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魏延凤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幅图片,你们看看是什么水果?(板书:荔枝)喜欢吃荔枝吗?仔细观察过荔枝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组图片,你们仔细观察一下,看看你看到了怎样的荔枝?(生自由答) 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想吃荔枝吗?作为现代人能吃到新鲜的荔枝是很常见的事,然而在古代就大不相同,传说唐玄宗的妃子杨玉环最喜欢吃荔枝了,为了让她能够吃到新鲜的荔枝,将士们只能将摘下来的鲜荔枝用快马送往京城,要知道荔枝大多生长在中国的东南部,一路上不知累死了多少匹好马,杨玉环何许人也,皇贵妃是也,看来在唐代只能有少数人吃到荔枝,多数普通老百姓只能望尘莫及了,为了让人们了解荔枝,白居易命画工画了一幅荔枝图,(板书:图) (出示插图),大家欣赏一下这幅图,这是一幅水墨画,水墨画上的荔枝和真实的荔枝有差距,为了让人们更充分的了解荔枝,于是白居易就写下了一篇文章对这幅图加以说明,这篇文章就叫做序(板书:序)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和老师起读课题——荔枝图序 二、初读课文 1、师范读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怎样学习文言文呢?我知道大家是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其事学习文言文并不难,学习文言文和学习古诗差不多,我们刚刚接触一首古诗的时候先干什么?(读) 读不仅是学习古诗的好办法,也是学习文言文的好办法,文言文读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学们先听老师读,大家一定要认真听,注意听准字音,特别要注意听老师读文时的停顿和语气。请同学们打开书。
2、认读生字新词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读,要想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词语读准,大家来看这些词语,谁能给大家读一读。课件出示带音节的词语(帷盖、琵琶、红缯、紫绡、醴酪、华如菊)
“华”通花,就是花的意思,这是一个通假字,在文言文当中,通假字是很常见的,和老师读“华如菊”。去掉拼音还认识吗?(指名读)全班同学一起读。
3、理解个别词
帷盖:帷盖是什么意思?(出示图片)圆圈圈出的部分就是帷盖,像伞盖一样。
枇杷:见过枇杷吗?我们来看看,枇杷是一种水果,生长在中国的东南部,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它的形状,它的形状很特别。
接下来的四个词语,我们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会学到,那么同学们,词语能读准,老师相信句子大家也一定能读好,现在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你们在下面练习读读这篇文章,遇到读不好的地方多读读。
3、学生自由读文。
4、检测读文情况。
(1)出示第一句。指名读。指导:你读的很正确,但稍有平淡,你听老师读。(老师范读)生再读。评价:就要这样读,读文章要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来。全班同学一起读。
(2)(出示第二句)读的很正确。读文言文要读出节奏来,听老师来读,看老师手势。(师范读)生再读。有没有节奏。大家一起看这一句,老师大点声,你们小点声,看老师手势,跟老师读。(师生一起读) 这一遍啊,同学们大点声,老师小点声。但还要看老师的手势。(师生一起读) (3)出示第三句。生读,指导读。
慢慢读,别着急,我们就能把文言文读好。男同学,大点声读,看老师手势,女同学认真听。(男生读)女同学大声读,看老师手势,男同学认真读听。
(4)出示第五句。指名读。大家看,(出示标重音的句子)读文言文当中的句子,我们就要注意重音,你再给大家读一遍,大家认真听,生再读,全班同学像他一样一起读。
(5)出示最后一句:这一句可有难度了,谁想挑战一下难度。指名读。这么难的句子你能读这样已经很好了。那读像这么长的句子,我们一定要注意断句,(出示断句的文言文)大家看大屏幕,听老师读。(师范读)
这一遍大家跟老师一起读。(师生齐读。)同学们自己练习读一读。
指名读。(评价:这么长的句子他读的这么好,掌声送给他。
文言文中像这样的长句子有很多,我们一定要注意断句,我们才能把它读好我们一起把它读一遍。
下面让我们完整的把这篇文章读一读,大家一定要注意重音,注意停顿,读出节奏。(学生齐读)
我们读文言文就要这样,不但要读得正确流利,还要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律。那么同学们,除了读,我们还要怎么学习文言文呢?(谁来说一说)
对,我们还要疏通文意,疏通文意我们都积累了哪些方法啊?(板书:看注释)说的太好了,看注释是我们疏通文意首选的方法。(出示书中注释)书中84页就为我们提供了12个注释,大家一会在疏通文意的时候一定要充分的利用好这些注释。除了看注释,还有什么方法?
生答,师板书:查工具书,查资料(查资料要有选择性的查)联系上下文。
三、深入理解课文
师:同学们积累了这么多疏通文意的好方法,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时间,请同学们利用这些方法来疏通这篇文章的大意,请同学们拿出笔来圈一圈、画一画。
学生独自梳理文章大意。
交流。
大家疏通好了吗?好,我们来逐句的疏通文意。
疏通第一句:
生答, 师:“如”是什么意思?(像)通过一个如我们能看出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比喻)比喻句在说明文当中叫什么?(打比方)抓住了一个如我们就抓住了这句话的意思,那么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生长地点) 疏通第二句:
出示第二句,学生回答。
师: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呢?(板书:四季变化)课件出示原文与译文:大家看,上面是原文,下面是译文,你对比一下,看看有什么发现?(译文长,原文短)那看出来文言文语言的特点(简洁)短短的十五个字既写出了荔枝一年四季的生长变化,又写出了荔枝叶花果实的特点,这是文言文语言的最大特点——简短精炼。
我们再来看一看(出示原文),看看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为什么没写秋天?
(因为冬天、春天、夏天它的特点是最鲜明的,所以其他一个季节作者就没有介绍,看作者观察的多认真啊!我们以后也要认真的观察) 生:他们都是打比方。
师:从哪个字看出来的?(如)用了几个如?(三个)对,用了三个如,作者用了三个打比方,打比方是这篇文章写作上的的最大特点。在观察观察,你还有什么发现? 生:是排比句。(怎么发现的)
师:(出示课件:变换句式)字数相同,结构又相似,我们发现了这个特点,我们就能把这个句子读的更好。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
出示第三句:
谁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 生答。
师:醴酪是什么意思? 核如枇杷是什么意思? 红缯是什么意思? 红缯和紫绡看了注释我们似乎也不是很清楚,来我们看一下,(出示图片)这就是红缯,这就是紫绡。我们再来看看这句话,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学生回答(板书:果实特点)
现在我们把前三句连起来大家看一看,(出示前三句)快速的数一数,作者一共用了多少个如?(10个),那就是说作者用了10个打比方的句子,打比方就是这篇文章的最大特点。(板书:打比方)
我们连起来把这三句读一读(生齐读)
我们接着看,这句话谁能说一说什么意思?(出示:大略如彼,其实过之)生答。
师:看来这真是名副其实的好水果。
出示第五句:谁来说说这句是什么意思?(生答)
师:矣是什么意思?(了的意思)老师告诉大家,矣是了的意思,这是一个文言助词,像这样的文言助词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也、焉、乎)大家一起读一读。生读。
我们读带有文言助词的句子,我们要把语速放慢,听老师读一读。(师范读——生读)这句向我们介绍了什么?(荔枝离开本枝的变化)这也是在介绍它果实的特点,说明它果实生命周期很短,我们如果要有荔枝的话,一定要趁新鲜吃。
出示最后一句: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答) 根据学生回答质疑:
“书之”是什么意思?(他在下边写上序言,说明这幅图是什么意思)
大家看“盖”字在文章当中出现了两次,第一次是伞盖的意思,这句话当中盖子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选择)那这就是文言文语言的最大特点,也是我们祖国语文的最大特点,叫一字多意,看来我们祖国的语言是多么的博大精深。
这句话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板书:写作原由)
同学们,刚才我们疏通了这篇文章的大意,在疏通的过程中,我们一边疏通,一边诵读,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体会了文章的写作手法,下面让我们来完整的读一读这篇文章,能背诵的同学可以试着背一背。(生配乐读)
老师给大家一点时间,大家多读读,背诵下来这篇文章。(学生试背) 不知道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读着读着,我们就把文章背下来了。
总结:同学们请看黑板,今天我们学习了一篇文言文,我们先是诵读了这篇文言文,我们不但做到了读的正确流利,还读出了节奏和韵律,紧接着我们用了这么多的方法疏通了这篇文章的大意,了解了文章的内容,理清了文章的顺序,也体会了打比方说明方法的巧妙,最后我们熟读的基础上背诵了这篇文章,这是同学小学阶段接刚触文言文时遇到的一篇非常经典的文言文,老师希望你们能把今天学到的方法运用到今后的学习中去。
板书:
荔枝图序
生长地点
打
看注释 四季变化
工具书 国士特点
比
查资料
练系上下文 写作原因
方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白居易为一幅荔枝图写的序,图和序的目的,正如白居易所说“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而作,含有宣传荔枝的意思。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
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常识,理清作者写作思路
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价值观: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三、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及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四、教学设想:
文章结构简单,可重点把握说明的顺序,也没有什么难懂的字句,可让学生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讨论;
可将《过华清宫》介绍给学生,使学生对鲜荔枝难以贮存加深印象。
五、教学方法:
(1)通过预习、自学、提出问题师生共同探讨,了解课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2)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能明白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3)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见过荔枝吗?吃过荔枝吗?你见过或吃过的荔枝是什么样的?多媒体展示杜牧的《过华清宫》:荔枝由于其色香味俱佳而被公认为果中珍品,受到了历代文人墨客的喜爱和赞美,唐玄宗为了能让自己的宠妃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下了这首诗讽刺这件事,请大家一起品读一下。一骑快马飞奔上了骊山,山上行宫的大门一个接一个的打开,大家以为是紧急军情来报,原来是送荔枝的。到底怎样的荔枝令杨贵妃如此喜爱,让唐玄宗不远千里运来呢?让我们一起看一组图片。
(二)解说题目
今天的我们即使没有见过吃过荔枝。也可以通过这些视频和图片去了解它。那在信息不发达的古代怎样向人们介绍荔枝呢?(画图、写文章) 1.序”这种文体(课件出示,齐读)
2.看了课题你想了解荔枝的哪些知识?(由题目生成问题)
(三)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四)作者简介:从五个方面补充——名、时、地、评、作 (五)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节奏。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强调第二段节奏
3.指名读课文
4.教师范读,学生轻声跟读。
(六)朗读翻译第二段,了解作者写序的目的
(七)疏通文意,积累文言实虚词的用法
四人小组合作,借助注释,疏通文意,解决疑难问题,有解决不了的问题重点标记。
(八)精读课文,理解荔枝的特点,了解文章的说明顺序。
这一部分的设计是本文的重点及难点所在
(1)学生自由读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荔枝的哪些知识?各有什么特点?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的?这样的设计可以让学生在头脑中对荔枝的介绍形成清晰的表象。并且清楚文章的说明顺序。
(2)通过对荔枝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思考:本文说明的重点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安排?(以果实为说明重点,具体介绍果实的内外形态及保鲜不易的特点,抓住了荔枝最突出的特点,全面的,层次清楚的介绍荔枝 )从而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介绍事物要抓主要特征,层次清楚的表达。
(3)为什么作者能够将荔枝的色香味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的眼前?从而引出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对本文的朗读及背诵便水到渠成。
(九)拓展训练,学以致用。
小练笔: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字数150字左右。
(十)布置作业
1.搜集有关荔枝的诗文典故。
2.以便条的形式归纳整理文中的重点文言知识。 3.背诵课文
《荔枝图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序、认识荔枝
2、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3、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重点:
1、学习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教学难点:
学习运用简洁而富于表现力的说明语言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引入: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
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
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的难得)
2、激发兴趣 出示新鲜荔枝的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今天,鲜荔枝已不只是皇室贡品,我们也可以买到。
3、引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板书时少写一个“序”字让学生发现并且强调不可少,这是一种文体
介绍白居易及序[演示幻灯片]
二、围绕目标学习 朗读
一遍
范读(字词)
弄清字词[演示幻灯片] 在书上划出重点注释来
缯(zēng)
绡(xiāo)
醴(lǐ) 酪(l ào)
华(huā ) 二遍
自读(翻译)
结合注释和实物疏通文意,小组内交流,教师答疑
强调朵(展示葡萄串)大略如彼,其实过之,图、书
盖为不识者及识而不及一二三者云
[演示幻灯片] 学生齐读译文 三遍
抽读(想象)
其余同学闭上眼睛想象有关荔枝的画面
同学们听得认真,想得出神同桌交流一下闭上眼睛出现的画面。
学生读出划的重点词句
三、思考讨论
1、学生质疑,互相讨论,师巡视答疑(同学们四个同学为一组可以自已提出不懂的问题在小组内讨论,小组不能解决的,全班一起来)时间5分钟 有问题吗?
2、刚才同学们讨论很认真,解决了不少问题接下来老师再强调下作者在写作顺序和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围绕目标质疑,重点提示并让学生理解[演示] (1)、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文章第一部分各句的说明对象? 全文共两段第二段介绍写作目的 第一段具体介绍荔枝,刚才划横线的重点词句就是作者的说明对象,都有哪些方面呢?
(2)、根据所划的重点字句弄清说明的顺序。(体会清晰的条理)[演示] 在对荔枝进行介绍的时候,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摄影技巧,
首先是一个远镜头群山起做一片葱茏,这就是荔枝的产地(生长的环境)
接着镜头推进,枝叶繁茂的荔枝树开花结果。先从整体上介绍树形,再从细处介绍树叶、花朵、果实。同时又按照冬春秋的时间顺序 然后一个特写镜头定格在果实上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层层剥开荔枝依次介绍了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的形状、颜色和味道。
最后来一个花絮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荔枝离开本枝以后的变化
从整体到部分,从外到内,以及时间先后的顺序,遵循了荔枝的生长规律及其固有特色。本文是一幅画上的的题词,又似一篇植物标本说明。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
总括句“大略如彼,其实过之”是对前面介绍的小结,却让人产生“荔枝不过如此”的心理,“其实过之”又化实为虚。用模糊的语言,激发我们去想象荔枝的美;
紧接着陡转直下,讲荔枝的不易保鲜:“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语气急促让人遗憾,实际上是为了增加对鲜荔枝的向往之情。全文仅百多字却一波三折,让人叫好 (4)、有详有略、主次分明;
这篇具有说明性质的小品,作者通过对荔枝的习性及其特点的细致观察,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仅用百余字就展现了荔枝特有的风姿,表达了对荔枝的喜爱之情。
四、归纳总结:
1、层次清楚、条理分明
2、善用比喻、语言简洁而富于表现 力
3、善设波澜、曲折起伏
4、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五、指导背诵
六、练习运用
七、作业:《题优》练习题 附: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一、朗读
二、思考讨论
三、归纳总结
四、练习运用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白居易的生平以及序的特点。
2、识记重点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读全文,明确说明对象,并能做到背诵全文。
2、学习精确、生动的语言,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领略荔枝的鲜美和自然景观的美妙。
二、教学重点:
1、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来掌握生字词及翻译。
2、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三、教学难点:
1、准确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学习条理清晰的说明顺序,。
四、教学方法:
通过预习,让学生们提前背诵,更好地了解课文内容,及文中出现的常见文言字词的意义和用法;
课堂上多用提问、启发、诱导等方法,使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利用仿写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展示荔枝图片)
关于荔枝,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由于其色、香、味俱美,历来被公认为果中的珍品,为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和赞美。历史上,杨贵妃为了吃到新鲜的荔枝,不远千里从广东快马加鞭运送荔枝。那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的《荔枝图序》,看看荔枝到底具有什么样的魅力,这篇课文又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
(二)检查预习,提问学生背诵情况。
(三)整体感知(幻灯片出示)
1、介绍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主要作品有《忆江南》、《琵琶行》、《长恨歌》等。
2、序:一种文体,多用于著作的正文之前。
3、体裁:说明文
4、重点生字
树形团团如帷(wéi)盖 壳如红缯(zēng)
膜如紫绡(xiāo) 瓤(ráng)肉 醴酪 (lǐ lào )
(四)疏通文意,通译全篇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
华如橘,春荣;
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荔枝生长于巴州、峡州一带,树的形状圆圆的好像四周带帷帐的伞盖。叶子像桂树叶,冬天还是绿色的;
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春天开花;
果实像丹砂一样红,夏天成熟。它的果实聚成的簇像葡萄,核像枇杷,壳像红色的丝织品,膜如紫色的生丝,果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汁液酸甜酒和奶酪。大致像上面说的那样,但它的实际情况要超过它们。如果果实离开树枝,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后,色香味就全都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居易让画工画了荔枝图,并且亲自写下了这篇序,是为了给那些不认识荔枝的人和虽然认识荔枝但不知道荔枝摘下后一天、两天、三天的变化的人看的。
(五)问题讨论
一、作者分别从哪些方面介绍了荔枝?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明确:介绍了荔枝的产地、形状、树叶、花、果实及果实的朵、核、壳、膜、瓤肉、浆液、荔枝的保鲜。
说明顺序:从整体到局部、从外到内、从观赏到品尝。
二、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那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
1、作比较
如:叶如桂、华如橘、实如丹、朵如葡萄、核如枇杷。
2、打比方
如:、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三、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明确: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六)拓展延伸
你们还知道哪些关于荔枝的诗句?
过华清宫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惠州一绝 〔北宋〕苏轼 罗浮山下四时春, 卢橘杨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 不辞长作岭南人。
(七)课堂小结:
1、背诵并正确默写课文。
2、能熟练翻译句子,掌握重点字词含义。
3、掌握课文中大量使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和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模仿并尝试自己造句,提高写作水平。
(八)布置作业
请从自己喜欢的水果中任选一种,用现代汉语写一段文字介绍给大家。要求按照一定的说明顺序,运用至少两种说明方法和两种修辞手法。
《荔枝图序》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有关白居易的文学常识。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说明事物的顺序。
3.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能力目标:
1.学会抓住事物特点运用比喻进行描绘。
2.体味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情感目标:
养成细致观察事物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文中的语言知识。
2.把握文章层次和说明顺序、状物特点。
教学方法 导读、讨论 教学媒体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思路
本文篇幅短小、文字也不是很难懂,教师的讲授重点主要在带领学生疏通文字和理情文章说明顺序、借鉴状物特点方面。
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 问题导入:
有家里开水果店的吗?有喜欢吃荔枝的吗? 请一位吃过的同学给大家介绍介绍好不好? 故事导入:
一个北方人到南方做县官,下属送来一筐荔枝,县官拿起一个连皮带核吃了下去。送荔枝的说,这皮和核是不能吃的。县官知道自己漏了傻,但又不好意思承认,便说:“这——你有所不知,《本草纲目》上说,荔枝连皮、核一起吃是清火的”。那人问:“北方也有荔枝吗?”“有有有,漫山遍野都是。”“那为什么杨贵妃吃荔枝要用驿马从南方运去呢?”“哦——,这个„„唐代时还没有,就是因为贵妃娘娘爱吃,后来才到处引种。”
诗文导入:
其实很多的诗文里都写过荔枝?(杨朔的《荔枝蜜》赞道“荔枝也许是世界上最鲜美的水果”;
苏轼的《惠州一绝》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流露出对荔枝的的喜爱;
杜牧《过华清宫》中嘲讽“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说的是唐明皇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国力民力特快专运鲜荔枝进宫,却也可见鲜荔枝
的的难得。
写作背景
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年)任忠州刺史,第2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序文生动地介绍了荔枝的形、色、香、味等特色,为我们展示了荔枝独特的风采。
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唐代伟大诗人。生活在社会动荡、人民痛苦的中唐时期。29岁考中进士,唐宪宗元和二年,他得到了翰林学土的职位,三年后被任为左拾遗。其后因进谏触怒了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其后历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他提出“文学合为时而著”的进步文学主张,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传下来的诗篇近三千首,著有《白氏长庆集》。
学习课文
1.朗读课文并正音。
帷wéi 葡萄pú táo 枇杷pí pá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酪lĭ lào 2.重点字释义。
帷盖:车篷的帷幕。
华:花。
荣:开花。
实:果实。
果:颗粒。
缯:绸。
绡:生丝的织物。
瓤:果肉。
莹白:洁白。
醴:甜酒。
3.重点句子释义。
(1)大略如彼:大体上像那些东西。
(2)命工吏图而书之:让画工绘了图,题上字。
(3)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目的是为了没有见过荔枝,和见过荔枝可是不是在采下后三天之内见到的人们而写。
4.逐句翻译。
(1)荔枝生巴、峡间:荔枝生长在长江三峡与大巴山之间。
(2)树形团团如帷盖:树的形状团团的像车篷的帷幕。
(3)叶如桂,冬青:叶子像桂树叶,冬天也绿。
(4)华如桔,春荣:花朵像桔树花,春天开。
(5)实如丹,夏熟:果实红色,夏天成熟。
(6)果如葡萄:颗粒像葡萄。
(7)核如枇杷:果核像枇杷。
(8)壳如红缯:果皮像红绸。
(9)膜如紫绡:内膜像紫缎。
(10)瓤肉莹白如冰雪:内瓤洁白像冰雪。
(11)浆液甘酸如醴酪:浆液甜酸像甜酒和奶酪。
(12)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略像上面说的那些东西,其实超过了那些东西。
(1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如果离开树枝,一天就变了颜色。
(14)二日而香变:二天就失去了香味。
(15)三日而味变:三天就变了滋味。
(16)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四五天以后色香味都失去了。
(17)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元和十五年夏天,南宾郡太守白乐天。
(18)命工吏图而书之:命令画工绘了图,题了字。
(19)盖为不识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见过荔枝,或虽然见过但还没有看到摘下三天以内的荔枝的人们写的。
5.分析课文。
短文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荔枝生巴、峡间„„其实过之。”
详细地介绍了荔枝的产地,树的形状、叶子、花、果、果实的颜色、果簇的形状、果核、果壳、内膜、瓤肉、浆液。
第二层:“若离本枝„„色香味尽去矣。” 说明了荔枝不易久藏的特点。
第三层:“元和十五年„„者云” 交代了做序的缘由。
6.讨论:本文状物的有何特点?
第一,层次清晰。文章先从大处落笔,介绍荔枝的产地。接着描绘树形,给人一个总体印象。然后分别介绍它的叶色、开花和结果季节、果的形状,颜色,外壳及果肉,味道特点和它离开树枝后不易保鲜的特性,最后交代写此序的缘由及目的。文章在介绍荔枝时采用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外观到内部的顺序,一一写来,层次清晰,形象具体。
第二,详略得当。本文着墨较多的是荔枝开花及果熟季节,果核的形状,壳膜的颜色,果肉的颜色及味道等,这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因为这既是人们关注的东西,又是画上传达不出来的。而对作画的时间、作者、及作序的目的次写之,简单交代就收笔。
第三,善用比喻。为使读者能具体感受到形象,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色,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更容易理解。
布置作业
1.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开展复述比赛。
2.根据原文内容扩写,写成400字的一篇说明文。
3.根据你的观察,写一篇说明一种水果的文章。题目自拟。
冰肌玉骨裹红袍,传世佳品天下果。
——《荔枝图序》教学设计
文本解读:
《荔枝图序》是一篇短小精悍介绍荔枝知识的文章。教学内容不太难,但最有特色的是文章运用大量的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学生对荔枝有直观上的了解,比如“树行团团如惟盖”,更重要的是课文中还有一些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学生的记忆。如“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色香味尽去”,也可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课前预习:
1.积累本课重点字、词。 2.搜集作者简介及背景资料。
3.通读课文,将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试着串译课文.相关课程标准:
“诵读古代诗词,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熟读成诵,读出诗文的韵味。
2.掌握诗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学习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
4.培养观察能力,领略荔枝的鲜美 评价任务: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2.译读课文,积累词语并理解文意。 3.品读课文,领略荔枝鲜美。
一、激趣导入。( 多媒体出示荔枝图片及导入语。)
1 师问:见过荔枝没有?看图片介绍荔枝的果、肉、核;
荔枝的果肉——莹白如冰雪;
从这里可以看出荔枝的“个头”。
出示苏东坡的《惠州一绝》学生齐读一遍
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惠州一绝》
过渡语:苏东坡在被贬的情况下,认为每天吃三百颗荔枝,情愿长作岭南人。可见荔枝是大受欢迎的佳果。唐玄宗为了能让杨贵妃吃上鲜荔枝,不惜用驿马日夜兼程赶送京城。于是杜牧写了《过华清宫》讽刺这件事。
出示诗句,请大家读一遍。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过华清宫》
师提示:“骑”的读音,意义。“一jì红尘妃子笑”。意思是,骑马的人。
今天我们就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来了解一下荔枝。
板书——《荔枝图序》
二、识作者:(学生根据预习了解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作品有《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荔枝图序》属于说明文,选自《白氏长庆集》。
【设计意图】:通过出示图片和诗词引导,创设一种浓郁的人文氛围,激起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让学生很自然地走进文本。
三、诵荔枝之文
指导语:有一句说得好,阅读文学作品,就是和文学大师进行意味深长的对话。阅读的过程,应该成为对话的过程。下面,你们就同诗人直接交流。
一、听读
学生活动:听师朗读诗文,圈画,标注:字音、停顿、重音等。
设计意图:用勾画圈点的方式进行,目的是扫清词语障碍,帮助理解大意,便于展开讨论,启迪个性化思维。
(观察学生听读情况,教师板书重点字、词,指名读字音) 峡(xiá ) 缯(zēng) 绡(xiāo) 瓤(ráng) 醴酪 (lǐ lào ) 壳(Ké)
华(huā) 帷盖 (wéi gài) 枇杷(pí pa) 紫绡(xiāo ) 学生活动:小组试读讨论,句子节奏。
师强调节奏:
2 荔枝/生巴、峡间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二、轮读
学生活动:轮流站起读课文,读出音韵,读出节奏,读出铿锵之美。
(多媒体出示要求。)
A.速度要慢,边读边体味,使作品中的形象在脑中浮现。
B.要有节奏,抓住语言对仗的特点。
(设计意图:文言诗词教学应以读促教,书读百篇其义自见,品读出诗文的味道,就是品悟出作者的情感。这一环节为了培养学生朗读的习惯,树立特长生的自信心,大家也会在抑扬顿挫的声韵里陶冶情操。)
三、译读
学生活动:边读边译课文,理解大意。标出疑难,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学生提出疑问,由其它会的同学回答。
(教师强调重点、难懂之句) (1)、大略如彼,其实过之。
大体上像上面说的那样,实际的情况却超过了它们。
(2)、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
一、二、三日者云。
南宾郡的太守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虽然见过但不是在摘下三天以内见过的人看的。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读诗、批注、思考、交流等实践活动,理解诗的意思,感受诗的意境,真正读懂诗意。
四、赏荔枝之妙
指导语:语言是情感的外壳。欣赏古诗词,应该经过语言走进作者的内心,领会作者表达的情感,这就是与作者对话。
一说:景物特点
学生活动:找出诗文中描写荔枝的句子,并说说荔枝的特点。
(先在书上标划词句,然后展示并互相评价) 生1:“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 写出了荔枝树的外形。
(出示荔枝树图片)
生2:“叶如桂,冬青;
华如橘,春荣;
实如丹,夏熟。”写出了荔枝的叶、花、果的特点。(出示图片增强直观性)
生3:“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写出荔枝的朵、壳、膜的特点。(出示图片)
生4:“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这句写出了荔枝的瓤和汁液味道。
教师小结:白居易毕竟是个文学家,即使在说明文的时候,也不忘尽可能让文字美好一点,虽然是在美化荔枝,笔端带着感情,却并没有歪曲客观的性质,可以说达到了情智交融。
二说:景物写法
学生活动:小组合作,探究描写景物的方法,推荐展示,评价。
生1:“叶如桂,冬青;
华如橘,春荣;
实如丹,夏熟”,都是3个字加两个字,按时间顺序排列。
生2:“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都是什么如什么,运用比喻和排比;
顺序是从外到内。
生3:“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顺序是
一、二、三,色、香、味。
过渡语:本文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大量的比喻,使我们对荔枝有直观上的认识,句式有一定的规律可帮助我们的记忆,三分钟时间同学们试着背诵课文。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味语言,以及层次清晰、详略得当、善用比喻的写作特点。
4 一写:仿写
指导语:请同学们仿效课文采用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外到内的顺序,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写一种你熟悉的水果。
优秀习作展示:
学生1:葡萄成熟时象一串串的绿宝石,淡绿色,椭圆形,表面还蒙着一层白霜,摸上去皮薄而肉实,洗干净放进嘴巴,一咬,满嘴的甘甜,仔儿有些酸涩„„ 学生2:熟透的龙眼甜津津的,没有熟透的则有一种苦涩的感觉。只要你轻轻地剥开龙眼的皮,你就可以闻到龙眼那独特的芳香了。在晶莹圆润的果肉里嵌着棕黑色的核。龙眼不但味道可口,而且还是送礼的佳品,如果把龙眼晒干了,就成了桂圆肉,可以益脾养心,是上好的滋补品„„ 【设计意图】:学以致用,及时练习可以巩固所学方法。
一问:你知道吗?
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用文中原话回答) 学生活动: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回答
生: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师提示:注意节奏,学生齐读。)
五、同中求异,比较感悟。 过渡语:《荔枝图序》与《芙蕖》写荷的可目、可鼻、可口对比,哪一篇描述得更为直观可感?
学生活动:找出《芙蕖》中描写荷可目,可鼻,可口的句子。
学生1:可目: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
花蒂下生出莲蓬,莲蓬里结出莲子,挺拔地耸立着,依然像没有开的花,和翠绿的叶子一起高举着。
学生2: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 荷叶的清香,荷花的特殊香味。
学生3:可口:连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 莲子和藕都摆在盘中,而使人满口生香了。
比较:
学生1:与《芙蕖》相比,《荔枝图序》更为直观可感。
学生2:《荔枝图序》读后有让我垂涎三尺的感觉,好想吃啊!
师小结:同学们有这种感觉是因为《荔枝图序》在写荔枝的各部位时,用人们生活中可以感知的东西作比,每个比喻都恰如其分地表现出荔枝本身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印象,使人容易理解。
【设计意图】:比较学习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更能凸显文章的特点。也是贯穿我们这套北师版教材的编排理念。所以这一环节主要是锻炼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六、拓展延伸,名句链接。
过渡语:荔枝以鲜美著称,被誉为“百果之王”,历代文人写下了不少咏荔枝的诗歌。我们来欣赏白居易写荔枝的诗。(出示诗句)
种荔枝
白居易
5 红颗珍珠诚可爱,白须太守亦何痴。
十年结子知谁在?自向庭中种荔枝。
学生活动:学生有感情品读诗句
过渡语:老师还有一个疑问,文章开头说:“荔枝生巴、峡间”。“巴、峡”是今天什么地方?
学生1:四川东部和湖北西部,重庆一带。
师指导:现在的“巴、峡”有荔枝吗?同学们查查资料,现在荔枝生长的什么地方?原因是什么?
(提示:竺可桢认为:唐代气候比现在温暖,四川可产荔枝;
后来气候变冷了,四川的荔枝就灭绝了。这个结论出自他的著作《中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研究》。他的根据是:白居易文《荔枝图序》,白居易诗《种荔枝》、《荔枝叹》,还有大量其他资料。)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师小结:白居易为荔枝写的序文,使人对荔枝如见其形、如观其色、如闻其香、如品其味,生动形象。
课下收集描写水果的诗文赏读。
六、板书设计
荔枝图序
白居易
树形 ——帷盖 叶 —— 桂 华 —— 橘 实 —— 丹
朵 —— 葡萄 善用比喻,形象生动 核—— 枇杷 层次清楚,详略得当 壳 —— 红缯
膜 —— 紫绡 瓤肉——冰雪 浆液——醴酪
教学反思:
亮点:
教学过程有图片,有诗句,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课前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小组合作探究为辅的方式进行学习,完成对文本内容掌握,课堂上基本由学生来支配,老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
不足:
6 阅读环节对学生的引导还不够到位,学生对文章的比较仅停留在表层,平时应加强训练训练。在“疏解文意”环节,留足够时间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完成,对学生有价值的质疑应适时点拨,重在引导学生思考完成。
程序教学设计(共6篇)
拼图教学设计(共6篇)
教学楼设计图纸(共6篇)
统计图教学设计(共11篇)
程序设计教学视频(共15篇)
相关热词搜索: 荔枝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