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原教学设计(共7篇)

原教学设计(共7篇)

时间:2025-08-02 22:08:33 浏览次数:

说明文教学设计

一、我说你猜。(2分钟)

同学们,喜不喜欢做游戏?今天我们玩个游戏,叫“我说你猜”。谁愿意参加?(先出文字再指名说)

逐句出示文字:

1、我是哺乳动物,在水中生活,我比大象可大得多呢。(鲸) 2、一种新型玻璃,能调节室内光线,被人们称为“自动窗帘”。(变色玻璃) 3、小动物,帽缨形的尾巴老是翘到头上,自己在下面歇凉。(松鼠) 4、我的直径一般在百万分之几毫米到几百分之一毫米之间,(灰尘) 5、一种文具,半圆形的,常在数学课中应用。(量角器)

指名一个同学,你怎么这么快就猜出来了?

(是因为老师的描述抓住了特点或运用了恰当的说明方法。板书:特点、说明方法)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旨在复习本单元学过的说明文及常见说明方法。对本课的习作起到铺垫作用。)

二、你说他猜。(不下座)(3分钟)

好,接下来我们也学习用这样的方法描述事物,“你说他猜”。老师出示图片,一个同学说物品特征,另一个同学猜名字,谁来挑战?(先指名背对黑板,再点图片)

逐个出示4张图片。(手动)

1、西瓜。

2、筷子?(谁来补充?)

3、粉笔。(他主要介绍了粉笔的用途)

4、电冰箱。(谁来帮他描述?)

老师:下面我说你猜“看着圆,摸着麻,包着一肚小月牙。”(橘子),你们熟悉吗?那说说你印象里的橘子是什么样的?

(设计意图:有了上一个环节做基础,孩子们会学习利用上述方法和语言学习说明一个事物,既激趣,又训练了语言,还自然导入课题。)

三、说橘子。(30分钟)

1、各自说橘子。(2分)

(设计意图:唤起孩子们对所要说明事物的生活体验。)

2、各自观察后小组互说(10分钟) 看来你们对橘子都有了一些了解,课前老师送给每个同学一个橘子,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橘子,请大家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它,看看橘子的这些特点用什么样的说明方法可以介绍得更清楚。(3分钟)

哪位同学再来谈谈橘子啊?(8分钟)(随机评价)

(设计意图: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引导孩子们学习调用多种感官对橘子进行全方位观察体验,并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将事物说明白,说具体。并通过交流丰富对说明对象的认识。)

3、各自写橘子。(15分钟)

大家观察得真细致,有的同学能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来介绍,有的同学语言非常生动,也让我长了不少知识。如果我们的这些描述能按一定的顺序讲出来就更清楚明了了。(板书:有序)

接下来我们把你们观察的结果写下来,看谁写得具体有序。

师巡视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设计意图:通过上一个环节的交流,许多孩子对橘子的认识通过自己观察、听别人介绍、老师的点拨积累了许多知识,写起来会得心应手。)

4、全班交流。(7分钟)

(1)师选一好文来读。师:老师听出你在描写**时打比方的方法很贴切,再读读好吗?同学们,你的**是怎么写的?来读读。

四、出示范文。(3分钟)

1、同学们,老师也把橘子的特点写成了一段文字。我给大家读一读。

大家觉得老师写得怎么样?给点掌声吧。好在哪?(指名举例说)

2、如果给这段文字加个开头(板书开头、点击),再加个结尾(板书结尾、点击)就是一篇完整的说明文了。(板书:说明文)

五、布置任务,结课。(2分钟)

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出比老师更优秀的作品,想想不想挑战?好,(出示投影)。布置:入门级、挑战级、王者级。你的选择是——,好,你们都是好样的,祝你们成功!下课。

六、板书:

开头 + 特点(用途) = 说明文 (说明方法)

学习目标

初步认识原电池概念、原理、组成及应用。体验化学能与电能相互转化的探究过程

教学过程

电能是现代社会中应用最广泛,使用最方便、污染最小的一种二次能源,又称电力。例如,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手提电脑、手机、相机、摄像机……这一切都依赖于电池的应用。那么,电池是怎样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呢?

一、原电池实验探究

【实验探究】(铜锌原电池) 实 验 步 骤 现 象

1、锌片插入稀硫酸

2、铜片插入稀硫酸

3、锌片和铜片上端连接在

一起插入稀硫酸

【问题探究】

1、锌片插入稀硫酸中有什么现象?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稀硫酸

铜片插入稀硫酸呢?

2、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 a.现象又怎样? b.锌片和铜片上变化的反应式怎样书写? c.电子流动的方向如何?

3、探究1和探究3发生的反应一样,为什么探究3会产生电流? 1.原电池概念:_______能转化为_________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实质: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若能设法使氧化与还原分开进行,让电子的不规则转移变成定向移动,便能形成电流。即将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形式释放。

3.原理: (1)当铜片与锌片不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锌直接把电子给了_________,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把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

(2)当铜片与锌片用导线连接,一同浸入稀硫酸铜溶液时,由于锌比铜活泼,锌容易_____电子被_________成Zn2+进入溶液,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锌片上的电子通过________流向_________,溶液中的______从铜片上______电子,被______成______. 电极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应的总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反应是将_______________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1、活泼性不同的两电极:负极(相对活泼的金属), 正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2、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导线连接或直接接触且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

4、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本质条件) 思考:

1、锌铜原电池的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保证锌铜原电池原理不变,正负极可换成哪些物质?( C、Fe、Sn、Pb、Ag、Pt、Au等)

2、锌铜原电池中硫酸能换成硫酸钠吗?

3、判断是否构成原电池,是的写出原电池原理。

(1)镁、铝/硫酸; 锌、碳/硝酸银 ; 铁、铜在硫酸中短路; 锌、铜/水; 锌、铁/乙醇; 镁、铝/氢氧化钠; 硅、碳/氢氧化钠

4、请将氧化还原反应 Zn + Cu2+ = Cu + Zn2+设计成电池: 此电池的优点:能产生持续、稳定的电流。

(1).什么是盐桥? 盐桥中装有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2).盐桥的作用是什么? 可使由它连接的两溶液保持电______,锌盐溶液会由于锌溶解成为Zn2+而带上 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 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铜盐溶液会由于铜的析出减少了Cu2+而带上了____电,盐桥中的_______ 流入,而使溶液呈中性。

盐桥保障了电子通过外电路从锌到铜的不断转移,使锌的溶解和铜的析出过程得以继续进行。

导线的作用是传递电子,沟通______电路。而盐桥的作用则是沟通______电路。

三、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反应:_____电子 (_____反应), 正极反应:_____电子 (_____反应) 电流方向:____→_____ , 电子流向:______→________

电解质溶液中离子运动方向 : 阳离子:向_______极区移动, 阴离子:向_______极区移动

总反应==正极反应+负极反应(复杂的电极反应:总反应-简单的电极反应) 四.原电池的应用

1.原电池可加快反应速率 2.利用原电池反应现象可判断金属的活泼性

《原电池》教学设计

濮阳市油田第二高级中学

陈少帅

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构成原电池的原理的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步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经历多次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是学生合作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合作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思维碰撞的乐趣。

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方程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过程:

【引入】学生阅读教材70页,解答电化学定义及电化学研究的内容,使学生在整体上了解本章知识点。

【播放视频】以塑料杯、铁钉、铜丝、白醋、二极管等生活中常见基本器材所做的有关原电池的实验,引起学生的兴趣,并提出问题,二极管发光的原因是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展示问题】

1、什么是原电池?

2、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

3、原电池的正负极和电子流向如何判断?

4、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什么?(将原电池内容进行细分,使学生有目的的进行学习研究,给学生五分钟时间,阅读课本71-72页,带着问题进行阅读,是学生对于整体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方便之后的学习) 【提问】什么是原电池

【学生回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追问】那么构成原电池需要什么条件呢?接下来通过实验探究来进行了解。

【实验探究一】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一: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并通过讨论,进一步确定,活泼性较强的做负极,而活泼性较弱的做正极。

【实验探究二】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二:电极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实验探究三】

【结论】前一个装置可以形成原电池,后一个装置不能形成原电池,得出形成原电池的条件之三:必须要形成闭合回路。

【追问】通过以上实验,了解了构成原电池的三个条件,但是最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探究到。提问: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中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呢? 【学生回答】是由于电子的定向移动所以产生了电流

【追问】电子为什么会定向移动,在化学学习中哪种化学反应能使电子定向移动? 【学生回答】氧化还原反应

总结】由以上提问,可得出构成原电池的第四个条件: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让学生对构成原电池的四种条件记忆两分钟,之后进行提问。

【提问】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1、具有活泼性不同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非金属作正极。

2、具有电解质溶液。

3、形成闭合回路。

4、具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提问】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及电子的流向。(给学生三分钟时间,学生小组讨论,解决问题,之后随机抽取学生回答)

负极:较活泼金属,电子流出,发生氧化反应

正极:较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电子流入,发生还原反应。

【讲述】刚才讲解了有关原电池的定义、构成条件、各电极的反应,需要将这些知识点形成网络,方便记忆与理解。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定义和专用名词进行记忆。

【练习】判断装置是否能形成原电池?

【回答】ABEO可以形成原电池;
CDFMN不能构成原电池。

【追问】CDFMN为什么不能构成原电池,各自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回答,进一步复习巩固构成原电池的四个条件)

【结尾】展示原电池在以后学习中的应用,是学生对原电池的重要性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播放一段由橙子制造原电池的实验视频,寓教于乐,使学生学会自己动手,学会用身边简单的生活原料来进行有趣的化学实验,学以致用,达到良好的学习成果。

【板书】

电化学——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工作原理: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3、构成条件:①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②必须插进电解质溶液中 ③必须形成闭合回路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方式探究原电池工作原理,感

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②培养实验中的观察能力,思考意识和应变能力;
培养语言智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化学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让学

生感到化学就在身边,化学很有用,很亲切;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生产中的化学。

【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探究建议】实验探究、问题解决。

【课时划分】一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实物展示各种电池)

【师】在平时用到的计算器、手机、MP

5、电子表、笔记本电脑等都要用到电池,可以说现代生产、生活都离不开电池。 【问】哪位同学能说一下电池的能量转换呢? 【学生回答】

【导入课题】我们这节课来学习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原电池。

【板书】

一、原电池 【师】 在学习新知识的之前,同学们先对导学案上的预习成果进行组内交流、讨论(限时2分钟)。然后回答以下问题:

【预习检测】

1.根据物理科电学知识,电流产生的原因

,电流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 极到

极,电子的流动方向由电源的 极到

极。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

3.电解质的概念是:

以下物质能导电的有

,属于电解质的是

。石墨、氯化钠固体、氯化钠溶液、铁、铜、蔗糖固体、蔗糖溶液、稀硫酸。能导电的原因是

【学生活动】学生举牌抢答。

【创设情境】动画展示“病历档案”:同学们,面向我们的并不是一位快乐的美眉!自从先后装上两颗假牙(分别是不锈钢和黄金假牙),“笑笑”女士心情一直不爽----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问题导入】今天,我想请大家当一次医生,开个处方,让笑笑女士笑起来。

【初步假设】想一想,病因估计处在哪里?(假牙)

【设计方案】是不是这样呢?让我们模拟口腔中的环境,把稀硫酸想成口腔溶液----唾液,用Zn和Cu分别代表两颗不同的假牙----不锈钢和黄金……通过实验来找病因!

【学生分组实验】(分9组实验)

【探究实验一】 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观察实验现象。

【探究实验二】 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

【探究实验三】 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通过电流计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会出现什么现象?

【问题探究】

1、把锌片和铜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有关反应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

2、把锌片和铜片上端用导线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写出铜片和锌片上的电极反应式以及电子由

流向

3、把锌片和铜片用导线通过电流计连接起来放到稀硫酸溶液中(锌片和铜片不接触),有何现象?从能量转化角度,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4.如何确定该电池的正负极?

【学生观察并回答】讨论结果采用竞赛抢答形式展示。

【多媒体展示】原电池工作原理flash动画模拟过程

【学生交流讨论,归纳小结】原电池工作原理:锌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锌失电子成Zn2+,电子从锌片经导线通过电流计流向铜片,H+从铜片上得电子被还原成H2,

【板书】

1、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 2e-=Zn2+ (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2H+ +2e-=H

2 (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2H +=Zn2++H2

【解决问题】 通过实验,你认为笑笑女士的病因是什么?(两颗假牙在口腔溶液中够成原电池,产生的电流刺激脑神经,使该女士头痛、失眠、心情烦躁) 【课堂检测】

【课堂小结】 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原理是利用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从而产生电流,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思考题】

Cu—Zn原电池产生的是持续稳定的电流吗 ? 【自主发展作业】回家后利用家庭能够提供的一些材料创新设计各种电池。

【板书计划

第二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原电池

1、原电池定义

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装置叫做原电池。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负极):Zn- 2e-=Zn2+ (氧化反应)

铜片(正极):2H+ +2e-=H

2 (还原反应)

总反应方程式:Zn+ 2H +=Zn2++H2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一直是高一学生学习的难点,其理论比较抽象,而且要求学生动手实验。本节课我花了很长时间准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法、理论联系实际备问题),上完本节课进下心来,细细回顾,特反思如下:

1、“知识的检测””知识的探究” 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学生抢答的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

2、巧用病例这一情景开头,切实联系所要学的知识,实例生动有趣,一下抓住学生的心。

3、让学生分组实验,提高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在探究中学到知识。

4、借助现代媒体的微观动画可生动直观的展开原电池工作原理,有利于学生突破原电池原理这一教学难点。

5、让每一小组做一牌子,以拍卖形式抢答问题在竞争中体现小组群体智慧。

6、本节课因为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完成本节课教学任务,所以学生探究试验时间不好控制,时间略显紧张。

化学反应为人类提供能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化学原理通过实验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初步掌握形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并能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3通过实验不断总结、发现、归纳知识的要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和创造能力。

4应用辨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方法抓住氧化还原反应是原电池工作原

理的本质由师生共同参与讨论发现问题并通过实验不断体现由实践→认 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过程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原电池的化学原理。

教学难点

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及电极反应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教学过程

【讲述】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伴化学能与热能、光能等的转变如 在一般的化学反应里常表现出放热或吸热有的还表现出发光现在我们要 研究的是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化。首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

【问题】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在什么条件下才能实现这 样的转化

【演示实验】

1 向试管中加入3ML稀硫酸插入铜丝观察现象并讨论

2 取出铜丝再加入一粒锌粒观察现象并讨论

3 将铜丝插入试管中并与锌粒接触观察现象并讨论

【提问】1锌与稀硫酸直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学生答:置换反应。

2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但与锌粒接触后铜丝上为什么有气 泡产生? 

【追问】铜丝与稀硫酸不反应不失去电子其电子从何而来

【讲解】铜丝虽然与稀硫酸不反应铜丝与锌粒接触后锌与稀硫酸发

生氧化还原反应锌失去的电子转移给铜丝H+从铜丝得到电子而产生氢气。

也就是说锌失去的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从物理角度看电子发生定向移 动就要产生电流。是否这样我们应任何证明

【学生回答】用导线连接铜片和锌片并将铜片和锌片同时置于稀硫酸 溶液中在导线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可以观察指针是否偏转来判断是否有 电流产生。

【演示实验】实验2-3

现象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偏向铜极

【讲解】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说明有电流产生有电流产生就能产生 电能象这种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原电池。

【板书】

原电池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设问】根据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大家思考一下应如何判断电子流动方 向和两金属的正负极

【讲解】原电池的正负极可以根据由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方向来判断指 针偏向哪一极该极为正极。从刚才的实验现象知道指针偏向铜极铜为 正极那么锌为负极。从理论上讲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锌比较活泼容易 失去电子进入溶液电子则从锌片定向流到铜片而电流方向与此相反从 铜片流向锌片。根据物理学知识电子流出电流流入的电极为负极电 子流入电流流出的电极为正极所以锌为负极铜为正极。

【板书】

2、电子流向和电流方向

电子流负极Zn→正极Cu 

电流

正极→负极→正极

【设问】铜和锌在稀硫酸溶液中能构成原电池怎样用方程式来表示电 极反应呢

【板书】

3、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负极发生氧化反应Zn-2e=Zn2+

正极发生还原反应2H++2e=H2↑

电池总反应方程式Zn+2H+= Zn2++ H2↑

【设问】铜和锌通过导线连接在稀硫酸中能构成原电池其他金属是否 也能够构成原电池要构成原电池需要那些条件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加以 探究。

【指导实验】在学生桌上有Zn、Fe、Cu三种金属分别用它们作电极

两两组合利用西红柿中含有电介质,用导线连接电流计和两种金属同时插入西红柿中观察指针偏转方向并判断正负极。

【分组实验】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

有六种组合Zn—ZnFe—FeCu—CuZn—FeZn—CuFe—Cu。

其中前三种组合没有电流产生后三种组合中如果有一个电极没有插入 西红柿中也没有电流产生必须两个电极同时插入西红柿中才有电流产生。

Zn—Fe组合中指针偏向FeFe为正极Zn—Cu组合中指针偏向Cu Cu为正极 Fe—Cu组合中指针偏向CuCu为正极。

【归纳】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能构成原电池

【设问】是否任意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组合置于电解质溶液中就能构 成原电池呢

【演示实验】在烧杯盛有稀硫酸溶液放入铜丝和银丝均无反应将两 者接触也无反应。

【学生讨论】铜和银均不与稀硫酸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结论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能构成原电池相对活

泼的金属为负极相对不活泼的金属为正极必须还有一种金属能和电解质 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设问】是否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都必须是金属呢

【演示实验】用导线连接锌条、铅笔芯并与电流计相连向烧杯中倒 入NH4C1溶液同时插入两电极观察指针偏转方向判断正负极。

【讲解】指针偏向铅笔芯说明锌为负极铅笔芯为正极

学生讨论、归纳、小结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板书】

4、原电池的形成条件

1 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导体

2 必须有电解质溶液

3 必须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讲述】介绍几种原电池以及原电池在尖端科技中的应用

【板书】

5、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练习】

布置作业 P62

2、

3、4 板书设计

《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原电池的基本反应原理;

2.掌握电极正负极的判断、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
3.学习原电池组成的条件;

4.利用氧化还原反应设计原电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原电池组成条件的研究,学习归纳总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实验、仔细观察现象、合理分析实验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难点:原电池的原理和原电池的组成。

三、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讨论法并辅助以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实验。引导学生讨论、类比分析,从而归纳出原电池的概念和组成条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帮助学生理解两极的氧化还原反应原理。

四、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格林太太是一位非常美丽大方的夫人,她微笑的时候总是露出一口整齐的牙齿,其中有一颗是金色的,那象征着她的地位和财富,另一颗是钢的,那是一次车祸后留下的。令人不解的是,自从车祸换上那颗钢牙之后,格林太太就整天头疼,夜不能寐。医生找不出问题,连心理医生也爱莫能助,但是一位年轻的化学家找出了问题的症结,你知道化学家怎么解决了问题吗?你能为格林太太开出一张药方吗?

要想知道答案,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内容。

上节课我们学习过化学能能够转化为热能、光能,能不能将化学转化为电能呢? 【实验展示】Zn,Cu放入稀H2SO4,用导线连接,记录现象。

【生活动】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师分析】(学案投影)Zn,Cu单独放入稀H2SO4,Zn片表面产生气泡,Cu片表面不产生气泡;
用导线连接,发现Cu片表面产生气体的同时产生电流。说明生成新物质的同时,产生电流,可见化学能还可以转化为电能。这个装置称为原

第1页,共3页

电池。我们今天就来一起探讨原电池。

【板书】

原电池

一、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师引导】在这个装置中,为什么会产生电流? 【生回答】电子发生定向移动。

【师引导】哪里的电子?

【生回答】Zn片Cu片上有能够自由移动的电子。

【师引导】电子从Cu片流向Zn片?还是Zn片流向Cu?为什么? 【生回答】Zn比Cu活泼,所以电子从Zn片流向Cu。

【师分析】(动画播放)从另一个角度讲,Zn的电势比Cu的电势高,它们之间存在电势差,就像水从高处向低处流动一样,故电子从Zn到Cu。那么为什么Cu表面产生气泡呢?

【生回答】溶液中的H+在Cu片表面得电子生产H原子,两两结合生成H2。

【师提问】H元素由+1价的离子变成H2,为什么?发生什么反应? 【生回答】得电子生成H2,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

【师引导】有得必有失,则Zn失电子生成Zn2+,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师总结】(幻灯片播放)相当于Zn通过Cu将电子传递给溶液中的

H+,反应的实质是Zn和H+的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只是一边发生氧化反应,另一边发生还原反应,将氧化还原反应分开进行,从而产生电子的定向移动,产生电流,这就是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其中Zn片和Cu片在原电池中叫做电极。失去电子的一极叫做负极,得到电子的一极叫做正极。

【板书】

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 2.电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

【师强调】氧化反应在负极发生,失去电子;
还原反应在正极发生,得到电子。

【师引导】什么样的材料可以做电极? 【生回答】可以导电的物质,且活泼性不同。

【师总结】一般使用金属或者石墨电极。将一个氧化还原反应分在负极和正极进行才能形成原电池。

【练习】判断下列装置能否形成原电池。能够形成原电池的指出正负极,书写正负极反应,电池总反应。

【师引导】电解质溶液提供可以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在内电路中形成闭合回路。

第2页,共3页

所以要形成原电池有哪些条件? 【板书】

3.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形成闭合回路 (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师总结】只要有一个能够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在两极进行,形成闭合回路,且溶液为电解质溶液,就一定能形成原电池。

那么生活中哪些物质可以组成原电池呢?利用金属片和水果蔬菜能否组成原电池?

【生活动】组装水果电池。成果展示。

【师总结】水果中存在酸,可以与金属片反应,只要满足条件都可以组成原电池。

【师引导】现在你能给格林太太开出药方了吗?

【师总结】原电池由自发行进的氧化还原反应;
活性不同的电极;
闭合回路和电解质溶液组成,原电池负极失去电子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电子发生还原反应。

【作业布置】完成学案上的原电池设计和练习册上的习题 【板书设计】

原电池

1.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电子流出的一极,发生氧化反应 2.电极

正极:电子流入的一极,发生还原反应

3.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1)有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活泼性不同的电极 (3)形成闭合回路 (4)溶液为电解质溶液

第3页,共3页

《乐游原》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万树鸣蝉隔岸虹,乐游原上有西风。”“乐游原头春尚早,百舌新语声卑卑。”……

教师背诵有关乐游原的诗句引出课题。

2.读题,解题。乐游原:地名,在长安城南,唐朝时是有名的游览胜地。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主朗读诗歌,读准读通。 2.指名读,纠正字音,指导“驱”,读写。

3.默读古诗,结合图片,理解诗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

4.汇报交流理解古诗的方法、能理解的句意、不懂的问题。

5.整理学生译文成果,并展示译文。

傍晚时觉得心里不太舒畅,就驾车去登乐游原。夕阳多么美好啊,只是黄昏将近了。

三、品读感悟 1.知诗人心。

(1)诗人何时驱车登古原?心情怎样,你是从哪个词看出来的?(意不适) 体验:你心情不好时会怎么做呢? 诗人心情不适时是怎么做的? (2)指导朗读

一、二句。 2.感诗景美。

(1)介绍乐游原: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古原,全城风光尽收眼底。

(2)教师创设情境,学生闭目想象画面:夕阳把它的金辉铺洒下来,这时的乐游原是怎样的美景呢?远望繁华的都市长安又是什么模样?

学生自由想象并表达。

(3)指导读第三句。

3.悟诗人愁。

(1)面对美景,诗人有什么感慨?为什么会有这种良辰美景短暂的感受呢? (2)补充诗人简介及相关背景资料,与学生交流。

1 / 2

(3)情境设置:师扮演车夫,询问惆怅的客人(学生)—— 夕阳可真是美啊,您心情好点了没?您还有什么可愁的呢?

(让学生体会诗人的心情,惆怅伤感、人生失意、忧国家大势将去等。) (4)指导读第四句,学生体会诗人心情,读出惆怅与伤感。

4.读诗韵。

深入朗读。教师示范朗读,学生练习朗读。

四、拓展积累

1.唐诗素描——让学生以诗人或是旁观者的身份写一写对诗的内容的理解,对意境的想象。

2.背诵默写本诗。

3.你还读过诗人李商隐什么作品?师推荐欣赏《夜雨寄北》《无题》《嫦娥》等。 板书:

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 驱车登古原。登原遣怀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触景生情

2 / 2

草原放牧教学设计(共4篇)

原子 分子教学设计(共8篇)

氧化还原反应教学设计(共11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教学设计(共8篇)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共3篇)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