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四年级近似数教学设计

四年级近似数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3 02:04:00 浏览次数:

《近似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课本第77页例8及练习十六第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理解近似数的含义,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

2、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独立猜测、交流等活动让学生掌握一定猜测的方法。

2、培养学生的数感和估计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过程:

一、准备练习

1、接着数数。

1998、(

)、(

)、(

9997、(

)、(

)、(

497、(

) (

)、(

2、按照要求排列下面各数。

1001 996 1008

) > (

) > (

205 306

402

[设计意图]复习旧知,为新知学习作好铺垫。

二、新课教学

1、组织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出示例8的主题图。

聪聪去调查了育英小学的学生数,他写下了这样的一句话:“育英小学有1506人,约是1500人。”育英小学到底有1506人还是1500人呢?为什么?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思考:后半句约1500人是什么意思?

小组汇报:

A、认为育英小学的认数是1506人,因为他告诉我们就是1506人,后半句他说的是约是1500人,是说他们学校的人数和1500人的差不多。

B、也认为育英小学有1506人,他说约有1500人是大概就是1500人的意思。

师小结:我们把1506这个很准确的数字就叫做“准确数”,而1500这个和1506差不多的数就叫做“近似数”。(边说边板书)

引导学生明白近似数更容易记,因为它正好是正百数。

出示例8主题图比较一下1506和1500这两个数,体会一下准确数和近似数哪个数更容易记住

(2) 聪聪那天不仅调查了育英小学的人数,还调查了新长镇的人数是9992人,约是( )人,先独立填填,再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谁来说说你写出的近似数是多少?

个别汇报:

A、约是10000人,因为我觉得9992人接近10000人,

B、我写的是“约9990人”因为9992人和9990只相差2。

同学们你们同意哪位写的呢?为什么?

师生小结:我们用近似数就是为了让我们更容易记住,所以,一般我们都用整百、整千、整万数。

[设计意图]通过活动的学习,理解近似数的含义,感受到近似数的作用,同时掌握近似数的写法。

2、请你说说身边的近似数,找找生活中的近似数。按照教师的要求,先独立想想,再和小组的同学交流。

3、组织活动3——猜一猜。

(1)(练习十六第9题)

提出题中的要求。

请大家独立动脑筋想一想,再和同桌交流看你们手猜的一样吗?互相说说你们为什么要这样猜。

(2)组织进行集体交流。说一说你猜出来的结果是什么样的?你是怎么猜的?

及时肯定回答好的学生,并帮助学生总结应当怎样猜。

让学生将所准备的卡片,按照教师的要求摆一摆:将所准备的卡片组成三位数或四位数;
读一读:同桌相互读摆出的数;

说一说:再互相说一说对方所摆事出的数的组成;

比一比:比较两个数的大小。

[设计意图]通过“说一说、猜一猜”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近似数与生活的联系。

三、课外训练

1、组织数学游戏——猜价格/

(1)电视节目“幸运52”猜商品价格的游戏大家看过吗?

其实这样的游戏应用的也是数学知识。今天我们也来玩一玩这样的猜数游戏。

(2)游戏规则:老师给你一个提示,比如这个数几千几百的数,然后就开始猜,老师提示手中的数比你猜的数大还是小。同学们再根据这个提示继续猜直到猜对为止。

(3)进行第一轮猜数游戏。

[设计意图]此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感。

四年级数学上册《学校:

授课教师:

近似数》教学设计

授课时间:

日课题课型

新授课

近似数课时

课时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积极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

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能力目标:感受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教学目标

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情感目标:在收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近似数与生

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对策点突破重点、难点设想教学媒体

让学生结合日程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会近似数的含义。引导学生阅读数据,理解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近似数的基本思路,从而掌握求近似数的方法。

小黑板、课件

教学活动及主要语言预设一、创境激疑、情境再现: “同一首歌走进常熟”片断。、屏幕出示:老师和同学中有人现场观看了演出。华光小学约有名学生。全国小学生人数约一亿三千万。北京市人口约万,全国人口总数约是亿。提问:自由读一读,画线的这些数有什么不同?、讨论明确:与实际完全符合的数,是精确数。(板书:精确数)与实际是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板书:近似数).说说下面的数是近似数还是精确数。小明的身高约是厘米。胡夫金字塔高约米。南京长江大桥长约米。这些数为什么要用近似数表示?(不能能用近似数表示或没有必要用精确数来表示)、在我们身边你能举几个用近似数表示的事例吗?二、互动解疑、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该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出示数据:某市在校学生今年植树棵。你能说出的近似数吗?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活动预设

仔细观察比较

讨论后交流汇报

独立思考

指名答

叙述求近似数的方法、、(板书这组数据)、我们把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板书:四舍五入) 那什么是四舍五入呢?、请大家仔细观察这组数据,并小组合作交流,说说他它是怎样四舍五入得到的?学生汇报展示,教师相机板书:四舍五入到十位约是:;
四舍五入到百位约是:;
(就是小于或等于的舍去用补位,等于或大于的入)、用上面所讲的方法完成:四舍五入到千位约是,四舍五入到万位约是。三、启思导疑、现在我们知道了什么是“四舍五入”,应该怎样用四舍五入来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看:看题目要求省略到哪一位;
、找:找准所要求省略到的最高位;
、求:求所要省略的最高位的下一位是“舍”还是“入”。、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和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注意: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因为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四、实践运用(一)、大显身手、求下面各数的近似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

万≈((

)(

)亿≈万

)≈

≈万≈万、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万、括号里应填什么数?≈万万(二)、挑战自己、观察思考:□□□≈□□、分别写出表示万的最大数和最小数。五、总结评价、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生活中有许多近似数,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是不行的,你可以去找一找,下节课我们再进行讨论。

说说四舍五入法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展示完成练习

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自己的看法

改写和省略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独立完成汇报交流

独立思考指名答集体订正

自主回顾课后思考讨论

四年级上册《求近似数》教学设计

【小编寄语】数学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四年级上册《求近似数》教学设计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4-15页例5、例6,“做一做”及练习二第3-5、7-8题。

教学目的:

1.会将整万的数改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2.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亿以内数万后面的尾数,求出它的近似数。

3.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生活,服务于生活,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关键:

1.重点:能把整万的数改写用“万”作单位的数。

2.难点:能正确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写出它的近似数。

3.关键:把生活中的某些镜头带到学生面前,由果到因,让学生体会“近似值”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教学把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

1.投影出示白细胞和红细胞的图片,介绍白细胞:能消灭病菌,清洁血液;红细胞:能输送氧气。一小滴血液含有:红细胞:5000000个,白细胞:10000个。

2.让学生把红细胞 和白细胞的个数读出来。

①按照四位分级的方法把上面三个数表示成下面形式:

500 0000 1 0000

②让学生读出二个数:五百万、一万。

③教师:读了这些数以后,你发现了什么?

④教师根据学生的读数过程作如下板书:

500 0000=500万 1 0000=1万

3.学生观察、比较等号右边与等号左边的数。

①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等号右边的数与等号左边的数有什么不同?

(等号右边的数省略了万位后面的尾数,等号左边的数没有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

②它们有哪些相同的地方?(等号两边的数大小完全相同)

4.学生小组讨论:

①请同学们想一想,怎样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的数只需要去掉万位后面的四个“0”,并写上“万”字。)

②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有什么好处?

(用万作单位表示数既简单又不容易写错,使人一看就知道数的大小。)

5.小结:为了读数和写数的方便,今后我们可以直接用“万”作单位表示整万数。

6.练习:

⑴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4页“做一做”1、2题,师巡视。

⑵改写完后,抽一部分同学把完成的练习在展示台上展示出来,集体评价。

二、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

1.导入:

有些较大的数,有时没有必要或者无法说出它的准确数。比如,重庆市开展万人长跑活动,参加的人数约15000人,这个15000人就是一个近似数。又比如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经费是20000000(2千万)美元,折合人民币约为1亿6千万元,这个1亿6千万也只是一个大概数据。既然生活中用到近似数这么多,那我们就应重视近似数的学习,怎样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

我们已经学过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复习:

用什么方法省略4926和9375千位后面的尾数?两个数的省略方法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说出省略千位后面的尾数要根据百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的方法。)

师:如果把数扩大到比万大的数,还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求它的近似数吗?

3.教师出示例6

①让学生试做,同时指定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完成。

②集本订正,然后分组议一议:⑴在省略12756和1389000万位后面的尾数时,要根据哪一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⑵在求近似数时,12756的千位上的数不满5,应该怎么办?1389000千位上的数比5大,该怎么办?⑶求出的近似数为什么不使用“等号”而要使用“约等号”?

③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解决以上三个问题。要特别注意让学生搞清楚:因为是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不是准确数,所以要使用“约等号”。

④让学生完成第15页“做一做”的题目,然后抽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4.小结:

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把一个较大的数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我们还学习了把一个整万的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这两方面内容在意义和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②学生分小组讨论,然后由每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最后由教师总结:求近似数和改写数都要改变数的表现形式,但它们的实质是不同的,求近似数改变了原数的大小,而用“万”作单位只改变了数的表现形式,没有改变数的大小。

三、巩固练习

①完成练习二第3、5题。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和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出近似数在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②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二第4题。

四、课堂小结

教师:同学们回忆一下,这节课我们都学了哪些知识?把一个数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以及求一个数的近似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小结后教师做概括性的总结和评价。

《近似数》教学设计方案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材概述

《近似数》是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节数学课,本节课是让学生收集一组数据并说说这些数据的实际意义。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经常遇到和使用近似数,近似数与实际值之间有一定的偏差。让学生初步体会根据不同需要,可以在不同数位上取近似值。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值的方法。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能根据要求正确地运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2.能力目标: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根据具体的情况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体会数学的乐趣。

学情、学法

对于跨入四年级的学生,收集信息、数据,查找资料的能力已逐步形成,他们也很愿意去查找资料,收集数据。他们在探索新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主动性已比较强了,尤其是对于现实情境中的知识,联系生活实际的知识,表现的

兴趣更浓,但也有部分学生分析、归纳、自主探索的能力还存在不足,有待进一步提高。

教学环境与资源:互联网

多媒体计算机教室

教学网页

相关的教学资源本校校园网站

教学过程设计 (一)展示台

师: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到的一些数据,给大家说一说,并说明这个数据是从哪里收集得到的,这个数据有什么实际意义。

生1:上海东方明珠电视塔高468米,这个数据是我在二年级课本上学到的,从这个数据中我知道了东方明珠电视塔的真正高度。它是亚洲第一高度。

生2:第五次人口普查表明中国人约为13亿,这个数据是从《人口报》上查到的。说明中国人数逐渐在增多。

生3:我家的楼房花了16万元,这个数据是爸爸告诉我的。

生4:我从《中国少年百科全书》中查到了在地球上住着约55亿人口。

师:同学们从各种途径中获得了好多信息数据,说明你们在学习上都很用心!

师:老师也和你们一样,收集了一组关于植树方面的数据,这也是我们这一课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森林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进一步体验大数目的意义,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感受到收集信息渠道的广泛性,增大信息量,为学习近似数奠定了基础。

(二)探索新知

1.认识近似数(1)出示教材第10页的五条数据信息。

师:谁能说说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生1:____年我国造林面积约是747万公顷,说明造林面积很大。

生2:从“目前,世界上约有2万多种高等植物濒临灭绝”这个数据中,我认为大家都应该来保护植物,不能随意乱砍滥伐。

生3:在电视上或我们身边总有破坏自然保护区的事,____年我国共建立各类自然保护区1276处,这样就可以防止破坏自然保护区了。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从以上这组有关植树方面的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

(思考片刻后,小组交流。)

生1:我们发现了有的数据前面有一个“约”字,而有的数据前面就没有“约”字。

生2:我们小组发现特别大的数据前面就有“约”字,而比较小的数据前面就没有“约”字。

师:为什么大数据前面就加“约”字,而小数据前面就不加“约”字呢?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小组交流后,得到数据大了,不容易统计准确,而数据小容易统计出来的结论。

(2)数据分类

师:根据刚才同学们的交流讨论,如果把这些数据进行分类,可以怎样分类呢?

《近似数》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教科书五年制三年级下册第15~16页,近似数。

教学目标:

1.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并会用“万”或“亿”作单位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3.培养分析、判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通过上个信息窗的学习,你知道我国领土面积大约有多少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数大约有多少亿人吗?

生:我国领土面积约是960万平方千米,总人口数约是13亿。

师:今天这节课的信息窗又告诉我们哪些信息呢?

二、充分认识近似数

师:谁来说一说图中这些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生1:**广场总面积约44万平方米。

生2:金字塔约由230万块石块砌成。

生3:光速每秒约30万千米。

生4:太平洋最深深度约11030米,总面积约178680000平方千米。

师:这几组数字和刚才老师说的960万平方千米、13亿人口。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

第1页/共7页 生1:这些数前都有“约”字。

生2:这些数都不是准确数,它们都是近似数。

师:对,在生活中我们有时不用准确的数表示,而只用一个和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样的数叫近似数。这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近似数)

师:你能从生活中找到近似数吗?

生1:一个成年人的头发约有10万根。

生2: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约4086000册。

生3:我们学校大约有2千人。

生4:我们教室的面积大约有60 平方米。

师:想一想刚才同学们说的这些为什么要用近似数来表示呢?

生:这样说比较方便。

师:对,在生活中有些数不需要,也没有必要精确地表示出来,用近似数表示更方便。

三、探索求近似数的方法

师:同学们认识了近似数,那如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呢?请看题。

(课件出示:11030大约是几万? 178680000大约是几亿?)

师:估计一下这两个数分别大约是几万,几亿?

生:11030大约是1万, 178680000大约是2亿。

师:你能说说是怎样想的?

生:因为11030接近1万,与2万相差很远不可能估成2万。同样178680000比1亿多得很多,比较接近2亿,所以估成2亿。

第2页/共7页 师:说得很好,这个同学是通过比较,和哪个整万、整亿离着近就估成谁。这种方法可以。

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

生:我是看数字,11030千位上的数字是1,不满5,就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改写成0,所以11030约是10000。

而178680000千万位上的数是7,比5大,向它的前一位进一,再把它和右面的数舍去,改写成0。所以178680000约是201900000。(教师边根据学生的回答边板书:11030 ≈ 10000, 178680000 ≈ 201900000。)

师:为什么估有几万看千位上的数字?估有几亿,就看千万位上的数字呢?

生:因为千位跟万位离着最近,千万位离着亿位最近。

师:同学们光知道看哪个数位还不行,还必须看那个数位上的数字是否满5,如果满5就向前一位进一,其他数位改写成0;不满5舍去,改写成0。像这样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课件出示:“四舍五入”法的相关资料。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要根据要求省略这个数的十位、百位、千位、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如果尾数的最高位不满5,就直接把尾数舍去,改写成0;如果尾数的最高位满5,把尾数改写成0后,还要向它的前一位进1。这种求近似数的方法叫做四舍五入法。)

师:通过阅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课件出示下面3个问题。)

(1)四舍五入是什么意思?

(2)什么是尾数?

第3页/共7页 (3)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对哪一位进行四舍五入?如果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呢?百万位呢?

(小组活动后进行汇报。)

师:哪个小组先汇报下第(1)个问题?

生1:四舍五入是指数字4和4以下的数全部舍去。“五入”是指数字满5的都向前一位进一。

师:你能具体说说哪些数字“舍”,哪些数字“入”吗?

生1:数字是4、3、2、1、0都舍去;数字是5、6、7、8、9的都向前一位进1。

师:这个问题解决了,谁说一下什么是尾数?

生2:就是指省略这个数位的后面的所有数。比如省略“万”后面的尾数,它后面的尾数就是千位、百位、十位、个位上的数字。

师:那第(3)个问题该怎样解答?

生3:如果省略万位后面的尾数是对千位上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省略亿位后面的尾数是对千万位上的数字进行四舍五入,省略百万位就对十万位上的数字四舍五入。

师:同学们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得非常好。

四、“万”或“亿”作单位求近似数

师:前面学过大数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进行改写,那么也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求它的近似数。

师:请同学们尝试一下,用“万”作单位写出11030的近似数,用“亿”作单位写出178680000的近似数。

第4页/共7页 (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其他同学写在本子上。)

师:同学们请看一下,11030≈10000178680000≈201900000

11030≈1万 178680000≈2亿

这两种方式都可以表示一个数的近似数,那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相同点是,都用“四舍五入”法,求的近似数。

生2:不同点是,上面那个数末尾有4个0,下面那个数只用一个“万”字就代替了4个0,同理,末尾的8个0用一个“亿”字来代替,这样书写简便,省时。

师:
回答得很好,相同点是都用了四舍五入法,不同点是前者省略的尾数用0来占位,而后者省略的尾数是用“万”或“亿”来作单位,同学们比较喜欢这种方式。

五、拓展练习

1.判断哪些是近似数

A.三年级二班有学生76人。

B.一辆小汽车的价钱是128500元,大约13万元。

C.2019年我国内地约有348370000个家庭,大约3亿个。

(1)省略下面各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390870 8739200 65270

1667000000862019000 201999999

(2)世界之最。

A.丹麦的格陵兰岛是世界上最大的岛,面积2175600平方千米,约( )

第5页/共7页 万平方千米。

B.珊瑚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海,面积达4791000平方千米,约( )万平方千米。

C.智利是世界上铜储量最多的国家,它以“铜矿之国”闻名于世。已探明铜的储量为185000000吨,约( )亿吨,占世界总储量的三分之一。若按目前的开采水平计算,可开采100年。

(3)口里可以填哪些数字?

20 口710 ≈ 21万 20口 710≈ 20万

口5643 ≈ 10万口38888000 ≈ 3亿

六、课堂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生1:我知道了什么是近似数。

生2:知道怎么求近似数。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

第6页/共7页 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生3:知道求一个大数的近似数,也可以用“万”或“亿”作单位。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第7页/共7页

《近似数》教学设计

虎石台镇第二小学 郎艳君 【教材简析】 教材分三步安排:

第一步是在比较中体会近似数,通过对我国公共图书馆2709个和图书馆藏书约43776万册这两个数的体会,弄清楚前一个数准确地讲了公共图书馆的个数,后一个数是图书馆藏书的大约数。又通过自然保护区1999个和面积14398万公顷这两个数,继续体会什么是精确数,什么不是精确数。在这些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教材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第二步教学求多位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从484204比较接近48万和486685比较接近49万引导学生思考,还示范了求近似数的书写格式。教材设计的这种教法,培养了学生的数感,避免了机械接受的教学方式。教材还突出这两个数的千位上分别是“4”和“6”,隐含了“四舍五入”的方法。然后在第96页底注中讲述了“四舍五入法”,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第三步是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注重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推理、想象等探索过程中形成的能力,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发生过程中,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针对本节课题学习内容的现实性,我立足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在低年级学习中对类似“48接近几十”这些已有认知。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在认识、理解近似数的过程中感受大数目近似数的使用价值,提高应用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在探究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在交流中培养学生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近似数的含义,积极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会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2.感受近似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感,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

3.在收集数据信息的过程中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体会近似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大数目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

探索、建构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活、唤醒----了解近似数的含义 1.屏幕出示:

到2003年末,我国有公共图书馆2709个,图书馆藏书约433776万册。

到2003年末,我国共有自然保护区1999个,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大约有14398万公顷。

提问:自由读一读,画线的这些数有什么不一样的?

(提问:这四个数中,你认为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想:这些数为什么要用近似数来表示?(不能用准确数表示或没有必要用准确数来表示))

小结:像这里的2709和1999是与实际完全符合的准确数。(板书:精确数)而像43776万和14398万只是一个与实际比较接近的数,这样的数就是近似数。

3.说说下面的数是近似数还是精确数。

(1)先读出下面横线上的数,再说出哪些是近似数。

实验小学共有学生1439人。

到2004年末,全国共有医院、卫生院约62000个。

沪宁高速公路全长约274千米,投资近62亿元。

学生在说哪个是近似数的时候,让他们说说是从哪里看出来它们是近似数。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考。通过出示一些感性材料,告诉学生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是近似数。学生从中初步知道什么是近似数,为什么使用近似数。引起学生对近似数的思考,对学习近似数产生内在的需要。】

二、探索、发现----建构近似数的求法 1.初步感知

①四(1)班有学生48人,是个精确数,如果用比较接近的数来介绍班里的人数,你会怎么说?(板书:
48 50 )

出示数轴,谈话:这是一条具有方向的直线,48在哪里?它接近40还是50? 指着黑板:所以说48接近50,48的近似数是50,中间用什么符号连接?(板书:≈)

②四(3)班有 43人。

提问:43接近几十,近似数是多少?(板书:43≈40)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探索的机会。先从本班和另外一个班学生人数这个准确数引出,让学生用比较接近的数来介绍班级的人数,联系了学生熟知的素材,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导出学生概念中的近似数。】

2.延伸扩展 第一层次:初步探索 出示:

下面是某市2004年末全市人口情况统计。

总计(人) 男性(人)

女性(人)

970889 484204 486685 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各接近四十几万?你能写出它们的近似数吗? 一起读题。

提问:有几个问题?(强调:各接近几十万,单位是万。) 男性人数谁再来读一读?女性人数?

谈话:男性人数和女性人数在48万和49万之间,参照这条直线(出示数轴),如果接近48万,近似数就是48万;
如果接近49万,近似数就是49万。明白了吗?在本子上先写出数,再写出近似数。先看后写。

交流:(板书:484202≈480000 486685≈490000或484202≈48万 486685≈49万) 谈话:刚才问题是男性和女性的人数各接近四十几万?“万”后面有一些数,420

4、6685叫做“万”后面的尾数,板书:尾数。

第二层次:迁移扩展

谈话:接下来请小朋友想一个480000和490000之间的自然数,结合图,你能很快地说出它接近四十几万,近似数是多少吗?

交流:先个别交流,同桌看看有没有写对,写对的举手。

【设计意图:借助数轴来突破难点,使抽象的知具体化识,使学生初步感悟到求近似数的方法,了解“尾数”这一概念。】

第三层次:观察思考 485□□□≈□□0000 ①仔细观察,老师变化方框内的数,此时这个数接近四十几万,近似数是多少? ②变化尾数的最高位千位上的数,此时这个数接近四十几万,近似数是多少? 谈话:接下来郑老师也来写一个。

出示课件:写480101,近似数是多少?变成480301,近似数?变成480501,近似数?

提问:还是48万,我变了这么多次,还是48万?

交流后总结:要变千位数。千位数最少变到5,还可以变成

6、

7、

8、9。 提问:要变成48万还是49万,关键看(千位),千位是尾数的(最高位)。

(板书:尾数的最高位)

看484202 486685尾数的最高位是多少? 第四层次:抽象归纳

刚才我们写出的这些数,它的近似数是48万还是49万,关键是看千位,也就是尾数的最高位,当尾数的最高位怎样变化时,近似数怎样?你会不会说?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5或大于5 4或小于4 【设计意图:借助媒体的数字快速变化把静态的教材活化为动态的演示,使学生从真正意义上理解了近似数的求法,整个学习过程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高度激活状态。】

第五层次:比较内化 阅读书本96页下面的小字。

提问:当尾数的最高位5或大于5,向尾数的前一位进1,再把尾数的各位都改成0;

当尾数的最高位4或小于4,就把尾数舍去,把尾数的各位都改成0;

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数一要根据实际情况,看保留到哪一位,关键是要看尾数的最高位。

【设计意图:学生凭借在例题中获得的感性认识,结合阅读底注的这段话,就理解了“四舍五入法”。】

三、练习、拓展----深化近似数的理解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2题。

①学生读题,说说题意。对省略最高位后面尾数的理解。

②学生按要求写出各数近似数。

③集体评讲,同时选择其中的二三题让学生说说思考过程。

2.试一试:怎样用“万”作单位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28 3000≈( )万

要求:一起读一读这些数,怎样用“万”做单位,写在书上。

交流:怎样想的?要保留到哪一位?尾数的最高位上是?

小结:用“万”做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位上的数是几,再决定是否要进1;
用亿做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万上的数是几。

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3.试一试:怎样用“亿”作单位写出一个数的近似数? 19 7000 0000≈( )亿

要求:一起读一读这些数,怎样用“亿”做单位,写在书上。

交流:怎样想的?要保留到哪一位?尾数的最高位上是? 小结:用亿做单位的近似数,应看千万上的数是几。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4.出示 “想想做做”第5题。

(1)同桌讨论,再填写。

(2)说说自己的想法。

(3)说明:左边一题9万多的近似数是10万,说明千位上的数是5或

6、

7、

8、9;
右边一题39亿多的近似数是39亿,说明千万位上的数是

4、

3、

2、或1,但不能是0。

【设计意图:第2题省略各数最高位后面的尾数写出近似数,这些数都是万以内的数。设计这道题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知道较小的数也有近似数,也可以求近似数。二是认识“尾数”以及按尾数的最高位上的数进行“四舍五入”,为接着练习第

3、4题打好基础。第97页的“试一试”,在求多位数的近似数时,如果结合应用“万”或“亿”为单位的知识,能更方便。第5题是开放性的题,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方法。】

《近似数》教学反思

去年教学《近似数》,批阅作业时那个头痛至今都忘不了。一是当时对这节内容没有教学过,心中总是没有一定的“自信”;
二是又感觉不会很难,不就是用个“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么?导致自己的备课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有些脱离,所以交上来的作业,可想而知,学生出现的错误直接告诉自己没有上好这一节内容。自我认为很是简单,教材也是安排一个课时结束新知,可实际不然。所以今天在教学这个内容时,把事速度放慢了许多,也打算用2个课时来完成。与其快速没有效果的完成,还不如让学生掌握牢固多用一个课时来消化。

今年放慢了速度,所以在课堂上出现了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正是让我明白学生对于求一个数的近似数的真实情况,以免后面会忘记,所以特记下来,以备下次之需,同时也改进自己的教学。

问题一:学生明白“四舍五入法”,不明白的是怎么用这个方法。

在讲解完“四舍五入法”时,学生通过其他人的理解和老师的引导,能够接受‘满五要也向前一位进一,不满五就要舍’的道理。但是真正用的时候,他们还是不理解。例如教材中安排了“233184人约等于20万人,说说你是怎么得到的?”有些孩子一下子就明白了,“四舍五入到十万位,就看万位是不是比5大?”;
可在今天的课堂中仍然有一些孩子提出自己的“质疑”:那8不是比5大吗?为什么不是“进一”,而是“舍掉”。从这些孩子的理解上出了问题。课堂上没有直接消除他们的疑问,而是由两个孩子说了自己的看法。A说,8在十位上,表示八十,对20万是根本不受影响的。B说,就算是五入,8向前进一位,那也只能说百位上变成,然后不能再继续向前进一位了。C说“233184”在数线上离20万更近,所以约等于20万;
其实三个孩子的说法都有一定的理由,同时孩子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解述自己的看法,已经是非常了不起。于是在孩子们的想法上,我把“四舍五入”的方法进行了讲解,可还是有一部分人不明白什么“四舍五入到十万”。所以要让学生掌握到关键:四舍五入到哪一位,再看这一位的下一位„„。

问题二:15000约等于多少?

教材为了让学生理解近似数更接近于哪一个精确的数,安排了一个直观的“数线找位置”的方法,再观察与哪个更接近,再约等于哪个数。这个方法很好,非常直观。课堂当中有一位男生对18000接近于20000,理解就非常好。这个孩子告诉大家,在数线上,先找到15000,如果比15000大一些就近2万,如果比15000小一些就近约等于1万。其实就可以说是直观的“四舍五入法”了。但是有人就提出疑问,那如果正好在中间,15000又是近似哪一个数。

今天这节课虽然没有按照教材的安排一个课时完成,但课堂中学生提出的疑惑让人很是开心。这些暴露在学生中的问题,既是今后在备课教学所需要注意的,也是能看出学生在课堂中有善于思考,学会提出问题。这应该也是课堂中的一个较大的收获。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注意过没有,我们在听新闻、看电视时,会听到或看到很多数据,这些数据有些是精确数,有些是近似数。我记录了这样一条信息,请你们帮助我看看,哪些是精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多媒体出示:三峡水库最终蓄水393亿立方米,26台机组年均发电量将达到847亿千瓦时,为修建三峡水库,120余万人从这里迁移到其他地方。

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上面的情况,一些事物不需要用精确的数表示,而用一个与精确数比较接近的数来表示,这个数叫近似数。

例如:我们学校有1453人,我们可以说大约有1500人。

3、师:今天我们将学习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叫四舍五入,从这几个字你能想到什么?

教师讲解四舍五入的含义。

(2)方法:重点让学生体会取近似值到某一位时,只要看它后一位数字用四舍五入即可,前面的都不必看。

近似数教学设计

黄长寿

教学目标:
教学

积近似数教学设计(共11篇)

求商近似数教学心得体会

四年级平均数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求平均数教学设计

相关热词搜索: 近似 教学设计 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