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旅游业是我国的朝阳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分析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特点,并结合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形势,构建一套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措施。
关键词: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F592.0 文献标识码:A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ourism
XIE Shou-hong,YANG Hong-xia
(Business School ,Southern Yangtze University, Wuxi 214122,China)
Abstract:Tourism is one of the fastest-developing industries and new economic growth point in China. It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nation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puts forward the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and building harmonious society. It proposes some measures to further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Key words: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View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harmonious society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为现代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经济活动之一。旅游业已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产业,并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经济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旅游对整个社会经济的促进和带动作用日益突出,旅游业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中国旅游业的综合实力已位居世界第五,并将在未来20年内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旅游出境国。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当今世界最科学、最广为人们接受的发展理论,研究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对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
旅游业是当今各国大力发展的产业,是可持续社会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对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依赖以及对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又使它必须与自然和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993年,世界旅游组织对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做出如下定义:“在维护文化完整、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可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要求旅游业、旅游资源、人类生存环境三者的统一,以形成良性协调的发展模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通过旅游开发满足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在现实和长远目标中提高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活水准和生活质量;维护作为旅游发展之基本吸引要素的环境资源的质量;保持并提高旅游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维护公平的经营环境;满足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为旅游者提供高质量的旅游感受。总体来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生态可持续发展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指建立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以维护和保护整体的生物支撑系统,保护自然资源与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有效利用资源,从而形成旅游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与发展。它要求重视旅游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建设,重视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建立良好的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观和科学的环境保护标准,防止环境污染和破坏,并利用新技术来恢复和重建已经被污染的生态系统,通过保护和重建自然环境,为人类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和环境提供基础条件。
(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求不仅重视经济数量的有效增长,更应重视质量的提高,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优化配置,增加效益。从生态经济学角度看,经济的传统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是明显不同的,前者主要强调高速度、高效率甚至高消费的工业化、城市化走向,而后者主要强调发展持续均衡的生态经济,坚决杜绝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方式来实现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社会可持续发展
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内和国际的社会稳定发展,是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综合体现,也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因为可持续发展是以不断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所以必须努力实现旅游发展过程中自然、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和谐统一,构建人类与自然生态同栖的社会共同体。只要社会在每一个时间段内都能保持资源、经济、社会同环境的协调,那么这个社会的发展就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一)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依据
1.可持续发展理论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这一历史性会议标志着全人类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共同追寻的目标。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思想、发展战略和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要造就一种可持续发展能力,保证整个社会具有长期的发展潜力,以此实现持续发展的目标[1];其内涵就是要在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协调,从而使社会的发展获得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观还强调机会、利益均等,正确处理好当前与未来、现代人与后代人的利益关系,即现代的发展不能对后代的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这些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涵义,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目标所在。同样,它们也适用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领域。
2.科学发展观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科学发展观符合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根据科学发展观,我们必须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为社会和谐创造雄厚的物质基础;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真正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到实现科学发展上来,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发展绝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该是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发展社会事业,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谐社会是指“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和谐社会首先表现为经济持续增长,人们生活逐步改善,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再到富裕型社会;从收入差距较大到收入差距逐步缩小;从存在大量失业人员到充分就业;从仍有部分地区、部分群众生活贫困到消灭贫困、共同富裕。其次,和谐社会表现为社会各阶层人们互相尊重,平等友爱,融洽和谐;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劳动、知识、人才、技术和资本都是创造物资财富的生产要素,无论是用哪种生产要素参加社会生产,都是对社会的贡献,都要受到尊重,都可获得收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诚信友爱、融洽相处的关系;社会成员之间、地区之间、部门之间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竞争,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技术进步,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综合国力[2]。此外,和谐社会还包括人自身的和谐,也就是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于旅游业这一具有明显跨行业性和公众参与性的行业来说,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不仅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要求。
(二)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
从旅游与环境的辨证关系来看,旅游业是最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领域之一。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是典型的粗放型模式,重开发、轻保护,甚至只开发、不保护,导致旅游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失调,旅游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如果不解决好这一问题,就会从根本上削弱旅游业的发展基础[3]。因此,在确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时应将旅游资源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兼顾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指标。
2.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建立在科学性基础上,指标的选择、指标权重系数的确定、数据的选取、计算与合成,必须以公认的科学理论为依据,能够科学、准确地反映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主要目标的实现程度。
3.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要求评价结果在时间上现状与过去可比,在空间上不同区域之间可比。通过时间上的比较,反映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轨迹;通过区际间的比较,反映各旅游区之间的优势与缺陷,以便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这就要求指标的统计口径、含义、适用范围在不同时段、不同区域要具有可比性。
4.可操作性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尽可能选取一些易于计算、容易取得并且能够很好地反映区域旅游系统实际情况的指标,使得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从而有可能在信息不完备的情况下对区域旅游系统做出最恰当的评价。
(三)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
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各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各个子系统内部也由多层次要素组成,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赖、相互关联的。所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指标呈现多层次多要素的体系结构,主要由3个层次构成: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目标层是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最终目标,用以衡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水平和程度;准则层包括资源环境、经济、社会三大子系统,囊括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三个方面内容;指标层是各子系统内最有代表性的要素指标,笔者共选取了28项指标(表1)。
1.资源环境子系统
资源和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吸纳经济活动废弃物的储存库和净化库,具有不可取代的生命支持功能。旅游业发展必须建立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之上,必须综合考虑旅游对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考虑旅游活动对当地文化遗产、文化传统的影响。对旅游业资源环境子系统的评价可以采用大气质量综合指数、地表水水质、区域环境噪声、地面清洁指数、生物多样性指数、旅游资源利用强度指数、风景损害程度指数、旅游区森林覆盖率、旅游规模与自然环境承载力的协调度等指标。
2.经济发展子系统
经济发展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旅游业为当地提供各种发展机遇,与当地经济有机结合,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最终提高旅游接待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旅游业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包括旅游接待人数、旅游总收入、人均旅游收入、旅游总收入占GDP比重、旅游投入与产出比例、旅游品牌知名度、旅游业带动系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平均客房出租率、旅游规模与区域经济承载力的协调度等。
3.社会发展子系统
社会发展子系统主要是评价旅游活动中人们发展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旅游者、旅游从业人员及旅游地居民的文化素质、价值观是否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其主要指标有旅游就业人员占当地人口比例、旅游从业人员基本素质、旅游者满意程度、旅游者重访率、旅游者停留时间、当地居民满意度、当地治安状况、游客规模与社区社会容量的协调度、游客与当地文化的协调度等。
三、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培养高素质的旅游专业人才
在国内旅游界曾一度流行“旅游业是低投入、高产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说法,影响着旅游开发决策者和建设者的思想。人们之所以会把旅游业看成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重要的一点是没有把旅游资源消耗尤其是环境资源的消耗纳入旅游成本之中,从而忽视或歪曲了旅游成本的构成,低估了旅游的成本水平,虚增了旅游新创造价值部分[4]。其实,旅游业是资源和环境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要培养高素质的决策人员、规划人才和管理人员,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和专业素养,提高其对资源环境的科学认识和对旅游活动过程的完整理解,才能引导现代旅游业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
(二)制定科学合理的旅游规划
旅游规划是对旅游业发展未来状态的科学设计,要使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必须有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多元化目标与旅游行业的跨行业特点和公众参与性,要求旅游发展规划必须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系统性原则出发,它不仅要求对旅游功能系统结构、要素结构进行综合设计,还要对其依存的社会、经济和环境系统进行综合考虑;既要考虑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保护,又要考虑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旅游客源市场的开拓,更要紧密结合所依托的区域或城市的总体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的配套发展,力求形成“大旅游”发展格局[5]。
(三)积极发展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一种与生态环境保护直接相关、以协调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关系为目标的旅游形式,是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式。生态旅游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的同时,寻求适宜的利润和环境资源价值的维护,通过约束旅游者和开发商的行为,使之共同分担维护景观资源价值的成本,从而使当地居民也成为生态旅游的直接受益者。生态旅游对环境的特殊要求,决定其对生态旅游资源要进行科学开发与管理,促使人们保持文化完整性、基本生态过程、生物多样化和生命维持系统,从而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从美学角度欣赏生态的需要,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四)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旅游区的资源环境管理涉及到《环境保护法》、《国土法》、《森林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法》、《水污染法》、《大气污染法》等相关的法律和法规,要整治旅游环境,就必须以这些法律法规为武器,坚决依法办事。与此同时,以旅游区、旅游业和旅游者为特殊对象的《旅游法》也应尽快制定和颁布。中国风景名胜区很多,环境一旦破坏,生态平衡就很难恢复。在开发旅游项目时,必须在当今环境保护和研究的最新水平上,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保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永续利用,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参考文献:
[1] 朱坚强,韩狄明.可持续发展概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2] 李翔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4(6):37-40.
[3] 王良健.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研究[J].旅游学刊,2001(1):67-70.
[4] 林卫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 (3):37-43.
[5] 李立华.论中国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策略[J].山地学报,2000(7):76-83.
(责任编辑:古 岩)
相关热词搜索: 旅游业 新时期 中国 可持续发展 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