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党团工作

吴登云先进事迹

2025-09-02人已围观

吴登云先进事迹
  学习吴登云先进事迹心得体会

  中华民族有着注重团结的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各民族人民之间相互融合,和睦相处,同舟共济,共同进步,孕育、培养和形成了一种崇高而朴实的民族团结意识。正是这种民族团结意识,使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始终没有解体,始终没有屈服,始终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几千年来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这种共同愿望,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依靠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中华民族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排除了一个又一个障碍,勇往直前。

  吴登云,这是一个被新疆各族人民牢牢记住的名字。他来自祖国的江南水乡,兢兢业业地在西部边陲的高原上救死扶伤38年。他视柯尔克孜族牧民如亲友、如手足,忠实履行着自己“做一名人民的好医生”的诺言,前后30次为病人无偿献血,累计献血7000毫升,被当地牧民亲切地称作“白衣圣人”,他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换得了少数民族同胞的尊敬和爱戴。

  白克日·卡依尔是塔什店火电厂一位普通工人,他为了抢救不慎落水的汉族儿童,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在这名优秀的维吾尔族工人眼中,汉族同胞就是自己的“吐汗吾干木”。他用自己的生命铸就了一座歌颂民族团结的丰碑,他的英雄事迹在各族群众中永久传唱。

  杨忠贤,巴里坤草原上的一名乡村医生。他为草原上的哈萨克族妇女接生3000名婴儿,拯救了数百濒危病人的生命,培养出上百名弟子在草原上救死扶伤。在他死后,哈萨克牧民破例第一次用自已的风俗接纳了这位汉族兄弟,将他安葬在雪山脚下的哈萨克族部落墓群中。

  阿布旦,阿勒泰草原上的哈萨克族牧民。1996年冬天,阿勒泰地区遭受30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上百名汉族矿工被大雪围困在离阿布旦家毡房不远的地方,随时有生命危险。阿布旦毅然把自家储备的面粉分给断粮的人,把自家正在怀胎的8头奶牛宰杀,将牛肉分给饥饿的汉族弟兄。他让冻伤的矿工住进自己的毡房并让儿子冒着被大雪埋没的危险踩着雪橇下山送信。他说:“为了拯救汉族兄弟的生命,就是碰到再大的困难和危险,也要把信送到。”

  这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时刻刻激励着我,也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民族团结的伟大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强大精神动力;

  民族团结的精神是一支永不褪色、永不熄灭的火炬,它曾经照亮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现在,我们也正在接受着它的指引与导航。作为新一代中学生的我,也正在感知着伟大祖国的迅猛发展,感知着我们家园----沙雅经济的迅速发展,感知着它变得越来越美。我们有责任、有义务继续大力弘扬民族团结精神,大力 维护民族团结的胜利果实,让民族团结的火炬在我们的手里代代相传,让民族团结的鲜花在我们手中灿烂绽放。

  48年前的盛夏,年轻的吴登云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来到了位于我国最西端的新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乌恰县。48年来,他带着对边疆各族人民的深厚感情,刻苦学习,救死扶伤,无私奉献,成为帕米尔高原上的各族人民爱戴的优秀医生,为民族团结、解决民族地区缺医少药问题,作出了重要贡献。

  吴登云如一株坚韧的胡杨扎根在戈壁荒滩近半个世纪,把自己的全部献给了那里的人民。几十年来,他无偿献血30多次,把7000多毫升血输进各族同胞身体里;

  他常年坚持在牧区巡诊,足迹踏遍乌恰县9个乡30多个自然村,成了当地农牧民心中的“白衣圣人”;

  他的事迹在民歌中传唱,被拍成了电影、电视剧;

  他先后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双拥先进个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在吴登云心中至高无上。1966年冬天,一位患功能性子宫出血的柯尔克孜族妇女住进了乌恰县人民医院,她脸色苍白,双眸无神,没挪几步就一身虚汗。年轻的医生吴登云判断:必须输血治疗。然而,当时只有几间土坯房的简陋医院,哪会有血库?望着奄奄一息的病人,吴登云决定抽自己的血。300毫升的鲜血从吴登云的体内流进了病人的血管。

  乌恰县波斯坦铁列克乡牧民买买提永远难忘吴登云为他儿子植皮的一幕。1971年12月1日,买买提两岁的儿子玩耍时不慎掉入火堆,全身50%以上的皮肤被烧焦。经过吴登云一连十多天全身心地投入抢救,幼儿终于度过了休克关、感染关。接下来是创面愈合的难关,此时幼儿完好的皮肤所剩无几。吴登云把目光投向了幼儿的父亲,对医学一窍不通的买买提听说要从自己身上取皮,吓得惊恐万状,拔腿就跑。

  吴登云于是决定从自己身上取皮。手术室护士感到不理解,拒绝配合吴登云,吴登云就自己给自己注射麻药。他一共从腿上取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随后拖着麻醉的双腿走上了手术台,把自己的皮肤植到幼儿身上。幼儿终于得救了,如今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1984年金秋,吴登云走上了乌恰县医院院长的岗位。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医务人员短缺。“必须培养一批土生土长的柯尔克孜族医生!”吴登云制订了一个“十年树人计划”,他到各乡镇卫生院物色柯族医护人员,白天上班,夜里帮助柯族同志学习汉语,然后把他们送到自治区医院去进修一年,进修回来,他又手把手地传帮带,使一大批柯尔克孜族医生成长起来。过去这家连阑尾炎手术都做不好的医院,现在几乎所有的常规手术都能做,医疗水平在边疆县级医院中位于前列。

  吴登云1940年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1963年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便告别家乡。2001年,吴登云从乌恰县人民医院的领导岗位上退了下来,大家都以为他会回到自己家乡安享晚年,但他却舍不得走。“我爱我的第一故乡扬州,我也爱我的第二故乡帕米尔高原。如果我有第二次生命,我还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留在第二故乡。”吴登云告诉记者。

  现在吴登云虽然在县政协上班,但总是脱不下他那身白大褂,不是坐诊,就是到病房里查看病人。吴登云说,我只不过尽了一个共产党员应尽的义务,而党和人民却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我只有做得更多,才无愧于党和人民。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吴登云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李登云先进事迹材料

  李登云,男,36岁,中共党员,现为同煤集团燕子山矿机修厂装配车间组长。自工作十几年来,他靠勤学苦练的钻劲,虚心求教、苦钻勤磨,掌握了一套过硬的本领,成为井下安装技术能手;

  他靠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爱岗敬业精神,苦于控索、勤于动手,进行大小技术革新,成为技术创新能手。他所在的机修厂装配车间,主要担负着我矿井下生产所需的运输机,刮板输送机,转载机和绞车及各类减速机,牵引设备的维修任务,并负责工作面设备的井下抢修工作。担任组长期间,在他的带领下,狠抓质量监管,验收关,在生产建设,精神文明创建等各个方面取得可喜的成绩。2001年至2005年经过矿党政的层层筛选连续五年被评为“矿山标兵”;

  2002年至2004年以骄人的业绩被授于“矿劳动模范”的称号;

  2003年、2004年两次出席“集团公司劳模”大会。荣誉的接触而来,是他兢兢业业,真抓实干,无私奉献的结果。

  在担任组长的这十三年里,他日复一日地与员工一起加班加点,修复生产急需设备,入井抢修故障机械,急生产所急,想生产所想,为矿井的正常运行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面对着满是油污和粘着煤屑的机械设备,呼吸着车间里那股特有的夹杂着煤粉和呛人气味的空气,他从未灰心过,永远都是那么开朗、要强,充满着可敬可畏的精神。

  2004年7月至12月,先后下井处理各类机械事故41次,在车间组装、维修皮带机、刮板输送机、转载机等30多部,为矿上的生产顺利衔接做好了坚实的后盾。2005年1月至今,李登云同志以忘我的精神,任劳任怨先后义务加班169天,解决了不少的挡手问题。今年4月份,井下生产单位的一台减速器出现了毛病,经井下抢修仍不能正常运转,李登云同志急在心中,硬是连续在车间熬了4天,将这台减速器修理完好,保证了矿上生产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车间的生产组织者,他先后配合、协调完成多项技改项目:《SJ-800皮带大架的改造》、《11.4KW绞车护绳板的改造》、《SZB-764/132型转载机头架的修复》、《SGZ800/2x300运输机头过渡槽的修复》、《DSP-1063/1000皮带输送机及SJ-80皮带输送机尾钢梁的改造》等一系列革新,节资创效近80多万元,不仅受到使用单位的好评,而且受到矿党政的表彰。

  十几年来,他始终把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工作之首;

  特别是结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在坚持理论学习的同时,不断提高各类知识水平,不仅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了了崇高的理想,坚定的政治信念,而且使自己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

  平凡的岗位,平凡的事迹,李登云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向

  人们展示了新时期技术工人的思想内涵,那就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

  机修厂

  2007-12-5

  我们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参观吴登云事迹展览馆

  11月5日去高邮郭集镇参观了吴登云事迹展览馆,感受很深。

  进入展览馆,看到的是吴登云老先生的半身塑像,下面写着四个大字“白衣圣人”。我想,这四个字未免夸大了,因为说到圣人,我们总会想到孔孟。

  到了二楼展览区域,讲解员刚开始讲解,我们就感受到了震撼,这是一个平凡人做出的不平凡的事迹带给我们的震撼。1963年,吴登云从扬州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正值青春年华,就满怀着为人民服务的热情到了5000公里之外的国家级贫困县——新疆乌恰县。50年前,他本可以在家乡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但是,他却偏偏选择了到西北蛮荒之地,服务当地的少数民族兄弟,单是这种精神和勇气就值得我们敬佩。联想到今天的我们,工作上拈轻怕重,遇到困难绕道走……

  吴登云骑马走遍了乌恰县的每个村子和牧场,为柯尔克孜族牧民送医送药。他先后为危重病人输血30多次,累计献血7000毫升,相当于一个成年人全身血液的总量。为挽救一个全身50%以上皮肤被烧伤的两岁儿童,吴登云从自己腿上取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移植给患儿。他,把唯一的女儿献给了柯尔克孜族的卫生事业。他,手把手地传帮带,

  1 悉心培养了一大批柯尔克孜族医生。他,为给病人创造良好的就医环境,提出一个“十年树木工程”,硬是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一座园林式的医院。

  吴登云舍身救治烧伤儿童的事迹至今仍在我心头萦绕。四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波斯坦铁列克乡牧民买买提明两岁的儿子玩耍时不慎扑入火堆,全身50%以上的皮肤被烧焦。面对惨不忍睹的小生命,吴登云感到阵阵揪心。一连十多天,他全身心地投入抢救,幼儿终于度过了休克关、感染关,接下来就是创面愈合的难关了。但是,幼儿完好的皮肤所剩无几,怎么忍心过多取用那些细嫩的皮肤呢?

  吴登云把目光投向了幼儿的父亲。买买提明听说要从自己身上取皮,吓得惊恐万状,连连说不行。吴登云决定从自己身上取皮。“什么?哪有医生取自己的皮,不行不行!”手术室护士拒绝配合吴登云。吴登云只好自己给自己注射麻药。他先从两条大腿上取皮,随后,又在小腿上注射麻药,果断下刀。10分钟后,他一共从腿上取下13块邮票大小的皮肤。接着,他拖着麻醉的双腿走上了手术台,把自己的皮肤植到幼儿身上。幼儿得救了,如今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

  作为一名国家工作人员,时刻把人民利益放在心上决不是一句空话,吴登云的事迹充分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胸襟与情怀,他的事迹值得我们学习。作为新时期的公务员,我们一方面要学习他无私奉献的情怀,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

  2 位;

  另一方面学习他不畏艰难、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作出应有的贡献。

  在高邮农村挂职期间,说起吴登云的事迹,镇上财政所一个今年刚参加工作的小姑娘说,吴登云?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就学习过他的事迹。我算了一下,那已经是十多年之前了,这与展览馆里陈列着的2001年的《人民日报》刊登的他的事迹正相吻合。虽然已经名声在外十几年,但是吴登云依然铺下身子,一心一意地为乌恰县的人民谋福祉,这种精神既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现在,他病魔缠身,走路时佝偻着身子。十年前,乌恰人说,吴登云64岁了,该歇歇了。吴登云说:“我现在还不能回到扬州去养老,我还有两个心愿未了,一个是修建水库灌溉草场,另一个是帮助乡亲们盖房子。”又是一个十年过去了,吴登云的心愿已经达成,74岁的他还是没有歇着,继续为当地的少数民族兄弟做着“白衣圣人”。

  这样一个人,是值得被称为“白衣圣人”的。

  吴孟超先进事迹

  吴仁宝先进事迹

  吴天来先进事迹

  吴天祥先进事迹

  吴宝山先进事迹

  相关热词搜索:

  先进事迹

  吴登云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