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导游词
【篇1:桐城文庙导游词】
桐城文庙导游词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
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material)。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篇2:桐城文庙导游词】
桐城文庙——六尺巷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迎江寺风景区,我是来自安徽省旅行社的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可以为各位提供讲解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把美丽介绍给大家,把欢乐传递给大家。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迎江寺之旅吧!
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桐城自古名人辈出,唐宋两代的有曹松、李公麟,明清时期又有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更值得一提的是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文派,前后雄霸文坛近300年。近代又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和桐城文化密切相关的桐城文庙。首先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文庙吧!文庙又叫孔庙,它是一座“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重建,距今已有700年历史了,现在保留的文庙是其核心建筑,主要有大成殿、门楼,并配有文昌祠、泮池、泮桥等建筑。
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庙,感受一下她的文化魅力吧。进了文庙大门,眼前的便是棂星门,棂星门是用汉白玉建成的四柱三门式建筑,柱身是方形的,下有“扇形”撑石,造型简朴典雅。棂星是传说中的谷神,汉高祖命祭天要先祭棂星,以祈求五谷丰登,宋时将棂星门移到孔庙,意为以尊天之礼尊孔。
穿过棂星门,走过泮桥,我们现在到达了大成殿,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堪称皖中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大成殿之冠。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这些塑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跟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孔子塑像媲美呢!
好了,接下来一个小时时间留给您,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进殿或进展览馆参观,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在文庙门前集合,随后我们会驱车前往下一个景点:六尺巷。
各位朋友,眼前这条100多米长,两米多宽的小巷就是著名的“六尺巷”了。不知道,大家对“六尺巷”的故事了解多少呢?说到张英大家也许不太熟,但他的儿子张延玉,雍正年间的重臣,大家可能就熟悉一点了吧,历史上他们被称为“父子宰相”。张家的住宅旁有块空地,当年隔壁吴家在翻修房子的时侯
想将院墙向外扩张,把这块空地占了。张家人因为这事和吴家吵了起来,家人就写信给张英请他出面处理。说到底呢,就是希望张英能够以权势摆平吴家。张英看了信后立刻回复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简单,咱们家让一步,事情不就了结了嘛,张家人收到信后,感慨良多,于是就主动往自家这边让了三尺。吴家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再修墙。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如今我们踩着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听着几百年前那个和谐礼让的故事,是不是也有一番感触呢?
好了,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了,感谢大家的一路合作与支持,途中服务有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也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桐城游玩,小王我也很乐意再为大家导游。最后预祝各位一路顺风。
【篇3:安徽—安庆—桐城文庙导游词】
桐城文庙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桐城文庙——六尺巷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迎江寺风景区,我是来自安徽省旅行社的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可以为各位提供讲解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把美丽介绍给大家,把欢乐传递给大家。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迎江寺之旅吧!
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桐城自古名人辈出,唐宋两代的有曹松、李公麟,明清时期又有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更值得一提的是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文派,前后雄霸文坛近300年。近代又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和桐城文化密切相关的桐城文庙。首先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文庙吧!文庙又叫孔庙,它是一座“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重建,距今已有700年历史了,现在保留的文庙是其核心建筑,主要有大成殿、门楼,并配有文昌祠、泮池、泮桥等建筑。
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庙,感受一下她的文化魅力吧。进了文庙大门,眼前的便是棂星门,棂星门是用汉白玉建成的四柱三门式建筑,柱身是方形的,下有“扇形”撑石,造型简朴典雅。棂星是传说中的谷神,汉高祖命祭天要先祭棂星,以祈求五谷丰登,宋时将棂星门移到孔庙,意为以尊天之礼尊孔。
穿过棂星门,走过泮桥,我们现在到达了大成殿,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堪称皖中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大成殿之冠。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这些塑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跟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孔子塑像媲美呢!
好了,接下来一个小时时间留给您,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进殿或进展览馆参观,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在文庙门前集合,随后我们会驱车前往下一个景点:六尺巷。
各位朋友,眼前这条100多米长,两米多宽的小巷就是著名的“六尺巷”了。不知道,大家对“六尺巷”的故事了解多少呢?说到张英大家也许不太熟,但他的儿子张延玉,雍正年间的重臣,大家可能就熟悉一点了吧,历史上他们被称为“父子宰相”。张家的住宅旁有块空地,当年隔壁吴家在翻修房子的时侯想将院墙向外扩张,把这块空地占了。张家人因为这事和吴家吵了起来,家人就写信给张英请他出面处理。说到底呢,就是希望张英能够以权势摆平吴家。张英看了信后立刻回复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简单,咱们家让一步,事情不就了结了嘛,张家人收到信后,感慨良多,于是就主动往自家这边让了三尺。吴家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再修墙。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如今我们踩着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听着几百年前那个和谐礼让的故事,是不是也有一番感触呢?
好了,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了,感谢大家的一路合作与支持,途中服务有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也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桐城游玩,小王我也很乐意再为大家导游。最后预祝各位一路顺风。
桐城文庙——六尺巷
朋友们,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迎江寺风景区,我是来自安徽省旅行社的王萍,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荣幸可以为各位提供讲解服务,希望通过我的讲解,能够把美丽介绍给大家,把欢乐传递给大家。话不多说,让我们开始今天的迎江寺之旅吧!
桐城是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桐城自古名人辈出,唐宋两代的有曹松、李公麟,明清时期又有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更值得一提的是以方苞、刘大魁、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文派,前后雄霸文坛近300年。近代又有美学宗师朱光潜,以严凤英为代表的一代黄梅戏表演艺术家。
现在我们的位置是和桐城文化密切相关的桐城文庙。首先让我为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文庙吧!文庙又叫孔庙,它是一座“庙学合一”的文教活动场所。始建于元代,清同治年间重建,距今已有700年历史了,现在保留的文庙是其核心建筑,主要有大成殿、门楼,并配有文昌祠、泮池、泮桥等建筑。
接下来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庙,感受一下她的文化魅力吧。进了文庙大门,眼前的便是棂星门,棂星门是用汉白玉建成的四柱三门式建筑,柱身是方形的,下有“扇形”撑石,造型简朴典雅。棂星是传说中的谷神,汉高祖命祭天要先祭棂星,以祈求五谷丰登,宋时将棂星门移到孔庙,意为以尊天之礼尊孔。
穿过棂星门,走过泮桥,我们现在到达了大成殿,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堪称皖中乃至整个江南地区的大成殿之冠。进入大成殿,眼前的孔子“四配”及“十二哲”的泥彩塑像,这些塑像,神形兼备,栩栩如生,甚至可以跟山东曲阜孔庙里的孔子塑像媲美呢!
好了,接下来一个小时时间留给您,您可以凭自己的兴趣进殿或进展览馆参观,一个小时以后,我们在文庙门前集合,随后我们会驱车前往下一个景点:六尺巷。
各位朋友,眼前这条100多米长,两米多宽的小巷就是著名的“六尺巷”了。不知道,大家对“六尺巷”的故事了解多少呢?说到张英大家也许不太熟,但他的儿子张延玉,雍正年间的重臣,大家可能就熟悉一点了吧,历史上他们被称为“父子宰相”。张家的住宅旁有块空地,当年隔壁吴家在翻修房子的时侯
想将院墙向外扩张,把这块空地占了。张家人因为这事和吴家吵了起来,家人就写信给张英请他出面处理。说到底呢,就是希望张英能够以权势摆平吴家。张英看了信后立刻回复道:“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意思很简单,咱们家让一步,事情不就了结了嘛,张家人收到信后,感慨良多,于是就主动往自家这边让了三尺。吴家得知此事后深受感动,也向后退了三尺再修墙。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六尺巷。如今我们踩着由鹅卵石铺成的小路,听着几百年前那个和谐礼让的故事,是不是也有一番感触呢?
好了,今天的游览即将结束了,感谢大家的一路合作与支持,途中服务有不周的地方,请大家多多包涵,也欢迎大家下次再来桐城游玩,小王我也很乐意再为大家导游。最后预祝各位一路顺风。篇2:安徽—安庆—桐城文庙导游词
桐城文庙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桐城文庙导游词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
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material)。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桐城,系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春秋为桐子国,唐至德初建县制。古县文化名于宋,崛起于明,鼎盛于清,尤以“桐城派”古文著称天下。远古祖先曾在这里留下各种历史见证的,历代名人、桐城派代表人物均留有丰富的遗存。古建筑更加灿灿明珠,烘初这座古城的风采。在众多的古建筑中,桐城文庙超群绝伦,光彩夺目。
桐城文庙为明清以来当地祭孔的礼制性建筑群,雄居县城中心,面临广场,正对繁华街区和平路,名人故居集中的老街三面环拥,如众星拱月。据《安庆府志》、《桐城县志》,文庙原在县城东郊外,始建于元延佑初年(公元1314年),元末毁于兵火。明洪武初移建于今址。后因屡遭兵火与风雨侵蚀,明清两代修葺19次。虽然迭经废兴,而今还其原貌,整修一新的文庙,仍然格局堂皇、古朴典雅。
文庙建筑群以大成殿为中心,以南北中心线为对称轴。主要建筑有门楼、宫墙、泮池、泮桥(又名状元桥)、大成门、崇圣祠、土神祠、东西长庑等。占地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主次建筑,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好似一组凝固的优美乐章。门楼正鎏金“文庙”二字,系赵朴初先生题书。
主体建筑大成殿,面对月台,前眺大成门和门楼,两侧接东西长庑,檐廊回绕,院落开阔,中铺石板,为晋谒通道。大殿面阔5间,进深3间,建筑风格具明清特色,兼有辽金遗风,是古建筑研究的珍贵立体资料。
通观文庙建筑群,不仅石坊冲天,飞檐凌空,气势宏伟,还有许多造型优美、精巧细致的砖刻、木雕、汉白玉雕,仅文庙门楼就有镂空木雕、浮雕60多处,“孔子生平故事”、“渔樵耕读”、“魁星点斗”、“独占鳌头”等图案,逼真传神,生动有趣。
#合肥市导游词 ·包公祠导游词 ·七星潭导游词
文庙内设有桐城县博物馆,馆藏文物从新石器到宋瓷,从李公麟的画到方以智的书,从雍正御赐保和殿大学士张廷玉的虎铜印到乾隆御题碧玉铭文板指,总计1245件,其中一级文物24件,二级文物125件,还有多件难得的稀世珍宝。
桐庐导游词
桐庐县,镶嵌在浙西北的翡翠,撒落在富春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桐庐自225年置县,至今已有1770余年历史。境内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7个镇、4个乡、2个街道,人口40万,隶属杭州市管辖,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桐庐系多山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平均气温16摄氏度,自然景观多姿多彩。
桐庐历来是文人雅士邀游吟诗之地。自南北朝至清代,曾有一千位名贤高蹈之士,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著佳作。桐庐的山山水水,已与历史、文化、传说融为一体。
春秋战国时,桐庐先属吴、越,后属楚,秦始皇时,今富阳、桐庐。建德均为富春县。三国吴孙权黄武四年(225年),富春县分出相溪乡置桐庐县,属吴郡。这是桐庐建县之始。
桐庐自建县后,历经南宋、齐、梁、陈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桐庐县并入钱塘县,属杭州。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复置桐庐县,属睦州。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睦州为严州府。元代属建德路。明清两代称严州府,桐庐、分水均属严州府。民国成立后,废府设道,桐庐、分水属金华道。1927年废除道制后直属浙江省。1949年4一5月两县解放。1958年分水县并入桐庐,1960年5月起隶属于杭州市。
桐庐在历史上曾三迁县治。建县初县治设于今漏港滩附近。仁寿二年复置桐庐县时,新县址设于“桐江西山庄”,在今俞赵附近。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又将县治迁至桐溪边,即今旧县址;
后因旧县址低洼易涝,交通不便,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迁至江口,即今桐庐镇。
关于县名由来,说法有三:《元和郡县志》说,国居地桐溪而得名;
《太平震宇记》中说,桐溪有颗大桐树,枝多叶茂。树冠大,遮住数亩土地,远望似庐,故得桐庐之名;
据《方舆胜览》载:“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如今以第三种说法较多。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从人间天堂“杭州”再向西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水绿如铺,铺出了潇潇洒洒美桐庐。桐庐,处处是山水诗,寸寸是写意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令人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桐庐,是华东浙江省内富春江上的一个县份,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的中心地段。境内,山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古迹悠悠,胜迹处处。“潇洒桐庐郡”、“流水带花香”便是流传了千万年的吟咏。从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到20世纪初的清末,就有1003名诗人到此盘桓后留下过2000多首诗。可它沉寂了漫长的岁月,直到1979年,因瑶琳仙境重被发现,“忽然洞开新世界,不尽宾客结伴来”,名声大噪。继而又修复建设了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药祖圣地桐君山风景区,成为浙西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以上。198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桐庐—中国县级旅游之冠》的文章,轰动了全国,震惊了旅游界同行。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在全国兴起,竞争进入“战国时代”,桐庐又适时推出了度假休闲的旅游精品,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目溪竹筏漂流、富春江钓鱼岛、红灯笼乡村家园、外婆家。这些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拓展和兴立,桐庐再度掀起了新一轮旅游高潮,人口仅38万的山区县,依然保持着每年接待游客人次超250万的记录,在中国县级旅游史上创造了长盛不衰的旅游奇迹。
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桐庐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桐庐镇为中心,以富春江、天目溪为纽带的瑶琳仙境和富春江两大旅游板块,各具特色的20余个游览区域格局,呈现了绚美健康有趣的层次,更使桐庐显其“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的魅力。那些久居地平线上,想去看看地下幻境的游人,便涌向瑶琳仙境;
文化沉积厚实的游人则更多去钓台、富春江小三峡,既沉清吮新,又发现古之幽清;
住厌了城市蜗居的游人,乐于去天目溪,或乘竹筏,或乘皮筏漂流,再去临江的小桥流水外婆家漫步,红灯笼小木屋、大奇山蒙古包小住,看那里的民族文化、传统美德、风土人情、乡风民俗,采采花、打打牌、聊聊天,将整个身心溶进大自然的怀抱中,以享天趣。而到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餐霞饮露、套鸭圈偶,又走索桥、步栈道、跋山涉水,更是厌倦了喧嚣的都市年青人的追寻;
老年人登临不高却隽秀、而有两江入怀的桐君山,在那里茗品清赏两岸“青螺”,再悟桐君老人济世风范,于身于心都是恰好的消遣,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神韵和意境。
跨入新世纪,桐庐旅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旅游意识、规划意识、精品意识,不断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借杭州旅游西进的东风,打响“千岛西湖一肩挑,富春山水潇洒游”的旅游品牌,构筑大旅游格局,做大做深桐庐山水洞文章。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战略,进一步从旅游业的地方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政策方面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动员和鼓励全社会的力量,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大投入,使桐庐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迈进!明天的桐庐旅游一定会在大潮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游不完的富春江山水,道不尽的潇洒美桐庐。朋友,潇洒桐庐欢迎您!富春山水拥抱您! 桐庐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不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农业、水产资源也很丰富。主要特产有茶叶、蜂蜜、黄花菜、萸肉、水果等,富春江、天目溪两江水产丰富,鲥鱼、子陵鱼属名贵水产,现已罕见。主要有白鱼、鳊鱼、石斑鱼、船丁鱼、蟹、虾等水产品。
桐庐茶叶蜚海内外,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西扬、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而不及桐庐”,“天尊贡芽”在南宋时已为贡品。
“雪水云绿”茶,产于常年的云雾氤氲的新合乡,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7年重新创制,形若莲花,色泽嫩绿,清香高锐,滋味鲜醇,甘冽生津。1991年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荣获“文化名茶”奖,在省级名茶评比中获第一名,取得省级名茶证书。
“天尊贡芽”茶,产于海拔千米、层峦叠嶂的歌舞乡天尊岩一带。每斤茶叶有嫩芽2。6万颗,形似寿眉,秀丽绿润,香气清高持久,滋味生醇。1985年以来,该茶多次在省市级名茶评比中获省一类名茶和省名茶称号。1991年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荣获“名茶新秀奖”,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于1986年8月来桐品尝“天尊贡芽”茶后,即兴挥毫写下“瑶琳钓台客欢游,品尝贡芽神更幽。气味清香别有格,名茶四美永传流。”的赞句。
“五云曲毫”茶,产于百江乡的高山之中,是1988年新创制的名茶。198
9、1991年两度评上省一类名茶。该茶外形细紧卷曲,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持久,味爽回甘,叶底绿明。1991年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获得“名茶新秀”奖。
桐庐盛产蜂蜜,年产商品蜜 吨。蜂蜜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和种类繁多的无机盐、有机酸、消化酶及维生素,是人们喜爱的“天然食品”,主要产品有蜂皇浆、蜂蜡、花粉等。中医学了用作补中、润燥药,主治便秘、咳嗽等症,为家庭常备良药。利用花粉为原材料的“葆尔春”皇奖花粉营养液曾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丝绸是桐庐县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有白厂丝、绸缎、软缎被面、衣料、真丝针织衣裤等。其中丝绸时装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萸肉为山茱萸果实,经加工去核、烘干而成的一味名贵中药,有补肾、固精、敛汗等功效,适用于耳鸣眩晕、腰膝疲软、盗汗小便频争、月经过多等症,是桐庐外贸出口产品之一。
此外,桐庐水果品种丰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时鲜水果,主要有杨梅、水蜜桃、青梅、白梨、红心李、青枣、樱桃、板栗、山核桃、枇杷、石榴、草莓等。
桐庐导游词
桐庐县,镶嵌在浙西北的翡翠,撒落在富春江畔的一颗璀璨明珠!
桐庐自225年置县,至今已有1770余年历史。境内总面积1825平方公里,辖7个镇、4个乡、2个街道,人口40万,隶属杭州市管辖,是国务院批准的对外开放县。桐庐系多山丘陵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平均降雨量1450毫米,平均气温16摄氏度,自然景观多姿多彩。
桐庐历来是文人雅士邀游吟诗之地。自南北朝至清代,曾有一千位名贤高蹈之士,在这里留下了脍炙人口的名著佳作。桐庐的山山水水,已与历史、文化、传说融为一体。
春秋战国时,桐庐先属吴、越,后属楚,秦始皇时,今富阳、桐庐。建德均为富春县。三国吴孙权黄武四年(225年),富春县分出相溪乡置桐庐县,属吴郡。这是桐庐建县之始。
桐庐自建县后,历经南宋、齐、梁、陈不变。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桐庐县并入钱塘县,属杭州。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复置桐庐县,属睦州。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睦州为严州府。元代属建德路。明清两代称严州府,桐庐、分水均属严州府。民国成立后,废府设道,桐庐、分水属金华道。1927年废除道制后直属浙江省。1949年4一5月两县解放。1958年分水县并入桐庐,1960年5月起隶属于杭州市。
桐庐在历史上曾三迁县治。建县初县治设于今漏港滩附近。仁寿二年复置桐庐县时,新县址设于“桐江西山庄”,在今俞赵附近。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又将县治迁至桐溪边,即今旧县址;
后因旧县址低洼易涝,交通不便,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迁至江口,即今桐庐镇。
关于县名由来,说法有三:《元和郡县志》说,国居地桐溪而得名;
《太平震宇记》中说,桐溪有颗大桐树,枝多叶茂。树冠大,遮住数亩土地,远望似庐,故得桐庐之名;
据《方舆胜览》载:“有人采药结庐桐木下,人问其姓,指桐木示之,因山名桐君,郡曰桐庐。”如今以第三种说法较多。
人们常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可是,你曾否想过,只要你从人间天堂“杭州”再向西跨出一步,你一定会惊奇地发现,有一条秀绝人寰的富春江,如绿色的飘带萦绕徜徉在同样青翠的群山间,水绿如铺,铺出了潇潇洒洒美桐庐。桐庐,处处是山水诗,寸寸是写意画,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多少诗篇、多少画卷、多少令人脍炙人口的美丽传说。
桐庐,是华东浙江省内富春江上的一个县份,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富春江—新安江—千岛湖”的中心地段。境内,山水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古迹悠悠,胜迹处处。“潇洒桐庐郡”、“流水带花香”便是流传了千万年的吟咏。从1600多年前的南北朝到20世纪初的清末,就有1003名诗人到此盘桓后留下过2000多首诗。可它沉寂了漫长的岁月,直到1979年,因瑶琳仙境重被发现,“忽然洞开新世界,不尽宾客结伴来”,名声大噪。继而又修复建设了东汉古迹严子陵钓台、药祖圣地桐君山风景区,成为浙西黄金旅游线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每年接待中外游客150多万人次以上。1989年4月13日《人民日报》曾发表题为《桐庐—中国县级旅游之冠》的文章,轰动了全国,震惊了旅游界同行。跨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旅游业在全国兴起,竞争进入“战国时代”,桐庐又适时推出了度假休闲的旅游精品,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目溪竹筏漂流、富春江钓鱼岛、红灯笼乡村家园、外婆家。这些人文与自然景观的拓展和兴立,桐庐再度掀起了新一轮旅游高潮,人口仅38万的山区县,依然保持着每年接待游客人次超250万的记录,在中国县级旅游史上创造了长盛不衰的旅游奇迹。
经过20多年的苦心经营,桐庐旅游已基本形成了以桐庐镇为中心,以富春江、天目溪为纽带的瑶琳仙境和富春江两大旅游板块,各具特色的20余个游览区域格局,呈现了绚美健康有趣的层次,更使桐庐显其“钱塘江尽到桐庐,水碧山青画不如”的魅力。那些久居地平线上,想去看看地下幻境的游人,便涌向瑶琳仙境;
文化沉积厚实的游人则更多去钓台、富春江小三峡,既沉清吮新,又发现古之幽清;
住厌了城市蜗居的游人,乐于去天目溪,或乘竹筏,或乘皮筏漂流,再去临江的小桥流水外婆家漫步,红灯笼小木屋、大奇山蒙古包小住,看那里的民族文化、传统美德、风土人情、乡风民俗,采采花、打打牌、聊聊天,将整个身心溶进大自然的怀抱中,以享天趣。而到大奇山国家森林公园餐霞饮露、套鸭圈偶,又走索桥、步栈道、跋山涉水,更是厌倦了喧嚣的都市年青人的追寻;
老年人登临不高却隽秀、而有两江入怀的桐君山,在那里茗品清赏两岸“青螺”,再悟桐君老人济世风范,于身于心都是恰好的消遣,有着城市无法比拟的神韵和意境。
跨入新世纪,桐庐旅游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依托资源优势,进一步强化旅游意识、规划意识、精品意识,不断完善多元化投资体系,借杭州旅游西进的东风,打响“千岛西湖一肩挑,富春山水潇洒游”的旅游品牌,构筑大旅游格局,做大做深桐庐山水洞文章。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型的战略,进一步从旅游业的地方法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发展政策方面改善投资环境,积极动员和鼓励全社会的力量,多层次、全方位地加大投入,使桐庐从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的目标迈进!明天的桐庐旅游一定会在大潮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游不完的富春江山水,道不尽的潇洒美桐庐。朋友,潇洒桐庐欢迎您!富春山水拥抱您! 桐庐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不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农业、水产资源也很丰富。主要特产有茶叶、蜂蜜、黄花菜、萸肉、水果等,富春江、天目溪两江水产丰富,鲥鱼、子陵鱼属名贵水产,现已罕见。主要有白鱼、鳊鱼、石斑鱼、船丁鱼、蟹、虾等水产品。
桐庐茶叶蜚海内外,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西扬、武昌、庐江、晋陵好茗而不及桐庐”,“天尊贡芽”在南宋时已为贡品。
“雪水云绿”茶,产于常年的云雾氤氲的新合乡,1915年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金奖。1987年重新创制,形若莲花,色泽嫩绿,清香高锐,滋味鲜醇,甘冽生津。1991年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荣获“文化名茶”奖,在省级名茶评比中获第一名,取得省级名茶证书。
“天尊贡芽”茶,产于海拔千米、层峦叠嶂的歌舞乡天尊岩一带。每斤茶叶有嫩芽2。6万颗,形似寿眉,秀丽绿润,香气清高持久,滋味生醇。1985年以来,该茶多次在省市级名茶评比中获省一类名茶和省名茶称号。1991年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荣获“名茶新秀奖”,当代著名茶学家庄晚芳教授于1986年8月来桐品尝“天尊贡芽”茶后,即兴挥毫写下“瑶琳钓台客欢游,品尝贡芽神更幽。气味清香别有格,名茶四美永传流。”的赞句。
“五云曲毫”茶,产于百江乡的高山之中,是1988年新创制的名茶。1989、1991年两度评上省一类名茶。该茶外形细紧卷曲,翠绿显毫,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持久,味爽回甘,叶底绿明。1991年首届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获得“名茶新秀”奖。
桐庐盛产蜂蜜,年产商品蜜 吨。蜂蜜含有丰富的葡萄糖、果糖和种类繁多的无机盐、有机酸、消化酶及维生素,是人们喜爱的“天然食品”,主要产品有蜂皇浆、蜂蜡、花粉等。中医学了用作补中、润燥药,主治便秘、咳嗽等症,为家庭常备良药。利用花粉为原材料的“葆尔春”皇奖花粉营养液曾获农业部优质产品称号。
丝绸是桐庐县工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产品有白厂丝、绸缎、软缎被面、衣料、真丝针织衣裤等。其中丝绸时装远销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
萸肉为山茱萸果实,经加工去核、烘干而成的一味名贵中药,有补肾、固精、敛汗等功效,适用于耳鸣眩晕、腰膝疲软、盗汗小便频争、月经过多等症,是桐庐外贸出口产品之一。
此外,桐庐水果品种丰富,一年四季都有不同的时鲜水果,主要有杨梅、水蜜桃、青梅、白梨、红心李、青枣、樱桃、板栗、山核桃、枇杷、石榴、草莓等。
桐庐导游词
游长城导游词
三国城导游词
写长城导游词
长城导游词200字
相关热词搜索: 桐城 导游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