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1,古诗三首

五年级第二学期语文1,古诗三首

时间:2025-08-02 10:02:53 浏览次数:

课题

1.古诗三首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昼、耘”等4割绳子,读准多音字“供”,会写“昼、耘”等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3.能想象并说出诗句描绘的情景,体会其中的童真童趣。

教学

重点

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

学生

二次备课

导入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导语)解读:本单元的人文主题——童年往事,阅读要点是“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写作要点是“把一件事的重点部分写具体”。

2.揭题

3.自由读三首古诗。

新课

教学

二、读懂诗题

1.(出示第一首古诗)

(1)理解:“四时”、“杂兴”,及整个题目的意思。

(2)(出示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

2.(出示第二首古诗)

(1)理解:“稚子”“弄”

(2)(出示胡令能的古诗《小儿垂钓》)

3.(出示第三首古诗)释题:写的是乡村傍晚的风景

三、读准字音

1.(出示第一首古诗)

(1)正音“昼”

(2)多音字“供”

2.(出示第二首古诗)

(1)正音“钲”“磬”,借助注解理解两个字的意思

(2)多音字“当”dànɡ

3.(出示第三首古诗)

(1)正音:“陂”

(2)正音“漪”组词:涟漪

点评

四、品读欣赏,深入探究。

1.理解古诗意思的方法有哪些呢?(借助注释,想象画面,结合插图。)

2.(出示两幅插图),说说分别对应的是哪两首古诗?

3.学习第一首古诗

(1)出示学习小贴士

(2)理解重点字:“耕”“耘”

是两种不同的田间劳动方式。“耕”指用犁把田里的土松动;

“耘”指在田里除草。我国有“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的农耕规律。

(3)第一句诗句:“耘”判断出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天的景象。

“昼”“夜”相对,“昼”指白天。

(4)第二句诗句:“儿女”指成年男女

(5)第三句诗句:“童孙”指小孩儿

(6)第四句诗句:“阴”指树荫(出示拓展古诗)

(7)这首诗展现了农村夏忙时的场面。农人白天到田里除草,白天回来搓麻线,农家男女都各自挑起家庭的重担。孩子们不会耕地也不会织布,在茂盛的桑树下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

(8)这首诗的童趣体现在哪儿?

如何来学种瓜的呢?(动作比较生疏、笨拙,可能锄头也不会使用呢!也有可能把瓜种得东倒西歪的,惹出不少笑话。)写出了农家孩子的天真可爱,以及热爱劳动的品格。

(9)指导全诗的朗读:前两句稍快,后两句稍缓,语调微微上扬。

4.学习第三首古诗《村晚》

(1)出示学习小贴士

(2)出示课文插图,说说画面对应的了诗的哪些内容?

(3)根据插图解释诗句

补充:“寒”说明水冷,结合第一句诗,就可以判断这首诗写的季节是春天。

(4)出示一张“山衔日落浸寒漪”的风景图,古诗展现的是牧童骑牛晚归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高涨,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远山衔在嘴里,倒映在清凉的水波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

从这首诗中,哪里可以感受到童趣呢?(关注后两句诗)

出示三幅图,哪幅图是表现了“横牛背”?

从中看出了牧童的悠闲自在。

(5)指导朗读:前两句语速放缓,第一句中两个“满”字重读;
“陂”“漪”尾音拉长,表现出恬静、悠远的感觉。第三四句“横”“信口”略微拖长,表现出悠闲自在的样子。

指名解释

指名解释

指名读

齐读

开火车读

开火车读

4.听录音,正确朗读古诗,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指名回答

指名回答

生自学古诗

指名回答:“学”

指名回答

全班齐读

生带着任务学古诗

指名交流(画面中间、画面远处、画面近处)

指名交流(前两句是景色描写。“草满池塘”—池塘边长满青草;
“水满陂”—正逢多雨时节,水涨得很高;
“衔”“浸”—落日挂在山头 倒映水中。后两句描写了牧童的活动。“横牛背”“信口吹”生动地表现出牧童的调皮天真,悠闲自在。)

指名交流

指名交流

自由读—齐读

小结

延伸

五、课堂总结

1.这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我们感受了大人耘田绩麻,小孩儿学着种瓜,牧童骑牛晚归的乡村景象。

2.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古诗《稚子弄冰》。

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2.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一题和第三题。

板书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辛勤劳动 赞美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天真可爱 喜爱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教师

学生

二次备课

导入

一.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中的两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和《村晚》。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稚子弄冰》。

集体背诵

新课

教学

二、理解古诗

1.这首古诗没有配插图,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来理解古诗。

2.出示学习小贴士

3.古诗描绘的是一幅动态的画,稚子玩冰的画面。圈出诗句中表示动作的字。

这些动词展现了一幅连环的画面,展现的是小孩是怎样一步一步玩冰块的。

4.古诗描绘的还是一幅彩色的画,圈出诗句中表示颜色的字。

(出示“银钲”“玉磬”的图片)

5.古诗描绘的还是一幅有声的画,找出相关的诗句。

敲打冰块发出的像敲打玉磬时发出的悦耳的声音;
有冰块掉在地上像打碎了玻璃般的声音。

敲打玉磬的声音是悦耳的,好听的;
而玻璃破碎的声音是刺耳的,不怎么好听的。所以这又是一幅有声的画。

6.小结:我们在学习古诗的时候,就可以用这种想象画面的方法理解古诗的意思,再结合古诗后面的注释,就可以来说说诗句的意思了。

7.这首古诗很有童趣。古诗写了小孩在严寒天气条件之下,弄冰玩耍,自得其乐的场景。我们可以想象小孩儿在玩冰的过程当中具体做了什么,也可以揣摩心情变化。(比如,早晨发现盆里的水结冰了,厚厚的,于是赶快取出来,内心十分欣喜;
在冰块当中穿线,又十分小心;
敲打敲打冰块,发出了像敲玉磬般清脆、悦耳的声响,有点小得意;
忽然,打碎了冰块,又十分懊恼。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天真、可爱、顽皮的孩子。)

8.指导朗读:通过语气、语速的变化表现小孩儿情绪的变化。

三、探究课文

1.三首古诗为什么要放在一课里学习?

2.(出示表格)比较三首古诗的异同点

3.(出示课后选做题)指导:

(1)(出示例文)读一读,评一评,写得怎么样?

(2)如何展开具体想象呢?(归纳:小孩儿是怎样做成“钲”的?冰块是怎么碎的?冰块摔碎之后,小孩有怎样的表现?)

(3)指出翻译不正确的地方:“敲着玉磬,穿过树林……”—“声音穿过树林……”

(4)(出示修改后的范文)这篇例文想象丰富,根据古诗的内容改成了短文。儿童摔碎冰块还可以有别的什么原因呢?他的心情又是如何?

(5)(出示改写古诗的建议)解释

指名读学习小贴士

小组根据学习要求自学古诗

圈动词

交流:“脱”“穿”“敲”

圈色彩的字

交流:“金盆”“彩丝”“银钲”“玉磬”

找诗句

指名解释诗句

小组交流—汇报

自由读—比赛读——齐读

小组学习—交流

读例文

评例文(这段话只是按照诗歌内容逐句翻译,没有展开具体的想象。)

指名交流

根据提示,写段,交流

指名读

指名交流

指名读

小结延伸

四、课堂总结,拓展阅读

1.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了解了诗中儿童生活,体会了童年的乐趣。

2.古诗中描写儿童生活的还真不少,除了课文中的三首之外,还有一些。(出示拓展内容)

3.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做一个专题研究。

男女生轮流读

作业

1.选择一首古诗,展开合理想象,改写成短文。

2.完成《语文练习部分》第四题和第五题。

3.预习《少年闰土》

板书

稚子弄冰

宋代:杨万里

动作上——脱 穿 敲

色泽上——金盆 彩丝 银钲

声音上——玉罄穿林响 玻璃碎地声

——以冰为钲、自得其乐

评价内容

有感

流利

正确

须努力

朗读

声音响亮,态度自然大方,能通过不同的语气、语调、节奏,较准确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朗读语句流畅,节奏自然,不顿读、唱读,长句中和段落间停顿处理恰当,不读破句。

朗读课文时字音正确,吐字清楚,不错字,不漏字。

朗读课文时字音错误,吐字不清晰,有错读、漏读、重读等情况。

古诗三首,第1课时

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上学期语文第4课《古诗三首》同步练习A卷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古诗三首《望天门山》同步练习C卷

相关热词搜索: 古诗 五年级 第二学期 三首 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