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热身】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的诗作浩如烟海,相信你们平时积累不少古诗。能背背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设计意图:在悦耳的古筝声中,让学生走进诗的国度,感受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走进文本,走进江南乡村春末初夏时节之景,做好情感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
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
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1、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
指导“蚕”的书写;
(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能识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
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
一、二句 (课件出示
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给这首诗的
1、2句配上一幅画,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我准备用(
)画,因为
3、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ƒ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方法:想画面)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
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
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
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
5、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7、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那些声音?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古诗介入)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8、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10、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1、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披文入情”必须创设情境,以“意象”为中介想象意境。本教学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学习第
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4、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
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
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诗人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吗?他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熟读成诵,落实默写,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设计意图:音乐的熏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今表达的对照,再次使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
(唐)白居易 田园乐
(唐)王维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
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
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课外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
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
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一生无憾。
3、作业:
1)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
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热身】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的诗作浩如烟海,相信你们平时积累不少古诗。能背背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设计意图:在悦耳的古筝声中,让学生走进诗的国度,感受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走进文本,走进江南乡村春末初夏时节之景,做好情感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
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
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1、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
指导“蚕”的书写;
(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能识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
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给这首诗的1、2句配上一幅画,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我准备用( )画,因为 3、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方法:想画面)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
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
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
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
5、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7、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那些声音?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古诗介入)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8、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10、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1、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披文入情”必须创设情境,以“意象”为中介想象意境。本教学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4、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
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
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诗人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吗?他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熟读成诵,落实默写,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设计意图:音乐的熏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今表达的对照,再次使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 (唐)白居易 田园乐 (唐)王维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
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
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课外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
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
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一生无憾。
3、作业:
1)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
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四年级下册第六组围绕“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专题的《古诗词三首》的一首古诗。诗人翁卷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末初夏时节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初步具备了借助注释了解诗意的能力,但只是流于字面的背诵。作为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挖掘教材的深度,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设计理念】
1、语文课堂应该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舞台。古诗是民族精神、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古诗教学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这种文化,潜心学文,会心涵咏,熟读精思,切己体察,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
2、在语文实践过程中注重发挥教材的“例子”功能。强调学习方法的巩固、迁移,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能力,最终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3、感悟古诗,不在诗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只有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引领学生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正确读写生字“蚕桑”,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注释理解诗的大意,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古诗文的基本方法,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 2、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强化学法,自学能力。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前热身】
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文化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的诗作浩如烟海,相信你们平时积累不少古诗。能背背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吗?
[设计意图:在悦耳的古筝声中,让学生走进诗的国度,感受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为走进文本,走进江南乡村春末初夏时节之景,做好情感的铺垫。] 【教学过程】
一、意象铺展,切入正题
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
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
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诗人笔下的乡村又是怎样的?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板书)齐读课题。
1、四月是什么季节?那,你心中的“乡村四月”是怎样的? 那是“小桥流水人家”,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2、带着乡村的美、四月的美再读课题!
.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新课标的重要理念之一。导入环节从单元主题出发,回想现代文描绘的乡村,让学生抒发对乡村已有的感受,拉近了文本与生活的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更为用古诗形式感受乡村的美作铺垫。]
二、通读全诗,感受诗的节奏美 1、(出示全诗)谁来说说以前学古诗的方法?
2、请自由读古诗,读上四遍。读前两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读后两遍,注意诗句内部的停顿,读得有节奏、有板有眼。明白吗?
3、谁想读?读准没有? 4、检查生字“蚕”“桑”,相机纠正。
指导“蚕”的书写;
(蚕,天虫也。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5、(配乐)读出诗的节奏。(方法:多诵读)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对字词的学习应贯穿小学语文学习的始末,而且四年级学生应逐步培养自能识字的能力。在古诗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三、理解诗意,感悟诗的语言美。
过渡:在你们有滋有味的朗读声中,诗歌醉人的韵律已经缓缓流出。
1、读了这么多次能结合注释说出诗意思吗?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说说。
2、汇报:(点拨一二句写:景;
三四句写:人)
3、这诗意明白了吗?赶紧带着自己的理解,相信你会读得更好。
[设计意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组内说说,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学习,借助注释,通过交流增进对古诗的理解和整体感悟。]
四、品味诗句,感悟诗的意境美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如画的乡村四月,一定吸引了你的视线,留住了你的脚步。我们就开个诗画品读会吧!
(一)品味第一、二句 (课件出示一、二句)
1、这两句,你好像看到了什么画面?(板书: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2、四月的乡村,是诗的世界,如果请你给这首诗的1、2句配上一幅画,你准备用上那些色彩画?并说说你的理由。
如:我准备用(
)画,因为
3、指导品读:遍、满(方法:抓诗眼)
•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脑海里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嫩绿的、深绿的、淡绿的……) ƒ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边想像边读诗。(方法:想画面)
教师引导:村庄的周围,满是树……;
村子前面,是一口池塘,那池水……水上有一群白鹅……;
池塘旁边,有一大片草地……;
极目远望,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山……
师: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4.除了满世界的绿,你还看到了什么?(白满川) 2.听读,想象画面美
过渡:淡雅的田园诗是一幅秀美的画呢!(前面我们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首诗里有怎样的画面呢?来,请闭上眼睛同学们,这个时候呀,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
田野里,山坡上,嫩嫩的、绿绿的小草,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茸茸的绿草,随着地形的连.
.绵起伏,像是给大地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绿绒毯披着一身绿叶儿的桉树、榕树,桃树,这儿一丛,那儿一簇,站立在绿绒毯上,在阳光底下一动一动地放着绿光小河、稻田里的水满满的,映着天空,映着白云,远远看去,白亮亮的一大片,就像一面面亮晶晶的大镜子小河旁边的那处杨树林,漫天飞舞的杨花纷纷飘落,不一会儿,把一大片绿绒毯染成了白色远远看去,那已分不清哪是杨花,哪是河水哇!太美啦!
5、这画面让我想起哪些诗句?(联系有关的诗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6、这是绝妙山水画!我们以读代品吧!
7、乡村四月,还是童话的故乡,如果你用心听,它还是一首交响曲,镜头再转换,你能听到那些声音? “子规”是怎样啼叫的?(古诗介入)
如:我仿佛听到的声音是:
8、这“雨如烟”什么感觉?看图片 1)把这种若有若无的朦胧美读出来。
2)这雨让你又想起了哪些诗句? 沾衣欲湿杏花,吹面不寒杨柳风。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9、一动一静的杜鹃烟雨图已呈现我们面前了!读出动静的美感
10、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都笼罩在无边的烟雨之中。闭上眼,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布谷鸟那熟悉的歌声……,歌声是那样清脆响亮,是那样悦耳动听,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 此时此景,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让我们一起吟诵这两句诗吧。
11、小结:你们真了不起,凭着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调动视觉、听觉,联系诗句)想画面的法宝就走进青山绿水、杜鹃烟雨图。
[设计意图:对古诗教学而言,“披文入情”必须创设情境,以“意象”为中介想象意境。本教学环节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学法的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另外,课堂有意识地想象补白,可以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发发散性思维,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二)学习第三、四句(课件出示三四句) 过渡:这乡村四月真是绝美的山水画。从翁卷的诗中,你除了看到山水风光,还能看到什么?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又怎样呢?
1、诗人们,请选用一样或几样法宝,品其中的诗与画。先小组内切磋切磋。
2、汇报。
3、小结:农家生活,人人都有事做,个个都勤劳。才了。。。。。又。。。。。(板书:人勤) 4、在这繁忙的四月,大人们除了采桑插田,还可能忙什么呢?小孩子们在忙什么呢?除了人们,还有谁也忙起来了呢?(播放视频:也许你想象到了这样的画面……孩子玩耍、青蛙透气、蝴蝶蜜蜂采蜜,牛儿等待耕种…看到这里,你有什么感觉?(板书:赞美 景 人) 师:来到村后的桑树园,你会看到采桑的人们……;
村子前面是一望无际的水田,你看,农民伯伯在田间是多么忙碌……。
想到“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人们怎会不开心?你读;
想到“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人们怎会不高兴?你读;
想到那将是沉甸甸的收获,人们怎会不兴奋?齐读。
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走进这四月的乡村,就如同走进.
.了一幅连续不断的画卷。读全诗。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能力的迁移,体现“扶到放”的过程,使学法不断的巩固强化,帮助学生掌握规律,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
也体会到诗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五、理解诗人,回归整体,感悟诗情之美。
1、是啊,这乡村四月既是绝美的山水画,又是勤劳的农忙图!在诗人的笔下,乡村四月变得妙不可言。诗人这样写,他此时的心情会这样吗?他主要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情?可见,诗人翁卷是一个怎样的人?
2、(配乐)那能把诗印在心间吗? 3、还能把诗留在笔尖吗?请默写。
[设计意图:走进文本,走进作者,才能与他们产生共鸣,想他们所想,感他们所感,读出诗境美、诗情美。熟读成诵,落实默写,体现扎实有效的教学。]
六、拓展延伸,诗心画意满心间。 (一)古今对照 1、请拿出练习纸。(播放课件音乐)此时,你走在乡间小路上,这如画的四月,你会听到了……想到了……请把你感受到的,用现代文写下来。
出示:走在乡间小路上,---- 2、汇报。
[设计意图:音乐的熏染,调动学生的情感参与。这一环节的拓展,对学生进一步感受乡村的景美人勤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古今表达的对照,再次使学生享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实现语文学科本位的回归。]
(二)课外拓展 1、(课件出示)古往今来,“田园”是诗人们的宠儿,老师想到了许多田园诗人,如王维、孟浩然、陶渊明等。他们留下不少珍贵的诗篇。走进去读读、体会体会吧! 课件:
村夜
(唐)白居易 田园乐
(唐)王维
2、读了这些田园诗句,老师把自己的感受写了下来:
课件出示:巍巍青山、暧暧村落,乡村是恬静的;
啾啾鸟鸣、声声犬吠,乡村是灵动的;
袅袅炊烟、霏霏细雨,乡村是朦胧的;
唰唰采桑、簌簌蚕食,乡村是忙碌的。
[设计意图:此环节强调课外知识的拓展与能力的迁移,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的景色如此迷人,此时,我们仿佛已经置身其中,清晨,烟雨蒙蒙,我们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
中午,布谷声声,我们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
傍晚,清风徐徐,我们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
入夜,繁星点点,我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如果能过上这样的田园生活,一生无憾。
3、作业:
1) 把这首诗画成一幅画;
2)把这首诗描绘的情境写成一段话;
3)收集并阅读更多有关“乡村、田园风光”的古诗,如《四时田园杂兴》《渔歌子》等。
根据兴趣选择其中一项完成。
这节课我们走进诗的国度,感受到诗的魅力,感受到乡村生活的情趣!愿大家今后的生活诗情画意!
[设计意图:个性化作业,能够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能有所提高。] .
.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绿原
白川
景美
子规
烟雨
闲人少
人勤
才……又
.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教学目标: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教学准备: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四月)二、弄懂诗题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学生发言
(板书:乡村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教师板书:翁卷)三、知晓作者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四、整体感知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一)、自由读(四)、指名读
(二)、指名读(五)、齐读
(三)、教师范读五、知诗情、悟诗意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学生汇报。(一)、品读美景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
(见板书设计)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二)、品读人勤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
---又---”进
)播放乡村美景图。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又---”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六、感悟升华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请读出敬佩之情。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众生(读出赞美之情)。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生(背诵古诗)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七、拓展阅读: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
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师:下课。板书设计: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景美
}人勤
23古诗三首
乡村四月
执教者:陈楚梅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诗眼,欣赏诗歌蕴含的诗情画意,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
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录音机、挂图、投影片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 3.学生搜集、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意象正题,切入主题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这单元的课文真美,我们欣赏到那独特迷人的《乡下人家》,那异国风情的《牧场之国》。今天我们又要穿越时空到古代,看看诗人笔下的田园生活又是怎样。我们去年学习有关描写田园生活的古诗,你们记住了吗?指名背诵,再全班背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陆游的《游山西村》。
(2)过渡: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个,对比李白杜甫,我们是比较陌生的,那我们就先简单了解他一下.。预习之后你们知道他是谁吗? (3)、了解诗人:指名说出搜集到的有关诗人的背景资料。师相机补充。
(4)、板书课题:乡村四月 (5)、质疑、解题:从这个题目你们知道了什么?(点明了时间,地点。题目意思是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
(6)、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文,感受诗的节奏美 (1)、同桌自由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生字:蚕桑(平舌音),了、卷,多音字。
(3)、指名初读诗句,再听录音朗读,校对读音、停顿、节奏。
(4)、再读诗句:师范读,指名读,齐读。
(5)、过渡:同学们,学习古诗是有方法可循的,接着我们就按释、明、品、悟、诵的方法来学习。
三、再读诗句,释词义,明诗意。 (1)、小组互读,联系上下文,或工具书,释词,理解诗意。
(2)、检查自学情况:A、说说你读懂哪个字、词的意思。B、把词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C、把诗句的意思连起来说说诗的内容。
四、品诗句,欣赏诗的意境。
过渡:通过刚才的理解诗意,你明白了第1、2句和第3、4句分别在介绍什么吗?
指名回答。(第1、2句写景,3、4句写人。)
(1)、学习第1、2句诗,品景(美)。
师:诗人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分别用(——、~~~)划出。
(看到:山原、白满川、烟雨。听到:子规声)
师 :描写了什么颜色?(绿、白)绿、白到什么程度,从哪两个词看出?(遍、满)
师; :
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把你自己当成是诗人,或是春游时,你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会是什么植物,有什么不同的绿颜色,来构成这原野的遍地绿?
投影出示填空:(浅绿色的)——(秧苗)
(绿油油的)—— (油菜)
(深绿色的 )—
( 竹子)
(翠绿色的)——(桃树)。。。。。。
师 :哇,展现在你眼前的山原,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感觉?(生机盎然、生气勃勃。。。。。。)
师:指导品读。(田园真美,你们再美美的读这两句诗,图文结合,想象一下,你走在乡村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一幅什么画面?)
指名说说,相机点拨。(。。。。。。就像一幅连绵不断的画卷,真是人在画中游。)
(2)学习第3、4句诗。品人(勤)。
过渡:是啊,这那里是乡村,这简直是人间仙境,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幸福,此时,人们又在干些什么?(蚕桑——采桑养蚕,插秧种田。)他们仅仅是干这些农活吗?(不仅) 是从哪个词 看出来?闲人少(反义词)忙人多。他们忙些什么呢?
A、小组互读,读诗句。(边读边想,农民们还会干些什么?我们班里不是有很多从乡村来的同学,把你知道的告诉你的组员。)
B、从哪两个字词看出他们的繁忙和紧张?(才。。。。。。又)学着诗人没写进去的忙补充一下,投影出示练习。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牛)又(种田)
——才了(耕田)又(种菜)
——才了(翻土)又(种瓜 )。。。。。。。
师:人人都忙着干活,给人一种 什么(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你会想到(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要抓住时令种植。此时你体会到农民的(辛苦、勤劳),那你又联想到那句有关耕种的诗句(锄禾日当午,汗滴和下土。)感受到了什么?(要珍惜粮食。)
五、回归主题,感悟诗的感情。
师:是的,是劳动人民的辛勤创造财富,创造美,(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他们值得(赞美,值得尊重,),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你跟诗人的感情一样,投影出示填空:这首诗不仅表现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也表现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六、诵读,升华感情。
(1)、小组有感情地朗读,熟读成诵,读出赞美之情。
(2)、全班有感情地诵读、背诵。
七、课外延伸:推荐读田园诗人白居易《村夜》、王维《田园乐》。
板书设计:
乡 村
四
月 (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
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初夏风光
乡村四月闲人少
}
热爱
赞美
才了蚕桑又插田
}人——农忙景象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教案
授课人:朱锦晖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这首诗中的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乡村四月浓浓春意和优美景色,人们忙于农事而心情愉快的境界。
教学方法
1、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诗意;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4、朗读、背诵与默写相结合。 教学准备
1、电教版:教学课件、教学录音带
2、普通版: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古诗《乡村四月》的学习,原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钟):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啊?谁来背一背。同学们知道的很多,背的也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它是宋代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诗题:乡村四月)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展示原文。指名朗读古诗。让同学评一评读的好不好,有没有错误。(3分钟)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节奏、语气,读诗应把握的感情。(5分钟)
节奏:223
语气:轻松愉快
感情:读出古诗的优美、轻快、明朗
3、学习生字(2分钟):
了:读 liǎo ,结束的意思。
蚕:读 cán ,上下结构,由“天”“虫”两字合成。蚕是蚕蛾的幼虫,能吐丝。
4、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个别词语可作补充解释(5分钟):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补充:“白”在诗中指的是水。人们习惯上把透明物体叫“白”,比如“白酒”、“白开水”等。“川”在诗中指灌满水准备插秧的稻田。)
子规:杜鹃鸟。(补充:也就是布谷鸟,大通农村所叫的“长高虫”。)
才了:才,刚刚。了,结束。
蚕桑:给蚕喂了桑叶。这里把名词当作动词来用。
5、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5分钟)
6、体会这首诗的意境(8分钟)
提问: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生答:绿、山原、水、稻田、子规声、雨如烟) 提问:诗人用这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什么? (生答:描写了“绿遍山原,水满平川;
子规声声,雨丝如烟”的景色,表现了乡村四月浓浓的春意和优美的景色。)
提问:后两句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什么?
(生答:忙于农事的事情。表现人们积极务农的劳动热情。) 师小结:说的很好。乡村四月人们很忙,但忙得有目标—“才了蚕桑又插田”;
忙得有乐趣—乐在务农,人们都在田里,说说笑笑,干活有劲。这就是这首诗意境的高妙之处。
7、指导背诵和默写(8分钟)
指导背诵: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事。先记写景,后记写事。
指导默写:指一名上黑板写,其余学生在下面写。写完后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2分钟):
搜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色:绿遍山原,水满平川;
子规声声,雨丝如烟。
景象:闲人少,(忙人多);
才了蚕桑,又去插田。
教后反馈: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本文是关于古诗《乡村四月》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教学思考:古诗的本色——“以言造像,立象尽意”如何显现?也就是古诗的文字理解、诗情、诗境如何来处理呢?
教材分析:《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学习目标:
1、会认、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等资源,自主学习,发挥想象,理解诗意。
4、使学生从中感受到乡村田园风光的美丽,感受到劳动生活的紧张繁忙,培养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5、感悟这首诗的魅力所在,具备欣赏美、鉴赏美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根据诗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2、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悟情、在读中生情、在读中赏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示诗题
1、了解诗人
在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中,我们走进了乡村,领略了乡村风景的美,感受到了田园生活的乐与趣。其实很多诗人也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我们先简单地了解了解他。
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2、揭示诗题
3、理解诗题
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时间:农历四月,夏初;
地点:江南的乡村。)
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去感受江南乡村初夏的气息!
二、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到清爽、顺口了为止。
2、指名读,正音。
3、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再读读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
三、品读,感受诗情
(一)景美
1、都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诗中,你都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2、逐个交流
山原:读到“绿遍山原”时,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补充:“绿”的颜色只有一种吗?这样的绿在哪里可以见到?
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一个“绿”一个“遍”就把四月乡村那绿的世界展现在我们的眼前。把这美的画面通过你的诵读表达出来吧。
白满川:那平地上白茫茫的是什么呀?(图片助解)
一道道河渠纵横交错,是白茫茫的;
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
那一口口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池塘也是白茫茫的。
镶嵌在绿色的山原上,真是美极了。
雨如烟: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在如烟似雾的雨中,你能用自己的语言形容一下那是怎样的雨吗?
子归声:在这如画般的美景中,使人听到的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3、听着布谷鸟清脆的鸣声,淋浴着袅袅的雨雾,让我们深深地吸一口气,你呼吸到了什么?你闻到了什么?你有什么感觉?
4、谁愿意听着动听的鸟叫声,看着那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再读读这两句诗。
5、此时,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为大家描述一番吗?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
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雨雾之中。不时,传来布谷鸟悦耳婉转的鸣叫声,更是让人心旷神怡。
6、感情朗读
7、小结: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
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
静动结合,有色有声。
(二)人勤
1、要说前面写的是景,那这两句写的是什么?(人忙、勤)
2、你从哪里读出农民忙、勤?(蚕桑、插田、闲人少、才了又)
3、理解:闲人少。人们可能还在忙些什么?结合拓展《清平乐村居》、《四时田园杂兴》。
4、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更加妙不可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着诗人作诗:才了……又……夸夸人们的勤劳。
6、“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为什么选择了“才了蚕桑又插田”呢?
7、感情朗读
四、美读,升华感情
1、补充:辛弃疾的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2、引读古诗
3、熟读成诵
4、再读诗题
五、拓展,走出文本
欣赏田园风光图片说诗句
古诗乡村四月学设计
教《》学习—————好资料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23课古诗词三首
《乡村四月》教案
授课人:朱锦晖 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这首诗中的生字、词语;
2、指导学生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
3、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这首诗的意思及意境:乡村四月浓浓春意和优美景色,人们忙于农事而心情愉快的境界。
教学方法
1、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理解重点词语,再理解诗意;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
3、学生讨论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4、朗读、背诵与默写相结合。
教学准备
1、电教版:教学课件、教学录音带 2、普通版:挂图、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内容
精品资料
学习—————好资料
古诗《乡村四月》的学习,原文如下: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2分钟):同学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乡村景色的古诗啊?谁来背一背。同学们知道的很多,背的也很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它是宋代翁卷写的“乡村四月”,看他是怎样写的。(板书诗题:乡村四月)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展示原文。指名朗读古诗。让同学评一评读的好不好,有没有错误。(3分钟)
2、指名说说这首诗的节奏、语气,读诗应把握的感情。(5分钟)
节奏:223 语气:轻松愉快
感情:读出古诗的优美、轻快、明朗
3、学习生字(2分钟):
了:读 liǎo ,结束的意思。
蚕:读 cán ,上下结构,由“天”“虫”两字合成。蚕是蚕蛾的幼虫,能吐丝。
精品资料
学习—————好资料
4、借助注释,理解重点词语。个别词语可作补充解释(5分钟):
山原:山陵和原野。
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补充:“白”在诗中指的是水。人们习惯上把透明物体叫“白”,比如“白酒”、“白开水”等。“川”在诗中指灌满水准备插秧的稻田。)
子规:杜鹃鸟。(补充:也就是布谷鸟,大通农村所叫的“长高虫”。)
才了:才,刚刚。了,结束。
蚕桑:给蚕喂了桑叶。这里把名词当作动词来用。
5、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5分钟)
6、体会这首诗的意境(8分钟)
提问:这首诗前两句写了哪些景物?
(生答:绿、山原、水、稻田、子规声、雨如烟) 提问:诗人用这些景物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表现了什么? (生答:描写了“绿遍山原,水满平川;
子规声声,雨丝如烟”的景色,表现了乡村四月浓浓的春意和优美的景色。)
提问:后两句写了什么事情?表现了什么?
(生答:忙于农事的事情。表现人们积极务农的劳动热情。)
精品资料
学习—————好资料
师小结:说的很好。乡村四月人们很忙,但忙得有目标—“才了蚕桑又插田”;
忙得有乐趣—乐在务农,人们都在田里,说说笑笑,干活有劲。这就是这首诗意境的高妙之处。
7、指导背诵和默写(8分钟)
指导背诵: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事。先记写景,后记写事。
指导默写:指一名上黑板写,其余学生在下面写。写完后集体订正。
三、布置作业(2分钟):
搜集其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读一读。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景色:绿遍山原,水满平川;
子规声声,雨丝如烟。
景象:闲人少,(忙人多);
才了蚕桑,又去插田。
教后反馈:
精品资料
小学古诗教学设计
古代诗歌四首教学设计(共3篇)
古诗所见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的教学设计
古诗草教学设计(共8篇)
相关热词搜索: 古诗 教学设计 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