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党团工作

残疾人自强模范先进事迹

2025-08-31人已围观

残疾人自强模范先进事迹
  残疾人自强模范事迹

  ——xx镇xx村委会xx村小组

  xx

  在涌入集镇生活的农民中,靠诚实劳动,取的人们的信任,立下足,生存下来,发展起来的人很多,我就认识其中的一个,他叫xx,男,汉族,1969年6月生,初中文化,出生于xx县xx,现居住于xx镇xx村委会街头村。他一个人来到集镇,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人缘背景,靠的是一双手,从事的是人们不屑一顾的废品收购,多年来,靠着自己的勤劳与诚实,创下一份产业,叙写了身残志坚、质朴平凡的人生路。

  3岁时,他不幸因摔倒,造成左腿粉碎性骨折,因家境贫穷,没有及时医治,落下终身残疾。幼年折翼的雏鹰并没有因此断掉翱翔的念头,15岁初中毕业,他踏入社会这个大熔炉,与命运顽强抗争,怀揣20元出门创业,一路摸爬滚打,一路风雨泥泞……在党和政府惠残政策及身边爱心人士的帮助下,二十多年后的今天,他在集镇购买了自己的房子,组建了一个温馨的家庭,开了一个废品收购站,白手起家创造了40多万元的资产。

  ——身残志坚,走完坎坷上学路。1969年,xx出生在xx县xx镇xx村委会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3岁那年,因为 —1—

  一场事故,限于当时的家庭经济条件和医疗卫生水平,落下了终生残疾。幼小的他还没有懂得生命的骄傲,便开始领略逊人一筹的自卑。但是,性格倔犟、身残志坚的他,把怯懦的自卑转换成高傲的自强,事事爱琢磨、勤思考。干农活,他总比一般健全的孩子干得快而好。由于对学习文化知识的无比渴望,他以顽强的毅力,经过许多个春夏秋冬,一瘸一拐坚强地走完了小学和初中的学习路。小小年纪的他,把超越别人特别是健全人,当作一种挑战,他坚信,只要他愿意,他一定能比别人做的好。

  ——历经艰辛,赚得人生第一桶金。15岁初中毕业,他就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思索了。身体的残疾,让他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出门打工,他寻思着做点别的事。xx属于战区,战后群众家中收集的废铁比较多。偶然听说收购废铁的价格好,他便向亲友借了20元钱作为本钱,走村入户收购废铁破烂,当时全镇各村的路况很差,他常常要凌晨

  四、五点钟起床,带上一把杆秤,步行到各村各寨,挨家挨户的收购废铁,几乎每天都是七八点钟才回到家,辛苦劳累自不待说。一个星期下来,他将受到的废铁卖给废品收购站,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也赚到了战胜生活的一份自信。据他回忆,那个时候,经常一个人出门在外,饱一顿饿一顿,早一顿晚一顿,生活特别没规律,经常是碰到路边有干净水的凑合吃一些随身携带的干粮,生活的艰辛并没有将他压倒,确越发坚定了 —2—

  他战胜生活的信心。

  ——诚信经营,走上勤劳致富路。今后的日子,他看准了废品收购的巨大商机,坚持一走就是20多年。由于他枰足守信,在镇上口碑很好,各单位及商户有东西要卖,只要呼他,很快就会来到,他的诚信与勤劳使他业务不断发展壮大,随着资金的积累,他购买了三轮车,后来又换成了三轮摩托,收购的废品种类也越来越多,生意红红火火。

  如今的xx,靠收购废品,办起了一个废品收购站,保守透露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在xx这个边境小镇,收入算得上丰厚的了。他有一个同他一样勤劳质朴的妻子,有2个乖巧的小女儿,一家人和和美美。靠着勤劳的双手,他实现了人生自尊、自强、自立的理想。他的自强,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成为了残疾人自强创业的模范。

  他的平凡经历,再次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道理:改革开放后的大好环境,人人都可以干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人人都可以勤劳致富,诚信致富,知识致富!

  —3—

  村民几十年的梦想由他来实现

  XXX县XXXXXX公司XXX XXX

  (XXX年XXX月)

  在XXX县XXX乡XXX自然村流行着这样的顺口溜:“XXX日子好过路难走,家家有车路不通”,残疾人村民小组长XXX上任就改变了这一状况。这位曾连续两届当选县政协委员的创业能人垫资上百万元,带领乡亲们建造了一个全新的XXX村。

  一、村民几十年的梦想实现

  XXX村位于XXX乡南部XXX公路线上方,是一个民风淳朴,历史文化积淀丰厚的自然村,有XXX户人家,XXX多人。XXX寨子住户密集、人口多,寨子里的几条通道弯曲狭窄,坡坎较大。村民建盖房子,所有建材都是用肩膀硬挑,用鸡公车运送。村民XXX家建盖平房,请挑工运建材,运费就花了XXX多元。

  XXX村人盼望着有一条能通到家门口的道路已经几十年了。2007年4月,XXX村民小组长改选的时候,群众异口同声一致推选XXX担任村民小组长。大家只有一个愿望和要求,就是要让大小车辆能够畅行寨子,作为县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XXX生产企业——XXX县XXXXXX有限公司XXX的XXX

  想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毅然挑起了村民小组长的担子,带领乡亲们艰苦创业脱贫致富。他说,“是XXX山水养育了我,是XXX乡亲们成就了我,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是我的责任。”

  社里修路,据初步核算,最节省的投资也要XXX万元左右。XXX和党小组长XXX发昌多次召开群众会,讨论决定筹资问题。通过全体村民一事一议,最后一致决定村民每人集资XXX元,每户投劳XXX个,每工折资XXX元。XXX首期捐助XXX万元,并承诺预先垫付道路建设资金,在路修好后,等群众筹集资金全部落实后再逐步归还,这样,乡亲们建设幸福家园积极性空前高涨,一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攻坚战在村民组长XXX带领下于2007年12月中旬全面打响。

  二、让村民让地让院他先让

  要修路,修好路,成为XXX村人的共识。但是具体实施起来却碰到了不少困难,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XXX寨子道路弯曲狭窄,坡坎较大。村民一家挨着一家,房屋随意建盖。为了修建一条高标准、高质量的村庄道路,XXX和其他干部一起每天深入到涉及迁让的群众家做细致的思想工作,对扩路需占用的耕地、园边、地坎、核桃树的群众,协商一个合理的补偿额度。

  XXX的家就在寨子中心,也是XXX寨子四方枢纽部分,他家院场脚是最窄的一处,如果那里过不去,整个寨子都无法

  通行。俗话说,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XXX二话不说,先从自家让地开始,需要扩路多少就让多少。到路修好,他家院场已被占了一半,园子地让出了2分多,补偿一分不要。群众看到XXX组长带头割舍XXX家风水宝地,对让地、让房,纷纷表态,为了修自己的路,为了让儿孙世代走上幸福路,该让地就让地,该拆园边就拆园边。于是,征地、拆迁、补偿、修路稳步协调推进,没有发生一起因工作不到位引发的纠纷。

  三、修路比企业更重要

  人心齐,泰山移。大家有人出人,有车出车,村庄道路建设如火如荼开展。看到XXX村人干劲冲天,水泥路铺到了家门口,同一个XXX自然村的XXX村民组的群众也坐不住了,纷纷找到XXX村民组长XXX,要求和XXX一样,让宽敞的水泥路通到家门口,面对群众强烈愿望,XXX找到了XXX,请求他帮帮XXX人,带着XXX人一起修路,一起实现那个梦想。XXX一口应承了下来。他说,“只要XXX人有决心、有信心、有干劲、肯吃苦,资金由我来垫。”原本就是一个寨子的两个村民组全体村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建设新农村。

  XXX担起了两个村民组修路这个家,修路成了比企业更重要的大事。他把企业委托别人管理,每天忙忙碌碌奔走在建设工地,了解工程进度,监督检查工种质量,现场研究解决施工

  中遇到的难题,确保工程建设高质量、高标准。常常是施工队还未到,他就已经在现场看了半天,琢磨工程质量,破解一道道难题。半年下来,人晒黑了,身体累瘦了。

  经过XXX两个村民组全体村民的奋战,共投入劳动力XXX个多个,折资XXX万元,完成村庄道路路基工程建设XXX米,完成XXX米宽的水泥路面铺筑XXX多米,支砌各类挡墙XXX多立方米,支砌涵洞XXX个,埋设XXX厘米地下渡水管道XXX处,XXX全部支垫建设资金XXX多万元。群众盼望几十年的路终于在XXX组长的带领建设下通了。

  瑞虎创办了XXX县XXX有限公司,通过十几年的发展,成为县内具有较强影响力、带动作用大的领军企业,主要从事青茶、红茶及XXX的精加工,目前已拥有固定资产XXX多万元,职工XXX人,其中安置残疾人XXX人,帮助残疾人找到了自食其力的路子,减轻了家庭和社会负担。他热心公益事业,以一颗炽热的心回报乡亲、回报社会。目前,XXX又有了新的想法,要把XXX完小师生们每天经过的那条时常摔伤学生的羊肠小道彻底变样,要把水泥路一直延伸到每一丘水田旱地,延伸到所有的茶园、核桃园,瑞虎正在朝这个目标迈进。

  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材料(一) 身残志更坚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平坦,尤其是残疾人,在创业之路上就更是艰难倍至。但有一个残疾人,他却身残心不残,身残志更坚,服务老百姓,幸福千万人。

  朱东红,男,汉族,1969年11月29日生于平凉市白水镇史家沟村。三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导致左下肢瘫痪,无法行走,爬行地上两年多,后在父母亲千方百计四处求医后,方能拄双拐行走。其间中西医药、针灸、理疗等方法用尽,苦头吃了无数。五岁时,为练习拄双拐行走,常常碰得鼻青脸肿,胳膊腿子到处青伤红印。为练习站立,常常跌倒在墙壁前,然后又爬起来再练。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跌倒、爬起,爬起又跌倒的艰难过程后,才终于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眼看着儿时的小伙伴一个个走进了学校,他急得直掉眼泪。直到九岁那年,他才靠拄着双拐走进了令人神往的学校。在小学期间,他发奋努力,深知求学来之不易,对自己严格要求,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四年级时,有一天下雨路滑,右下肢被摔成了骨折。一月后,在妹妹、弟弟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坐在架子车上来往在学校的路上,完成了小学的所有课程。当时,张海迪的故事激励着他,坚决要做一个身残志不残,自力自强的人。

  初中三年,他更是发愤图强,毫不懈怠,最终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平凉市重点中学平凉二中。在二中文课班期间,由于酷爱文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发动组织了《万木春》文学社,办起了小报,发表同学们的习作,出版了二十多期,受到广大师生好评,且多次受到学校表彰。

  高中毕业后,由于身体的缘故,他选择了医学做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身为病患者,他深知患者的痛苦,学习期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平凉皇甫谧中医大专班学习期间,报考了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取得了甘肃中医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并被甘肃省自考办评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

  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史家沟村开办个体诊所,开始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十二年期间,他经常拄着双拐走进老百姓家中,疗疾治病,不分白天黑夜,谁家有病人,只要有家属来叫,立马就走,每次从来不收出诊费,而只收药费。他觉得自己对父老乡亲无以为报,只有这样,才觉得心安。原二组有个胃癌晚期患者人称"老队长",住在半山腰,经常半夜一两点疼痛发作,其儿子一叫,他二话不说,带上止痛针,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到家里去给打针,回到诊所时往往需要两个多小时。这个打针的工作一直坚持了一个半月之久,后来病人去世了,家属非常感激,说是老人临终前幸亏有他这样尽职尽责的好大夫,才没有被疼痛折磨。他听到后感到非常欣慰。还有一位叫朱玉琴的老患者,因儿女都不在身边,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他为了给老人扎针,怕中断耽误了治疗,硬是一步一步从雪窝子里爬上老人门前的那道坡,后来落下了病根,一到冬天气温下降,脚腕部就疼痛不止。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患病的老百姓就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在行医的过程当中,他减免了许多患者的药费,在进城之前,他烧掉了所有欠帐簿。

  在回家乡行医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在上班途中不幸罹临车祸,丢下了他们娘四个。他忍着巨大的悲痛,陪伴母亲走过了最为伤痛和孤独无助的五年,后又协助母亲先后给自己和妹妹、弟弟分别成了家,进了城,使大家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2019年,在区残联和政府的支助和鼓励下,他到市医院又进修了半年。2019年他把诊所开到了平凉新民花园,扩大了诊疗范围,更加热情的为患者服务。从此他更忙了,闲余时间,他不停的刻苦钻研《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创办了微信平台,为广大患者答疑解难,引导老百姓走养生健康之路。这一路走来,还撷取了很多小故事。青龙乡一位大娘第二次领着孙女前来找他看病时,手里拎着一篮子鸡蛋,非要给他留下,说是孙女的病好多了,要感谢他。这一篮子鸡蛋是她东家收两个,西家收三个买来的上好的土鸡蛋。执拗不过,只好收下这点心意,给钱大娘又不要,最后悄悄在药费里把鸡蛋钱减掉了。

  他常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悬壶济世,一生为民。" 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材料(二)

  他既不是残人创业之星,更不是残人劳模,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个靠着自己力量勇敢面对生活的肢体残疾人。他就是两当县西坡镇竹林村中滩组的二级残疾人杨发全同志。

  杨发权,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家有5口人,贤良的妻子、两个懂事的儿子和可爱的女儿。杨发全夫妻二人手脚勤快,两个儿子都在部队服役,女儿上初中且成绩优秀,生活美满而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9年9月,一场噩梦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那是一个秋收的季节,杨发全带着丰收的喜悦开着翻犁机到自家玉米地里翻地,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忙碌中的失误,翻犁机突然失灵,将杨发全的一条腿卷入犁中,钻心的疼痛使他失去知觉,当杨发全再次清醒时,自己躺在医院且一条腿已高方位截肢,得知这个消息,杨发全曾一度精神奔溃,他想象不到如此勤劳而好强的他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他想过放弃,但看到妻子和儿女忧虑而期待的眼神时,他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倒下。他积极配合医生,力争早日出院。

  回家后,当过修理工,贩卖过蔬菜,小小生意只能盘口,没有钱存。"一个人肢体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心灵也残缺了。残月仍旧照乾坤,"我是个残疾人,我要用自己的实力证实自己的存在。"20193年春天,他主动申请加入竹林农业综合合作社,在他的倡导下,合作社育植白皮松、红豆杉等苗木60余亩,他的举动得到人们的认可,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当上了竹林村党支部委员。杨发权任职以来,他身残志坚,勇于开拓,积极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献计献策。20XX年,他又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袋料香菇大棚20个、发展蔬菜大棚20亩;

  发展合作社社员50余人,为提高全体社员的种植技术和政策水平,合作社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共培训800多人次。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杨发全深知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一点成绩,全靠党的好政策,全靠好的经济环境,全靠社会的支持,他必须报效社会。杨发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人不能没有梦".杨发全心中的梦有多少、实现了多少,没有实现的还有多少……他的每一次努力和每一次收获都是常人难以想到和做到的,来之不易,他很感谢社会的关爱,上级领导的扶持。

  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材料(一)

  身残志更坚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平坦,尤其是残疾人,在创业之路上就更是艰难倍至。但有一个残疾人,他却身残心不残,身残志更坚,服务老百姓,幸福千万人。

  朱东红,男,汉族,19XX年11月29日生于平凉市白水镇史家沟村。三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导致左下肢瘫痪,无法行走,爬行地上两年多,后在父母亲千方百计四处求医后,方能拄双拐行走。其间中西医药、针灸、理疗等方法用尽,苦头吃了无数。五岁时,为练习拄双拐行走,常常碰得鼻青脸肿,胳膊腿子到处青伤红印。为练习站立,常常跌倒在墙壁前,然后又爬起来再练。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跌倒、爬起,爬起又跌倒的艰难过程后,才终于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眼看着儿时的小伙伴一个个走进了学校,他急得直掉眼泪。直到九岁那年,他才靠拄着双拐走进了令人神往的学校。在小学期间,他发奋努力,深知求学来之不易,对自己严格要求,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四年级时,有一天下雨路滑,右下肢被摔成了骨折。一月后,在妹妹、弟弟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坐在架子车上来往在学校的路上,完成了小学的所有课程。当时,张海迪的故事激励着他,坚决要做一个身残志不残,自力自强的人。

  初中三年,他更是发愤图强,毫不懈怠,最终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平凉市重点中学平凉二中。在二中文课班期间,由于酷爱文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发动组织了《万木春》文学社,办起了小报,发表同学们的习作,出版了二十多期,受到广大师生好评,且多次受到学校表彰。

  高中毕业后,由于身体的缘故,他选择了医学做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身为病患者,他深知患者的痛苦,学习期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平凉皇甫谧中医大专班学习期间,报考了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取得了甘肃中医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并被甘肃省自考办评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

  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史家沟村开办个体诊所,开始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十二年期间,他经常拄着双拐走进老百姓家中,疗疾治病,不分白天黑夜,谁家有病人,只要有家属来叫,立马就走,每次从来不收出诊费,而只收药费。他觉得自己对父老乡亲无以为报,只有这样,才觉得心安。原二组有个胃癌晚期患者人称"老队长",住在半山腰,经常半夜一两点疼痛发作,其儿子一叫,他二话不说,带上止痛针,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到家里去给打针,回到诊所时往往需要两个多小时。这个打针的工作一直坚持了一个半月之久,后来病人去世了,家属非常感激,说是老人临终前幸亏有他这样尽职尽责的好大夫,才没有被疼痛折磨。他听到后感到非常欣慰。还有一位叫朱玉琴的老患者,因儿女都不在身边,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他为了给老人扎针,怕中断耽误了治疗,硬是一步一步从雪窝子里爬上老人门前的那道坡,后来落下了病根,一到冬天气温下降,脚腕部就疼痛不止。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患病的老百姓就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在行医的过程当中,他减免了许多患者的药费,在进城之前,他烧掉了所有欠帐簿。

  在回家乡行医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在上班途中不幸罹临车祸,丢下了他们娘四个。他忍着巨大的悲痛,陪伴母亲走过了最为伤痛和孤独无助的五年,后又协助母亲先后给自己和妹妹、弟弟分别成了家,进了城,使大家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20XX年,在区残联和政府的支助和鼓励下,他到市医院又进修了半年。20XX年他把诊所开到了平凉新民花园,扩大了诊疗范围,更加热情的为患者服务。从此他更忙了,闲余时间,他不停的刻苦钻研《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创办了微信平台,为广大患者答疑解难,引导老百姓走养生健康之路。这一路走来,还撷取了很多小故事。青龙乡一位大娘第二次领着孙女前来找他看病时,手里拎着一篮子鸡蛋,非要给他留下,说是孙女的病好多了,要感谢他。这一篮子鸡蛋是她东家收两个,西家收三个买来的上好的土鸡蛋。执拗不过,只好收下这点心意,给钱大娘又不要,最后悄悄在药费里把鸡蛋钱减掉了。

  他常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悬壶济世,一生为民。"

  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材料(二)

  他既不是残人创业之星,更不是残人劳模,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个靠着自己力量勇敢面对生活的肢体残疾人。他就是两当县西坡镇竹林村中滩组的二级残疾人杨发全同志。

  杨发权,男,汉族,19XX年12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家有5口人,贤良的妻子、两个懂事的儿子和可爱的女儿。杨发全夫妻二人手脚勤快,两个儿子都在部队服役,女儿上初中且成绩优秀,生活美满而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XX年9月,一场噩梦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那是一个秋收的季节,杨发全带着丰收的喜悦开着翻犁机到自家玉米地里翻地,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忙碌中的失误,翻犁机突然失灵,将杨发全的一条腿卷入犁中,钻心的疼痛使他失去知觉,当杨发全再次清醒时,自己躺在医院且一条腿已高方位截肢,得知这个消息,杨发全曾一度精神奔溃,他想象不到如此勤劳而好强的他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他想过放弃,但看到妻子和儿女忧虑而期待的眼神时,他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倒下。他积极配合医生,力争早日出院。

  回家后,当过修理工,贩卖过蔬菜,小小生意只能盘口,没有钱存。"一个人肢体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心灵也残缺了。残月仍旧照乾坤,"我是个残疾人,我要用自己的实力证实自己的存在。"20XX3年春天,他主动申请加入竹林农业综合合作社,在他的倡导下,合作社育植白皮松、红豆杉等苗木XXX余亩,他的举动得到人们的认可,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当上了竹林村党支部委员。杨发权任职以来,他身残志坚,勇于开拓,积极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献计献策。20XX年,他又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袋料香菇大棚XXX个、发展蔬菜大棚XXX亩;

  发展合作社社员XXX余人,为提高全体社员的种植技术和政策水平,合作社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共培训XXX多人次。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杨发全深知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一点成绩,全靠党的好政策,全靠好的经济环境,全靠社会的支持,他必须报效社会。杨发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人不能没有梦".杨发全心中的梦有多少、实现了多少,没有实现的还有多少……他的每一次努力和每一次收获都是常人难以想到和做到的,来之不易,他很感谢社会的关爱,上级领导的扶持。

  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自尊。杨发全用宽广的心诠释着人生的真谛。"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不会抱怨社会,虽然不能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但我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不抱怨,不等待,不乞求;

  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在他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希望他是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敢于挑战生活的强者,在这里我们永远地祝福他……

  乐于助人自强不息————记**电视台采访我县残疾人自强模范林飞五月十二日,**新闻的记者在县残联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去采访林飞,到达住处时,他并不在家。等候了一段时间,林飞才匆匆赶到。原来他在无意中得知**县中疃镇有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得了一种罕见的病症,由于无钱治疗,只能睡在床上等生命的消失。了解情况后,林飞就发动家人、朋友还有窑厂的职工一百余人进行了捐款,又带领家人亲自把捐助的16000余元送到了患病女孩的家中。记者来到的时候,他正在医院看望那名小女孩。提起林飞,在**县程家集镇可以说无人不晓。林飞,一个原本青春年华的村长兼面粉厂、窑厂负责人因为一次意外的车祸造成左腿高位截瘫,认识他的人无不为之惋惜。但谁也没想到,一年后的林飞依靠一副双拐重新站起来了,不但走得很稳,而且做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决定,在重新恢复面粉厂生产的同时,把原来技术落后的窑厂进行技术改造,建立一座40余门的新型环保窑厂。林飞一步步走过来,经历了风雨,经历了磨难,现在成为了远近闻名的企业家。再提起林飞,人们无不啧啧赞叹。尝到了残疾人生活创业的艰辛,林飞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还有需要帮助的人。他把几名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他在节日期间从不忘记看望敬老院的老人们,他在遇到需要帮助的人面前从不吝惜金钱。“我不求任何回报,我也不想出名,我只想做我自己想做的事情,用我的能力帮助更多的需要帮助的人。”面对记者,林飞真诚地说。林飞,一个自强不息的残疾人,一个热心捐助事业的残疾人。

  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一)

  身残志更坚

  每个人的生活道路都不平坦,尤其是残疾人,在创业之路上就更是艰难倍至。但有一个残疾人,他却身残心不残,身残志更坚,服务老百姓,幸福千万人。

  朱东红,男,汉族,1969年11月29日生于平凉市白水镇史家沟村。三岁时因患脊髓灰质炎导致左下肢瘫痪,无法行走,爬行地上两年多,后在父母亲千方百计四处求医后,方能拄双拐行走。其间中西医药、针灸、理疗等方法用尽,苦头吃了无数。五岁时,为练习拄双拐行走,常常碰得鼻青脸肿,胳膊腿子到处青伤红印。为练习站立,常常跌倒在墙壁前,然后又爬起来再练。不知经过了多少次跌倒、爬起,爬起又跌倒的艰难过程后,才终于能拄着拐杖走路了。

  眼看着儿时的小伙伴一个个走进了学校,他急得直掉眼泪。直到九岁那年,他才靠拄着双拐走进了令人神往的学校。在小学期间,他发奋努力,深知求学来之不易,对自己严格要求,门门功课成绩优异,年年被学校评为三好学生。四年级时,有一天下雨路滑,右下肢被摔成了骨折。一月后,在妹妹、弟弟和同学们的帮助下,坐在架子车上来往在学校的路上,完成了小学的所有课程。当时,张海迪的故事激励着他,坚决要做一个身残志不残,自力自强的人。

  初中三年,他更是发愤图强,毫不懈怠,最终又以优异成绩考入平凉市重点中学平凉二中。在二中文课班期间,由于酷爱文学,在老师的帮助下,他发动组织了《万木春》文学社,办起了小报,发表同学们的习作,出版了二十多期,受到广大师生好评,且多次受到学校表彰。

  高中毕业后,由于身体的缘故,他选择了医学做为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身为病患者,他深知患者的痛苦,学习期间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平凉皇甫谧中医大专班学习期间,报考了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取得了甘肃中医学院颁发的大专毕业证书,并被甘肃省自考办评为自学成才先进个人。

  学成后,他回到家乡史家沟村开办个体诊所,开始为当地老百姓服务。十二年期间,他经常拄着双拐走进老百姓家中,疗疾治病,不分白天黑夜,谁家有病人,只要有家属来叫,立马就走,每次从来不收出诊费,而只收药费。他觉得自己对父老乡亲无以为报,只有这样,才觉得心安。原二组有个胃癌晚期患者人称"老队长",住在半山腰,经常半夜一两点疼痛发作,其儿子一叫,他二话不说,带上止痛针,拄着拐杖,一步一步到家里去给打针,回到诊所时往往需要两个多小时。这个打针的工作一直坚持了一个半月之久,后来病人去世了,家属非常感激,说是老人临终前幸亏有他这样尽职尽责的好大夫,才没有被疼痛折磨。他听到后感到非常欣慰。还有一位叫朱玉琴的老患者,因儿女都不在身边,()有一年冬天下大雪,他为了给老人扎针,怕中断耽误了治疗,硬是一步一步从雪窝子里爬上老人门前的那道坡,后来落下了病根,一到冬天气温下降,脚腕部就疼痛不止。那时候,农村生活条件还比较艰苦,患病的老百姓就更是雪上加霜,为此,在行医的过程当中,他减免了许多患者的药费,在进城之前,他烧掉了所有欠帐簿。

  在回家乡行医的第二年,他的父亲在上班途中不幸罹临车祸,丢下了他们娘四个。他忍着巨大的悲痛,陪伴母亲走过了最为伤痛和孤独无助的五年,后又协助母亲先后给自己和妹妹、弟弟分别成了家,进了城,使大家都过上了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2005年,在区残联和政府的支助和鼓励下,他到市医院又进修了半年。2008年他把诊所开到了平凉新民花园,扩大了诊疗范围,更加热情的为患者服务。从此他更忙了,闲余时间,他不停的刻苦钻研《伤寒论》等古典医籍,创办了微信平台,为广大患者答疑解难,引导老百姓走养生健康之路。这一路走来,还撷取了很多小故事。青龙乡一位大娘第二次领着孙女前来找他看病时,手里拎着一篮子鸡蛋,非要给他留下,说是孙女的病好多了,要感谢他。这一篮子鸡蛋是她东家收两个,西家收三个买来的上好的土鸡蛋。执拗不过,只好收下这点心意,给钱大娘又不要,最后悄悄在药费里把鸡蛋钱减掉了。

  他常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悬壶济世,一生为民。"

  自强模范先进事迹材料

  (二)

  他既不是残人创业之星,更不是残人劳模,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实实在在的一个靠着自己力量勇敢面对生活的肢体残疾人。他就是两当县西坡镇竹林村中滩组的二级残疾人杨发全同志。

  杨发权,男,汉族,1967年12月出生,高中文化程度,家有5口人,贤良的妻子、两个懂事的儿子和可爱的女儿。杨发全夫妻二人手脚勤快,两个儿子都在部队服役,女儿上初中且成绩优秀,生活美满而幸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2年9月,一场噩梦打破了原本平静的生活。那是一个秋收的季节,杨发全带着丰收的喜悦开着翻犁机到自家玉米地里翻地,不知是命运的捉弄还是忙碌中的失误,翻犁机突然失灵,将杨发全的一条腿卷入犁中,钻心的疼痛使他失去知觉,当杨发全再次清醒时,自己躺在医院且一条腿已高方位截肢,得知这个消息,杨发全曾一度精神奔溃,他想象不到如此勤劳而好强的他如何面对今后的生活,他想过放弃,但看到妻子和儿女忧虑而期待的眼神时,他告诉自己,绝对不能倒下。他积极配合医生,力争早日出院。

  回家后,当过修理工,贩卖过蔬菜,小小生意只能盘口,没有钱存。"一个人肢体残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心灵也残缺了。残月仍旧照乾坤,"我是个残疾人,我要用自己的实力证实自己的存在。"20013年春天,他主动申请加入竹林农业综合合作社,在他的倡导下,合作社育植白皮松、红豆杉等苗木60余亩,他的举动得到人们的认可,同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还当上了竹林村党支部委员。杨发权任职以来,他身残志坚,勇于开拓,积极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献计献策。2014年,他又带动当地群众发展袋料香菇大棚20个、发展蔬菜大棚20亩;

  发展合作社社员50余人,为提高全体社员的种植技术和政策水平,合作社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共培训800多人次。

  "受人点滴之恩,当涌泉相报".杨发全深知自己之所以取得今天的一点成绩,全靠党的好政策,全靠好的经济环境,全靠社会的支持,他必须报效社会。杨发全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人不能没有梦".杨发全心中的梦有多少、实现了多少,没有实现的还有多少……他的每一次努力和每一次收获都是常人难以想到和做到的,来之不易,他很感谢社会的关爱,上级领导的扶持。

  君子以自强不息为自尊。杨发全用宽广的心诠释着人生的真谛。"老天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我不会抱怨社会,虽然不能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但我要做一个有追求的人,不抱怨,不等待,不乞求;

  树立坚强的生活信念,去奋斗,去拼搏,去争取,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个残疾人。"在他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希望他是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敢于挑战生活的强者,在这里我们永远地祝福他……

  保山市“十一五”残疾人自强模范材料

  XX区XX乡残疾人 XXX

  XXX,男,19XX年出生于保山市XX区XX乡XX村,20XX年被党组织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XX岁的时候因患XX病,XX终身残疾,19XX年开始做修理工,20XX年至今为养猪个体户老板。

  “我常常忘了自己是一名残疾人。在我看来,不逃避现实,勇于承担责任,人人都可以成为主宰命运的强者。”50多岁的XXX,用艰难创业的奋斗过程诠释着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悟。

  幼年的XXX饱尝苦难。10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XXX病使他几乎完全瘫痪,不断挑战身体极限的治疗与锻炼,让他再次站了起来,但双腿仍留下了一生的遗憾。

  “做生意哪有一帆风顺的,到处都是暗流险滩,但我从不畏惧困难,因为每个困难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谈到创业历程,XXX语气中多了几分坚定。19XX年的一天,XXX忽然想到一个问题: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难道就是碌碌无为的过一生吗?不!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必须要努力改变现状,让自己的生命价值得到体现。就在那天,没有念过书的XXX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根据对一些电器的了解,XXX开始帮大家修理电器,电视机、电冰箱、录音机、自行车……只要是能修理的,XXX都要亲自去尝试,拆了又装,装了又拆,有时候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觉都不会睡。就凭借着这股废寝忘食的毅力,XXX对修理行业越来越上手,修理环境和修理工具也越来越好。

  XXX十年如一日,每天都尽心尽力的为人们修理着坏了的家电。20XX年的一天,一位朋友对XXX说:“你可以尝试一下养猪,现在养猪很有前途,以多创造些收入。”XXX思前想后,茅塞顿开,立即投入到第二次创业中。

  20XX年,XXX修建了属于自己的猪场,用多年的积蓄和向亲戚朋友借来的钱买了20头母猪,并将猪场命名为“XX区双扶生猪养殖合作社”,就这样,XXX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创业生涯。

  对于XXX这样一个细心的人来说,养猪并不是难事,几年算下来,一年的毛收入将近XX万元,最高的一年达到了XX万元,净收入XX万元左右。XXX成功了。但常常忘了自己是个残疾人的XXX,从没有忘记关心身边的残疾人朋友,他将帮助他们走上独立自强道路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每次需要招聘小工的时候,他就有意向的招进一些年轻上进的残疾人,让他们自己学会养殖技术,自强不息,艰苦创业。

  现在XX区双扶生猪养殖合作社有XX家会员,其中有一家

  为残疾人,有意向会员XX家, 合作社设有监事会。现在双扶生猪养殖合作社每三个月要出栏一次肥猪,每次出栏的肥猪为XX头道XX头不等,每年出售的小猪在600头左右。

  从20XX年至今,XXX自己掌握了一套生猪养殖技术,“准备投资XX万,扩建一个XX亩左右的生猪养殖厂,这所养殖厂房屋占地XX平方米,构筑物占地XX平方木,其余XXXX平方米为道路和空地、砖木结构。”看着XXX脸上欣喜的表情,听着他说着自己的未来,心里升起一股股敬佩之情。

  “我从不认为自己肢体残疾就可以回避责任,恰恰相反,自己的生命若对更多的生命担负起责任,这样的生命才是充实而美丽的。”XXX说。

  XXX自己先富起来以后,喝水不忘挖井人,20XX年,由于他热心带领群众致富,有一颗博爱的心,赢得了村民的信任,被推选为村民小组组长,带领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残疾人自强创业事迹

  社区残疾人先进事迹

  帮扶残疾人先进事迹

  残疾人先进事迹(共5篇)

  残疾教师先进事迹

  相关热词搜索:

  先进事迹

  残疾人

  自强

  模范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