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03 08:04:34 浏览次数:

教学内容: 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古诗。在《舟过安仁》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2、再读课文,掌握诗意。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3、再读诗文,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5、作业:背诵古诗。

《舟过安仁》教学设计

集美区三社小学 周明惠

教学目标:

1.认识“篙”“ 棹”,会写“遮”。

2.有感情的朗读。

3.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品悟诗的意境,练习将是改变成一个小故事。

4.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诗中情景的方法,感知诗词大意,品悟诗的意境,练习将是改变成一个小故事。

2.通过古诗词的学习,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 教学准备:

1.查阅有关杨万里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童趣 1.游戏 “对诗”,激童趣

众所周知中国乃诗的国度,今天我们就一起先来玩个“看图猜诗”游戏吧! 看到这幅画,你想到那些诗句呢?

吟诵这些诗句时,你们心中有什么感受?

2.是啊,我们的童年时光也正像这一首首妙不可言的诗,只要我们用心去读,就能读出其中的无限乐趣。今天,咱们就一起走进诗人杨万里笔下的“童年”吧!

3.齐读课题,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课题:舟过安仁)描绘的可能是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的所见。

二、初读,感童趣

(一)初读感知,读准读通古诗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

(字正腔圆,读得很准确,尤其“篙、棹”这几个字读得特别准,教大家读一读。) 3.认清了生字,我们再来读课文就会更流利了,齐读。

4.同学们如果带上节奏读,就会读出诗的韵味谁来试一试。

5.223是古诗通常用的节奏,节奏也可以根据个人诵读感受发生一些变化(示范)谁来试试?

6.我们还可以创编出一些朗读方式,读出古诗的趣味(重叠读)

(二)结合注解、插图理解诗意

1.师:一遍遍地读,同学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意思吗?默读课文,结合注释想想每句话是什么意思,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一句一句说意思。

3.增加难度,篙、棹是什么意思?怪生?张伞?使风?

(我读懂了整首诗的意思:水面上,有两个小孩子驶着很小的渔船,不一会儿,他们俩把撑船用的竹竿和划船的桨都收了起来。天上没有下雨,但是,他们还张着伞,原来是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三、品读,享童趣

1.同学们有人说古诗就是一幅画,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像无声电影,如果把镜头放大,让画面有声有色,让人物动起来,这幅画就丰富了。再读第一句。一边读一边想,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小声读,慢一点。

这是一叶怎样的小船,两小童什么样貌,他们想了什么,又说了什么于是收稿停招坐船中。

你现在就是编剧,这个故事怎么演绎你们自己安排。写到纸上。

2.交流

师:看,波光粼粼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享受着春天的美景杨柳依依;
潋滟水光,闲暇之余,不经一瞥,顿而哑然失笑。

()学生叙说“想象的画面”:你笔下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孩童?(用一个词形容,写在黑板上)

看,清澈见底的的小河中,一叶小舟轻轻驶来。诗人正坐在船中手捻胡须,仰天凝视,看两岸桃花朵朵,芳草萋萋,闲暇之余,一叶小船闯入视线

()学生叙说“想象的画面”:你笔下这是两个什么样的孩童?(用一个词形容,写在黑板上)

总结:两小儿是()的()的()的,就让我们读出他们的()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

3.让我们将目光再次投向安仁的小河吧!收起桨儿,放下篙,撑开小伞坐船中,碧波之上,孩童的举动既吸引了你,也吸引了我,更吸引作者杨万里。

4.当杨万里恍然大悟原来两小童是想用伞当帆一样,利用风让船前进,他会是什么表情?心里会整么想。

此刻你就是杨万里读出内心的惊叹,

此刻你就是杨万里读出内心的喜悦

此刻你就是杨万里读出内心的激动。眼前的一幕令诗人难以忘怀,于是欣然写下了这一幕。

伴音乐读。

四、比较读,悟童趣

诗不仅是一幅画,蕴含这一份情。

课件出示: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诗人。他和陆游、范成大三人是互相佩服的朋友。杨万里擅长七言绝句,不论农家生活,还是自然景物,在他笔下都显得新鲜活泼,趣味横生。一起读《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你们发现这两首诗都写得是什么?是啊,热爱写景的杨万里路过安仁,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可他不写碧草含露,杨柳依依,不写水光潋滟,碧波万顷,眼里为什么只有这两小童? 就是因为孩子童真童趣。在童心面前,最美的风景也会失去颜色,孩子就是这世界上,最美丽的风景。

五、拓展,延童趣

师:(音乐)童年,是一个个美妙的梦;
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曲;
童年,是一幅幅美丽的画;
一童子把夜间冻结在盘里的冰块脱下,用彩丝穿上当做乐器敲打,忽然冰块落地,如玻璃破碎,一场游戏就这样结束了。(生读相应的诗)

稚子弄冰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zhèng)。

敲成玉磬(pan)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

师:风和日丽,草满大地,牧童不放牛竟自睡去,牛儿则一路吃到柳阴西边去了。

(生读)

桑茶坑道中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六、课后延伸

1.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找来读一读。 2.画一幅“两小童使风行船”图。

3.想象《清平乐·村居》的意境,试编故事。

板书设计:

舟过安仁

杨万里

收篙 停棹

两小童

天真活泼

张伞 使风

古诗词三首·舟过安仁 以宜完小 王稳雄

教学目标

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背诵和默写课文。 精讲要点

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互动提纲

1.自主学习:学习词中的生字、新词 2.合作学习:理解词句的意思 3.探究学习:从词中感受童年欢乐 教学过程

1、感情朗读,背诵古诗

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描写儿童生活的诗。请同学们朗读古诗。在《舟过安仁》中,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1)感情朗读,带着顽皮、喜爱的情感自由朗读古诗。

(2)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3)诵读古诗。

2、再读课文,掌握诗意。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理解诗句意思。(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以伞借风力让船行驶,肯定是行不通的,但这种举动却反映了两个孩子的聪明和顽皮,同时诗人对两个顽皮孩子的喜爱和赞赏。“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3、再读诗文,疏通整首诗的意思。(一只小渔船里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划船用的篙和桨,而撑开了一把伞。难怪他们会在没有下雨的时候打伞,原来是想借助风的力量来驶船。)

4.请学生用彩色笔把想象的画面画出来,再把想对两个顽皮的孩子说的话写在下面。

(诗中两个孩子的顽皮举动,肯定会让学生有话想说,把这些话写下来,老师加以点拨就是思想感情) 课堂训练

当堂课背诵整首诗。

《小马过河》教学设计

荷花教学设计王崧舟(共5篇)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共13篇)

小学教学过程设计(共13篇)

着了过教学设计(共7篇)

相关热词搜索: 安仁 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