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 1.古诗三首 | 课型 | 讲读课文 | 授课 时间 | 2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认识“昼、耘”等4割绳子,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 ||||||
教学 重点 难点 |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
第一课时 | |||||||
教学设计 | 教师 | 学生 | 二次备课 | ||||
导入 |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导语)解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童年往事,阅读要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要点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2.揭题 | 3.自由读三首古诗。 |
| ||||
新课 教学 | 二、读懂诗题 1.(出示第一首古诗) (1)理解:“四时”、“杂兴”,及整个题目的意思。 (2)(出示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2.(出示第二首古诗) (1)理解:“稚子”“弄” (2)(出示胡令能的古诗《小儿垂钓》) 3.(出示第三首古诗)释题:写的是乡村傍晚的风景 三、读准字音 1.(出示第一首古诗) (1)正音“昼” (2)多音字“供” 2.(出示第二首古诗) (1)正音“钲”“磬”,借助注解理解两个字的意思 (2)多音字“当”dànɡ 3.(出示第三首古诗) (1)正音:“陂” (2)正音“漪”组词:涟漪 点评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呢?(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插图。) 2.(出示两幅插图),说说分别对应的是哪两首古诗? 3.学习第一首古诗 (1)出示学习小贴士 (2)理解重点字:“耕”“耘” 是两种不同的田间劳动方式。“耕”指用犁把田里的土松动; “耘”指在田里除草。我国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 (3)第一句诗句:“耘”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 “昼”“夜”相对,“昼”指白天。 (4)第二句诗句:“儿女”指成年男女 (5)第三句诗句:“童孙”指小孩儿 (6)第四句诗句:“阴”指树荫(出示拓展古诗) (7)这首诗展现了农村夏忙时的场面。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白天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8)这首诗的童趣体现在哪儿? 如何来学种瓜的呢?(动作比较生疏、笨拙,可能锄头也不会使用呢!也有可能把瓜种得东倒西歪的,惹出不少笑话。)写出了农家孩子的天真可爱,以及热爱劳动的品格。 (9)指导全诗的朗读:前两句稍快,后两句稍缓,语调微微上扬。 4.学习第三首古诗《村晚》 (1)出示学习小贴士 (2)出示课文插图,说说画面对应的了诗的哪些内容? (3)根据插图解释诗句 补充:“寒”说明水冷,结合第一句诗,就可以判断这首诗写的季节是春天。 (4)出示一张“山衔日落浸寒漪”的风景图,古诗展现的是牧童骑牛晚归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从这首诗中,哪里可以感受到童趣呢?(关注后两句诗) 出示三幅图,哪幅图是表现了“横牛背”? 从中看出了牧童的悠闲自在。 (5)指导朗读:前两句语速放缓,第一句中两个“满”字重读; | 指名解释 指名解释 指名读 齐读 开火车读 开火车读 4.听录音,正确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生自学古诗 指名回答:“学” 指名回答 全班齐读 生带着任务学古诗 指名交流(画面中间、画面远处、画面近处) 指名交流(前两句是景色描写。“草满池塘”—池塘边长满青草; 指名交流 指名交流 自由读—齐读 | |||||
小结 延伸 | 五、课堂总结 1.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我们感受了大人耘田绩麻,小孩儿学着种瓜,牧童骑牛晚归的乡村景象。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 ||||||
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2.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一题和第三题。 | ||||||
板书 |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
第二课时 | |||||||
教学设计 | 教师 | 学生 | 二次备课 | ||||
导入 |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中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稚子弄冰》。 | 集体背诵 | |||||
新课 教学 | 二、理解古诗 1.这首古诗没有配插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来理解古诗。 2.出示学习小贴士 3.古诗描绘的是一幅动态的画,稚子玩冰的画面。圈出诗句中表示动作的字。 这些动词展现了一幅连环的画面,展现的是小孩是怎样一步一步玩冰块的。 4.古诗描绘的还是一幅彩色的画,圈出诗句中表示颜色的字。 (出示“银钲”“玉磬”的图片) 5.古诗描绘的还是一幅有声的画,找出相关的诗句。 敲打冰块发出的像敲打玉磬时发出的悦耳的声音; 敲打玉磬的声音是悦耳的,好听的; 6.小结: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再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就可以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7.这首古诗很有童趣。古诗写了小孩在严寒天气条件之下,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小孩儿在玩冰的过程当中具体做了什么,也可以揣摩心情变化。(比如,早晨发现盆里的水结冰了,厚厚的,于是赶快取出来,内心十分欣喜; 8.指导朗读: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小孩儿情绪的变化。 三、探究课文 1.三首古诗为什么要放在一课里学习? 2.(出示表格)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3.(出示课后选做题)指导: (1)(出示例文)读一读,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2)如何展开具体想象呢?(归纳:小孩儿是怎样做成“钲”的?冰块是怎么碎的?冰块摔碎之后,小孩有怎样的表现?) (3)指出翻译不正确的地方:“敲着玉磬,穿过树林……”—“声音穿过树林……” (4)(出示修改后的范文)这篇例文想象丰富,根据古诗的内容改成了短文。儿童摔碎冰块还可以有别的什么原因呢?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5)(出示改写古诗的建议)解释 | 指名读学习小贴士 小组根据学习要求自学古诗 圈动词 交流:“脱”“穿”“敲” 圈色彩的字 交流:“金盆”“彩丝”“银钲”“玉磬” 找诗句 指名解释诗句 小组交流—汇报 自由读—比赛读——齐读 小组学习—交流 读例文 评例文(这段话只是按照诗歌内容逐句翻译,没有展开具体的想象。) 指名交流 根据提示,写段,交流 指名读 指名交流 指名读 | |||||
小结延伸 | 四、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了解了诗中儿童生活,体会了童年的乐趣。 2.古诗中描写儿童生活的还真不少,除了课文中的三首之外,还有一些。(出示拓展内容)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专题研究。 | 男女生轮流读 | |||||
作业 | 1.选择一首古诗,展开合理想象,改写成短文。 2.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四题和第五题。 3.预习《少年闰土》 | ||||||
板书 |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动作上——脱 穿 敲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 ||||||
评价内容 | 有感情 | 流利 | 正确 | 须努力 | |||
朗读 |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能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较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 朗读语句流畅,节奏自然,不顿读、唱读,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恰当,不读破句。 | 朗读课文时字音正确,吐字清楚,不错字,不漏字。 | 朗读课文时字音错误,吐字不清晰,有错读、漏读、重读等情况。 |
古诗三首,第1课时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A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同步练习C卷
相关热词搜索: 古诗 五年级 第二学期 三首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