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高中教学设计

高中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2 06:37:43 浏览次数:

Leon Plan for Travel Journal(first period) Grade: Grade 10 Analysis of the students: After at least six years of English study, the students are already have the ability to expre, to think in English.Teaching Objectives 1.knowledge objective Learn the following new words and their pronunciation:
journal,transport,Laos,Cambodia, Vietnam,Mekong,finally,cycle,persuade,stubborn, atlas,glacier,Tibetan,rapids,valley,waterfall,plain,delta.2.Ability Objective ⑴Learn how to expre their vacation activities. ⑵Grasp some reading skills.3.Emotional objective Stimulate Ss’ love for nature by getting them to know the greatne of a river.Teaching Important Points 1.Learn the words listed above.2.Get students know to choose appropriate transportation and why.Teaching Difficult Points 1.Understand the new words and try to use them correctly.2.How to help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paage better.Teaching Procedures

step 1.warming up (7 minutes) 1.warming up by presenting pictures of some places of interest and asking some questions .This step helps to arise students’ interest and attention.Asking them questions like: do you like traveling? where have you ever been before? What can you benefit from traveling? If you are given a chance to travel around the world, what kind of transportations will you use and why?(2 minutes) Now look at the following pictures and discu it in pairs.Some transportation means: by car (in a car) /by bike /by plane (by air) /by train ( on a train) /by bus ( on a bus)/by ship (by water or by boat) /in a hot balloon /by motorbike (on a motorbike)/by jeep /by truck, then complete the chart on screen .( 3 minutes)

2.warming up by looking and speaking .look at the pictures and tell the whole cla which object you think is the most useful and which one is the least useful.give a reason why you think so.(2 minutes) step 2.Pre-reading(10 minutes) 1.Imaging and sharing that whether you like to travel along a river, a great river? what role does a river play in people’s life? in other words, how do people who live along a river use it? the suggested answers: people can drink the water in a river or wash their clothes.people can swim in a river in summer.people can use a river to irrigate their fields.people can travel along a river.(5 minutes) 2.talking and sharing as we all know, there are a lot of rivers in the world and also there are many great rivers.now look at the screen, there are some pictures of some famous rivers , try to gue which rivers they refer to.(5 minutes) Step 3. While-reading(23 minutes) 1.scanning: Ss read quickly and answer: Where is the Mekong River originate from? How many countries does it flow through and what are they? (china, Laos, Thailand, Cambodia, Myanmar, Vietnam) Then complete the route of this river on the screen.(6 minutes) 2.skimming: read again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ho will go on a trip along Mekong River? How will they get there? Where should they start their trip? How did they prepare their trip? (5 minutes) 3.Students read and get the main ideas of each paragraph.(6 minutes) 4.Please listen and read aloud about the recording of the text journey down the Mekong.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each word and the pauses within each sentence.Then the teacher will play the tape twice and students shall read aloud twice, too.(6 minutes) Step 4. Post-reading(3 minutes)

Closing down by answering questions :what should you do before traveling? (before traveling, we should make good preparations, that is, to make a plan, decide the place to visit and get enough information about the place.with full preparations we’ll have a good time during the trip.) Which type of transportation will you choose and why? (Students are supposed to make a comparison among different transportations) Step 5 Refection and Homework (2 minutes)

Imagine you are going on a travel, try to make a plan.you should write down which types of transportation you will take and destination data.You may tell us why are you going there.(you should write at least 60 words) Reflection: This leon plan was based on the interactive modal of reading.Different from the Bottom-up model and Top-down model, Interactive model strees on the new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as well as on the whole background knowledge.In this leon plan, the teaching of new words and phrases are involved in the whole course of this leon, For exam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leon, the students are asked to gue the topic according to the pictures presented.The new word "transportation" is introduced after presenting pictures of car, plane, train and so on.In this leon plan, the three stages, namely, Pre-reading, while-reading, and post-reading, are involved..

篇1: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 龙源期刊网 .cn 例谈高中英语诗歌的教学设计 作者:王文钰

来源:《新课程学习·中》2015年第02期

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英语教师逐渐更新观念,比以往更加关注以学生为主体,更加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强调运用语言习得理论,让学生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习得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该凸显语言习得需要真实环境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各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之中。笔者以高中英语选修6(人教版)的第二单元《诗歌》为例,谈谈该话题 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诗歌为话题,从学生初次接触诗歌,一直谈到诗歌创作的动机、有关诗歌的一些基本知识等。旨在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在初步了解和掌握诗歌这一文学形式的基本常识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本单元共分8部分:1.热身部分;2.读前部分3.阅读部分;4.理解部分;5.语言学习部分;6.语言运用部分;7.小结部分;8.学习建议部分。

教学目标

①语言知识:掌握重点的词汇和短语;掌握和理解几种诗歌的类型以及诗歌意镜; ②语言技能:通过听课文捕捉特定信息的能力并且感受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通过读课文,形成对所获得信息的处理、判断、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③学习策略: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等学习形式,使学生进行有效的英语思维与英语表达活动,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④情感文化:通过学习,感知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初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和难点 ①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感知英语诗歌的语言美和艺术美;②如何鼓励学生进行简单的诗歌创作。

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和学案导学法。

教学过程

篇2:高中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一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二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时要点:如何鉴赏古代诗诗歌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第三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课时要点:常见意象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梅花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附:其他诗歌意象释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意象”的把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 第四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课时要点:二鉴赏作品的语言之典例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 第五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 课时要点:
从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征入手欣赏诗歌 __________________ 26 中学古典诗词中的互文艺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第六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3 课时要点:解答诗歌语言题的基本思路及相应强化训练 ________________ 33 第七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课时要点: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诗文典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6 第八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课时要点:诗歌鉴赏之表达技巧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9 诗歌艺术中的虚与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4 古典诗歌抒情方式例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8 第九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课时要点:四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 附: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8 第十课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课时要点:浅谈古典诗歌的对比鉴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 [附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1、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十大置疑角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 2、诗歌鉴赏答题格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 3、诗歌鉴赏问答格式例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 古代诗歌鉴赏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适量的读练析强化学生的对古代诗歌的感性积累和鉴赏的思维能力。 2、强化学生适应各种题型的能力,尤其是主观题。

教学设想:

1、抓住古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讲析,并进行有效的综合讲析,让学生对古代诗歌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2、要求学生背诵和欣赏一定量的诗歌作为训练的补充,以免学生只求做题,而忽略了古代诗歌鉴赏其实是一个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

3、教师在制定教案时心里一定在装着学生,要真正摸清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进度。必要的时候实施分层教学。

4、本知识点教学大约需要9课时,知识点强化训练解析3课时,综合检测讲练2课时,共约十四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要点:1、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2、鉴赏诗歌中的形象之典例例析 一、此知识点出现的背景分析:

在2002年高考考试说明中,有三个变化最大的项,古典诗歌鉴赏由客观题变为主观笔试题,增加了试题的难度。国家考试中心张伟明说:

古代诗歌的考察主要包括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评价。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行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行鉴赏。当然,如果诗句用到的典故是我们在课文中学过的,我们应该知道,并能结合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命题是可以是综合要求,也可以就某一方面提出设问,也可能和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结合起来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不能有所偏废。

张伟明的说法指明了古典诗歌欣赏的四个方面,综合起来说就是“三鉴赏一评价”,

由于这道题是以主观题型出现,难度不太大,而且与以前的客观题型应该存在着一定联系,这个联系应当是题目语言导向性。就目前所见到的试题而言,具体的题型可分为两种:有话语引导的填空题型和无话题引导的短评题型,也有的是二者结合,题型很不一致,说明我们还处在摸索阶段。但是我们在训练时不妨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从高能力培养上达到一般能力的收效。

二、古诗分解讲析:
(一)鉴赏诗歌中的形象 [04典型考题] 读下面苏轼的诗论并回答问题。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此乃写物之功。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北京卷)

解题思路:分析诗歌所写人物形象或物象的外形(颜色、特点、形状等)和内神(品格、精神、气质等)。

答案示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
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概念解析】

所谓“形象”就是文学作品中展示出来的生活图画,一般可分为人物形象和自然景物形象。在命题时,主要考察“意象”及对“形象”的理性思考。

(1)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有别于小说中的“我”(非作者本人)。

(2)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诗人作为主体,往往与意象这个客体合而为

一。有时诗中有几个意象,各个意象之间都有一定的联系。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讲究的是“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的天人感应模式,所以我们在鉴赏景或物的形象的同时,往往要联系鉴赏诗人的形象。这两者是一致的。

【常用方法】

一般的短评写作时要注意先“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面对这个论点进行分析论证。其他三个方面的鉴赏和评价一般也使用这个思路。值得注意的是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初学者往往失却重点,在简短的文字中写到各方面的内容。

鉴赏诗人形象的思路与其他文学作品中的方法一致,一般从其“社会地位”“思想意识”“性格特征”等方面入手。但在具体写作过程中不宜出现这些字眼,我们在这时借用的是它的方式和思路。

【例题剖析】

1、阅读李白诗《独坐敬亭山》,试分析诗中所塑造的诗人形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参考答案:
⑴全诗展现了一个孤僻高傲的诗人的形象。众鸟距己甚高且已飞去,唯留诗人独坐敬亭山,体现他的孤僻。那孤云不正是诗人自己?虽然孤独但乐得清

闲,又体现了他的高傲。最后只留他与敬亭山,但依旧相看不厌,又一次全面展示了他的形象。

⑵诗人犹如孤云一样,当众鸟高飞尽,正是众人得志时的表现,他却独自飘荡,壮志不酬,符合作者有才无法施展示的特定身份,而对敬亭山时,作者看到更广的更雄伟的自然,便看无厌,有了乐观和豪放的心态,总的说来是孤傲乐观浪漫的诗人形象。

3、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
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有点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评分标准:

要在文段的开头或结尾点出诗人的形象特点,即用一句话“盖帽”。然后再结合全诗中的文句进行分析说解,注意要围绕“诗人形象”这个中心来写。缺第一方面,扣2分;
没有分析,而写出形象和诗中的一部分内容,扣3分;
不能围绕中心写,扣3分。

误例:

⑴两个山头,一座亭子,一个人,所有的鸟儿都飞走了,连云儿都不愿停留。清冷的环境中,诗人守望山头,“相看两不厌”写出了作者的凄凉,最后“只有敬亭山”道出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误例分析:整个文段没有谈到作者的形象,后文也没有围绕这个中心来写,故判为0分。

⑵我双手背在身后,抬头仰望天上那群鸟儿不停地向远处飞去,眼睛充满无限的忧伤。天空的最后一片云彩随着好冷冷的风闲散地飘向远方,这时,我的衣襟被风吹起。望着那高高的敬亭山,无语,望着它,渐渐地,我觉得我变得与它一样高大,我用我忧伤的眼神看着它,而它也用那浑然的自然的眼神看着我,一样的无语,但我俩彼此都不觉得厌烦,此时我孤独寂寞的心情大概只有敬亭山了解了。

误例分析:扩写语段的好例子,诗歌鉴赏的坏典型。判为0分。

误例分析:这是对李白的客观而公正、简洁而诗性的评价,但不合本题的要求,只能判为0分。

2、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根据诗歌描写的具体物象或画面识别其性质, 篇3:高中诗歌鉴赏专题(整理教案) 诗歌鉴赏专题 第一节 鉴赏诗歌的形象 第一课时(人物形象) 教学要点:

鉴赏古典诗歌中的人物形象。

一.考点解读: 诗歌鉴赏常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鉴赏古代诗歌中的意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是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感情。而思想感情又通过意象来表达。所以我们今天来梳理一下通过什么什么意象,表达了什么什么感情的答题方式。

二.诗歌鉴赏中常见的“形象”分类:
一个是人物形象,二是景物意象。

今年的高考题,《九日和韩魏公》就是分析人物形象所体现的思想感情。那么,一般会出现的有哪些形象呢? ① 豪放洒脱的形象

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圣贤的思想,也反映了李白傲岸不羁、豪放自负的性格。

② 忧国忧民的形象

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人并不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能推己及人,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可见一斑;

③ 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写的就是悠然自在的隐居生活,说明诗人安贫乐道的思想;

④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形象

如今年的高考题《九日和韩魏公》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⑤ 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

陆游和辛弃疾的许多诗歌都反映出他们忠心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情感,形象鲜明。如《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破阵子》。

⑥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如李白的《赠汪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五.方法总结
2.怎样把握人物形象? (1)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是考生比较熟悉的。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更多的时候,出题者会在诗词后附注释给我们以暗示。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3.答案构成:

(1)什么形象(2)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3)形象的意义。

文段开头(也可是文末)要注意“盖帽”,即说出诗人的形象的总体特征,再以此为“中心论点”,从诗歌的具体语词方围绕这个论点具体分析其特征并概括形象的意义。注意一定要围绕“这个”论点来写。

①九日和韩魏公 苏 洵

②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罍。

③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 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韩魏公,即韩琦,时为丞相。②金罍,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答案] (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4分)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心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
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4分) 【诗歌赏析】

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首联从十年来他们的交游,一直写到这天的宴会,语言高度概括,内涵十分丰富。时苏洵已四十八岁,年近半百,故说“晚岁登门”。雷简夫称苏洵为“王佐才”“帝王师”,苏洵实际也是以此自居的,而这里却自称“不才”且冠“最”字,并以自己的“萧萧华发”同韩琦宴上的闪闪金罍(酒器)相映衬,看似自谦,实际充满怀才不遇之感。

颔联又从这天的宴会写到五年来的虚度光阴。出句以“不堪”承“最不才”,以“延东阁”承“金罍”,表示对韩琦宴请的谢意,诗人自谦中也含有牢骚。

下句,诗人回答了“不堪”的原因:官卑位低,不堪重用。曲台指太常寺。苏洵在嘉祐六年(1061)被命于太常寺修纂礼

书,至赴宴时,刚完成《太常因革礼》一百卷,费时五年。苏洵以自己能辅助帝王的才能来做这种白首穷经的工作,深感虚度年华,用非所长,这集中表现在“闲”“老”二字上。

颈联尤为历代评论家所称赏。重阳节历来是人们登高赏菊,饮酒赋诗的好日子,但苏洵却在愁里度过。“佳”和“愁”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久”字更有丰富的内容。苏洵在二十

七岁以前“游荡不学”,未必怎么“愁”。但从二十七岁开始,他发奋苦读,希望有用于世,却连科不第。后来,虽然名动京师,却沉沦下僚,无法一展抱负。这个“久”字至少包括了他三十年的不得志。“偶傍”,说明他平时已经很少有雄心壮志;
“醉中”,说明未醉时已清醒感到壮志难酬。但“傍”“来”二字仍表现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豪情。

尾联以暮间归来,反复吟咏韩琦新诗作结,戛然而止,余味无穷。韩琦《乙巳重阳》说:“苦厌繁机少适怀,欣逢重九启宾罍。招贤敢并翘材馆,乐事难追戏马台。藓布乱钱乘雨出,雁飞新阵拂云来。何时得遇樽前菊,此日花随月令开。”韩琦诗那种久居高位、宾朋满座的富贵气,使苏洵更感到自己“闲伴诸儒”的穷窘;
韩琦志满意得之余的淡淡闲愁,更激起了苏洵壮志不酬的深沉哀怨。这恐怕就是他越读韩琦新诗就越发难以入睡的原因。暮、雨、寒三字为全诗烘托出一种昏暗、凄冷的气氛,而“寒无睡”,“百遍开”更活画出这位“萧萧华发”的老人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神情。

这首诗在内容上堪称“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深刻反映了宋代失意文人的精神苦闷;
艺术风格上也是“婉而不迫,哀而不伤”,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1.简析下面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戊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技巧点拨】分析诗歌形象要把握作者风格,写作背景以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内涵,概括出形象的特征和意义。

(1)词后“沧州”的注释,暗示此词是诗人晚年闲居沧州时所写。诗人是否独享这一份清闲?胡贼未灭,功业未成,满怀报国热情的陆游却是请缨无路,有志难伸,怎不感慨万千,怎不唏嘘长叹?领会了注释的深意,我们对词意就不难理解,人物形象也不难把握了。(2)抓人物心理:“万里匹马”、“关河梦断”、“身老沧州”,抓人物神态:“泪空流”等词句理解全词。这首词前两句回忆当年在抗金前线的战斗生活,匹马征万里,其飒爽英姿、卓荦不凡之气可见;
“关河梦断何处”是说一觉醒来,关河要塞不知在何处,意谓脱离了前线;
“尘暗旧貂?”是说尘土积满从军时穿的貂皮大衣。下片表达敌人尚未消灭,自己衰鬓先斑的慨叹,“天山”代指抗金前线。“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达了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幽愤。

2.分析诗中“蓑笠翁”形象。

江 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解析】初看是写雪景,大雪之中,一叶扁舟,一个老渔翁,独钓寒江之上。描写了在寒冷的环境中,那个老渔翁竟然不怕天寒地冻,大雪飘飞,忘掉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孤独,

性格却显得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正是诗人那种摆脱世俗,超然物外的清高孤傲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

第二课时(景、物形象) 教学要点:

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出题的方面为:物象的特点、蕴涵的品质或寄托的思想感情,作者的评价、塑造的方法、语言特点等。诸如松、竹、梅、菊花一类事物被人赋予特定象征意义,象征人高洁的品格,诗人常借助它们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以梅自喻,表现自己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铮铮傲骨。说到“明月”,就与思乡、思人相联系,说到“清秋”,就与感伤、悲愁相联系,那么这里的“明月”“清秋”,就成了一种具有特定意味的形象,这种含有特定意味的艺术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其他常见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鸟象征自由等。

1.抓物象的特点

2.抓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3.抓意象的特殊内涵。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
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赏析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早晨的路上,细雨潇潇,空气中有着几丝清冷,正是江南水乡黄叶翻飞的季节。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大雁从头顶飞过,抛下几声急促的鸣叫,是啊,都已经深秋了,大雁怎会不急?可是我,远望归家的路,却遥遥不可及。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诗人的观察由远及近,鸟儿因为船猛地退了一下而急急地躲避,鱼儿因为船桨的晃动而惊得跳散了开去。诗人触景生情,像这样颠簸流离的旅程何时才能结束呢?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孤舟是承载着作者的所见所闻,是整首诗的线索。今夜要在哪里投宿呢?最佳地点当然是张继曾经投宿过的、并留下著名诗篇的枫桥了。

南宋诗人范成大编纂的《吴郡志》说,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

因此,诗人一见到枫桥,便兴致勃勃地嘱咐船家将船系在桥下,决定这天晚上夜宿于此处,以一抒幽思。

第二节 诗歌鉴赏之语言

掌握炼字类炼句类赏析诗歌语言题的答题模式

常见的语言风格有:含蓄|明快、简洁|细腻、冷峻|热情、婉约|豪放、朴实|华美、庄重|幽默、冷静|激昂等。

2、答题模式:

① 炼字类:a解释该字在诗中的具体含义,b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到具体的语境中描摹景象,分析手法,c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② 炼句类:对该句进行分析,注意层次和手法;
根据该句在诗中的位置,分析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
点出它对表达主题和情感所起到的作用。

③ 分析语言类:用一两个双音节词概括语言特色,用诗中的具体诗句来说明这一特色;
指出描写的意境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1炼动词:形象生动 拟人(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溅、惊,增添了诗人感时恨别的内心痛苦。

2炼形容词:形容词可以从声、光、色、形等多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传达出作者的情感。故面对诗词中的形容词,我们要首先弄清它修饰了什么物,或什么景、什么人,再分析它突出物的什么特点,渲染了景的什么氛围,烘托了人的什么心情等,最后琢磨此物此景此人和主题的关系,再用文字组织答题。

(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间作四首(其三) 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 缩的样子。

(1)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 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 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教学设计

2.2-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教材分析

1、本课选自人教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二节中的第一个知识点: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在本课学习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大气运动及水平运动,运用大气环流形成原理和地转偏向力知识,分析三圈环流形成,利用大气的水平运动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3、增加“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示意图,更利于理解“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4、本课的内容具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知识的应用和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部分“季风环流”的基础,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北半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绘制全球的“三圈环流示意”图,从而理解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三圈环流与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的知识,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心灵,热爱科学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A、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图示。

B、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和移动。

2、难点:三圈环流的成因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假设大气在均匀的地球表面上运动,不考虑地球自转,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匀,让学生在图中(黑板上)标出大气运动方向箭头,表示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并比较赤道与极地近地面气压的高低。

图示:

2、学习新课(板书)

一、“北半球单圈环流形成的示意”图(增加)

在“引导新课”部分引导学生用箭头在黑板上画出大气运动方向。

大气环流特征:全球性、规律性、长时期平均状态 问题思考:

赤道与极地间的热力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二、“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  假设的条件与前提:

1、考虑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

2、不考虑实际地球表面的海陆差异

老师示范完成低纬度的大气环流示意图,两个高纬度示意图由老师引导学生自己完成。

图示:

 问题思考:

让学生画出南半球自己动手画出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  难点:(1)如何画出空气上升箭头和下沉箭头;

(2)为什么空气会上升或下沉(成因分析);

(3)空气上升或下沉又如何形成高气压带或低气压带;

(4)三圈环流图中近地面的风带(风向)如何转画到平面图上,形成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图。

 小结三圈环流

将学生的注意力从集中在三圈环流的全部到近地面部分,总结近地面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规律:气压带和风带相间分布;
南北半球对称分布等。

并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
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

三、依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分析移动过程,让学生自己得出移动的规律。 分析“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注意以下的问题:
(1)地球表面有7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应该在图上找到它们的位置;

(2)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根本原因:地球的公转运动, 直接原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位移。

(3)气压带和风带季节移动的规律是:
北半球夏季北移,南半球夏季南移。

记忆方法:如右图

3、课堂总结

1)、根据“北半球三圈环流和风带示意”图(图2-32),说出三圈环流与全球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

2)、根据“气压带和风带移动示意”图(图2-23),说出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 季节移动的原因及其移动的规律。

4、课堂作业

假定课本图2-23中各气压带的宽度大致为10个纬度,尝试画一幅以北极为 为中心的半球投影图,并在夏至日时的气压带、风带在地球上的纬度分布情况,画在图中相应位置上。

小结:

1、教材内容处理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知识的跨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教材内容的讲解有增无减,力求丰富饱满。

2、教学策略:

A、现场模拟,强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生活体验。

B、组织学生开展诱导式学习,依照“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探究南半球的三圈环流和气压带、风带图。课堂气氛热烈,真正体现了课程标准的特色。

C、借助手势进行形象地理解和记忆,特别是“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用左手定则”来理解和记忆全球的风带的方向,有事半功倍之效。

高中音乐教学设计

在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曾一度称为“唱歌”课,且现在“唱歌”教学的份量在音乐课中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突出了“唱歌”在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正如日本音乐教育家高萩保治先生所指出的“歌唱是人类的本能,歌唱是人类最自然的行为之一。歌喉是人人随身携带、最方便的‘乐器’,歌唱是表现人们喜怒哀乐的最恰当的手段之一。”这也是为什么在中小学学音乐课程中会如此强调“唱歌”教学的原因所在。在义务教育阶段“唱歌”是音乐学习内容的一部分,而高中阶段《歌唱》属音乐课程中单独开设的教学模块,那两者之间的学习有何区别与联系呢?了两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有利于《歌唱》模块教学的准确定位。首先,从名称来看,“唱歌”和“歌唱”的主体学习内容是歌曲的演唱,但“唱歌”重在演唱歌曲,而“歌唱”的内涵更广,应该包括与“歌”和“唱”相关的诸多内容,如,歌曲的学习,演唱技巧的提高以及歌唱艺术欣赏水平的提高等等。其次,高中阶段的《歌唱》教学目标定位更专业,指向性更明确。义务教育阶段安排“唱歌”的学习内容,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高中阶段的《歌唱》模块学习旨在提高学生演唱技巧并使学生对“歌唱”的相关知识有较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歌曲演唱、表现、排练、赏析等的综合能力。再次,高中阶段《歌唱》教学的内容更具专业性,学习的时间也更集中。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以齐唱、合唱歌曲的学习为主,

并将歌曲学习与音乐教学其他领域相结合。

高中《歌唱》模块涉及到各 种演唱形式的学习与实践,并且是歌曲演唱与歌曲赏析相结合进行学习,学习时间集中于一到两个学期。最后,高中阶段《歌唱》模块的学习更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义务教育阶段基本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歌唱学习,是全员参与的唱歌学习;
高中阶段是选修课程,是一部分对“唱歌”有兴趣,或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参与学习。学习的方式也更主动,以互动或自主学习方式为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学习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与表现能力。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教学活动都是围绕着某种教学目标展开的,任何教学措施都是为着实现某种教学目标服务的,教学目标支配、调节、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因此,教学目标的定位关系到整个教学的开展。如果将《课标》中对《唱歌》模块的教学目标定位具体化,笔者认为,其最终目标是通过该模块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如下几种与“歌唱”相关的能力。一是歌曲鉴赏能力,能对歌曲创作的艺术品位和歌曲表演者演唱水平进行正肯的评价;
了解歌曲表现的各种形和各种演唱方法及其表现特点;
熟悉一些经典的各种演唱形式的声乐作品;
能够感受人声丰富的表现力。二是歌曲表现能力,掌握歌唱的基本技能,能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独唱中,能够较深入地理解作品的题材及风格,并能依据自己的声音特点,自信地、有表情地歌唱。在合唱中,能倾听各声部的声音,保持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
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并对指挥的动作作出敏锐的反应。三是歌曲排练能力,具备一定的歌曲表现的自主排练的能力,能够较熟练地运用乐谱学唱歌。了解排练的一些基本常识和要求;
能够简单分析歌曲的特点与风格, 表现歌曲的音乐情绪;
能对自己、他人、集体的演唱作简单的评价。教学目标又决定着教学方法的选择。如何在较短的18课时内最大限度地达成上述三方面教学目标,如何针对模块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需要认真思考和精心安排。笔者认为,首要问题是要摆正教材的使用观:不主张教教材,而是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歌唱”教学。具体来说不是要老师们在18课时内将教材内容全部教给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内容,提高学生“听、唱、排”的能力。理解到这一点,对于在18课时内如何开展“歌唱”教学非常重要。为了能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教学时建议师从以下三面着手,创造性地进行《歌唱》教材。一可取舍教材内容,即可选取教材中最有利于教学的部分材料进行教学。二可重组教材内容。即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次序,甚至可以几方面内容同时进行教学。三可拓展教材内容,即根据教学需要和教师拥有的资源情况,适当补充一些与学生现实音乐生活息息相关的鲜活的“歌唱”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艺术视野。

《课标》中明确指出:歌唱是实践性很强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同时强调“让学生多欣赏优秀的声乐作品,感受人声的丰富表现力与美感”。《歌唱》模块中“欣赏歌曲”主要听什么及如何听,才能有助于学生鉴赏能力的提高呢?合唱是具有十分丰富艺术表现力的音乐艺术形式,其音域宽广、音色丰富、体裁多种多样,是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合唱歌曲的欣赏与表现也是《歌唱》模块的重要内容之一。《歌唱》教学合唱欣赏中,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合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学生不仅要一般性地感受、体验合唱,更要深入理解合唱作品的艺术特征及其深刻内 涵。欣赏时关注作品的创作风格及表现特点,聆听声部音色的和谐、均衡、协调、统一;
了解合唱艺术的基础知识,如,合唱艺术的起源与发展、合唱艺术的种类(无伴奏合唱、混声合唱、童声合唱),合唱队的编制等;
熟悉一些经典合唱曲目等等。对除合唱外的各种演唱形式的欣赏,也是《歌 唱》模 块 中 学 习 内 容 之 一。欣 赏 表演 唱、对 唱、组 合 演 唱、小组唱等演唱形式曲目,突出了解其各具特色的表现形式及艺术表现特点;
欣赏独唱曲目,应强调对几种演唱方法、各类人声特点以及对著名独唱表演艺术家演唱风格的了解。让学生充分体验声乐演唱的艺术魅力,了解音乐演唱艺术中的各具特色的演唱形式,提高学生在声乐欣赏方面的艺术素养,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同学们的声乐演唱兴趣。《歌唱》模块教学中的“欣赏”教学开展,可采取“集中欣赏”和“结合欣赏”两种形式。“集中欣赏”即由教师根据教学需要,就“歌唱”中某一内容以“主题”的方式集中组材欣赏。如,“感受合唱经典”、“无伴奏合唱作品赏析”、“童声合唱的艺术”、“五彩缤纷的演唱形式”、“独唱的魅力”等等。“结合欣赏”即在进行演唱实践时结合排练曲目进行赏析。《课标》中对《歌唱》模块的教学建议中强调:排练合唱曲时要引导学生对作品的整体感受与体验。结合学生的排练曲目赏析,让学生熟悉了解作品的表现特点,理解作品的创作意图,感受音乐作品的美,体会和谐统一的合唱音色,即能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水平,又能为更好 地表现歌曲打下基础。同时,表演又是强化音乐理解力和音乐体验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的融合,能发挥教学的最大效益,促进 学生审美能力与表现能力共同的提高。

演唱技能的学习与提高也是这一模块的教学目标与要求。高中《歌唱》模块中的演唱技巧的学习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如,学生之间嗓音条件、学习基础、对演唱方式兴趣偏好存在较大的差异;
学习的周期较短(

18课时);
“一对多”的学习方式等等。在《歌唱》模块的演唱技能学习中,确实面临着较多的问题和困难在这样一种受诸多条件限制的演唱技能学习中,应以最基础的演唱技能学习为主,基本做到: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有气息支持的发声、圆润的音色、清晰的咬字吐字,有感染力和艺术表现力地歌唱。在演唱技能的学习中应尽量做到三个“结合”。其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中小学的演唱技能训练中,更多是教学生如何“唱”;
而在高中的“技能训练中”,要强调让学生掌握一些声乐的基础理论知识,如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的基本原理与规律,感情表现的基本原则与手段等。通过短期学习获得一种声乐学习的方式,为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其二是集体训练与个别指导相结合。声乐技能训练具有明显的个性特点,声乐技能教学也一般采用“一 对一”的方式上课。但在高中“歌唱”教学中受师资和时空的限制,普遍只能采取“一对多”的声音训练方式。因此,要充分利用“合唱”这种声乐艺术表现形式,增加学生学习的参与机率,提高学生的演唱技能。同时,在教学中也要创造条件,或以不同唱法分组、或以男女同学分组等形式,对学生进行小范围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解决一些 演唱方面问题,提高其演唱水平。其三是学习与表演相结合。《课标》解读中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歌唱技能,一定要融在歌唱艺术的实践活 动过程中,将歌唱技能训练与歌唱艺术表现有机地融合在一起,那种技能训练与歌唱实践两层皮的教学方法应该予以摒弃。演唱技能学习的目的是更好地表现音乐,演唱技能的学习一定与表演相结合,如,将表现歌曲的情感作为教学的主要关注,激发演唱情感,做到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将咬字吐字的知识技能和发声方法等知识技能融合在音乐艺术实践的过程中加以解决,等等。技能学习与艺术实践紧密相结合,摆脱了单纯讲授知识、机械地训练技能的桎梏,也更适合普通高中学生声乐技能学习的需求。

此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改变教学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高中《歌唱》模块的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通过学生自主排练歌曲,培养学生的歌曲的排练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表现能力,也是模块的教学目标之一。在《歌唱》模块的教材中,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关注了学生“自主排练能力”的培养,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曲目,让学生自主排练表现。如,在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歌唱》模块教材中,按排了互动排练和自主排练混声合唱、组合演唱、表演唱等内容,让学生基本懂得从不会到会再到较成熟的表演曲目所经历的完整排练过程,并能基本自主操作。如,发声训练;
分声部排练、合排;
指挥演唱;
艺术处理歌曲,包括声音的处理和表演形式的处理,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及综合能力。高中音乐课程中《歌唱》模块的教学对于老师们来说虽然不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却蕴涵着诸多新的教学理念,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挑战。正确认识模块的目标定位、把握教学重点、采用适合于模块教学的有效方式开展教学,是顺利实施《歌唱》模块教学的关键。仅以此文提出本人对该模块教学开展的一些粗浅看法,更重要的教学经验的获得,还需老师 们在教学实践中求得。在此,就当抛砖引玉了。

篇1:高中概率部分教学设计

必修3部分

3.1 随机事件的概率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新人教版a必修三 第三章第一节《随机事件的概率》第一课时,它包含两部分内容:事件的分类和随机事件的概率。

在讲事件分类时,通过课本实例,结合生活实际,以便让学生较容易的得出三类事件的概念,然后通过课本例题和习题进行巩固。

三类事件的概念中,重点是让学生了解随机事件

二.学勤分析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就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抛掷硬币入手,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从而形成对概念的正确理解。

三.教学目标 1.体会确定性现象与随机现象的含义,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及随机事件的意义;

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进一步了解概率的意义以及概率与频率的区别;

3.理解概率的统计定义,知道根据概率的统计定义计算概率的方法;

4.通过对概率的学习,使学生对对立统一的辨证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事件的分类;
概率的定义以及和频率的区别与联系。

难点:用概率知识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

五.教学方法

用生活中简单的实例引入本节课的知识,循序渐进的讲解知识点

六.设计思想

采用实验探究和理论探究,通过设置问题情景、探究以及知识的迁移,侧重于学生的“思”、“探”、“究”的自主学习,促使学生多“动”,激发学生兴趣,争取使学生有更多自主支配的时间. 七.教学过程

(5)结论:

一般地,如果随机事件a在n次试验中发生了m次,当试验的次数n很大时,我们可以将事件a发生的频率作为事件a的概率的近似值,即p(a)≈0.5

(三)概念学习:
(1)概率与频率

①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随着试验次数的增加,频率会越来越接近概率,并在其附近摆动;

②频率本身是随机的,在试验前不能确定;

③概率是一个确定的数,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无关;

④概率是频率的稳定值,而频率是概率的近似值;

(2)概率的求法与取值范围

①求一个事件的概率的基本方法是通过大量的重复试验;

②只有当频率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时,这个常数才叫做事件a的概率;

③概率反映了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④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是0.即0≤p(a)≤1,随机事件的概率是0(四)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事件是随机事件的个数是(d).(1)在常温下,焊锡熔化;
(2)明天天晴;

(3)自由下落的物体作匀加速直线运动;
(4)函数 ( 且 )在定义域上是增函数.a.0个 b.1个 c.2个 d.3个

2.下列事件中,必然事件是( c ). a.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b.掷一枚硬币出现反面

c.掷一枚硬币,或者出现正面,或者出现反面d.掷一枚硬币,出现正面和反面 3.向区间(0,2)内投点,点落入区间(0,1)内属于( d ).a.必然事件 b.不可能事件 c.随机事件 d.无法确定

计算题

1..袋中有3个红球,3个白球, 袋中有4个红球,6个白球,若从每一袋中各随机摸一球,则它们颜色相同的概率是_________. 2.1个口袋中装有2只白球(不同)和1只黑球,从中任取2个球.(1“)取到黑球”有________种结果,其概率是________;
(2)“取到白球”有________种结果,其概率是________;

3. 对某电视机厂生产的电视机进行抽样检测的数据如下:
抽取台数 50 100 200 300 500 1000 优等品数 40 92 192 285 478 954 优等品频率

(1)计算表中优等品的各个频率;
(2)该厂生产的电视机优等品的概率是多少?

六.小结:

1.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及频率的稳定性.(对立统一) 2.随机事件的概率的统计定义:随机事件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大量的试验时,呈现规律性,

且频率总是接近于常数p(a),称p(a)为事件的概率. 3.随机事件概率的性质:0≤p(a)≤1.

七.教学反思

本课主要让学生能够通过抛掷硬币的实验,获得正面向上的频率,知道大量重复实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率的估计值。在具体情境中了解概率的意义,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认识概率是描述不确定现象规律的数学模型,发展随机观念。具体的方法应用图表以及多媒体等工具,逐步认识到随机现象的规律性;
体会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并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交流中获益。

概率研究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这里既有随机性,更有规律性,这是学生理解的重点与难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节课就从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抛掷硬币入手,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在相同条件下重复进行试验,在实践过程中形成对随机事件的随机性以及随机性中表现出的规律性的直接感知,从而形成对概念的正确理解。在课堂上学生们做实验十分积极,基本上完成了我的预先设想。比如在事件的分析中,因为比较简单,学生易于接受,回答问题积极踊跃,在做实验中,有做的,有记录的,分工合作,有条不紊,热闹而不混乱,回答实验结果时,大胆仔细,数据到位,在总结规律时,也能踊跃发言,各抒己见,思虑很敏捷,说明学生真的在认真思考问题。总之,效果明显。但是在具体的问题上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学生们做的实验结果并没有在1/2左右徘徊,有的组差距还比较大;
因为时间问题,实验做的并不很仔细,对实验的分析没有想设计中那么完美等等.教完之后,很多想法。我想下次如果再上这节课时,将给学生更多时间,让学生们更充分的融会到自由学习,自主思考,交流合作中提炼结果的学习氛围中。

在课堂上也有不如意的地方,这需要以后教学中改进。

新课改下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张星,薛永红

教学设计的优劣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实施高中数学新课改的今天,怎样完成一个优秀的教学设计呢?我们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教学设计应有利于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传统的课堂设计,常常是“教师问,学生答,教师写,学生记,教师考,学生背。”在这样教学下,学生机械被动地学习,不能主动对话、沟通、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会逐渐褪去。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必需转变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以新的理念指导设计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习内容,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自动的、建构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设计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等方面,应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探究问题。

二、教学设计应注重初高中知识的衔接问题

初高中数学存在巨大差异,高中无论是知识的深度、难度和广度,还是能力的要求,都有一次大飞跃。由于大部分学生不适应这样的变化,又没有为此做好充分的准备,仍然按照初中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来学习高中数学知识,不能适应高中的数学教学,于是在学习能力有差异的情况下而出现了成绩分化,学习情绪急降。作为教师应特别关注此时的衔接,要充分了解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了哪些内容?要求到什么程度?哪些内容在高中阶段还要继续学习等等,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重视培养学生正确对待困难和挫折的良好心理素质,适应性能力,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阅读、归纳、总结,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思考、勇于钻研的意识。

三、教学设计应考虑到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

我校学生,大部分是居于中等及以下的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数学思想方法差,思维能力、运算能力较低,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践和创新意识能力更无须谈说。因此数学学习还处在比较被动的状态,存在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在:

1、学习懒散,不肯动脑;

2、不订计划,惯性运转;

3、忽视预习,坐等上课,寄希望老师讲解整个解题过程,依赖性较强,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不会听课,如像个速记员,边听边记,笔记是记了一大本,但问题也有一大堆;
有的则一字不记,只顾听讲;
有的学生只当听老师讲故事时来精神等等;

5、死记硬背,机械模仿,教师讲的听得懂,例题看得懂,就是书上的作业做不起;

6、不懂不问,一知半解;

7、不重基础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而对那些偏、难、怪题感兴趣,好高骛远,影响基础学习;

8、不重总结,轻视复习。因此教师需多花时间了解学生具体情况、学习状态,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进行指导,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课上与课下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统一指导与个别指导结合,促进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只有凭借着良好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以科学的眼光审视教材

高中数学新课程是具有厚实的数学专业和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水平的专家群体,经过深思熟虑、系统地分析教学的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来编写的。很多内容编排很好,我们应该尊重教材,但我们不应迷信教材,认请教材的思路与意图,理解教材中所蕴藏的知识、技能、情感与价值等层面上的内涵,同时也应该用批判的眼光去审视它,不迷信教材,在此基础上,要挖掘和超越教材,做到既忠实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结合本校、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创新出最适合自己所教学生的题目,启发、诱导学生进行深入的体验和感悟,真正做到“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

五、教学设计应注重新课的导入与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适时、适度地引出新课题,创设出最佳的教学气氛,引起学生对本课题的兴趣。

常用的课题导入的几种类型有 1.创设生产生活化情境导入课题 2.讲故事引入课题。

3.设置悬念,以疑激趣引入课题

4.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发展成新知识再引入课题 5.由习题、试题引出来的研究性课题 6.通过类比发现新知识引入课题

六、教学设计应注重从学生的角度进行教学反思

教学行为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受益,教得好是为了促进学得好。在讲习题时,当我们向学生介绍一些精巧奇妙的解法时,特别是一些奇思妙解时,学生表面上听懂了,但当他自己解题时却茫然失措。

我们教师在备课时把要讲的问题设计的十分精巧,连板书都设计好了,表面上看天衣无缝,其实,任何人都会遭遇失败,教师把自己思维过程中失败的部分隐瞒了,最有意义,最有启发的东西抽掉了,学生除了赞叹我们教师的高超的解题能力以外,又有什么收获呢?所以贝尔纳说“构成我们学习上最大障碍的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 大数学家希尔伯特的老师富士在讲课时就常把自己置于困境中,并再现自己从中走出来的过程,让学生看到老师的真实思维过程是怎样的。人的能力只有在逆境中才能得到最好的锻炼。经常去问问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感受,借助学生的眼睛看一看自己的教学行为,是促进教学的必要手段。

《再别康桥》的教学设计

《再别康桥》在历年教师考试里经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学员经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读环节如何进行提问,对于某些现代诗歌的知识也不知道如何进行讲解,所以中公教师为大家准备了关于《再别康桥》的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优化自己的试讲内容,以防于未然: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小组合作探讨,掌握学习现代诗歌的方法,锻炼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产生对文学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感受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

【难点】

体会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设置情境法。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激发兴趣

播放康桥的图片,并顺势导入新课《再别康桥》。

(二)知人论世,整体感知 1.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2.教师配乐范读全文,同学听读,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学生理解生字词,体会语气。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指导学生如何断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调以及主要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三)深入研读,体会情感

学生按语文兴趣小组分组讨论PPT展示的问题串,10分钟时间后,指名学生具体分析问题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写的选择上独具特色,请同学们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别是哪些? 2.为什么不说杨柳,绿柳而要说金柳? 3.作者是怎样描写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处,诗人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的狂态终未成就,那又是为什么呢? (四)拓展延伸,发散思维

自古写离别诗之作可以说是数不胜数,大家比较熟悉的还记得有哪些诗词? (五)小结作业,巩固提高 1.师生共同总结。

2.举办诗朗诵比赛。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组第2课《诗两首》的第二篇,诗歌记下了诗人1982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学生之前也有学习过一些现代诗歌,对于鉴赏现代诗歌有一定的基础,但是仍需要老师进一步的指导和引领,所以,在深入研读的环节我会设置一系列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问题,旨在引领学生解决本堂课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并且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进行小组讨论,锻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并且引导他们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方法。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一、版本:中图版 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内容:第三单元 细胞的新陈代谢 第二章 细胞的能量的来源与转变 第2节酶在代谢中的作用(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要求高中生物应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从之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在这样理念的促进下,“引导──探究” 发现式教学法应运而生。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就是“引导──探究”式学习过程。它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知识,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该内容以第1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的知识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谢的学习”,能够更好地理解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过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说明酶在代谢中的作用 (Ⅰ)。

(2)技能目标:能够完成相应的实验设计,按所设计的实验方案和步骤,正确完成相关的实验操作。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Ⅱ)。

(3)情感目标:①评价自己的实验结果,②参与交流。

3.过程与方法

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理解酶作为催化剂的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利用PPT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理解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

4.确定教学重、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酶的作用。

[解决方法]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入酶的学习。通过生活资料分析得出酶的作用。我们熟悉的化学无机催化剂可以加快化学反应,但是需要高温、高压等条件。而在人体内,大约每分钟要发生几百万次的化学反应,这么多的化学反应之所以能在常温、常压下进行,完全是因为酶的作用,酶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在化学反应中是怎样起作用的?

教学难点: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解决方法] ①利用PPT上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②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感悟酶作为催化剂特点,及控制变量的方法。

五、设计思路

利用学生对无机催化剂的知识基础切入,引导学生进入新课学习。既然学生们知道无机催化剂的作用,就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酶的催化作用与无机催化剂的差别。然后通过过氧化氢酶的实验来让学生理解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一般思路,得出的结果。教师利用PPT的方法直接给出更加形象生动,容易理解。

要求学生记住探究实验实验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对照原则、等量原则。以及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对照实验等概念,再通过对实验中自变量改变训练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如何控制变量。

学生通过亲身感知酶的作用,顺理成章引入酶在化学反应中能够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知识点。利用PPT中形象、直观的图解和文字说明以及绘制“没有催化剂、无机催化剂、酶的催化效率曲线”的比较,进一步让学生明确催化剂可降低化学反应的活化能(酶催化作用更加显著)。

六、教学用具:ppt幻灯片、实验材料

七、教学过程遇到问题及解决方法:

1.学生对酶的概念掌握的不是很好,注意教学时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如活细胞产生(交代来源)、具有催化功能(只有一个作用)、生物大分子(蛋白质或RNA)。

2.酶的催化特点:高效性、专一性和作用条件的温和性。学生学习时,容易将第三个特点忘记,需要强调。

3.酶的作用机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学生接触这个概念时,化学中活化能的概念还未给出,所以接受起来很困难。注意讲授过程结合PPT上形象的漫画图及动态图说明酶的作用机理。

4.过氧化氢酶实验虽然简单,但是却能很好地证明酶的高效性,在讲述实验的过程中同时引入探究实验的设计原则和一般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探究实验的实际应用案例。注意可以同时让学生自己设计证明酶的专一性及作用条件的探究实验,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高中数学教学设计

高中体育教学设计

高中教学设计方案

高中雷雨教学设计

高中教学设计与反思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