 由上表可知:项目所在地受河流影响较大,夜间噪声值受水流声影响不能达标外,其余各监测点昼间噪声值均能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中 2 类标准。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列出名单及保护级别):

 本项目位于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二茶村,项目周围主要为山体、脚木足河及少量农户,项目北侧与脚木足河相邻;东侧距离项目 170m 处有 2 户农户。脚木足河与项目东侧 170m 处的 2 户农户为主要环境保护目标。项目外环境较简单,对项目建设不存在明显的环境制约因素,外环境关系见附图 2。

 一、 大气环境质量

 项目所在地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类区域,评价范围内环境空气质量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发生明显改变。

 二、 水环境质量

 项目所在区域主要水体为脚木足河,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因此,水环境保护目标为脚木足河,本项目生活污水、生产废水均不外排,其水质不因本项目建设而改变。

 三、 声环境质量

 项目所在地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 -2008)2 类标准区域,确保评价范

  13 围内声学环境质量不因本项目的建设而改变。

 项目外环境关系一览表见表 3-3。

 表 表 3-3

 主要环境保护目标 一览表

 环境要素 环境保护对象 位 位 置 距 距 离 规模 环境功能 环境空气和声环境 农户 东侧 170m 2 户 住宅 地表水 脚木足河 北侧 相邻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

  14 评价适用标准

 )

 (表四)

 环

 境

 质

 量

 标

 准

 本项目环境质量评价标准为:

 1 1 大气

 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标准值见表 4-1。

 表 表 4 4- - 1

 大气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项目

 SO 2 2 ( μg/m3 3 )

 NO 2 2 ( μg/m3 3 )

 PM 10 ( μg/m3 3 )

 环境质量标准限值

 1 小时平均 日平均 1 小时平均 日平均 日平均 500 150 200 80 150 项目

 CO ( mg/m3 3 )

 O O 3 3 ( μg/m3 3 )

 PM 2.5 ( μg/m3 3 )

 环境质量标准限? ?

 1 小时平均 日平均 1 小时平均 日最大 8 小时平均 日平均 10 4 200 160 75 2 地表水 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Ⅲ类水域标准。

 主要标准值见表 4-2。

 表 表 4 4- - 2

 地表水环境质量 标准限值

 污染物

 pH

 COD D Cr

  DO BOD 5 5

  NH 3 3 - -N N

 石油类

 总磷

 Ⅲ 类标准

 6-9 ≤20

 ≥5 ≤4 ≤1.0 ≤0.05 ≤0.2 注:除 pH 外,其它污染浓度单位为 mg/L。

 3 噪声

 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 类标准,即昼间≤60dB(A)、夜间≤50dB(A)。

 污

 染

 物

 排

 放

 标

 准

 本项目属于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项目的配套项目,整体属于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标准为:

 1 1 废水

 项目生产废水循环使用,不外排;项目南侧设置办公生活区、不设食堂,生活污水由旱厕进行收集,农灌,不外排。

 2 废气

 执行《关于加强灰霾污染防治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32号)。

 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的二级标准。

  15 3 噪声

 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相关标准。

 标准限值见表 4-3。

  表 表 4 4- -3 3 建筑施工场界 环境噪声排放标准

 单位:dB(A)

 昼间 夜间 70 55 本项目场界环境噪声限值为昼间 70dB,夜间 55dB,项目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噪声扰民。

 4 固体废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的要求,妥善处理,不得形成二次污染。

 总

 量

 控

 制

 指

 标

 本项目为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三标段项目的配套项目,整体属于施工期,故不涉及总量指标。

  16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

 (表五)

 工 艺流程简述(图示):

 本项目为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三标段项目的配套项目,整体属于施工期。根据该工程项目特点,为了便于描述,按施工期和生产期两个阶段进行本项目环境影响产生因素分析。本项目从施工至投入使用的基本工艺流程如图5-1 所示。

  本项目施工期主要进行加工设备的安装,以及废水处理池、加工设备喷雾、项目红线处围挡及喷雾装置安装等环保设施的建设施工,基本工序为:基础工程施工、主体工程施工、设备安装工程等施工工序,以及项目完工后的设备拆除和迹地恢复。

 项目生产期以弃渣作为原料进行破碎、筛分,得到机制砂、各规格建筑用石等成品,供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公路新(改)建工程项目的三标段工程项目搅拌站使用。主要工艺流程见图 5-2。

  基础工程施工

 主体工程施工

 设备安装

 验收

 投入使用

 施工期

 生产期

  图 图 5 5 -1 1

 施工期工艺流程图 筛分 图 图 5 5- - 2

 生产期工艺流程图

 弃渣(来自路基开挖)

 破碎 筛分 建筑用石成品

  17 主要污染工序: :

 1 1 、建设施工期

 本项目建设内容主要包括:建筑用石加工区、原料堆场、成品堆场、废水处理池以及其他配套设施。

 项目施工期流程及产污位置如图 5-3 所示。

 1 1.1 污染 工序

 从图可知,施工期主要污染工序为:

 1 1.1.1 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

 包括平基、原料堆场、成品堆场、废水处理池、办公生活区和建筑用石加工区的建设。

 项目用地为临河弃渣场,施工时需要清理平场,会有少量弃渣产生,产生后堆放在项目西侧作为生产期的原料。项目施工机械如挖掘机、打夯机、装载汽车等,运行时将产生噪声,同时也会产生扬尘,堆场和运输过程中的扬尘以及产生少量的生活污水等环境问题。

 2 1.1.2 安装 工程

 主要为设备安装、加工车间封闭、隔声罩及项目场界处围栏的安装。施工过程主要为机械噪声、焊接烟气。

 3 1.1.3 迹地 恢复 本项目使用到期后,拆除设备及现场建构筑物,并按原省道 220 线日部至热脚段图 图 5 5- - 3

 施工期工艺及产污流程图

 安装工程 基础工程 迹地恢复 投入使用 施工废水 扬尘废气 噪声 声学环境 生活污水 弃土、建渣 大气环境 沉淀处理 场内堆存 循环使用 主体工程 旱厕 农灌

  18 公路新(改)建工程项目环评要求进行迹地恢复。

 从上述污染工序说明可知,施工期环境污染问题主要为:建筑扬尘、施工期噪声、施工期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这些污染几乎发生于整个施工过程,但不同污染因子在不同施工段污染强度不同。

 2 1.2 施工期污染简析

 1 1.2.1 施工废水

 施工期废水为施工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

 (1 1 )施工废水

 项目使用商品混凝土,不产生混凝土搅拌废水,施工废水主要为设备及机械冲洗水、运输车辆冲洗水和道路冲洗水等。施工废水经沉淀后循环使用。

 (2 2 )生活污水

 本项目预计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及工地管理人员约 6 人,本项目内设置办公生活区,不设置食堂。

 工地生活污水按 60L/人·d 计,产生量约 0.36m3 /d,以排放系数 0.85 计,排放量约为 0.31m3 /d。施工期生活污水由旱厕收集、农灌。

 2 1.2.2 扬尘

 项目施工期扬尘来源为:基础施工、土石方挖掘,建筑材料(钢材、商品混凝土、少量的砂、石水泥等)运输进场、装卸及堆放工序及场地。

 施工期扬尘污染造成大气中 TSP 增高,根据类比资料,施工扬尘的起尘量与许多因素有关,影响起尘量的因素包括:平整土地起尘量、施工渣土堆放起尘量、进出车辆带泥沙量、水泥搬运量、以及起尘高度、采取的防护措施、空气湿度、风速等。

 各工序产生的扬尘,具有量多、点多、面广的特点,为项目施工期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之一,为减小施工期对周边环境的影响,施工期应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①施工过程中,现场运输道路采取硬化路面,未能硬化部分使用草帘覆盖,防止扬尘,所有临时道路均需清洁、湿润,并加强管理,使运输车辆尽可能减缓行驶速度; ②在施工区出口放置防尘垫,对出场运输车辆进行水冲,减少出场车辆车轮带泥砂量和进出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洒现象; ③定时对运输路线进行清扫;运输车辆出场时必须使用毡布覆盖,避免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洒现象;

  19 ④在施工场地清理阶段,做到先洒水,后清扫,防止扬尘产生;建材堆放点要相对集中,放置规范,并采取一定的防尘措施,抑制扬尘量; ⑤建筑弃渣在场地堆放时应加强围栏,且表面用毡布覆盖,并及时外运至指定地点堆放。

 ⑥不在风天进行渣土堆放作业,建材堆放地点要相对集中,建筑垃圾应及时清运,并对堆场以防尘布覆盖,禁止露天堆放。

 ⑦遇到四级或四级以上大风,应停止施工。

 项目施工时扬尘应按照《四川省灰霾污染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川环发〔2013〕78 号等文件要求进行治理,尽量减少扬尘对环境的影响。

 3 1.2.3 施工废气

 施工阶段,项目主要废气来源为汽车尾气、焊接烟气等。

 汽车尾气

 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运行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主要污染物是碳氢化合物、CO、NO x等,因此施工车辆应按规定方向进出,减少怠速行使,将尾气排放降到最低。

 焊接烟气

 项目施工过程中,设备安装及钢结构施工等工序有焊接烟气产生,其产生量较小。

 4 1.2.4 噪声

 施工期噪声是本项目施工期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之一,工程主要噪声源为:

 ① 土石方及基础工程

 项目基础工程主要为弃渣场的整固和水土流失防治。挖掘机、装载机、吊车车辆运行时产生的噪声,声级值达 75~105dB(A)。

 ② 主体工程

 水池、围墙浇注时,使用的混凝土输送泵、振捣器、钢筋加工使用的电锯、电焊机、空压机等设备产生的噪声,声级值达 75~105dB(A)。

 ③ 安装 工程

 该工序施工的设备较多,噪声源分布较广。主要噪声设备有电钻、电锤、手工钻、无齿锯、切割机、抛光机,以及运输车辆等,高噪声值达 95~115dB(A)。

 施工期主要噪声设备及声级值见表 5-1,主要运输车辆及声级值见表 5-2。

  20 表 表 5 5- - 1

 施工期主要噪声设备及声级值

 施? ? 阶段

 声源

 声源强度d dB B (A)

 施工阶段

 声 源

 声源强度d dB B (A)

 土石方 阶段 挖土机 78-90 装修、安装阶段 电钻 75-90 冲击机 90?95 电锤 ?90-100 空压机 75-85 手工钻 80-90 卷扬机 90-105 多功能木工? 70-85 压缩机 75-88 混凝土搅拌机 100-110 底板 与结构阶段 振捣器 100-105 云石机 100-1?0 电锯 100-105 电焊机 90-?5 角向磨光机 100-115 表 表 5 5- - 2

 施工期交通运输车辆噪声

 施工阶段 运输内? 车辆类型 声源强度(dB(A))

 土石方阶段 弃土外运 大型载重车 84~89 结构阶段 钢筋、商品混凝土、墙体材?等 混凝土罐车、载?车 80~85 装修阶段 各种装修材料等 轻型载重卡车 75~80 项目位于马尔康市龙尔甲乡二茶村,周围主要为山体、脚木足河及少量农户,南侧与乡道相邻;东侧距离项目 170m 处有 2 户农户,施工期应采取如下控制措施:

 ①合理安排作业时间,禁止夜间施工、尽量避免午间施工,若确因施工需要必须在夜间施工的工序,需经有关部门批准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 ②对钢管、模板等构件装卸、搬运应该轻拿轻放,严禁抛掷; ③施工车辆的运行线路应尽量避开噪声敏感区域,材料运输车辆进入场地需安排专人指挥,禁止汽车鸣笛,严禁夜间装卸材料; ④将现场固定噪声源相对集中,并尽量远离边界,缩小噪声影响范围,并对产噪设备采取减振措施;施工现场使用降噪安全围帘包裹;必须使用商品混凝土;施工期不得使用高音喇叭进行宣传或指挥修建; ⑤加强交通管理,保障施工车辆进出畅通,以避免由于运输作业影响当地交通秩序而产生的车辆鸣笛噪声污染。

 5 1.2.5 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期会产生建筑垃圾(弃渣)、生活垃圾等固体废物。

 项目施工时会清理产生约 60m3 挖方,将其存放在项目西侧原材料堆场,铺上防尘网,作为生产期的原料,不外运。需要外运的建筑垃圾应注意做好防漏、防尘措施,

  21 应根据交通运输部门设计好的运送路线和时间运输,不得在交通高峰期进行运送。应根据要求在临时堆放场地周围设置导流明渠,做好相应防尘及水土保持措施。

 项目建筑垃圾主要来自施工作业,包括砂石、石块、碎砖瓦、废木料、废金属、废钢筋等杂物。建筑垃圾进行规范堆放、及时清运至城建部门指定的地点。

 项目高峰期工地施工和管理人员按 6 人计算,工地生活垃圾按 0.5 kg/人·d 计,产生量为 3kg/d,项目施工区生活垃圾分类收集,统一堆放,再由城市环卫系统清运至生活垃圾填埋场。

 2 2 、 生产 期

 1 2.1 污染物产生位置

 项目主要成品型号共四种,按粒径大小,分别为:

 0-5mm 机制砂、5-10mm 米石、10-20mm 石以及 20-30mm 石等,通过采用振动筛上的筛网进行分离,生产不同粒径的成品,以分别满足该标段施工用原料的需求。其生产期产污流程见图 5-4。

 工艺流程简述:

 (1 1 )给料:本项目以路基开挖的弃渣经去除泥土等杂物后作为原料,堆放在原料堆场,采用装载机将原料经原料堆场送入给料机,再经皮带输送到振动筛。投加量为 93t/h。由弃渣分离出的泥土等杂物按原环评要求集中堆放在原设计的弃渣场,并作好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2 2 )

 筛分:原料经皮带送入振动筛,对原料进行振动筛分。粒径大于 100mm 的石料送入鄂式破碎机破碎;粒径为 5-100mm 的石料直接送入圆锥破碎机;粒径小于 5mm的送到机制砂成品堆场。

  (3 3 )

 破碎:粒径大于 100mm 的石料送入颚式破碎机破碎到粒径小于 100mm 后,送入圆锥破碎机。

  (4 4 )

 圆锥破碎:粒径小于 100mm 的石料经圆锥破碎机破碎后,进入振动筛。

 (5 5 )

 筛分:破碎后的物料被输送到振动筛进行筛分,大于 32mm 的物料返回到圆锥破碎机,小于 32mm 的物料进入制砂机。

 (6 6 )

 制砂:物料进入制砂机进行进一步的破碎。

  (7 7 )

 筛分:对物料进行筛分,一层筛的筛上物为 20-30mm 的 2-3 石;二层筛的筛上物为 10-20mm 的 1-2 石;三层筛的筛上物为 5-10mm 的米石;筛下物为小于 5.0mm的机制砂,送到机制砂成品堆场。

  22 (8 8 )装车、外运:外运时用装载机将成品装入运输车,车辆经清洗后,出厂。向东沿脚木足河旁道路,将成品送到搅拌站。

  2 2. .2 2 物料平衡分析

 2.2.1 物料 平衡

 本项目建筑用石加工能力为93t/h(60m3 /h),车间物料平衡见表5-3。

 20-30mm 10-20mm 5-100mm 图 图 5 5- -4 4

 项目工艺流程及产污分析图

 1 层筛 机制砂 机制砂 小于 5mm 振动筛 粉尘、噪声

 给料机 弃渣 大于 32mm 小于 5mm 0-30mm 大于 100mm 圆锥破碎机 振动筛 制砂机 振动筛 2 层筛 2-3 石 米石 颚式破碎机 3 层筛 5-10mm 1-2 石

  23

  表 表 5 5- -3 3

 车间物 料平衡表

 物料进入( t/h )

 物料输出( t/h )

 物料名称 数量 物料名称 数量 弃渣 93.00000 机砂 19.17506 洗车用水 0.50000 米石 28.76259 地面冲洗水 0.56250 碎石 1-2 23.96883 喷雾用水 2.75000 碎石 1-3 23.96883 加工补水 1.76047 粉尘 0.00002

  石粉 0.00083

  沉淀物(沉淀池)

 0.00011

  蒸发水份 2.69670 输入合计 98.57297 输出合计 98.57297 2.2.2 2 水平衡

 本项目用水为建筑用石加工用水、生活用水,劳动定员为 6 人,项目用水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所制定的各项用水定额并经类比分析其预测水量见表 5-4,水量平衡见图 5-5。

 表 表 5 5- -4 4

 项目日用水量情况估算一览表

 项目

 单 位

 数量

 用水定额

 用 水量 m3 /d

 员工生活用水 人 6 60L/人·d 0.36 地面冲洗水 m2

 450 10L/m2 ·d 4.50 车辆冲洗水 / / / 4.00 喷雾用水 / / ?/ 22.00 加工补水 / / ?/ 14.08 用水量合计 44.94m3 3 /d

  24 2.3 3 污染因素分析与治理措施

 2.3 3 .1 废水

 (1 1 )生产废水

 项目生产期间用水主要为喷雾用水、加工补水、地面冲洗水、车辆冲洗水和生活用水,用水量见表 5-4,水平衡见图 5-5。项目废水主要为少量的地面冲洗废水、洗车废水等生产废水,其中:地面冲洗废水 0.56m3 /h(折合)、洗车废水产生量约 0.5m 3 /h,生活污水产生量约 0.31m3 /d。

 本项目拟设置废水处理能力 5m3 /h 的废水处理池 1 个,采用沉淀工艺,沉淀处理后清水全部回用于地面洒水、车辆清洗等,不外排;沉淀池的石粉脱水后,回用,作44.5838 生活用水 河水 0.36 0.054 0.306 图 图 5 5- - 5 水量平衡图

 单位:m 3 /d 旱厕 蓄水池 建筑用石山泉水 0.306 车辆冲洗 4.0000 地面冲洗 4.5000 喷雾用水 22.000021.5736(蒸发)

 23.0101 23.0101(成品)

 14.0838 农灌 生产补水 水处理 0.0001(石粉)

  25 为道路施工的原料,应满足建筑施工质量的相关要求。

 (2 2 )生活污水

 本项目工作人员共 6 人,项目内设置办公生活区,不设置食堂,依托项目部施工营地进行办公和安排员工就餐。根据《四川省地方标准》(DB51/T 2138-2016)用水定额及农村居民实际用水情况,平均每人用水 60L/d,生活污水排放量按用水量的 85%计,日均排放量为 0.31m3 /d。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为 COD、BOD5 、氨氮、SS,生活污水由旱厕收集,农灌。生活污水产生情况见表 5-6。

 表 表 5 5- -6 6

 生产 期 生活污 水产生情况

 废水性质

 SS

 COD Cr

  BOD 5 5

  NH 3 3 -N N

 总磷

 浓度(mg/L)

 300 250 120 25 5 排?量(kg/d)

 0.09 0.08 0.04 0.008 0.00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三级标准 400 500 300 45 8 废水量 0.31m3 /d 2.3 32 .2 废气

 本项目运营期大气污染物主要粉尘和汽车尾气,粉尘来源为建筑用石加工、堆场及运输扬尘等。

 (1 1 )

 建筑用石 加工 粉尘

 本项目采用干法加工,加工过程中,前期破碎工序将产生粉尘,呈无组织排放。项目加工车间的建筑用石加工粉尘产生率约为 0.001%,生产线加工能力为 93t/h,故粉尘产生量约为 0.93kg/h。

 为降低粉尘,拟对破碎加工、筛分等粉尘产生量较大的点位安装集气罩吸尘,并接入布袋除尘器除尘, 尾气从 15m 高的管道排放;对破碎机、传送带设置喷雾装置,喷雾降尘;将加工设备封闭在厂房内。采取上述措施后,可有效降低粉尘产生,加工粉尘大部份由除尘器进行收集、回用,少部份沉降在加工车间内,通过地面冲洗,进入废水处理系统,不外排。

 (2 2 )

 堆场 及 运输扬尘

 项目堆场采用露天设置,原料堆场主要用于堆放弃渣,成品堆场主要用于装卸前的临时堆放。建筑用石含水,在堆放、装载及运输过程中产生的扬尘较小,其粉尘产生率约为装卸量的 0.001%,项目最大装卸量按总加工能力的 2 倍计算,即 186 t/h,故粉尘产生量约为 1.86kg/h。

 为降低粉尘排放量,防止扬尘污染,本项目拟采取如下措施:

  26 ① 拟于场界四周沿红线设置不低于堆放物高度的围挡,围挡上方设置固定式喷雾设施喷雾,防止产生扬尘; ② 对原料堆场上方铺设防尘网,喷雾降尘; ③ 对成品堆场设置喷雾装置,防止起尘; ④ 对车辆出入口处路面应硬化,洒水降尘; ⑤ 运输车辆严禁石料超出箱板,运输时必须加盖篷布,控制建筑用石含水率,防止运输过程中物料抛撒、起尘或洒漏; ⑥ 在车辆出入口旁设置车辆清洗区,配套设置 1 套车辆清洗装置及清洗水池,出场车辆经清洗后再进入道路,进一步减少出场车辆车轮带泥砂量和进出车辆在运输过程中的抛洒现象; 采取上述措施后,粉尘去除率可达到 99%,排放量为 0.0186kg/h。

 为进一步了解项目废气排放情况,类比同类企业的废气现状监测报告,其监测结果见表 5-7。

 表 表 5 5- -7 7

 类似 企业 无组织排放 废气监测结果

 点位

 监测指标

 监测值

 1#类似企业上风向 颗粒物 0.347 1#类似企业下风向 0?510 2#类似企业上风向 0.333 2#类似企业下风向 0.500 通过监测结果可知,类比企业场界粉尘无组织排放情况能够达到《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浓度限值。

 (3 3 )

 汽车尾气

 原料及成品运输需使用经主管部门检验合格、尾气排放达标的车辆,运输车辆运行过程中排放的尾气,主要污染物是碳氢化合物、CO、NO x 等,项目场地内车辆运输量较小,且场地较空旷,不会对外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通过采取上述措施,建筑用石加工粉尘大部份由除尘器进行收集、回用,少部份沉降在加工车间内,通过地面冲洗,进入废水处理系统,不外排;堆场及运输扬尘在采取降尘措施后呈无组织排放;汽车尾气经自然扩散,不会对外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2.3 33 .3 噪声

 噪声是本项目最主要的污染源,主要为设备运行噪声和运输噪声。

  27 (1) 设备噪声

 为了解项目设备运行噪声情况,类比同类企业监测结果,该企业在未采取噪声防治措施情况下,监测结果见表 5-8。

 表 表 5 5- -8 8

 类比企业噪声监测结果

 点位

 点位名称

 监测值( ( 昼间) )

 1# 类似企业进料设备西面 30m 处 82.9 2# 类似企业西面(1#点南面 60m 处)

 82.0 3# 类似企业西北面停车区(1#点西北面 150m 处)

 65.2 4# 类似企业西面凉亭(1#点西面 135m 处)

 73.0 5# 类似企业西面居民区敏感点(1#点西面 200m 处)

 55.6 通过类比企业噪声监测结果可知:①项目产噪设备较多,且源强较高,建筑用石加工设备的等效源强约为 105 dB(A)左右;②在不采取噪声防治措施的情况下,厂界噪声值不能达到《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中的相关标准要求。项目主要产噪设备的噪声源强及随距离衰减的情况见下表 5-9。

 表 表 ...

相关热词搜索: 标段 砂石 省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