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句扩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扩句是给句子“添枝加叶”,使句子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是写作中把句子写具体、生动的一种练习,更是一种表达方法;
缩句则是把句子“删去枝叶 ,保留主干”,以更好地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理解长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扩句和缩句千变万化,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只要在不改变原句的意思,都算是正确的。
教学内容:小学毕业班句子部分缩句、扩句的概念、做题方法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扩句和缩句的定义、方法。
2、掌握缩句、扩句的要求和常用的缩句技巧。
3、通过归纳复习和练习,分清缩句和扩句的区别。 教学难点:缩句和扩句应注意的要求。
教学重点:缩句扩句的技巧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习作中,要使我们的习作内容具体、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那么习作中的句子就要写得具体、生动,这就是一种表达方法,也就是我们今天复习的一种句式——扩句
二、教学扩句
1、什么是扩句呢?
扩句就是在句子的“主干” 上(主要成分前后)“添枝加叶”(加上适当的修饰或限制性的词语),使句子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
2、复习扩句应在什么地方扩呢?
在句子的四个地方扩:①“谁”之前扩,“怎么”之前扩,“什么”之前扩,“是什么样”之后扩;
②保留原来的意思;
③不能改变句子结构;
④内容力求丰富。
3、出示例句(小鸟唱歌。)让学生自行解决扩句。
强调扩句时应注意什么呢?
①、不能改变原来句子的意思。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要成分、结构和基本意思,扩充的成分又要贴切,合乎事理。
②、加上的修饰词要正确,必修与主干搭配恰当
③、要按题目的要求或提供的例子补充。
4、仿照练习扩句:
请学生辨别并说出原句和扩句的区别。小结什么是扩句并引申出缩句——扩句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三、教学缩句。
1、请学生说说缩句应该怎样缩?
小结归纳:缩写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的意思。简单地说:缩写就像把一棵树的树枝、枝叶都去 掉,只留下树的主干一样。
2、请学生说说缩句的方法有哪些?
①、去“枝”留“干”法
凡是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掉,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
间、地点、借此的词。
例:在草地上,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儿。
句中,“在草地上”是介词作状语可删去;
“许多”是数量词修饰“花儿”可以删去;
“美丽的”是形容词修饰“花儿”的,也可删去。缩写为:盛开着花儿。
②、借助“的、地、得”。
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的、地、得”前面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例1:矫健的秃鹰飞起来。
句中的“矫健的”用来修饰 “秃鹰”的应删去。缩写为:秃鹰飞起来
例
2、他们争先恐后地跑过来。
句中“争先恐后地”用来修饰“跑过来”要删去。缩写为:他们跑过来。
例
3、弟弟高兴得跳起来。
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缩写为:弟弟高兴。
③、“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对谁做”。
例:六(2)班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课。
句中说的是“谁”、是“学生”,在“做什么”、在“听课”。所以句子可缩写为:学生听课。
④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
因为“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除的。
例1.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个大苹果。
句中“着”不能删掉,因为它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一定不能删的。
故缩写为:他吃着苹果. 例2:他勇敢地跨过这条小沟.因为“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所以不能删。
故缩写为:他跨过小沟。
⑤去掉“在?(中、里)”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例: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
句中:“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是用来强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取得了进步,可以删除。所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进步。
四、缩句练习:
1.鱼钩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缩写:鱼钩闪耀着光芒。
2.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缩写:妈妈照顾我。
3.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缩写:同学们高兴。
4.焰火在夜空里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 缩写为:焰火构成了图案。
5.在农民的辛勤劳动下,今年的小麦长势十分良好。 缩写为:小麦长势良好。
6.小红认真地看着有趣的新书。
缩写为:小红看着书。
7.山沟的柿子树上结满了好多的柿子。缩写为: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
8.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写为:鲸不是鱼类。
9.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摔倒。 缩写为:小演员差点儿摔倒。
五、归纳总结缩句和扩句的区别:
六、板书设计
缩句和扩句
不能改变 原句的意思
扩句、缩句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扩句是给句子“添加枝叶”,使句子表达得更加清楚、生动、具体。是写作中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一种练习,更是一种表达方法。缩句则是把句子删去“枝叶”,保留“主干”,以便更好地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但是扩句和缩句千变万化,尤其是扩句。所以,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扩句和缩句。
教学目标:
1、
2、让学生学会扩句,了解扩句的的要求和技巧。 让学生学会正确缩句,掌握缩句的几种技巧。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扩句
能准确缩句 教学难点:正确缩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学习扩句
1、出示句子,让学生观察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进而让学生体会什么是扩句。 学生交流 师总结
2、练习扩句,在练习中找到扩句的方法
小鸟唱歌。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扩句?
3、扩句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
全班总结
4、扩句练习
出示
学生思考交流
全班完成
三、学习缩句
1、请同学生们说一说,你知道的缩写句子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汇报 交流 教师总结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种常见而且好用的缩句方法。 A、去“枝”留“干”法
出示句子并讲解,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去“枝”留“干”法。
B、借助“的”、“地”、“得”法
出示句子并讲解
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借助“的”、“地”、“得”法。
C、自我提问法
让学生学会三种提问缩句的方法,并放到句子中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提问法来缩句。
3、补充:在缩句的时候,还要注意:
(1) 保留句子中的“着”、“了”、“过”
出示句子
让学生在句子中体会为什么必须保留句子中的“着”、“了”、“过”
(2) 去掉“在……(里、中、上、下…)表示特定环境的词语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在句子中体会为什么必须去掉“在……(里、中、上、下…)表示特定环境的词语
4总结缩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练习缩句
出示句子 学生思考汇报 全班完成练习
四、总结方法
比较扩句和缩句
总结课堂
五、板书设计
扩句和缩句
扩句
恰当
不改变句子原意
缩句
最简
疑问句 设问句 反问句
一、疑问句
疑问句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它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即:由一方发问,由另一方作答,回答句紧跟在疑问句的后面)。
二、设问句
设问是一种修辞手法,先提出问题,接着再把答案说出来,这种自问自答的句子叫做设问句。其实提问者本来完全知晓问题的答案,是明知故问且又自问自答的一种问句形式,它不需要别人来回答,它只是作者为了引起读者注意或者引发读者思考而故意提问的。所以,通常情况下,在设问句的后边,紧接着的是作者本人的答语。这种修辞效果不是肯定的句式所能及的。如:
1、“春天在哪里?春天在花朵里„„”
2、“什么是生物?生物就是有生命的物体„„„„”
3、什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4、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5、学好语文要背书吗?一定要!
三、反问句
反问也是一种修辞手法。反问句又叫反诘句,它是用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反问句是作者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某种语气、强调某种确定的意思而有意采用的一种问句形式。是无疑而问,作者自问自答,答在问中。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得把他们抱过来,同死人待在一起怎么行!”——末尾用的感叹号。
总之,疑问句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
设问句是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外,反问句则不用回答,答案包含在问句之中,已经暗示了出来;
设问句末一般用问号,反问句可以用问号,也可以用叹号。
如何区别设问句、反问句、疑问句
有一天,寓言作家伊索在乡间的路上走着,一个过路人向伊索打听前面的村子还有多少路,要走多久。“你往前走吧!”伊索对他说:“我当然知道要走,我是想请您告诉我,①还要走多少时间呢?”“你就走吧!”伊索还是这样回答。“这个人大概是疯子。”问路人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地说。他走了几分钟以后,听见伊索在后面叫他,他站住了。伊索对他说:“两个钟头以后,你就能到了。”②“您为什么不马上告诉我呢?”过路人不满地问。“当初我不知道你走的快慢,③我怎么回答你呢?”伊索回答说。
这个故事中,①②两个打横线的句子是疑问句。有事情不明白,就提出来,希望别人回答,句子本身是没有答案的。在疑问句是十分常见的。例如:
老山羊问:“你是谁?为什么跑到陷阱里去了?”(《会摇尾巴的狼》)
故事中第③个打横线的句子就是反问句。反问句就是“明知故问”, 没有疑问而问,答案就暗含在句子之中,再不需要另外作答。(表面上看是疑问句,实际上说话者是在强调某种肯定或否定的答案)“我怎么回答你呢?”意思就是“我没有办法回答你”。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能加强语气,表达强烈的感情。这样的句子,在我们的课本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例如:
1.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 2.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3.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林海》) 下面,我们再看一个故事:
英国大作家狄更斯很爱钓鱼。一天,他正在江边钓鱼,一个陌生人走来问他:
“怎么,你在钓鱼?”
“是啊!”狄更斯答道,“今天钓了半天,没见一条鱼,可是昨天在这里却钓了十五条啊!”
“是吗?”陌生人问,①“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这地方专门检查钓鱼的。这段江上严禁钓鱼。”说着,他从衣袋里掏出发票,准备罚款。
狄更斯反问道:②“那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作家狄更斯。你不能罚我的款,因为虚构故事是我的事业。”
在这个故事中,①②两处打横线的句子都是设问。问自答”,也是一种“明知故问”,先提出一个问题,以引起人们的注意或思考,然后再把答案告诉人家。这种修辞手法,在我们的课本中,用得也不少。例如:
1.世界上有没有给自己写信的人呢?有!(《给自己写信的人》)
文章一开头就提出一个问题,并马上作了回答。这个设问,不仅引起了读者的注意,而且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的故事。
2.海底是否没有一点儿声音呢?不是的。(《海底世界》)
这个设问,用在文章的第三自然段的开头,不仅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和思考,而且在结构上起到了过渡、启示下文的作用。
疑问 是从句子的用途角度来说的,是用来向别人提出问题的,是有疑而问,是向别人询问一件事,解除自己的疑团的,它是有疑而问,是己问他答,答在问后。
设问 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或思考,先自行提出问题,再自己进行回答。即自问自答。
反问 将明确的意思用问句的形式表达出来,即只问不答,问中有答。
把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就是把句子换成另外一种说法,但是句子意思保持不变。
小窍门: 1:把句子改为相反意思。一般情况下,无“不”加“不”,有“不”去“不”。总之,把句子总体大的意思改为相反。有些句子不用加上或去掉“不”也能改为相反的如:第8题 2:在改为相反的词语前边加上反问词。反问词一般有:难道.....吗 怎么.......呢 怎能......呢或者有时候单单只有 难道 怎么 呢 吗这些词。
3:把句号改为问号。
例子:李晓在比赛中为班级争了光,我们应该为他庆功. 1:改为相反的词语是:“应该”改成“不应该” 整个句子的意思就变了。
2:一般情况要在改为相反的词前边加上反问词,随便选择一个反问词,如选择难道.....吗,也可以选择其他反问词,句子变成:李晓在比赛中为班级争了光,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他庆功吗。
3:最后不要忘记把把句号改为问号。最后句子变成反问句是:李晓在比赛中为班级争了光,我们难道不应该为他庆功吗? *注意这是一般的方法,具体到每个句子,就要先理解透彻句子的意思。
1) 我们劝阻同学吵架是对的。
2) 失败了还得干,不能知难而退。
3) 晓彬是我的好朋友。
4)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5) 看到你有苦难,我必须帮助。
6) 毒性拷打不算什么。
7) 听了他的感人事迹使我感动得流泪。
8)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爬不上这样的陡坡。
9) 我们不能抄袭别人的作业。
10) 看着游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特别喜欢。
11) 我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
12) 我们是小学生,要好好学习。
13) 我们不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
14) 黄山的云海令人流连忘返。
15) 我们不被困难吓倒。
16) 为了使西安四个现代化,我们应该努力学习。
17) 巍巍高山是英雄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
18) 如果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不会这样湿。
19) 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肚子里最会长蛔虫。
20) 登泰山看日出是我很久以来最大的心愿。
21) 四周围黑洞洞的,很容易碰壁。
22) 对这种坏人环视,我们不能不闻不问。
23) 没有比锻炼身体,争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
24) 你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不会忘记。
25)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不能离开手术台。
26) 我们不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
27) 植物学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界,我不能离开这个对象。
28) 许多亲爱的勇士再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真是一个罪人。
29) 没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火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
30)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
31) 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
以下的答案都是选用 难道.....吗 怎么.......呢 怎能......呢其中一个来反问词来做的,选用另外一个也可以。
1) 我们劝阻同学吵架难道不是对的吗? 2) 失败了还得干,难道能知难而退吗? 3) 晓彬难道不是我的好朋友吗? 4)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5) 看到你有苦难,我难道不必须帮助吗? 6) 毒性拷打难道算什么吗? 7) 听了他的感人事迹怎么不使我感动得流泪呢? 8) 青龙桥附近坡度特别大,火车难道爬得上这样的陡坡吗? 9) 我们难道能抄袭别人的作业吗? 10) 看着游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难道不特别喜欢吗? 11) 我怎么不为我们是炎黄子孙感到骄傲呢? 12) 我们是小学生,难道不要好好学习吗? 13) 我们怎么能因为学习任务重而不参加体育活动呢? 14) 黄山的云海怎么不令人流连忘返呢? 15) 我们难道被困难吓倒吗? 16) 为了使西安四个现代化,我们难道不应该努力学习吗? 17) 巍巍高山难道不是英雄坚强不屈的精神的象征吗? 18) 如果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难道会这样湿吗? 19) 你用脏手随便抓东西吃,肚子里怎么不会长蛔虫呢? 20) 登泰山看日出难道不是我很久以来最大的心愿吗? 21) 四周围黑洞洞的,难道不容易碰壁吗? 22) 对这种坏人环视,我们难道能不闻不问吗? 23) 难道有比锻炼身体,争强体质更重要的事了吗? 24) 你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我们怎么会忘记呢? 25) 战士们没有离开他们的阵地,我怎么能离开手术台呢? 26) 我们怎么会忘记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呢? 27) 植物学研究的对象在自然界,我怎么能离开这个对象呢? 28) 许多亲爱的勇士再用他们的血和汗建造着新的中国,我这样不负责任的离开中国,难道不是一个罪人吗?
29) 难道有比守住你们的阵地,不让敌人的炮火把你们的阵地掀翻更重要的事了吗? 30)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能够举办一次奥运会,难道不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吗? 31) 许多到中国来旅游的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难道不赞叹不已吗?
反问句改为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如: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能”改为“不能”,去掉“怎”,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我们不能言而无信。
又如: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怎么不令我们感动呢?在改为陈述句时,将“不令”改为“令”,去掉“怎么”,将“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所改成的陈述句是:欧阳海舍身拦惊马的英雄事迹,令我们感动。
例句:
1、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大家怎能不高兴呢? 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大家很高兴。
2、难道你的爸爸不是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人吗?
你的爸爸是一个技术熟练的工人。
3、同学们怎能不想出办法克服这个困难呢?
同学们不得不想出办法克服这个困难。
4、要想取得好成绩,怎能不刻苦学习呢?
要想取得好成绩,不刻苦学习不行。
5、勾践卧薪尝胆,最后不是打败了吴王夫差吗?
勾践卧薪尝胆,最后打败了吴王夫差。
练习:
1、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2.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3.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 4.我们遇到困难,怎么能退缩呢? 5.说出的话难道可以不算数? 6.不好好学习,怎能能取得好成绩呢? 7.那奔驰的列车不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吗? 8.都是你自己找的,我怎么帮得了你的忙?
9、那浪花所奏的不正是一首欢乐的歌吗?
10、我们怎能忘记老师的谆谆教导?
11、难道打仗就是为了多杀人吗?
12、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13、实现四个现代化,难道不是全国人民的伟大历史任务吗?
14、这难道不是天下奇观吗?
15、天上的星星能数得清吗?
16、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17、天空塌下一大块,怎么不可怕呢?
18、楚国在南边,你怎么能往北走呀?
19、翠鸟背上的羽毛不正像浅绿色的外衣吗? 20、雷锋精神怎么会过时呢?篇2:反问句改陈述句教学设计
《反问句改陈述句》教案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教学过程: 1.我今天讲的是反问句改陈述句,首先要掌握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方法一: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例:难道我们能言而无信吗? 这个句子要去掉反问词“难道”和疑问助词“吗”,问号改为句号。
方法二: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例: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 应该把句中的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
方法三:将反问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例:难道你不能自己回家吗? 应该把句中的否定词“不能”改为肯定词“能”。
2.用两个例句来复习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例一:你怎么能这样做呢? (把句中的反问词“怎么”和疑问助词“呢”去掉,问号改为句号,把句中的肯定词“能”改为否定词“不能”。) 改为:你不能这样做。
例二:难道这件事我不知道吗? (把句中的反问词“难道”和疑问助词“吗”去掉,问号改为句号,将反问句中的否定词“不知道”改为肯定词“知道”) 改为:这件事我知道。篇3:反问句改陈述句教学设计
反问句改陈述句教学设计
丰城市白土中心小学 赵英
一、教学内容:
反问句改陈述句。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复习,让学生更进一步学习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2、情感目标:通过复习过程中的讨论交流,互相评价,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
3、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学会在实践过程中总结出学习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
找到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主导,师生讨论,同学交流,小组成员互相评价,集体反馈等。
五、教具准备:
幻灯片 反问句改陈述句的练习题。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提出学习目标。
1、也示幻灯,学生观察分析,自由发言。
那奔驰的列车正是我们祖国奋勇前进的象征。
他不是我们班的学生。
你们怎么能破坏环境呢?
问:比较这几个句子的句式和意思有什么异同?标点和语气有何不同?
2、学生发言。
3、教师引入课题,板书课题:反问句改陈述句。
4、给学生提出学习目标。
(二)反问句换陈述句。
1、总结把反问句改陈述句的方法
(1)将反问句中的肯定词改为否定词或将否定词改为肯定词。
(2)将反问句中的反问语气词(怎、怎么、难道等)去掉。
(3)将句末的疑问助词(呢、吗等)去掉,问号改为句号。
2、出示反问句换陈述句的例题。
①教师出示例句,要求学生反问句换陈述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方法讨论学习。(小组讨论) 例句:我们怎能言而无信呢?
班主任难道不应该以身作则吗?
②小组讨论学习。
③交流汇报。
幻灯出示练习题,学生练习,教师及时收集反馈信息,及时指导。
要奋斗就会有牺牲,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4、小结。
5、练习活动。
请同学拿出自己收集的反问句,和同桌同学互练互评,若有意见和答案分歧,与全班同学和老师共同讨论解决。
(三)总结。
通过本堂课的复习,你又有了什么更大的收获?篇4:反问句教学
反问句教学设计
听记训练
同学们,我说两句话,请你们认真听,看谁听得最认真。
1、这支笔怎么不是我的呢?
这支笔是我的。
2、谁说你不是一名优秀学生?
你是优秀学生。
请大家说一遍
一、认识反问句 从刚才大家说的这两句话你发现了什么?(它的意思是否一样,语气是否一样?) 出示上面的两句话
谁知道第一句话叫什么名字?(反问句)
第二句话叫什么名字?(陈述句)
二、了解反问句的特点
反问句有什么特点呢?
读下面的反问句看谁能找到它的特点吗?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2、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3、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4、这怎么不是伟大的奇观呢?
5、这支笔怎么不是我的呢?
提示学生想一想他每一句话的意思都是什么?也就是说,虽然他的句尾用的是问号,可是他的答案就隐含在这句话中,他是故意问,是为了引起读者的注意,这就是反问句的特点。
三、联系生活说句子。
四、反问句与陈述句的转换联系
(一)反问句变陈述句
出示书上的句子,让学生找规律。
例句如下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远。
2、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3、这部字典谁说你的呢?
规律如下:
1、把反问句的问号变句号;
2、把“吗”去掉;
3、把反问句里的“不”去掉。 4、反问句里没有不的添上。(有“不”去掉,没有“不”添上)
5、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练习如下:
1、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吗?
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2、这怎么不是伟大的奇观呢?
这是伟大的奇观。
3、这本书怎么不是我的呢?
这本书是我的。
4、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5、战士们没有离开阵地,我怎么能离开自己的阵地呢?
战士们没有离开阵地,我不能离开自己的阵地。
我会做
6、大家都在认真听课,我怎么能说话呢?
7、我的学校怎么不是文明学校呢?
(二)、陈述句变反问句
例句
1、马跑得越快,离楚国越远。
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就越远了吗?
2、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
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3、这不是我的语文课本。
这怎么会是我的语文课本呢?
规律如下:
陈述句变为反问句
1、句号变为问号;
2、句尾加语气词“吗、呢”;
3、陈述句里有“不”变为反问句,必须去掉,没有的要加上“不”。
4、不改变句子的意思。
练习如下:
1、认真学习正是好学生的表现。
认真学习不正是好学生的表现吗?
2、翠鸟美丽机灵,我们都喜欢它。
翠鸟美丽机灵,我们怎能不喜欢它呢?
我会做
3、我的同桌学习很好,我应该向他学习。
4、我的作文没有写好,我非常伤心。
教学反思:教学过程我没有让学生找反问句变为陈述句的规律,但是学生在大量的语句转换中,基本上找到了陈述句与反问句互换的规律。有的学生出现了反问句句尾忘加“?”,还有的学生在改变陈述句的时候,改变了它的意思。如“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在改为陈述句是有的变成了“这是真理。”看来不改变句子的意思学生还真的没有掌握。篇5:巧改陈述句与反问句教学设计
《巧改陈述句与反问句》
微课教学设计
民乐县裕展希望小学 薛玉兰
设计意图:
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是我们小学语文教学中一种较为重要的句式训练。在进行互改时,一些学生常常把意思搞反,这除了语感较差,没能很好理解原句的意思外,也是因为还未能找到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个微课将通过分析陈述句与反问句的特点,教学生轻松掌握陈述句与反问句的互改方法。
教学内容:巧改陈述句与反问句。
授课年级:五年级
教学目标:
1.了解陈述句、反问句的句子特点。 2.掌握陈述句、反问句互改的方法 3.会运用总结过的方法改陈述句和反问句。
教学重难点:
掌握陈述句、反问句互改的方法和一般规律。
教学方法:讲解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同学们,在课文中,我们见到过许多这样的句子:
1.不好好学习,怎能取得好成绩呢? 2.功课没做完,怎能去看电影呢? 3.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4.难道你们见过这样的总理吗? 5.我难道不是裕展希望小学的学生吗?
这样的句子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下面我们就以第四句为例来体会一下。
二、比较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异同点 1.将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
我难道不是裕展希望小学的学生吗?
我是裕展希望小学的学生。
2.比较两个句子的异同点。
(1)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是一样的,但句式不同,前一句是反问句, 后一句是陈述句。
(2)两者的区别在于反问句表达的否定语气更强烈,效果更好。如 果用于日常对话那反问句就显得太强硬了,但如果用于文章观点论述,那会起到加重语气,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而要想弄清反问句的意思,就要将他改为陈述句。那么,怎样才能正确地将陈述句改为反问句,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呢?这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去考虑。
三、反问句与陈述句互改的方法 1.关注句式。
反问句有两种基本的句式:
(1)难道„„吗?
(2)怎能„„呢?
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要添加这样的句式,反之,反问句改为陈述句就要去掉这样的句式。
2.关注否定词。
(1)将肯定句中的肯定词(是、能、会等)改为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
(2)将否定句中的否定词(不是、不能、不会等)改为肯定词(是、能、会等)。
如:①陈述句改反问句。
我们是学生,要遵守学校的纪律。
难道我们是学生,不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吗? 我们是学生,怎能不要遵守学校的纪律呢?
②反问句改陈述句。
别人能办到的事,难道我们就不能办到吗?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们就不能办到。(去掉反问句式“难道„„吗?”) 别人能办到的事,我们就能办到。(去掉句子中的否定词“不”)
四、练习
1.陈述句改反问句。
没有水,就没有生命。
难道没有水,就有生命吗?
没有水,怎能有生命呢? 2.反问句改陈述句。
我们怎么能忘记老师的恩情呢? 我们不能忘记老师的恩情。
《缩写句子》微课教学设计
2014-6-22 篇2:缩句教案
教 育 是 一 项 良 心 工 程!
龙文教育个性化辅导授课案
教师:学生 时间:2012年月 篇3:扩句缩句 教学设计 扩句、缩句 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扩句是给句子“添加枝叶”,使句子表达得更加清楚、生动、具体。是写作中把句子写生动、具体的一种练习,更是一种表达方法。缩句则是把句子删去“枝叶”,保留“主干”,以便更好地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但是扩句和缩句千变万化,尤其是扩句。所以,教学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学会正确扩句和缩句。
教学目标:
1、
2、让学生学会扩句,了解扩句的的要求和技巧。 让学生学会正确缩句,掌握缩句的几种技巧。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扩句 能准确缩句
教学难点:正确缩句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二、学习扩句
1、出示句子,让学生观察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进而让学生体会
什么是扩句。
学生交流 师总结
2、练习扩句,在练习中找到扩句的方法
小鸟唱歌。
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扩句?
3、扩句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
学生交流 全班总结
4、扩句练习
出示 学生思考交流 全班完成
三、学习缩句
1、请同学生们说一说,你知道的缩写句子的方法有哪些?
学生汇报 交流 教师总结
2、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学习几种常见而且好用的缩句方法。 a、去“枝”留“干”法
出示句子并讲解,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去“枝”留“干”法。
b、借助“的”、“地”、“得”法
出示句子并讲解 让学生体会什么叫借助“的”、“地”、“得”法。
c、自我提问法
让学生学会三种提问缩句的方法,并放到句子中让学生体会如何用提问法来缩句。
3、补充:在缩句的时候,还要注意:
(1) 保留句子中的“着”、“了”、“过”
出示句子 让学生在句子中体会为什么必须保留句子中的“着”、“了”、“过”
(2) 去掉“在„„(里、中、上、下„)表示特定环境的词语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在句子中体会为什么必须去掉“在„„(里、中、上、下„)表示特定环境的词语 4总结缩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练习缩句
出示句子 学生思考汇报 全班完成练习
四、总结方法 比较扩句和缩句 总结课堂
五、板书设计
扩句和缩句
扩句 恰当
不改变句子原意
缩句 最简篇4:缩句和扩句教学设计
缩句扩句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缩句、扩句教学设想扩句是给句子“添枝加叶”,使句子表达得更清楚、具体、生动。是写作中把句子写具体、生动的一种练习,更是一种表达方法;
缩句则是把句子“删去枝叶 ,保留主干”,以更好地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理解长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扩句和缩句千变万化,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只要在不改变原句的意思,都算是正确的。
教学内容:小学毕业班句子部分缩句、扩句的概念、做题方法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扩句和缩句的定义。方法,
2、掌握缩句、扩句的要求和常用的缩句技巧。
3、通过归纳复习和练习,分清缩句和扩句的区别。
教学难点:缩句和扩句应注意的要求。
教学重点:缩句扩句的技巧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小鸟唱歌的字幕和一段鸟叫声导入学习。
二、教学扩句
1、复习扩句应注意些什么?
2、出示例句(小鸟唱歌。)让学生自行解决扩句。
①、不能改变原来句子的意思。
②、加上的修饰词要正确,必修与主干搭配恰当 ③、要按题目的要求或提供的例子补充。
3、仿照练习扩句:
请学生辨别并说出原句和扩句的区别。小结什么是扩句并引申出缩句——扩句是在主干的基础上添枝加叶。缩句与扩句正好相反,删去句子中的“枝”和“叶”,即删去附加成分,使句子的意思表达得更加简洁。
三、教学缩句。
1、请学生说说缩句应该怎样缩?
小结归纳:缩写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的意思。简单地说:缩写就像把一棵树的树枝、枝叶都去 掉,只留下树的主干一样。
2、请学生说说缩句的方法有哪些? ①、去“枝”留“干”法
凡是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掉,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借此的词。
例:在草地上,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儿。
句中,“在草地上”是介词作状语可删去;
“许多”是数量词修饰“花儿”可以删去;
“美丽的”是形容词修饰“花儿”的,也可删去。缩写为:盛开着花儿。
②、借助“的、地、得”。
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的、地、得”前面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例1:矫健的秃鹰飞起来。
句中的“矫健的”用来修饰 “秃鹰”的应删去。缩写为:秃鹰飞起来 例
2、他们争先恐后地跑过来。
句中“争先恐后地”用来修饰“跑过来”要删去。缩写为:他们跑过来。
例
3、弟弟高兴得跳起来。
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缩写为:弟弟高兴。
③、“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对谁做”。
例:六(2)班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课。
句中说的是“谁”、是“学生”,在“做什么”、在“听课”。所以句子可缩写为:学生正在听课。
④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
因为“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除的。
例1.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个大苹果。
句中“着”不能删掉,因为它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一定不能删的。
故缩写为:他吃着苹果.例2:他勇敢地跨过这条小沟. 因为“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所以不能删。
故缩写为:他跨过小沟。
⑤去掉“在?(中、里)”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例: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
句中:“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是用来强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取得了进步,可以删除。所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进步。
四、缩句练习:
1.鱼钩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缩写:鱼钩闪耀着光芒。
2.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缩写:妈妈照顾我。
3.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缩写:同学们高兴。
4.焰火在夜空里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
缩写为:焰火构成了图案。
5.在农民的辛勤劳动下,今年的小麦长势十分良好。
缩写为:小麦长势良好。
6.小红认真地看着有趣的新书。
缩写为:小红看着书。
7.山沟的柿子树上结满了好多的柿子。
缩写为: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
8.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写为:鲸不是鱼类。
9.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摔倒。
缩写为:小演员差点儿摔倒。
五、归纳总结缩句和扩句的区别:
六、板书设计
缩句和扩句
扩句
不能改变 原句的意思
缩句
景哈乡曼洪小学
戴建忠 2011年2月27日篇5:复习扩句缩句教案9 课题:扩句和缩句 节数: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对学过的改写句子的方法进行复习;
2、运用学过的句式进行语言实践,培养学生谴词造句的能力及提高理解语言,组织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3、掌握扩句、缩句的要领,能正确熟练地变换句子。
教学重点:通过变换句子,缩句、扩句的练习,掌握变换要领,培养运用句子的能力。
教学难点:能按要求正确缩写、扩充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一)同学们,我们经过六年的学习,积累了很多知识,也接触过许多改写句子的形式,现在老师这里有两组句子,想请同学们观察是你们见过的那种形式。)
1、患病的母亲正在注视着年轻的护士。
母亲注视护士。
2、沙滩上有贝壳。
海边的沙滩上到处有五光十色的贝壳。
二、让学生比较两个例子有何异同,引出扩、缩句。 让学生说说扩、缩句的方法。
三.扩句
(一)扩句:就是给简短的句子加上修饰的成分,使它表达的意思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简单地说:扩句就像是给一棵树干画上漂亮的树枝和树叶.使它枝繁叶茂.更生动.更漂亮。
(二)出示句子让学生口头训练。
(三)教师提醒学生扩缩句应注意的问题。(课件出示) 1.不能改变原来句子的意思。
2.加上的修饰词要正确,必须与主干搭配恰当 3.要按题目的要求或提供的例子补充
4、还要注意在修饰限制词语后加上正确的“的”“地”“得”。 的+名词 ;
地+动词;
得+形容词
(四)扩句练习
(五)课堂练习
四.缩句
(一)缩句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的意思。
简单地说:缩句就像把一棵树的树枝、枝叶都去 掉,只留下树的主干一样。
(二)小学里有以下几种常见的缩写技巧:
1、去“枝”留“干”法
凡是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掉,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的词。
二十四只草船的草把子插满了曹军射过来的箭。
缩句:草把子插满了箭。
2、借助“的、地、得”。
这是最简单的方法:把“的、地”前面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矫健的秃鹰飞起来。
句中的“矫健的”用来修饰 “秃鹰”的应删去。
弟弟高兴得跳起来。
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
缩写为:弟弟高兴。
3.
三、“自我提问”法:
“谁”、“做什么”。
六(6)班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课。
所以句子缩写为:学生在听课。
4.
四、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因为“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的。
如:他勇敢地跨过这条小沟. 因为“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一定不能删的。
所以缩写为:他跨过小沟。
5.
五、去掉“在?(中、里、上、下?)”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
所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成绩。
(三)总结
(四)缩句注意事项
1: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
原句: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广场周围的宏伟建筑。
缩句:a:灯照耀着建筑。
b:广场上千万盏灯照耀着宏伟建筑。
c:广场上灯照耀着建筑。
分析:缩句最重要的是不能改变原句的意思,特别是不能改变原句陈述的对象,即主语。另外,还要让压缩后的句子基本上像句话,不能缩得过分简略。
原句说的是“广场上”怎么样,而不是“灯”怎么样,a句改变了主语,当然也就改变了原句的意思;
c句基本正确,但缩得过分简略;
b句是正确的。
2: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谓语
原句:夏天,老人们都爱到河边的树阴下钓鱼。缩句:a:老人们钓鱼。
b:夏天,老人们爱钓鱼。
c:夏天,老人们爱到树阴下钓鱼。
分析:缩句既不能改变原句的主语,也不能改变陈述主语的谓语,缩句只能压缩掉次要成分,如果是属于主要成分的词语,也不能压缩掉。
原句是说“夏天”怎么样,“老人们”爱好干什么,“爱好钓鱼”不等于“钓鱼”,a句把主语“夏天”改成了“老人们”;
把谓语“爱”
改成了“钓鱼”,明显改变了句子的原意;
这个句子是说老人们爱好什么,并不是说他们干什么。b句把“到树阴下”误认为“钓鱼”的状语压缩掉了,其实“到树阴下”和“钓鱼”是两个连续的动作,都不能压缩掉。c句是正确的。
3: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
原句:灰黑色的鸬鹚整齐地站在船舷上,像列队的士兵在等待命令。
缩句:a:鸬鹚站在船舷上,在等待命令。b:鸬鹚站在船舷上。c: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
分析:缩句不能改变原句的结构,如果原句是复句,压缩后应当还是复句。
原句是一个复句,前面的分句说鸬鹚站立的动作,后面的分句说它像什么。a句前半部分正确,后半部分把后面分句的主要动词“像”压缩掉了,把“等待命令”的主体“士兵”换成了鸬鹚,不符合原句意思;
b句把原句砍掉了一半,当然更不行;
c句没有把后面分句的意思表达完整,“等待命令”不能压缩掉。
正确的缩句应当是:鸬鹚站在船舷上,像士兵等待命令。
4:缩句不能把表示处所的词语改为表示事物的名词
原句:三棵大海棠树上开满了红红的花。
缩句 a:海棠树上开满了花。b:海棠树开花。
c:海棠树开满了花。
篇1:高中语法教学设计:倒装句
教学课例之教学设计
—高二英语组 张帆
book 5 unit 4 grammar: inversion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理解倒装句的概念;
(2).在练习中体会并掌握倒装句的用法;
(3).提高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4).解决从语法学习到实际运用的转化的问题。
2.文化与策略
(1)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了解倒装句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作用;
(2)通过句型转换练习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陈述与倒装的不同功能。
3.情感与态度
(1)了解中英两种不同语言的不同特点,体会语言的魅力;
(2)通过语法学习,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探索情感。
(二)教学内容
1.教学内容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本节课是本单元“语言学习”部分——“发现有用结构”。这部分通过学生自学、教师讲解以及大量相关练习,使学生语言表达技巧得到提高,通过语法学习让学生打下较好的语言基础。训练学生运用地道的英语句式来表达思想、传递信息。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1).教材的编排特点:教材首先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以让学生观察本单元阅读课文中的几个典型倒装句,讨论分析倒装的原因和类型。课堂上教师适当补充相关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掌握倒装句的运用。
(2).教材的重点:
全部倒装和部分倒装中高考要求的几个常用句式,如:状语、表语前置,否定副词连词位于句首等情况的倒装。
(3).教材的难点:
使用倒装的句式较多较繁杂,学生理解相对容易,掌握运用就较难。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学生通过学习本单元中的“阅读”部分,对倒装句的相关知识有了一定了解。教学中要充分利用,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在现实语法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过分把注意力放在语法规则上面,而不注重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通过句型转换、改错等练习的训练让学生在实际中运用语法规则,而不是死记硬背语法的条条框框。
3.通过课后的写作训练,让学生尽量把所学的倒装句式运用到作文中去。从而训练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1).本节课运用“学、做、导”的教学模式,训练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实现目标,感受成功,教学进度整体把握,教学形式不拘一格。
(2).在教学中,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注重听说读写的实用性,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
(3).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任务为主线,重视参与体验,教师起到“研究者、设计者、促进者、协调者”指导作用。
(4).正视个体差异,倡导过程激励,以多层次、多角度、多主体的结果与过程并重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进步。
2.教学方法:学做导教学模式、任务型教学法、讨论法。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电脑、多媒体课件。
4.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自学课本上语法讲解
口头训练
总结
课堂练习
(2)【教学过程设计】
篇2: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 教学案
《文言特殊句式之倒装句》教学案
教学目的:
1. 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 理解和掌握四种倒装句的特点,了解其翻译方法。
3. 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宾语前置句和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特点。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学生讨论归纳,做练习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
导入: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大量的倒装句,那在现代汉语中有没有倒装句呢?(请学生举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典型的谓语前置句,“奋斗吧,为了祖国的明天”是状语后置句。在文言文中这种现象很常见,如果我们不懂倒装句,往往会造成误读,闹出笑话。
一、考点解析
高考中常见的文言特殊句式有:倒装句、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对于文言句式的考查,在高考中,它的设题方式一般是:
1、判断省略成分是否正确
2、选出与题干的句式相同的一项
3、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项
4、通过翻译考查句式
二、现代汉语中语序:
主谓宾,是主干,定语藏在主宾前,谓语一看着了急,前状后补巧打扮。
(定语)主语 +〔状语〕谓语〈补语〉+(定语)宾语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可以说,与通常顺序不一样的句子,就属于倒装句。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有:宾语前置、介词结构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即谓语前置)。从语法功能上讲,前置的倒装句主要起强调的作用,而后置的倒装句则是古人的语言习惯。翻译这类句子,就要理顺表达顺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三、倒装句
(一)宾语前置
1、概念:将宾语移置到谓语之前的现象
2、阅读下列句子,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②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秋水》)
③余是以记之。(《石钟山记》)
④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
⑤古之人不余欺也。(《石钟山记》)
⑥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⑦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鸿门宴》)
⑧沛公安在? (《鸿门宴》)
a 其中 和 是在疑问句中, 疑问代 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类似的疑问代词还有谁、奚、胡、何、曷、安、恶、焉等。
b 和 是在否定句中, 代 词做宾语,宾语前置。类似的否定词还有不、未、无、莫、毋、弗等,类似的代词还有余、吾、尔、自、之、是等。
c 和 是用“ 之 ”字和“ 是 ” 字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两个字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d 和 是在介宾短语中,宾语放在介词之前了。
3、小练习
下列句子属于上述情况中的哪一种,请在句子后面的括号内填入序号。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孟子》)( b )
②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 c ) ③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a )
④一言以蔽之。(《论语》)( d )
(二)介词结构后置
1、概念:文言文中介词结构放在谓语之后做补语,而现代汉语则习惯将它放在谓语之前做状语。这种现象又称状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并完成后面的小题。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故临崩寄臣以大事矣。
③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④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a 和 是将介词结构“ 于?? ”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类似的例子还有 。
b 和 是将介词结构“ 以?? ”放在谓语后面做补语,这种现象在文言文中并不多见。
(三)定语后置
1、概念:定语是修饰限定名词的,要放在中心词之前,这种语序古今一致。但有时也可以放在中心词之后,称为“定语后置”。
2、阅读下列句子然后归纳总结出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a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中+之+定)
b人马烧溺死者甚重。(《赤壁之战》)(中+定+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中+之/而+定+者) d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木兰诗》)(中+数量词)
3、小练习
下列句子分别属于上述哪种情况,请填入序号。
①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d ) ②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促织》)( b ) ③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a ) ④人谁又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渔父》)( ac )
(四)主谓倒置
概念:也叫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例如:不仁哉!梁惠王也 。译文:“梁惠王不仁!”
四、文言倒装句翻译技巧
五、相关练习
1、把下列句子归类
①甚矣,汝之不惠!②君何以知燕王?③冰,水为之,而寒于水。④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⑤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⑥安得广厦千万间!⑦壮哉,我中国少年。⑧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⑨项王曰:客何为者?⑩惟利是图。
宾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介词结构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语后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谓语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008广东)下列各句中的“之”,属于代词作前置宾语的一项是( b )
a、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b、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
c、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 d、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
3.(2006广东)下列各句,与“何为而至于此”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a )
a 君何以知燕王 b 夫子何哂由也
c 夫晋,何厌之有 d 何故而至此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甚矣,汝之不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尝贻余核舟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2010 天津)
五、板书
1、现代汉语正常语序
示例:﹙高中﹚学生〔应努力〕学〈好〉﹙语法﹚知识。
2、文言文中常见的倒装句 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做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前置
用“之”“是”提宾
介词宾语中,宾语放介词前
倒装句介词结构后置:“于??”或“以??”结构放谓语之前。
+之+定”
定语后置“中+定+者”
“中+之/而+定+者” +数量词” 谓语前置 篇3:倒装句教案
授课教案
学生姓名:
祁羚 授课教师:
彭飞 班主任:
张茜 科目:
英语
上课时间:
2014 年 月 日 时— 时
教学主管批阅意见:
授课学案
学生姓名:
祁羚 授课教师:
彭飞 班主任:
张茜 科目:
英语
上课时间:
2014 年 月 日 时— 时
篇4:倒装句教案设计
必修5 unit4 grammar 倒装 (inversion) observe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photography, but i took„ know.dos and don’ts.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倒装的定义
在英语中,主语和谓语的语序通常是主语在前,谓语在后。但有时为了语法结构的需要,或者是为了强调,而将谓语的全部或一部分提到主语前面,这种语序叫做倒装。
倒装可分为: a.完全倒装(全部谓语放在主语之前) b.部分倒装(只把谓语的一部分,即助动词或be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在主语之前)
here. here ( )
never
„( )
二、完全倒装
1.以 here ,there, now, then引导的句子。
? there goes the bell. ? for a moment nothing happened, then came voices all shouting together. the children rushed out.
out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the boy went awa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rain poured dow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示地点的介词短语放在句首,谓语为vi.要用完全倒装。
a little boy stands under the tree.under the tree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picture hangs on the wall.on the w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以上完全倒装中:
(1)只有主语是名词时才能完全倒装,若主语是代词时,不能倒装。
(2)完全倒装句中常用一般现在时或一般过去时,而不用进行时。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________________. a.a village lie b.lies a village c.does a village lie d.is lying a village 4.为强调表语而把表语放在句首
many famous people were present at the conference. present at the conference were many famous people. hundreds of students are seated in the lecture hall.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he days when the chinese people used foreign oil are gon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部分倒装
各种时态怎样进行部分倒装? 将来时
„he will wri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时
„he writes„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过去时
„he wro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进行时
„ he is/was writing„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完成时
„he has/had writt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情态动词 „he can write„ „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于only+状语开头的句子,状语可为副词、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
只是在那时,他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用这种方法我们才能学好英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在他回来之后他妈妈才去睡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表示否定意义的副词或介词短语never, seldom ,hardly, rarely, little, nowhere ,nor , at no time, in no way, by no means, in no case, under no circumstances等开头的句子。
我再也不会这样做了。nev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很少乘出租车上学。seldom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别的任何地方你都看不到如此漂亮的街道。
nowhere els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不知道,我也不在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训练黑猩猩做事情对它们来说并不是自然的,对这些动物来说,做事情并没有多大意义。
what the chimpanzees are trained to do is not natural to them,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于not until„(直到„才„) 的主句中。
直到小孩睡着妈妈才离开房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not only 置于句首,not only„ but also„(不但„而且„)结构中not only后倒装, but also后不倒装。
不仅旧城被修复了,新城也被建造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no sooner„ than„(一„就„), hardly/scarcely„when„(一„就„),的句型中。
注意:no sooner/hardly/scarcely后倒装,than/when后不倒装。此外,
no sooner/hardly/scarcely后常用过去完成时had done,而than/when后常用一般过去时。
他刚冲进教室课就开始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 so/such „that (如此„以致„)的结构中,若so/such 置于句首,则主句部分倒装。
1)it is such an interesting book that john has read it twice. 2) it is so interesting a book that john has read it twi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he was so proud that he never listened to any advic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用于 so, nor, neither 开头的句子, 表示前面的情况也适用于另一人或事物。此倒装句谓语应与前句谓语的时态形式一致。
jack can not answer the question.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不能) he has been to beijing.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也去过) i don’t know the answer.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她也不知道) 注意:1)当 so引出的句子用以对上文内容加以证实或肯定,意为“的确如此”时,不可用倒装结构。
--- it’s raining hard.--- so it is. 2)如果上文所述两件事也适合另一个人或物,用so it is /was with sb.或it is/was the same with sb. marx was born in germany and german was his native language.so it was with engels. 8.由as (尽管)引导的让步状语从句用倒装句,即把表语或部分谓语提前。用though时可倒可不倒。倒装结构:表语十as+主语十系动词be;
动词原形+as+主语十助动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他虽有耐心),he was unwilling to wait three hours.他虽然是个孩子,但已经熟知英语。
(当单数名词位于句首时,名词前无冠词) try as i might, i could not lift the stone. 9.用于某些祝愿的句子。
1) may you succeed! 2) long live china! 把下面的句子改成倒装句。
1.he could begin to work again only when the war was over. 2.i seldom go to work by bus. 3.her father is a doctor.her mother is a doctor ,too. 4.my teacher didn’t agree with him.i didn’t agree with him, either. 5.he was so badly injured in the accident that he was sent to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6.he works so hard that he has no time to spare for traveling. 7.though he is a child ,he is very brave. 改正下面句子中的错误。
1.not only can mp3s provide us with fun, but also can they help us learn english well. 2.under a tree was sitting two old men. 3.often travel we to those places. 6.long live does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7.rarely was a debate attracted so much media attention.篇5:倒装句教学案
语法复习七:倒装句
英语最基本的语序是主语在前,谓语动词在后。但有时由于句子结构的需要或表示强调,就要采用倒装形式。将谓语动词完全移到主语之前称为完全倒装,只将助动词或情态动词放到主语之前称为部分倒装。强调性倒装和以so, neither, nor开头的句子是高考例题的热点。
(一)倒装句的意义
1、适应一定的语法结构的需要,主要是指疑问句句型结构的需要。
was th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 founded in 1927?
2、为了强调某一部分,而把这部分放到句首,构成倒装。
e.g.never have i been late for school this term.
(二)倒装的使用情况
1、在 “there be” 结构里,there是引导词,主语在be后。
e.g.there is a box on the table.
2、在疑问句中。 e.g.is she singing in the claroom? what does your mother do?
3、在here, there等副词开头的某些句子里(要用一般现在时态)。如果主语是人称代词,主语和主要动词的词序不变。(完全倒装)
e.g.there goes the bell. here is an apple for you.
4、重复倒装句型,用在以so, nor, neither开头,表示谓语所述的情况也适用于另一个人或一事物的肯定或否定句中。so用于肯定句,表示“也一样”、“也这样”;
nor, neither用于否定句,表示“同样也不,也不这样”。
e.g.i am watching tv.so is she. my parents didn’t watch tv last night.neither (nor) did i.
5、直接引语的全部或一部分放在句首时,主句中的主谓也常直接倒装。(完全倒装) e.g.“very well,” said the french student. “bring me two eggs and a cup of tea, please.” said he.
6、在以never, little, hardly, not only, few, not, seldom等否定副词开头的句子中,采用部分倒装。如不放在句首就不要倒装。
e.g.little did he say at the meeting. never shall i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army. 比较:i shall never forget the day when i joined the army.
7、用于以only所修饰的副词、介词短语或状语从句的句子中。
e.g.only when the war was over in 1918 was he able to get happily back to wrk.only in this way can we learn english well. 注意:如果only后的词组不是状语,不需倒装。
e.g.only wang lili knows this.
8、为了表达生动,有时把表地点、方位的副词,如 up, down, out, away, in等放在句首,同时把谓语动词放在主语之前。若主语为人称代词,主语和谓语动词的位置不变,只将副词放在句
首。(完全倒装)
e.g.away hurried the boy. out rushed the girl.
9、在虚拟结构中,条件从句的谓语含有were, had 和should这三个词是,可省去if,将这些词移至主语之前。
e.g.had i time (= if i had time), i would go and help you. were i you (= if i were you), i would go abroad.
10、as引导让步状语从句时要倒装(形容词/ 副词/ 名词/ 动词 + as + 主语 + 谓语)。
e.g.proud as they are, they are afraid to see me. child as he is, he seems to know everything.(child前不加冠词)
hard as he worded, he made little progre.
11、用于某些表示祝愿的句子里。
e.g.may you succeed! long live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12、so + 形容词、副词及such 置于句首时要倒装。
《认识拟人句》微课教学设计
佛冈县振兴小学谭音颜 教学目标:
1、认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感受拟人句的有趣,体会拟人手法描写所带来的生动效果。
2、了解拟人句的特点,能辨析拟人句。
3、学会写拟人句。
教学重难点:认识拟人的修辞手法,辨析拟人句,尝试写拟人句。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
拟人是小学语文要掌握的知识点之一,在语文S版三年级下册的多篇课文里大量运用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种修辞手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认知规律,设计了“猜谜导入——定义诠释——示例理解——体会好处———辨析拟人——看图范写——送诗总结——练习深化”等七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循序渐进中深入认识拟人这一修辞手法。
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新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个谜吧。
小小花儿墙上爬,见人笑哈哈,爱吹小喇叭。
( 打一植物)
谜底是什么呢?大家一定猜到了,就是牵牛花。
笑、吹奏乐器、爱好本来是人的感情和动作行为,而现在却用在写牵牛花这一植物上,把牵牛花当做人来写了。这种写法是修辞手法中的一种——拟人,也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运用了拟人这种修辞手法的句子就是拟人句。
二、定义诠释
什么是拟人呢?
拟人,是根据想象把事物(动物、植物、一般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简单来说,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即把事物当做人,写成和人一样的有感情、有语言、有动作。
三、示例理解
1、示例解读含人的动作的拟人句。
其实运用了拟人手法的句子,我们的课文里有很多,一起去看看吧。
课件示:缤纷的彩蝶舞姿轻盈。
榆树常常把身子探出墙头,向我们招手。
欢快的小河舒展着腰肢。
同学们,能找出这些句子里面人的动作吗?
跳舞、探出身子、招手、舒展腰肢这些本来是人的动作,却用到了蝴蝶、小河、榆树上了,把它们当作人来写了。
2、示例解读含有人的心情的拟人句。 小白菊胆怯地抬了起头。
大海狂怒起来。
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一点也不性急。
同学们,能找出这些句子里面人的心情吗?
胆怯、狂怒、不慌不忙等都是描写人心情的词语,现在却用到小白菊、大海、电车、这些事物上,把它们当人写了。
3、示例解读含人的神态的拟人句。 高粱涨红了脸。
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小狗无精打采地耷拉着脑袋。
同学们,能从这些句子里面找出人的神态的吗?
无精打采、羞涩、涨红了脸都是人的神态,现在却用到了高粱、荷花、小狗上,把它们当人写了。
四、体会好处
同学们,刚才接解了那么多的拟人句,有没发现,这些句子特别生动、活泼、有趣味呢?这就是拟人的好处。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五、辨析拟人句。
1、拟人的特点。
认识了这么多拟人句,那如何判断句子是不是拟人句,我们可以根据拟人句的三个特点进行判断:
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
2、不能出现比喻词;
3、不能出现表示人物名称的词语。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拟人句的特点判断下面的句子是不是拟人句吧!
(1)小狗像疯了似的汪汪地叫着。
(2)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
(3)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4)爸爸在享受美餐。
第一句虽然用上“疯了”写人的词语,但因为出现了比喻词“像”,只是说明小像疯了似的,并没有直接写小狗疯了,所以不是拟人句。
第二句里,笑是人的动作,这里却用在了花儿身上,所以是拟人句。
第三句里清风是事物,却会唱歌和叫唤,所以是拟人句。
第四句里出现了人物名称的词语爸爸,是直接写人了,所以不是拟人句。
同学们会分辨了吗?
六、展示图片,学生练写拟人句。
下面我们就来试试写拟人句吧。
1、看图范写。 (1)小草钻出地面。
(2)小鹿在溪边走来走去。
(3)天上的星星一闪一闪的。
小草钻出地面这个动作就像人是把头伸出来,所以我们可以改为小草探出头来。
小鹿走来走去这个动作样子像极了人散步,所以我们可以改为小鹿在溪边散步。
星星一闪一闪的样子就像人眨眼睛。所以我们可以改为天上的星星在眨眼睛。
2、点明方法
要提醒同学们的是把句子改为拟人句的时候,要注意找到事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想象,这样句子表达才会更准生动、形象。
七、诗歌总结
最后,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记住拟人,老师送你们一首小诗。
拟人
拟人把物当作人,
写人词语来写物,
会唱会笑会耍闹,
会哭会怕会害羞,
像人并非是拟人,
是人一定是拟人。
同学们,记住了吗?看看下面的练习你会做吗?试试吧。
这节课我们就学到这,如果对拟人句还没掌握的话,可以反复看视频或请教老师。同学们再见!
缩句教学设计
五年级
彭秋霞
教学设想:
缩句教学缩句则是把句子“删去枝叶 ,保留主干”,以更好地抓住句子的主要意思,理解长句,理解课文内容。但是缩句千变万化,并没有标准答案,所以,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只要在不改变原句的意思,都算是正确的。
教学内容:小学句子部分缩句的概念、做题方法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扩句和缩句的定义、方法。
2、掌握缩句要求和常用的缩句技巧。
3、通过归纳复习和练习,掌握缩句的方法。 教学难点:缩句应注意的要求。
教学重点:缩句的技巧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什么是缩句。
二、缩句的原则。
1、不改变原句的意思。
2、不改变原句的结构。
3、缩写后仍是句子。
三、教学缩句。
1、请学生说说缩句应该怎样缩?
小结归纳:缩写就是:把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中的修饰、限制和补充说明的成分去掉保留主要成分的意思。简单地说:缩写就像把一棵树的树枝、枝叶都去 掉,只留下树的主干一样。
2、请学生说说缩句的方法有哪些? ①、去“枝”留“干”法
凡是用来进行修饰或限制的词都尽量去掉,包括 :形容词、数量词、表示程度、时间、地点、借此的词。
例:在草地上,盛开着许多美丽的花儿。
句中,“在草地上”是介词作状语可删去;
“许多”是数量词修饰“花儿”可以删去;
“美丽的”是形容词修饰“花儿”的,也可删去。缩写为:盛开着花儿。
②、借助“的、地、得”。
最简单的方法是:把“的、地、得”前面的词语删除,去除“得”后面的词语。
例1:矫健的秃鹰飞起来。
句中的“矫健的”用来修饰 “秃鹰”的应删去。缩写为:秃鹰飞起来
例
2、他们争先恐后地跑过来。
句中“争先恐后地”用来修饰“跑过来”要删去。缩写为:他们跑过来。
例
3、弟弟高兴得跳起来。
句中“跳起来”是对“高兴”的程度进行补充说明的,要删去。缩写为:弟弟高兴。
③、“自我提问”法:“谁”、“做什么”、“对谁做”。
例:六(2)班的学生正在认真地听课。
句中说的是“谁”、是“学生”,在“做什么”、在“听课”。所以句子可缩写为:学生正在听课。
④留住句子中的“着、了、过”。
因为“着,了,过”是时态助词,在句子中没有独立性,所以是不能删除的。
例1.他津津有味地吃着一个大苹果。
句中“着”不能删掉,因为它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是一定不能删的。
故缩写为:他吃着苹果.例2:他勇敢地跨过这条小沟.因为“过”是时态助词,助词在句子中几乎没有独立性,所以不能删。
故缩写为:他跨过小沟。
⑤去掉“在„(中、里)”表示特定环境和语言的词语。
例:我们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绩。
句中:“在学习雷锋活动的过程中”是用来强调在什么情况下“我们”才取得了进步,可以删除。所以缩写为:我们取得了进步。
四、缩句练习:
1.鱼钩闪耀着灿烂的光芒。
缩写:鱼钩闪耀着光芒。
2.妈妈无微不至地照顾我。 缩写:妈妈照顾我。
3.同学们高兴得手舞足蹈。 缩写:同学们高兴。
4.焰火在夜空里构成了一幅美妙无比的图案。 缩写为:焰火构成了图案。
5.在农民的辛勤劳动下,今年的小麦长势十分良好。 缩写为:小麦长势良好。
6.小红认真地看着有趣的新书。
缩写为:小红看着书。
7.山沟的柿子树上结满了好多的柿子。 缩写为: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
8.生活在海洋中的鲸不是鱼类。 缩写为:鲸不是鱼类。
9.可爱的小演员差点儿在舞台上摔倒。 缩写为:小演员差点儿摔倒。
六、总结。
f0r语句教学设计(共9篇)
反问句教学设计(共12篇)
for语句教学设计(共9篇)
定语从句教学设计(共9篇)
原教学设计(共7篇)
相关热词搜索: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