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题课:快速计算 目标:
知识与能力:运用已学方法快速计算分数异分母加减法
经过教师的点拨,学生找到解题的最快方法解题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讲述解题的过程以及怎样解题的,教师总结学生的方
法,指出这样解题的好处,师生共同探讨怎么解题快捷准确。
情感目标:养成坚韧不拔的应对困难不气馁的精神和快速准确的解题思路和
过程。
重点难点:快速灵活的解题方法在具体题目中的运用 准备:平板道具,课件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来上一节习题课 师:我们的目标是“快速计算”
一、引课
用平板电脑的自动计算功能引课
师:用平板电脑的自动计算功能求出下面算式的公分母
81 93
生:输入并且计算
生2:不需要输入,老师我能口算,第一个
师:用平板电脑的计算功能是不是很麻烦,让我们的脑筋加足马力,抛弃平板电脑把
师:同学们合上平板电脑把,用笔算和心算的方式来解决下面的题目。有没有信心啊?
哪位同学底气不足就首先来算算 二,延续公分母的题
师:首先我们看A组题目,快速求出公分母
53537581
751869364
我们按照座位轮流说出公分母并说出你是怎样计算的
生1:公分母是35,因为分母5和7是互质数 ,所以公分母用5×7=35 生2:公分母是18,因为分母18 是3的倍数,所以公分母是18 生3:我是用短除法进行心算的,脑子里面出现一个短除法的式子
4和6分解质因数后是2×3×2=12
所以公分母是12。
师:重复一遍简单的短除法,心算是很快的。
生4:……
师:课件出示1.分母互质数的可以直接相乘,2.分母是倍数的公分母就是倍数。
师:求出公分母之后有利于我们快速通分计算 生:随便出题
师:让我们的脑筋加足马力把 三,简单点的分数的加减法计算
师:我们来一起看A组题目,加减法计算
同学们在计算分数加减法的时候一定不要盲目的直接进行通分计算,一定要先观察如何用快速的算法即省时省力还准确。
53517561
788418696师:提示注意分母与分母之间的关系,点指课件。
师:同学们在算完之后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怎样想的注意要使用数学语言来描述 生1:第一题因为两个分母是互质数,所以公分母是56,分子这样计算5×8=40,56分之40-56分之21(是3×7得来的)等于56分之19 生2:第二题是因为分母8是4的倍数,所以公分母就是8,然后就这样计算8分之5不动加上8分之2等于8分之7..生1:第一题因为18 是6的倍数,所以通分的公分母就是18,18分之7不变加上18分之15等于18分之22,然后进行约分,最大公因数是2等于9分之11,化成带分数是1又9分之2 生4:这题先把9分之6约分称3分之2,然后3分之2和6分之一的公分母是6,因为6是3的倍数,通分计算6分之4减六分之一等于6分之3,约分以后是2分之一。
师:这些题目难不难啊, 生:简单,
师:我们是无所畏惧是六年一班,让我们把计算题的难度升级好不好啊? 我们来一起看看下一组题目
四
稍微复杂点的题目三个分数加减法
3511151852751
()
C组题目:
464126129899129师:每个算式都有3个分数相加减,我们同学要注意观察怎么计算比较简便 师:提示有相同的分母。然后计算, 并巡回指导
生1:这道题有两个是同分母的分数,我使用了加法交换律进行了计算,4分之3加上4分
生2:这道题我使用了减法的性质,进行计算,十二分之十一先减去十二分之一等于十二分之十,约分等于六分之五,再减去六分之五等于0 生3:这道题我可以把九分之八先减去九分之二等于九分之六,再约分等于三分之二再加上八分之五,由于分母3和8为互质数,公分母就是24 三分之二化成分母为24分之16加上24分之15等于24分之31,不能约会了,化成带分数就是1又24分之7.生4:这道题我们根据减法的性质来计算比较简便,九分之七减12分之5打开括号变成了减9分之1,将九分之一移到前面去先减九分之七减九分之一等于九分之六约分等于三分之二减去十二分之五,由于分母12是3的倍数公分母就是12,三分之二化成12分之9减去12分之5等于12分之6,约分等于2分之一。
师:我们在计算的时候注意发现窍门,可以使用简便算法的,就要使用简便算法 师:课件出示:使用运算规律,计算计算简便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性质。
师:也要结合分母是互质数和倍数来计算
师:题目我们都能计算得又快有准,那么有没有必要让我们的大脑加足马力,继续提升难度呢?当然要,因为我们是无所畏惧的六年一班。
五:复杂一点的题目 D组题目:
B组题目:
113531455133
1.2+3+
2- 8448244852512师:看到题目我们先不要觉得他难,仔细看他们其实都很有门道的
师:第一题首先他们都有两组同分母的我们是否能使用运算定律来解题呢?
第二题我们观察有一组是同分母的另外两个都与这个分母是倍数关系。
第三题我们注意观察是不是可以把分数化成小数进行计算呢,或者把小数化成分数计算1.2等于1又几分之几呢?然后在看看有没有相同的或者是互质数的呢?指着课件说
第四题其实我们只要解决了5和12的公分母,那么把2转化成几分之几就可以了呢?
师:好,根据老师的提示,我们开始计算,巡回指导
生1:第一题通过加法交换律我们把8分之5和8分之3相加,等于1,四分之三减去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需要约分等于二分之一加上1等于1又2分之一。
生2:第二题我通过加法交换律把4分之三前移然后用4分之3减去四分之一等于四分之二约分得到二分之一,加上二分之一等于1加上八分之五等于1又八分之五,
生3:1.2等于1又五分之一加上3又五分之三等于4又五分之四,化成假分数等于4分之二十四在加上二分之一,因为2和5是互质数,通分后就是48553=化成带分数5又十分之三。
101010120482547生4:先看5和12是互质数,公分母是60 ,再把2化成--=
60606060六小结:我们要灵活应对各类题目,找到规律以便能快速计算
像分母为互质数,倍数,合理的运用计算规律,找到点窍门,来把题目算得又快又准
七:作业,赵氏习题
习题课教案要求
习题课教案
习题课是在教师安排下学生自主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帮助教师了解某一时间段教学情况或为促使学生落实某一方面的知识而设定的教学过程。作为习题课教案应有: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选习题的目的;
2、设定本节课的任务、内容;
3、确定时间、安排(限时限量独立完成、相互讨论、堂上堂下先练后讲);
4、预设学生的完成情况及可能出现的问题(教师提前作);
5、收集学生完成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作为习题讲评课重点解决的内容。 习题讲评课教案
习题讲评课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习题讲评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1、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教师根据总的教学目标和学生试卷上暴露出的问题(知识、能力、非智力因素等诸方面),有的放矢的确定(通过阅卷、分析获取第一手资料)。
2、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教学中的盲点及学生存在的疑点(分清普遍现象和个别现象)
3、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安排
⑴肯定成绩(特别是学生卷面上独到见解的题),以鼓励为主 ⑵指出不足
全班出错率较高、得分率较低的题目及相对应的知识点;
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和综合性的题目;
在以往的教学中已多次接触,多次矫正,但学生仍未掌握的难点;
关系到后续学习的重点知识,重点技能;
平时教学中疏忽的“教学盲区”;
⑶提升讲评的层次,有只讲答案到讲题意、思路、方法、错因分析提升到讲知识联系、归类、诱导创新;
⑷留有适当时间要求学生搞清错因,及时改正错题,整理有关的思路、方法、知识结构、联系;
⑸针对出错率高的习题另选相关内容的习题,供学生巩固强化;
4、某些内容可体现在教师题卷上(题意分析、考点、学生普遍错误答案、知识联系等);
5、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结合高考要求,有的放矢,做到分层指导。
课题:诗歌鉴赏语言之炼字 授课人:
授课班级:高一.十一班 授课过程:
一、导入:
习题:作者在描绘湘江美丽壮观的秋景时,用了许多传神的字词,请说说下列加点字词的妙处 (1)层林尽染(2)漫江碧透(3)百舸争流
(4)鹰击长空(5)鱼翔浅底(6)万类霜天竞自由:
由习题导入引出课题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
“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 夜学晓不休,苦吟鬼见愁 ——孟郊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贾岛 可见古人对炼字的重视程度
二、展示本课教学目标:
1、了解高考关于诗歌鉴赏的常见考察范围
2、重点了解如何鉴赏诗歌中的关键字词,借以规范答题方法,掌握答题技巧。
三、释题:
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炼字可以使“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沈德潜) ”
四、方法指导:
1、高考中炼字题中常见的提问方式
⒈某一联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⒉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⒊这首诗某句中某字可否换成另一字?请简述理由。
⒋诗歌的诗眼是什么?鉴赏它的妙处。
⒌某个词语或某个字被认为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2、古代诗人一般都注重在哪些字上下功夫呢?也就是说诗人炼字,大多锤炼哪一类的词语?
_______动词,形容词,副词,数量词,叠词
3、炼字主要炼哪些字呢
一.动词
鉴赏诗歌时,要重点关照动词,特别是有“多重含义”的动词 例:杜甫的《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潜”字比较好,暗暗地,悄悄地。这里指春雨在夜里悄悄地随风而至。表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表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妨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
•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春风又绿江南岸 •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二.形容词(多为表颜色的词)
巧用形容词,可以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历其境。
例: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翠、白、青”四个形容词,四种颜色,点缀得错落有致,而且由点到线,画面静中有动,富有鲜明的立体节奏感。
乡梦窄,水天宽万山红遍漫江碧透 三.数量词
在诗歌中,一些数量词恰到好处的使用,也会使得诗歌别致出彩。
例: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四副词
诗歌中副词的使用在表情达意上有自己的独特作用。
例:阴铿“泊处空余鸟,离亭已散人”
副词”空”和“已”若不经意进入诗中,对于表达诗人怅然若失的情状有画龙点睛的妙用。
五.叠词
在诗歌中,一些叠词的使用,最具声韵效果,不仅增强语言的韵律感,更有强化作用。
• 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声声慢》 •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小菏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杨万里《小池》
4、例题指引:
(1)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玉楼春宋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hú]皱波纹迎客棹[zhào]。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注:縠[hú]皱,绉纱,此处比喻水的波纹。
【提问】“红杏枝头春意闹”是千古名句,有人说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题步骤: 步骤一: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闹,本指热闹,此处指春意盎然。
步骤一: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句中描述景象。——红杏的枝头,开满了绚烂的花朵。
步骤一:
3、结合表达技巧阐述该字的表达效果,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花满枝头充满生机的景象,以动写静,把无声的姿态描摹得好像有声音,在视觉里获得听觉的感受。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小结方法并板书
答题步骤:
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
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
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
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
(2)牛刀小试:南浦别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3)这样写答案:
格式:
该词有……的含义,采用……手法,化……为……{释含义、明手法},写出了……情形,{描景象},• 表达了作者……思想感情, 或烘托了……的意境{ 说效果}。
• 注意: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要回归原诗,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此外答题时依序答出,避免遗漏;
依据诗作具体情况可适当减少项目,不必牵强 巩固训练 清平乐·村居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溪头卧剥莲蓬”中“卧”一向有一字千金之誉(一字用得恰到好处,给全句或全词增辉)。
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 “卧”字确实使用最妙。(第一步)
“卧”,即“躺”,它把小儿躺在溪边剥莲蓬吃的天真、活泼、顽皮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二步)
从而使人物形象鲜明,意境耐人寻味。
(第三步)
(第
“激砺”式课堂教学模式教案 书写时间:20
11、
3、18 序号:9
课题:习题课(1)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物理量间关系问题的归类分析,逐渐适应用数学方法解决物理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合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2、难点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三、教学过程 导入:
通过课代表和学委对大家习题完成情况的检查和统计,我们现在把同学们普遍存在的难点和困惑进行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新知识传授:
一、三个量的比值问题
1、一台走时准确的钟表的时针、分针、和秒针的角速度之比ω1:ω2:ω3=
。
如果三针的长度比分别为L1:L2:L3=1:1.5:1.5,那么三针尖的线速度之比V1:V2:V3=
2、A、B、C三质点分别做匀速圆周运动,在相同的时间里,它们通过的弧长之比为S1:S2:S3=2:3:5,而转过的角度之比为θ1:θ2:θ3=3:2:2,求它们的线速度、角速度、半径、向心加速度之比。
二、三种传动方式:
共轴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2)皮带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3)齿轮传动:
A、运动特点:转动方向;
B、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存在着定量的关系:
3、两轮压紧、通过摩擦传动(无打滑),已知大轮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E为大轮半径的中点,C、D分别大轮和小轮边缘上的一点,则,E、C、D三点向心加速度的关系如何?
4、A、B是两只相同的齿轮,A被固定不能转动。若B齿轮绕A齿轮运动半周,到达图中C位置,则B齿轮上所标出的竖直向上的箭头所指的方向是。
三、质点运动学与圆周运动知识的综合问题:
5、如图所示,半径为0。1米的轻滑轮,若重物由静止开始以2 m/s2的加速度匀加速下落,则当它下落的高度为1 m时的瞬时速度为多大?此刻滑轮转动的角速度是多少?
6、如图,皮带和两轮之间没有滑动,A、B、C三轮的半径依次为r
1、r
2、r3,当重物P 以速率V匀速下落时,C轮转动的角速度为多少?
小结:归类处理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及其相互关系 训练:模块13页7--15;
课后作业:模块16-17页
激趣点设计
①明确研究对象,激发学习热情
②引导学生共同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注意细节,掌握解决含有倒数的三个物理量的比值的求解。
活动与探究:要求学生完成第2题的求解过程,独立完成,体会成功。
③温故知新,激发和维护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④亲身体会齿轮传动,动手解决第4题 ⑤总结习题5,从刻板的习题走进日常生活
四、学习品质砺炼方法与措施
1、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通过做题,发现自己的不足,渴望解决问题,求得正确的方法
2、课堂引导学生逐步适应解决物理问题所必须的数学方法,从实践经验上体会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课后限量作业,鼓励学生讨论研究,逐步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五、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反思)
1、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完成情况
2、学生学习品质的培养情况
3、激趣的效能
本节内容知识点的落实是重点,主要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会不同类型问题的解题方法。课堂上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逐步形成归纳、总结能力。
①充分发挥物理学科的特点,因陋就简,让复杂的问题形象生动起来。
②注意培养学生协作学习,积极参与问题解决,理论联系实际,逐渐培养用物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
“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是人教版化学新教材“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中“科学视野”栏目的教学内容,主要是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拓展知识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设置的。对于此类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作机动处理,因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把它放弃或只作为学生课后阅读。我认为应根据各校学生的实际状况,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生活实例和已掌握的知识,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真正感悟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的存在及其对物质物理性质的影响,同时要把握好难度,体现新教材的教学要求。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精髓所在。
第三节化学键 从容说课
初中化学中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知道Na+和Cl—由于静电作用结合成化合物NaCl,又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到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以及化学键的概念。本节的化学键内容,目的是使学生进一步从结构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从而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材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易于接受感性认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应低起点,小台阶,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关于离子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提出问题→实验(钠和氯气的反应)→进行表征性抽象→再进行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离子键的定义)→离子键的形成条件→离子键的实质→构成离子键的粒子的特点→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实例→反思与评价程序进行教学。关于共价键的教学设计可按照:复习离子键及氢气和氯气的反应→提出新问题(氯化氢的形成原因?)→原理性抽象→得出结论(共价键的定义)→共价键的形成条件→构成共价键的粒子的特点→共价键的实质→共价化合物的概念→共价键的种类(极性共价键和非极性共价键)→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辨析→归纳总结出化学键的定义→化学反应的实质→教学评价程序进行教学。
第一部分内容是离子键。重点是对离子键概念的理解及电子式的书写方法。由于离子键的概念比较抽象,用电脑演示离子键形成的过程并设计成动画,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及积极性,还能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概念。在电子式的学习里,学生最易犯的是眼高手低的毛病,为了加深学生对错误的认识,课堂上用了欲擒故纵的方法,即先用电子式表示出AB型(如NaCl)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却并未讲出书写重点,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写A2B及AB2型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此时再指出错误所在。这样,学生听起课来十分专心,印象也深。最后再由学生根据自己的错误所在,总结出书写时的注意事项,从而得到了好的教学效果。
第二部分内容;共价键。补充了H2在Cl2中燃烧的实验,一是和前面所学卤族元素中H2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相对照,扩充学生的知识;
二是学生在初中就知道氯化氢是共价化合物。通过形象的实验,以激起他们探究氯化氢分子是怎样形成的兴趣,从而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由于氯气与氯化氢均为大气污染物,所以采取了用电脑演示的方法。在后面共价键的讲解中,用了拟人法,以集中学生精力,并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共价键形成的实质。在此过程中,让学生们练习了多种类型(如单质、AB型、AB
2、AB
3、AB4)的电子式的写法,并向学生介绍了一些常见物质(如Na2O
2、H2O
2、NaOH、NH4Cl)的电子式的写法,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然后由H2和HCl都是由共价键构成的,这两种物质中的共价键是否相同这个问题引入极性键与非极性键教学。在学生深入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知识后,很自然地引出了化学键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过程的本质。最后以共价键和离子键的比较作结,以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得以进一步深化。
本节教学重点
1.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 2.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 3.化学键的概念 4.化学反应的实质。
本节教学难点 1.化学键的概念
2.用电子式表示物质的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的实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三节化学键(3)
预习导航:阅读教材第23-24页
三、化学键
1、定义
存在:实质:
对物质性质影响:成键粒子:
2、分类
讨论:从化学键观点认识化学反应本质?
1、为什么许多物质参与化学反应需要一定的能量(如加热、通电或点燃)驱动?
2、物质构成的进一步研究—原子之间是如何作用构成物质的? (l)氯化钠形成过程(2)氯化氢分子形成过程
3、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四、分子间作用力和氢键
1、分子间作用力 (l)定义:
(2)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比较 (3)存在
2、氢键
【独立思考1】
写出水分子的电子式______
,其中氢原子吸引电子能力比氧原子____,(填“大”或“小”),氢与氧之间的电子对偏向____原子,此时氢原子几乎变成了________,与此时的氧原子产生了相互作用,此作用称为_________。
氢键的实质是_______
,形成氢键的物质为________
,如果升高温度,分子晶体变成气态时,氢键_____(填“能”或“不能”)被破坏。
【独立思考2】w.w.w.k.s.5.u.c.o.m (1)通过图片上各族元素氢化物的熔、沸点的变化规律,哪些物质的熔、沸点出现了反常?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对比,请你分析出现反常现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 (2) 分析碳族元素氢化物的变化规律是否也有反常现象?___________ 独立作业:
比较下列熔、沸点高低并且说明原因。
(1) H2O和H2S____原因________
(2) HF和HCl____原因________ (3) NH3和PH3____原因________
(4) CH4和CCl4____原因______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 (分值:100分;
时间:10分钟。)
一、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关于化学键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离子化合物一定含共价键
B.共价化合物可能含离子键 C.离子化合物中只含离子键
D.共价化合物中不含离子键 2.下列电子式中错误的是
A. Na+
B.
C.
D. 3.下列各组中的元素,能形成离子键的是
A.C ,O
B.P ,Cl
C.Na ,K
D.K ,I 4.下列化合物中只有共价键的是
A.Na202
B.NH3
C.KOH
D.CaCl2 5.下列各分子中,所有原子都满足最外层为8电子结构的是 A. H2O
B.
BF3
C.CCl4
D.
PCl5 6.最近,科学研制得一种新的分子,它具有空心的类似足球状结构, 化学式为C6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60中只有共价键
B.C60和金刚石不是同素异形体 C. C60中含离子键
D.C60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1、.
称为离子键,由离子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该类化合物由活泼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和活泼非金属元素形成的离子构成。
2、原子间通过所形成的相互作用叫做共价键,由共价键构成的化合物叫做,该类化合物由元素组成,该类化合物 由构成。
3、分类
化学键
4、化学反应的实质:旧化学键的和新化学键的。
5、Na2O2中含有的化学键有;
NH4NO3中含有的化学键有
6、CaF2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NH3的形成过程用电子式表示为。
7、含有10个电子的粒子:
原子;
离子
; 分子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D;
2C;
3D;
4B;
5C;
6A。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离子化合物;
阳离子;
阴离子。
共用电子对;
共价化合物;
不同种非金属;
分子。
(略)
断裂;
形成。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略)
Ne ; N3-、O2-、F-、Na+、Mg2+、Al3+、NH4+、H3O+ 、OH-;
CH4、NH3、H2O、HF 。
高一第一章第3节《化学键》达标演练参考答案 选择题(本题共6小题,每题6分,共36分) 1D;
2C;
3D;
4B;
5C;
6A。
二、填空题(本题共4小题,每空3分,共64分)
带相反电荷离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离子化合物;
阳离子;
阴离子。
共用电子对;
共价化合物;
不同种非金属;
分子。
(略)
断裂;
形成。
离子键和非极性共价键;
离子键和极性共价键。
(略)
Ne ; N3-、O2-、F-、Na+、Mg2+、Al3+、NH4+、H3O+
CH4、NH3、H2O、HF 。
、OH-;
数学是研究数量、结构、变化、空间以及信息等概念的一门学科,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数学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是来应聘小学数学教师的考生xx。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数的加法与减法》,以下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首先,我对教材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小数加法与减法》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科书(++版)五年级上册第++页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此内容之前,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性质以及整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为学习这部分内容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后面的相关内容积累了知识经验,并且在今后的生活和进一步的学习中有广泛的运用。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一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进行正确的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经历探索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教材提供的素材,是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产生对数学的兴趣,形成积极的数学情感。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以及《小数加法与减法》这一知识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掌握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方法,根据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小数点对齐数位对齐的道理。
二、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与学法
新课标指出,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有效地学习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由于他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他们的主观性和能动性都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且他们开始有意识的主动的去探索周围未知的世界,同时,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也有明显的提高,写一些关于学生的特征)根据他们的这些特征,我设计了创设情景法、自主探索法、合作交流法等数学教学方法,使学生经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具体的情境中亲自体验小数加法与减法的计算过程。
新课标指出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必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为此,本课教学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验证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
三、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环节。
其他的都差不多,就是说教法那里要加上学情的分析,还有就是有一些新理念好的。
在这一过程中,我将探究知识的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解决问题,达到会学习、能学习、爱学习的目的。
有一些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的,新课标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在这个环节中,我力求体现由扶到放的思想,让学生通过……等学习活动,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能力。
归纳总结方面,通过归纳总结,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再次进行系统的整理与巩固,突出本课的重点,构建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学习的能力,并且通过学生自己回答,让他们学会自我评价,体现了新课标评价的多样性,还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发展能力。
最后关于探索方面的,入第二个环节是自主探索,感悟新知,你可以借用这句话,布鲁纳提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的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理念。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2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100页的“用计算器计算”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计算器已经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它给人们解决生活和生产中的具体计算问题带来了方便,同时为探索数学问题,揭示数学规律带来了便利。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学生或多或少地接触和使用了计算器。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提高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可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电子计算机打下基础。
本节课内容的编排突出以下三个特点:①注重计算器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②注重学生的实践操作;
③注重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生活经历及学生的学情发展方面出发,我拟定本课教学目标为:
① 使学生初步认识计算器,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
② 能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在计算中体会计算器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从小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意识。
③ 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4、教学重、难点
为了更好地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按主次轻重处理好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如下:
重点:初步了解计算器的计算功能,会使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熟练地用计算器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生动、活泼,富有好胜的心理,并且大部分学生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在课堂上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在生活中,较多的学生对计算器已有所认识,因此这节课我设计了多种活动,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轻松的学到了知识。
三、说教法、学法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新的教学理念提倡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根据这一总体目标,教师要培养学生积极观察,勤于动手操作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次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他们从小能博采众长,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使之初步建立起团队合作精神。因此,根据四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本节课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
课始时多媒体课件情境引入。教师根据课件加以叙述,把学生带到情境中去开展学习活动。充分利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既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使学生自觉进入学习佳境。
2、动手操作,互动合作法。
让学生在“试一试”“想想做做”等活动中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从中体会到计算器的优点。还让学生在“找一找”的活动中通过小组合作找出规律。这些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良好习惯和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
3、激趣法。
根据儿童争强好胜的心理,本课设计了“比一比”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说教学程序
本节课以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为主线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我设计了下面四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激趣引入。
1、师:同学们,你们逛过超市吗?(生答)咱们今天再去逛一下金江的百惠超市,好吗?
2、出示收银情境。师:这位收银员是小丽阿姨,她每天要收上千人的购物款。你们看小明买了4支铅笔。(出示小明拿了4支铅笔,并标明每支2元),谁能帮小丽阿姨口算一下,小明应付多少钱?指名回答后,一位叔叔买了一部电视机2859元,一台电冰箱2507元,一个消毒柜628元)师问:谁又能口算出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呢?(让学生稍做思考,体会口算时的困难。)师紧接着导入新课: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计算器计算”(板书:用计算器计算)
(以上导入设计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老师用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用多媒体展示出生动的画面,从而把学生带入到生活的情境中,这样既能吸引了学生,又能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引到学习活动中来,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认识、使用计算器。
1、师:大家认识计算器吗?你们知道计算器面板上有什么吗?谁来向大家介绍介绍?(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适当小结:计算器面板上有显示器和键盘)
2、师: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键盘上各个按键是做什么用的?(学生介绍后教师和学生一起重点认识:开机、关机、清除、数字、运算符号等按键。)
3、师:你们知道计算器有什么作用吗?会使用它进行计算吗?
(三)梯级练习,巩固提高
1、“试一试”
765+469 3028-2965 589×76
41600÷128 765+469-296 816÷68×27
然后说一说:用计算器计算有什么优点?(准确、快捷)。
(这一活动,放手让学生单独练习,使他们在操作中熟悉键盘,在操作中养成技巧,并从中体会到计算器在计算中的优点,激发学生使用计算器的兴趣,培养学生从小就有使用先进科学技术的意识。)
2、比一比:课文第101页的第32题
(以比赛的形式进行操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防止学生情绪冷却和学习疲劳,又达到逐步熟练使用计算器的目的)。
3、找一找。
①用计算器计算下列式子。
1×1=
11×11=
111×111=
1111×1111=
11111×11111=
× =
②小组讨论找出式子的规律。
(以上题目,让学生通过利用计算器算出得数,然后比较得数找规律填第六个式子。既能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来参与学习过程,又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
4、联系生活,扩展延伸。
①回到情境引入的最后一道题(多媒体展示)
②师:同学们,现在请你们用计算器帮小丽阿姨算一下,买电视机、电冰箱、消毒柜的这位叔叔应付多少钱?
(这一环节的设计使学生明白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学好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进一步体会到计算器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也回应了开头的引入。)
(四)总结:这节课学了什么?
(这样的总结既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归纳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用计算器计算
显示器
例题:38+27和30×18
面板构成
开机键(ON)
关机键(OFF)
键盘
清除键(CE)
数字键
运算键
优点:准确、快捷
(这样的板书设计让人一目了然,耳目一新。)
总的来说,这堂课我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并通过反复的操作使学生逐步熟练掌握计算器的操作,整节课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而我在学生学习时只是给予适可的帮助,充分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课程教学理念。本节课学生有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进行发挥,进行表现,大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学而不厌,体验学数学的乐趣,体验学数学的美。
数学习题课教学小记
提到习题课,旁观者觉得枯燥乏味,学生听得昏昏欲睡,教师教得怒火冲天,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这是我们每一位数学教师都要认真思考的,正如温校长所说的,任何一学科的教学都分为知识学习和解决问题两部分,那么如何带着所学的知识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独立思考去解决问题呢?一共分为五段: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全班
展示、总结归纳,下面我就谈谈如何在习题课中发挥学生学习小组的主动性。
首先,我们要给小组内的四个成员分配好相对独立且有内在关联的角色,促使他们必须积极角色互赖才能取得成功。这些角色的分配有利于培养成员间的合作学习意识,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四人一组,组员角色分配:
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成员在讨论中所发表的观点;
纠正员——负责纠正别人在解释和讲述结论和答案时的任何错误;
点评员——负责向全班同学展示或表达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在上习题课时,由教师先提出问题(可以是这一章节重要的,也可以是学生没有理解的),然后学生独立思考三到五分钟,紧接着由学生开始小组讨论,讨论时各个组员各负其责,各抒己见,每个人都要角色定位,做好自己的事,这个环节大约五到八分钟(同时在此过程中由老师临时指定一个小组到黑板上写出其思考过程,由组长指派),第四步是全班展示时间,由各组自愿上台对黑板上的过程进行讲解说明或纠正补充,共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个:由组长和点评员同时上场,
第二个:先由点评员展示或表达小组的主要结论和答案;
第三个:组长发问:“我组已经展示完毕,请问其它小组对我们的解答有什么异议吗?”
第四个:若没有,直接进入”总结归纳“环节;
若有,其它小组可以上台纠错,并由纠错者进行讲解;
最后由由展示小组的组长对刚才解决的问题进行方法总结,并提出应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不完整的由其它小组补充。同时老师给出规范的解决这一类题的格式和基本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有一定的提升。
数学分析十讲习题册、课后习题答案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课题
课题学习从数据谈节水
数学习题
数学课说课教案模板
相关热词搜索: 习题 模板 数学 课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