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4示范课教案
课题:1.4.2(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二)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理解与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解新课:
1.奇偶性
请同学们观察正、余弦函数的图形,说出函数图象有怎样的对称性?其特点是什么?
(1)余弦函数的图形
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函数y取同一值。
例如:
f(-11)=,f()= ,即f(-)=f();
…… 323233由于cos(-x)=cosx ∴f(-x)= f(x).以上情况反映在图象上就是:如果点(x,y)是函数y=cosx的图象上的任一点,那么,与它关于y轴的对称点(-x,y)也在函数y=cosx的图象上,这时,我们说函数y=cosx是偶函数。
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 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偶函数。
例如:函数f(x)=x+1, f(x)=x-2等都是偶函数。
(2)正弦函数的图形
观察函数y=sinx的图象,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它们对应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这个事实反映在图象上,说明函数的图象有怎样的对称性呢?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也就是说,如果点(x,y)是函数y=sinx的图象上任一点,那么与它关于原点对称的点(-x,-y)也在函数y=sinx的图象上,这时,我们说函数y=sinx是奇函数。
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 f(-x)=-f(x) ,那么函数f(x)就叫做奇函数。
24例如:函数y=x, y=
1 都是奇函数。
x如果函数f(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x)具有奇偶性。
注意:从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可以看出,具有奇偶性的函数:
(1)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f(-x)= f(x)或f(-x)=- f(x)必有一成立。因此,判断某一函数的奇偶性时。
首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对称,再计算f(-x),看是等于f(x)还是等于- f(x),然后下结论;
若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则函数没有奇偶性。
2.单调性
从y=sinx,x∈[-当x∈[-
3]的图象上可看出:
,22,]时,曲线逐渐上升,sinx的值由-1增大到1.223当x∈[,]时,曲线逐渐下降,sinx的值由1减小到-1.22结合上述周期性可知:
+2kπ,+2kπ](k∈Z)上都是增函数,其值从-1223增大到1;
在每一个闭区间[+2kπ,+2kπ](k∈Z)上都是减函数,其值从1减小
22正弦函数在每一个闭区间[-到-1.余弦函数在每一个闭区间[(2k-1)π,2kπ](k∈Z)上都是增函数,其值从-1增加到1;
在每一个闭区间[2kπ,(2k+1)π](k∈Z)上都是减函数,其值从1减小到-1.3.有关对称轴
观察正、余弦函数的图形,可知
y=sinx的对称轴为x=k2 k∈Z y=cosx的对称轴为x=k k∈Z (1)写出函数y3sin2x的对称轴;
(2)ysin(x4)的一条对称轴是( C )
(A) x轴, (B) y轴, (C) 直线x
4.例题讲解
例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f(x)4, (D) 直线x4
1sinxcosx;
1sinxcosx44(2)f(x)=sinx-cosx+cos2x; (3)f(x)lg(sinx1sinx);
2lg(1x2)(4)f(x)
|x2|22xx (x0)(5)f(x);
2xx (x0)例2 (1)函数f(x)=sinx图象的对称轴是
;
对称中心是
. (2)函数f(x)3sinxcosx图象的对称轴是 ;
对称中心是 .例3 已知f(x)=ax+bsin3x+1(a、b为常数),且f(5)=7,求f(-5).例4 已知已知f(x)log11sinx.
21sinx(1) 求f(x)的定义域和值域;
(2) 判断它的奇偶性、周期性;
(3) 判断f(x)的单调性.
例5 (1)θ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且关于x 的函数f(x)=sain(x+θ)+cos(x-θ)是偶函数,求θ的值. (2)若函数f(x)=sin2x+bcos2x的图象关于直线x例6 已知f(x)loga(sin1.有关奇偶性
(1)f(x)sin|x||sinx| (2)(x)28对称,求b的值.
xxsin4)(a0,a1),试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221sinxcosx
1sinxcosx有关单调性
(1)利用公式sinsin2cos2sin2,求证f(x)sinx在[,]上是22增函数;
(2)不通过求值,指出下列各式大于0还是小于0;
①sin();
18102317②cos()cos()
54(3)比较sin1,sin2,sin3大小;
sin(3)sin1sin(2) (4)求函数y2sin(3x
三、巩固与练习
练习讲评
(1)化简:2sin2cos4 2)sin(4)的单调递增区间;
asin(2)已知非零常数a,b满足
55tan8,求b的值;
15aacosbsin55bcos(3)已知8sin10cos5,8cos10sin53 求值:(1)sin();
(2)sin(解:
(1)2sin2cos4 23)
2sin2212sin223(1sin22)3cos223|cos2|3cos2
(2)
a8sincoinb5515a8cossincosb5515
888sincoscoinsin()a155155155tan3888b3coscossinsincos()1551551552(3)两式平方相加得164160sin()100sin();
510cos58sin10sin538cos
两式平方相加得10016480sin803cos
即1322sincos,sin() 2253
5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 2. 3.
五、课后作业:见教材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
高中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
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了解映射的概念。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课时分配(14课时)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约1课时9月1日1.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约1课时9月4日||9月12日1.1.3集合的基本运算约2课时小结与复习约1课时1.2.1函数的概念约2课时1.2.2函数的表示法约2课时9月13日||9月25日1.3.1单调性与最大(小)值约2课时1.3.2奇偶性约1课时小结与复习约2课时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课时分配(15课时)2.1.1引言、指数与指数幂的运算约3课时9月27日30日2.1.2指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8日10日2.2.1对数与对数运算约3课时10月11日14日2.2.2对数函数及其性质约3课时10月15日18日2.3幂函数约1课时10月19日24日小结约2课时第三章函数的应用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课时分配(8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11月3日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小结约1课时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数学网高考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高二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2019
:为了有效提升普通高中数学教师的学科教学水平,搞好高中数学知识的传授效率,提高数学课的课堂教学效益。数学网小编分享了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供您参考! 一.指导思想
根据湖北省的新课改教学实施指导意见,结合我们学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发挥备课组的集体力量,全力以赴的完成本学期的教学任务。同时加强对新课改理念的学习,相互协作,积极面对新课改的要求。
二.工作重点
认真落实组里每位老师的课堂常规教学任务,努力加强老师的课外教学科研工作;积极学习新课改的理论知识,认真研究新教材的教法,做一个教学科研全方位的教师;同时发挥备课组全体成员的集体力量,积极研讨新教材的教学内容,全力提升高二年级的数学水平,缩小和其它学校的差距。
三.具体措施
(1)落实好组里每位老师的两节公开课的任务,按照先议教案,再听课堂,最后评价的程序严格落实到位。
(2)充分利用每个星期二下午的集体备课时间,商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新教材的教法。同时争取机会出去学习教改名校的数学学科课改教学的经验。
第 1 页 (3)做好每一次阶段性的考试工作,考前认真准备,阅卷客观公正,客观评价教学质量。
(4)分班落实数学学科的培优补差工作,尤其是文科班数学的提升。
(5)准备参加5月份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的活动,积极安排年轻老师参加数学教学竞赛工作。
四.教学进度
(1)2,3月份,文科完成选修1-1和选修3-1,理科完成选修2-1和3-1的教学任务,建议把选修3-1的《数学史选讲》参插讲。
(2)4月份,理科完成选修2-2,文科完成选修4-5 (3)5月份,理科完成选修4-1,文科完成选修4-5。
(4)6月份,理科完成选修4-4,文科开始期末考试的复习。
说明:根据湖北省新课程教学实施指导意见,本学期理科完成选修2-1和2-2的内容,文科完成选修1-2和1-1的教学内容,但是我们还是打算把选修3-1,4-5的内容都上完,为高三复习做好准备,从时间上看,文科的教学时间是充足的,但是理科的教学时间比较紧,希望各位老师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确实落实好每章每节的教学任务。
总结:新的学期数学网会为您分享更多精彩内容,以上就是高中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希望对您的教学有所帮
第 2 页 助,请持续关注数学网!
第 3 页
【摘要】有关于高一数学教学计划:下学期个人教学计划是数学网特地为您集合的,数学网编辑将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供大家参考!高中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的各项基本要求,立足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注重渗透数学思想和方法。针对学生实际,不断研究数学教学,改进教法,指导学法,奠定立足社会所需要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着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奠定他们终身学习的基础。
二、教学建议
1、深入钻研教材。以教材为核心,深入研究教材中章节知识的内外结构,熟练把握知识的逻辑体系,细致领悟教材改革的精髓,逐步明确教材对教学形式、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影响。
2、准确把握新大纲。新大纲修改了部分内容的教学要求层次,准确把握新大纲对知识点的基本要求,防止自觉不自觉地对教材加深加宽。同时,在整体上,要重视数学应用;
重视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增加阅读材料(开阔学生的视野),以拓宽知识的广度来求得知识的深度。
3、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观念。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新的认识体系,营造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
4、发挥教材的多种教学功能。用好章头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阅读材料的功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组织好研究性课题的教学,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之所需;
小结和复习是培养学生自学的好材料。
5、落实课外活动的内容。组织和加强数学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
三、教学内容第一章集合与函数概念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3.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4.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5.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6.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7.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8.通过丰富实例,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了解映射的概念。9.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像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10.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11.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1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课时分配(14课时)第二章基本初等函数(I)1.通过具体实例,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2.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3.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4.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5.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发现历史以及其对简化运算的作用。6.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和特殊点。7.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课时分配(15课时)第三章函数的应用1.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2.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3.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4.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课时分配(8课时)3.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约1课时10月25日3.1.2用二分法求方程的近似解约2课时10月26日27日3.2.1几类不同增长的函数模型约2课时10月30日|11月3日3.2.2函数模型的应用实例约2课时小结约1课时考生只要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难点、易错点,各个击破,夯实基础,规范答题,一定会稳中求进,取得优异的成绩。数学网高考频道为大家整理了高一必修一数学教学计划。
课题: §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一)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知道常用数集及其专用记号;
(3)了解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4)会用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2)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表示法的恰当选择
课 题:§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观察身边的实例,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体验其现实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
(2)体会类比对发现新结论的作用.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集合间的包含与相等关系,子集与其子集的概念. 难点:难点是属于关系与包含关系的区别. 三.学法
1.学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讨论,发现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 题:§3.1 集合的基本运算
(一) 交集、并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 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2) 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教
课 题: §3.2集合的基本运算
(二)全集与补集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交集与并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3)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观察和类比,借助Venn图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树立数形结合的思想. (2)进一步体会类比的作用.(3)感受集合作为一种语言,在表示数学内容时的简洁和准确.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交集与并集,全集与补集的概念. 难点:理解交集与并集的概念.符号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学法:学生借助Venn图,通过观察.类比.思考.交流和讨论等,理解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案课题:
函数的概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定义;
(2)明确决定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对应法则三个要素;
2.能力目标
(1)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3.情感目标
(1)理解静与动的辩证关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教学重点:
理解函数的模型化思想,用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
教学难点:
理解函数的概念及符号“y=f(x)”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 教案课题:
区间的概念及求定义域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的求法 (2)掌握求函数解析式的思想方法;
2.能力目标
(1)能够正确理解和使用“区间”、“无穷大”等记号;
(2)培养抽象概括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的必要性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
“区间”、“无穷大”的概念,定义域的求法 教学难点:
正确求分式函数、根式函数定义域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第31页
函数的表示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明确函数的三种表示方法;
(2)会根据不同实际情境选择合适的方法表示函数;
(3)通过具体实例,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及应用. 2.能力目标
学习函数的表示形式,其目的不仅是研究函数的性质和应用的需要,而且是为加深理解函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3.情感目标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函数表示的必要性,渗透数形结合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
解析法、图象法. 教学难点:
作函数图象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⑴解析法:就是把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用一个等式表示,这个等式叫做函数的解析表达式,简称解析式.优点:一是简明、全面地概括了变量间的关系;
二是可以通过解析式求出任意一个自变量的值所对应的函数值.中学阶段研究的函数主要是用解析法表示的函数.⑵列表法:就是列出表格来表示两个变量的函数关系.优点:不需要计算就可以直接看出与自变量的值相对应的函数值.⑶图象法:就是用函数图象表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优点: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自变量的变化,相应的函数值变化的趋势,这样使得我们可以通过图象来研究函数的某些性质. 第43页
教案课题:
函数的单调性(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单调函数、单调区间的概念:能说出单调函数、单调区间这两个概念的大致意思
(2)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能用自已的语言表述概念;
并能根据函数的图象指出单调性、写出单调区间 2.能力目标
(1)掌握运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解决一类具体问题:能运用函数的单调性定义证明简单函数的单调性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情感目标
(1)使学生感到学习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与重要性,增强学习函数紧迫感 教学重点:
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利用函数单调的定义证明具体函数的单调性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案课题:
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2)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
(3)学会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2.能力目标
(1)通过函数奇偶性概念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
(1)通过函数的奇偶性教学,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归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函数的奇偶性及其几何意义.
教学难点:
判断函数的奇偶性的方法与格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三)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主要学习了函数的奇偶性,判断函数的奇偶性通常有两种方法,即定义法和图象法,用定义法判断函数的奇偶性时,必须注意首先判断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单调性与奇偶性的综合应用是本节的一个难点,需要学生结合函数的图象充分理解好单调性和奇偶性这两个性质。
教案课题:
指数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一)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并能正确作出其图象,
(二)掌握指数函数的性质. 2.能力目标
(一)通过训练点评,让学生更能熟练指数幂运算性质。
(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一)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函数的能力
(二)让学生了解数学来自生活,数学又服务于生活的哲理.教学重点:
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指数函数的图象性质与底数a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引例1(P57):某种细胞分裂时,由1个分裂成2个,2个分裂成4个,„„.1个这样的细胞分裂 x 次后,得到的细胞个数 y 与 x 的函数关系是什么? 分裂次数:1,2,3,4,„, x 细胞个数:2,4,8,16,„,y 由上面的对应关系可知,函数关系是Y=2X 我们把这种自变量在指数位置上而底数是一个大于0且不等于1的常量的函数叫做指数函数.
二、新授内容:
1.指数函数的定义:
教案课题:
对数函数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一)了解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及其性质以及它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二)掌握对数函数的性质,能初步运用性质解决问题. 2.能力目标
(一)会求对数函数的定义域;
(二)渗透应用意识,培养归纳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发现能力 3.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对数函数的定义、图象、性质
教学难点:
对数函数与指数函数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
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4.1.1方程的根与函数的零点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函数(结合二次函数)零点的概念,领会函数零点与相应方程要的关系,掌握零点存在的判定条件.
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观察二次函数图象,并计算函数在区间端点上的函数值之积的特点,找到连续函数在某个区间上存在零点的判断方法. ②让学生归纳整理本节所学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函数与方程的联系中体验数学中的转化思想的意义和价值.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零点的概念及存在性的判定. 难点 零点的确定.
三、学法与教学用具
1. 学法: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 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2. 教学用具:投影仪。
高中数学必修3教学反思
邵
营
必修3是高中数学比较特殊的一部分内容,既增添了新内容——算法,老内容统计和概率的内容和安排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下面就自己的教学过程谈一谈对必修3的体会与反思。
1、第一章的教学主要还是要把握好教学要求,围绕程序框图这一核心,以具体案例为载体,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逻辑结构和算法语句的用法,从中体会算法的思想,提高逻辑思维能力,不必要搞太难的算法设计,因为在其它章节中,算法思想也是要渗透的,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算法问题.至于高中数学引入算法的理由,我体会还是在于算法思想所体现的很强的逻辑性对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作用,而不在于学会多少程序语言或程序设计.所以还是应该关注算法的“数学味”.
2、在第二章的教学中,感到学生虽然知道各种统计量(平均数、标准差、回归方程等)的计算方法,但理解其中蕴涵的统计思想却很难,不能自觉的形成统计观念和概率思维.因此,在统计教学中,要更多地关注在“计算”后,让学生对结果的含义作出解释.实际上,课本在这方面是有示范的.例如,在讲完“众数、中位数、平均数”后,课本有一个关于某企业职工工资待遇的“探究”栏目,还配了某市公路项目投资数据的利用方面的练习等,在教学中可让学生对这些问题开展讨论,并让他们举一些类似的问题.通过讨论,学生认识企业老总利用数据设置的陷阱在哪里,应当如何理解和使用数据特征等.
3、概率的教学,离开了具体案例寸步难行,要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率有关问题的情景,在案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案例情景,以激发兴趣。在实际教学中一方面要尽量创设情境,采用案例教学的基本方式展开教学,通过大量的具体案例来帮助学生理解;
另一方面要设计一些活动,让学生经历统计的全过程,在学生合作学过程中,学生既要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又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与别人合作、交流。例如:在教学《确定事件与不确定事件》中,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案例理解概念。太阳从东边升起,抛起的篮球会下降等等一定会发生的事件就是可能事件,太阳从西边升起,公鸡下蛋等一定不会发生的事件就是不可能事件。让学生在具体案例中体验概念。
2013年10月
篇1:高一数学必修一教案
课题:
1.1 集合
教材分析: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
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
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理解集合“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
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
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
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新课教学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
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一般地,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element),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set),也简
称集。
3.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1)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
(2)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对象),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3)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4.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belong to)a,记作a∈a (2)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not belong to)a,记作a?a(或a a)? 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归纳小结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 课题: 1.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教材分析: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引入集合的包含与相等关系
了解空集的含义
课 型:新授课
教学目的:(1)了解集合之间的包含、相等关系的含义;
(2)理解子集、真子集的概念;
(3)能利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4)了解与空集的含义。
教学重点:子集与空集的概念;
用venn图表达集合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弄清元素与子集、属于与包含之间的区别;
教学过程:
四、引入课题
1、复习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与不属于的关系,填以下空白:
(1)0 n;
(2) ;
(3)-1.5 r
2、类比实数的大小关系,如5 布课题)
五、新课教学
(一)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
a={1,2,3},b={1,2,3,4} 集合a是集合b的部分元素构成的集合,我们说集合b包含集合a;
如果集合a的任何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我们说这两个集合有包含关系,称集合a是集合b的子集(subset)。
记作:a?b(或b?a) 读作:a包含于(is contained in)b,或b包含(contains)a 当集合a不包含于集合b时,记作 a b a?b(或b?a) 用venn图表示两个集合间的“包含”关系
(二) 集合与集合之间的 “相等”关系;
a?b且b?a,则a?b中的元素是一样的,因此a?b ?a?ba?b?? b?a?即
结论:
任何一个集合是它本身的子集
(三) 真子集的概念
若集合a?b,存在元素x?b且x?a,则称集合a是集合b的真子集(proper subset)。
记作:a b(或b a)
读作:a真包含于b(或b真包含a)
(四) 空集的概念
(实例引入空集概念)
不含有任何元素的集合称为空集(empty set),记作:? 规定:
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
(五) 结论:
1a?a ○2a?b,且b?c,则a?c ○
(六) 例题
(1)写出集合{a,b}的所有的子集,并指出其中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2)化简集合a={x|x-3>2},b={x|x?5},并表示a、b的关系;
(七) 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两个集合之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包含”与“相等”两种,可类比两个实数间的大小关系,同时还要注意区别“属于”与“包含”两种关系及其表示方法;
1 已知集合a?{x|a?x?5},b?{x|x≥2},○且满足a?b,求实数a的
取值范围。
2 设集合a?{四边形},b?{平行四边形},c?{矩形}, ○ enn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d?{正方形},试用v 课题:
1.3集合的基本运算
教学目的:(1)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
(2)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
(3)能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课 型:新授课
教学重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的概念;
教学难点:集合的交集与并集、补集“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教学过程:
六、引入课题
我们两个实数除了可以比较大小外,还可以进行加法运算,类比实数的加法运算,两个集合是否也可以“相加”呢?
思考(p9思考题),引入并集概念。
七、新课教学 1.并集 一般地,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属于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称为集合a与b的并集(union)
记作:a∪b读作:“a并b”
即:
a∪b={x|x∈a,或x∈b} venn图表示:
篇2:新课标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1优秀教案全套
备课资料
[备选例题]
【例1】判断下列集合是有限集还是无限集,并用适当的方法表示: (1)被3除余1的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2)由所有小于20的既是奇数又是质数的正整数组成的集合; (3)二次函数y=x2+2x-10的图象上的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4)设a、b是非零实数,求y=abab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a||b||ab|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表示法和集合的分类.用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时,一要分清元素是什么,二要明确元素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解:(1)被3除余1的自然数有无数个,这些自然数可以表示为3n+1(n∈n).用描述法表示为{x|x=3n+1,n∈n}. (2)由题意得满足条件的正整数有:3,5,7,11,13,17,19.则此集合中的元素有7个,用列举法表示为{3,5,7,11,13,17,19}. (3)满足条件的点有无数个,则此集合中有无数个元素,可用描述法来表示.通常用有序数对(x,y)表示点,那么满足条件的点组成的集合表示为{(x,y)|y=x2+2x-10}. (4)当ab0时,则a>0,b>0或a0,b>0,则有y= ∴y=abab的所有值组成的集合共有两个元素-1和3.则用列举法表示为{-1,3}.??|a||b||ab| 【例2】定义a-b={x|x∈a,x?b},若m={1,2,3,4,5},n={2,3,6},试用列举法表示集合n-m.分析:应用集合a-b={x|x∈a,x?b}与集合a、b的关系来解决.依据定义知n-m就是集合n中除去集合m和集合n的公共元素组成的集合.观察集合m、n,它们的公共元素是2,3.集合n中除去元素2,3还剩下元素6,则n-m={6}. 答案:{6}. (设计者:张新军) 设计方案
(二)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思路1.在初中代数不等式的解法一节中提到:一般地,一个含有未知数的不等式的所有的解,组成这个不等式的解的集合,简称这个不等式的解集.不等式解集的定义中涉及到“集合”,那么,集合的含义是什么呢?这就是我们这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今天我们开始学习集合,引出
课题. 思路2.开场白: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它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这个词听起来比较陌生,其实在初中我们已经有所接触,比如自然数集、有理数集,一元一次不等式x-3>5的解集,这些都是集合.还有,我们学过的圆的定义是什么?(提问学生)圆是到一个定点的距离等 于定长的点的集合.接着点出课题.推进新课
新知探究
提出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投影出下面实例,这5个实例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3)所有的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4)所有的正方形; (5)北京大学2004年9月入学的全体学生. 活动: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每个小组选出一位同学发表本组的讨论结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概括出5个实例的特征,并给出集合的含义. 引导过程: ①一般地,指定的某些对象的全体称为集合(简称为集),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②集合常用大写字母a,b,c,d,„表示,元素常用小写字母a,b,c,d,„表示. ③集合的表示法:a.自然语言(5个实例);b.字母表示法. ④集合元素的性质:a.确定性:即任给一个元素和一个集合,那么这个元素和这个集合的关系只有两种:这个元素要么属于这个集合,要么不属于这个集合;b.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的元素是互不相同的,即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c.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⑤集合相等:如果两个集合中的元素完全相同,那么这两个集合是相等的. ⑥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属于”和“不属于”分别用“∈”和“?”表示. 元素确定性的符号语言表述为:对任意元素a和集合a,要么a∈a,要么a?a. ⑦在初中我们学过了一些数的集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常用数集的记法: 自然数集(包含零):n,正整数集:n*(n+),整数集:z,有理数集:q,实数集:r. 因此字母n、z、q、r不能再表示其他的集合,否则会出现混乱的局面. 提出问题
(1)请列举出“小于5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a”. (2)你能写出不等式2-x>3的所有解吗?怎样表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
活动: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 ①在数学中,为书写规范,我们把封闭曲线简化为一个大括号,然后把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元素与元素之间用逗号隔开写在大括号内来表示这个集合.这种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列举法.如本例可表示为a={0,1,2,3,4}. ②描述法:将集合的所有元素都具有的性质(满足的条件)表示出来,写成{x|p(x)}的形式.其中x为元素的一般特征,p(x)为x满足的条件.如数集常用{x|p(x)}表示,点集常用{(x,y)|p(x,y)}表示.应用示例
思路1 1.课本第3页例1. 思路分析:用相应的数学知识明确集合中的元素,再写在大括号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表示法中的列举法.如果一个集合是有限集,并且元素的个数较少时,通常选择列举法表示,其特点是非常显明地表示出了集合中的元素,是常用的表示法;列举法表示集合的步骤:(1)用字母表示集合;(2)明确集合中的元素;(3)把集合中所有元素写在大括号“{}”内,并写成a={„„}的形式. 变式训练 请试一试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a={x∈n|且9∈n}; 9?x (2)b={y|y=-x2+6,x∈n,y∈n}; (3)c={(x,y)|y=-x2+6,x∈n,y∈n}. 分析:本题考查列举法与描述法的相互转化.明确各个集合中的元素后再写在大括号内. (1)集合a中元素x满足9均为自然数; 9?x (2)集合b中y值为函数y=-x2+6的函数值的集合; (3)集合c中元素为点,抛物线上横、纵坐标均为自然数的点. 答案:(1)a={0,6,8}; (2)b={2,5,6}; (3)c={(0,6),(1,5),(2,2)}. 2.课本第4页例2. 思路分析:本题重点学习用描述法表示集合.用一个小写英文字母表示集合中的元素,作为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符号,找到集合中元素的共同特征,并把共同特征用数学符号来表达,然后写在大括号“{}”内.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集合的表示方法,以及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描述法表示集合的步骤:(1)用字母分别表示集合和元素,(2)用数学符号表达集合元素的共同特征;(3)在大括号内先写上集合中元素的代表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并写成a={„|„}的形式;描述法适合表示有无数个元素的集合,当集合中的元素个数较少时,通常用列举法表示. 变式训练
课本p5练习2. 思路2 1.下列所给对象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 a.一个平面内的所有点 b.所有大于零的正数
c.某校高一(4)班的高个子学生 d.某一天到商场买过货物的顾客
答案:c 变式训练
下列各组对象中不能构成集合的是( ) a.高一(1)班全体女生 b.高一(1)班全体学生家长 c.高一(1)班开设的所有课程 d.高一(1)班身高较高的男同学
分析:判断所给对象能否构成集合的问题,只需根据构成集合的条件,即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便可以解决.因为a、b、c中所给对象都是确定的,从而可以构成集合;而d中所给对象不确 定,原因是找不到衡量学生身高较高的标准,故不能构成集合.若将d中“身高较高的男同学”改为“身高175 cm以上的男同学”,则能构成集合. 答案:d 2.用另一种形式表示下列集合: (1){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 (2){所有被3整除的数}; (3){x|x=|x|,x∈z且x0,y>0,x∈z,y∈z}. 思路分析:用列举法与描述法表示集合时,一要分清元素是什么,二要明确元素满足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1){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还可以表示为{x||x|≤3,x∈z},也可表示为{-3,-2,-1,0,1,2,3}. (2){x|x=3n,n∈z}. (3)∵x=|x|,∴x≥0. 又∵x∈z且x
用适当的形式表示下列集合: (1)绝对值不大于3的整数组成的集合; (2)所有被3整除的数组成的集合; (3)方程(3x-5)(x+2)(x2+3)=0实数解组成的集合; (4)一次函数y=x+6图象上所有点组成的集合. 分析:元素较少的有限集宜采用列举法;对无限集或元素较多的有限集宜采用描述法.答案:(1){x||x|≤3,x∈z}或{-3,-2,-1,0,1,2,3}; (2){x|x=3n,n∈z}; (3){5,-2}; 3 (4){(x,y)|y=x+6}. 3.已知集合a={x|ax2-3x+2=0,a∈r},若a中至少有一个元素,求a的取值范围. 思路分析:对于方程ax2-3x+2=0,a∈r的解,要看这个方程左边的x2的系数,a=0和a≠0方程的根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则集合a的元素也不相同,所以首先要分类讨论. 解:当a=0时,原方程为-3x+2=0?x=2,符合题意; 3 ?a?0,9解得a≠0且a≤.8?9?8a?0.当a≠0时,方程ax2-3x+2=0为一元二次方程,则? 综上所得a的取值范围是{a|a≤ 4.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组?9}.8?2x-3y?14,的解集; ?3x?2y?8 (2)1000以内被3除余2的正整数所组成的集合; (3)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第二象限内的点所组成的集合; (4)所有正方形; (5)直角坐标平面上在直线x=1和x=-1的两侧的点所组成的集合. 分析:本题考查集合的表示方法.所谓适当的表示方法,就是较简单、较明了的表示方法.由于方
?2x-3y?14,程组?的解为x=4,y=-2.故(1)宜用列举法;(2)中尽管是有限集,但由于它的元素个3x?2y?8? 数较多,所以用列举法表示是不明智的,故用描述法;(3)和(5)也宜用描述法;而(4)则宜用列举法为好. 解:(1){(4,-2)}; (2){x|x=3k+2,k∈n且x0}; (4){正方形}; (5){(x,y)|x1}. 知能训练
课本p5练习
1、2. 拓展提升
1.已知a={x∈r|x=|a||b||c||ab||ac||bc||abc|,abc≠0},用列举法表示集??abcabacbcabc 合a. 分析: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去掉绝对值符号,需分类讨论. 解:题目中x的取值取决于a、b、c的正负情况,可分成以下几种情况讨论: (1)a、b、c全为正时,x=7; (2)a、b、c两正一负时,x=-1; (3)a、b、c一正两负时,x=-1; (4)a、b、c全为负时,x=-1. ∴a={7,-1}. 注意:(2)、(3)中又包括多种情况(a、b、c各自的正负情况),解题时应考虑全面. 2.已知集合c={x|x=a+b,a∈a,b∈b}. (1)若a={0,1,2,3},b={6,7,8,9},求集合c中所有元素之和s; (2)若a={0,1,2,3,4,„,2 005},b={5,6,7,8,9},试用代数式表示出集合c中所有元素之和s; (3)联系高斯求s=1+2+3+4+„+99+100的方法,试求出(2)中的s. 思路分析:先用列举法写出集合c,然后解决各个小题. 答案:(1)列举法表示集合c={6,7,8,9,10,11,12},进而易求得s=6+7+8+9+10+11+12=63. (2)列举法表示集合c={5,6,7,„,2 013,2 014},由此可得s=5+6+7+„+2 013+2 014. (3)高斯求s=1+2+3+4+„+99+100时,利用1+100=2+99=3+98=„=50+51=101,进而得s=1+2+3+4+„+99+100=101×50=5 050. 本题(2)中s=5+6+7+„+2 013+2 014=2 019×1 005=2 029 095. 课堂小结
在师生互动中,让学生了解或体会下列问题: (1)本节课我们学习过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选择集合的表示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篇3:高中数学必修一教案
第一章 集合与函数概念 1.1 集合
1.1.1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
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2、掌握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3、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从集合中的元素入手,正确表示集合,结合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学会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领悟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运用集合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养成实事求是、扎实严谨的科学态度,学会用数学思维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重、难点
〖重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
〖难点〗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及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阅读课本:p2—6(10分钟)(学生课前预习)
二、核心内容整合
1、为什么要学习集合——现代数学的基础(数学分支)
2、集合的含义:把研究对象称为元素,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
3、集合的特性
(1)确定性。问题:“高个子”能不能构成集合?我国的小河流呢?
〖知识链接〗模糊数学(“模糊数学简介”、“浅谈模糊数学”)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不重复出现。如{1,1,2}不能构成集合
(3)无序性——相等集合,如{1,2} = {2,1}
4、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属于”关系:a?a,a?a
5、一些常用数集的记法:n(n*,n+),z,q,r。如:r+表示什么?
6、集合的表示法:
(1)列举法: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
例
1、用列举法表示下列集合:
(1)小于10的所有自然数组成的集合;
{0,1,2,3,4,5,6,7,8,9} (2)方程x?x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0,1)
(3)由1 ~ 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难点:质数的概念) {2,3,5,7,11,13,17,19} (2)描述法: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x|x?p} 例
2、试分别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下列集合:
(1)方程x?2?0的所有实数根组成的集合;
列举法:;
描述法:{x|x2?2?0}。
(2)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列举法:{11,12,13,14,15,16,17,18,19};
描述法:{x|10?x?20,x?z}。
〖知识链接〗代表元素:如{x|y?x2}(自变量的取值范围),{y|y?x2}(函数值的取值范围),{(x,y)|y?x2}(平面上在抛物线上的点)各代表的意义。
三、迁移应用
1、已知4?{1,a,(a?1)},求实数a的值。
2、已知m?{x|ax?2x?1?0}是单元素集合,求实数a的值。
思路探求:(1)对a讨论;
(2)方程仅一根???0。
四、学习水平反馈:p6,练习;
p13,习题11,a组,
1、2。
五、三维体系构建 22222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集合的含义??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
??集合的表示:列举法、描述法
六、课后作业:p13,习题11,a组,
3、4。
22补充:已知a?{a?2,(a?1),a?3a?3},若1?a,求实数a的值。
七、教学反思:
1.1.2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 课标三维定向
〖知识与技能〗
1、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
2、在具体情景中,了解空集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从类比两个实数之间的关系入手,联想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从中学会观察、类比、概括和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直观感知、类比联想和抽象概括,让学生体会数学上的规定要讲逻辑顺序,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和积极探索创新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子集、真子集、集合相等等。
〖难点〗子集、空集、集合间的关系及应用。
教学过程设计
一、问题情境设疑——类比引入
问题:实数有相等关系、大小关系,可否拓展到集合之间的关系?
引例:观察下面几个例子,你能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关系吗?
(1)a = {1,2,3},b = {1,2,3,4,5};
(2)设a为新华中学高一(2)班全体女生组成的集合,b为这个班全体学生组成的集合;
(3)设c = {x | x是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d = {x | x是等腰三角形}。
二、核心内容整合
1、子集的概念
集合a中任意一个元素都是集合b的元素,记作a?b或b?a。图示如下 符号语言:任意x?a,都有x?b。
2、集合相等
类比:实数:a?b且a?b?a?b 集合:a?b且b?a?a?b
3、真子集的概念
集合a?b,但存在元素x?b,且x?a,记作a?b或b?a。(a ≠ b) 说明:从自然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个方面加以描述。
4、空集的概念:
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记作? 规定: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a 〖知识链接〗比较计算机“我的文档”的“文件夹”与子集的关系。如何体现“集合相等”?
5、包含关系{a}?a与属于关系a?a有什么区别?
如0,{0},?。注意区分元素与集合,集合与集合之间的符号表示。
6、集合的性质
(1)反身性:a?a,??a (2)传递性:a?b,b?c?a?c 课堂练习:判断集合a是否为集合b的子集,若是打“√”,若不是打“×”。
(1)a = {1,3,5},b = {1,2,3,4,5,6} ( √ )
(2)a = {1,3,5},b = {1,3,6,9} ( × )
(3)a = {0},b = {x|x2?1?0} ( × )
(4)a = {a,b,c,d},b = {d,b,c,a} ( √ )
三、例题分析示例
例
1、写出集合{a , b}的所有子集,并指出哪些是它的真子集。
?,{a},{b},{a,b}。
〖探究拓展〗练习:p8,练习1。
探究:集合a中有n个元素,请总结出它的子集、真子集的个数与n的关系。
子集的个数:2 n,真子集的个数:2 n – 1。与杨辉三角形比较。
例
2、设a?{x,x,xy},b?{1,x,y},且a = b,求实数x,y的值。
例
3、若a?{x|?3?x?4},b?{x|2m?1?x?m?1},当b?a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
四、学习水平反馈:p8,练习2,3;
p14,1,2。
五、三维体系构建
集合间的基本关系:子集,集合相等,真子集,空集。
六、课后作业
1、已知a , x∈r,集合a = {2 , 4 , x 2 – 5x + 9} , b = {3 , x 2 + ax + a},
(1)若a = {2 , 3 , 4},求x的值;
(2)若2?b,b?a,求a , x的值。
2、已知a = {x | x 2} , b = {x | 4x + p
高中数学必修1 教学大纲
1.集合
(约4课时)(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①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②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集合间的基本关系①理解集合之间包含与相等的含义,能识别给定集合的子集。②在具体情境中,了解全集与空集的含义。
(3)集合的基本运算①理解两个集合的并集与交集的含义,会求两个简单集合的并集与交集。②理解在给定集合中一个子集的补集的含义,会求给定子集的补集。③能使用Venn图表达集合的关系及运算,体会直观图示对理解抽象概念的作用。
2.函数概念与基本初等函数I
(约32课时)(1)函数①进一步体会函数是描述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学习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体会对应关系在刻画函数概念中的作用;
了解构成函数的要素,会求一些简单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
了解映射的概念。②在实际情境中,会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如图象法、列表法、解析法)表示函数。③了解简单的分段函数,并能简单应用。④通过已学过的函数特别是二次函数,理解函数的单调性、最大(小)值及其几何意义;
结合具体函数,了解奇偶性的含义。⑤学会运用函数图象理解和研究函数的性质(参见例1)。
(2)指数函数①(细胞的分裂,考古中所用的C的衰减,药物在人体内残留量的变化等),了解指数函数模型的实际背景。②理解有理指数幂的含义,通过具体实例了解实数指数幂的意义,掌握幂的运算。③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和意义,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指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理解指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④在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指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参见例2)。
(3)对数函数①理解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性质,知道用换底公式能将一般对数转化成自然对数或常用对数;
通过阅读材料,了解对数的产生历史以及对简化运算的作用。②通过具体实例,直观了解对数函数模型所刻画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对数函数的概念,体会对数函数是一类重要的函数模型;
能借助计算器或计算机画出具体对数函数的图象,探索并了解对数函数的单调性与特殊点。③知道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a>0,a≠1)。(4)幂函数通过实例,了解幂函数的概念;
结合函数的图象,了解它们的变化情况。
(5)函数与方程①结合二次函数的图象,判断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存在性及根的个数,从而了解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的联系。②根据具体函数的图象,能够借助计算器用二分法求相应方程的近似解,了解这种方法是求方程近似解的常用方法。
(6)函数模型及其应用①利用计算工具,比较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以及幂函数增长差异;
结合实例体会直线上升、指数爆炸、对数增长等不同函数类型增长的含义。②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普遍使用的函数模型(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分段函数等)的实例,了解函数模型的广泛应用。
(7)实习作业根据某个主题,收集17世纪前后发生的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开普勒、伽利略、笛卡儿、牛顿、莱布尼茨、欧拉等)的有关资料或现实生活中的函数实例,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写一篇有关函数概念的形成、发展或应用的文章,在班级中进行交流。具体要求参见数学文化的要求。
高中数学必修1教案模板
数学必修2教学计划(共13篇)
数学必修二教学计划(共14篇)
高一生物必修一教学计划(共4篇)
高一政治必修一教学计划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计划 必修 高中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