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党团工作 > 通信教案模板

通信教案模板

时间:2025-08-03 11:58:07 浏览次数: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明确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思。

2、感受文章的内容,体会人物的心情和个性特点,感受兄弟亲情。

一、课堂学习

1、你认为课文中哪些语句最能表达子猷与子敬的兄弟之情?“弦既不调”说明了什么,你理解“人琴俱亡”的含义了吗?

2、王子猷是一个怎样的人?你喜欢这个人物吗?

3、课文描写子猷先是“了不悲” “都不哭”,后又写他“恸绝良久”,他前后的表现是否矛盾?为什么?

二、课外拓展:结合材料探究魏晋风度

材料一:《伤逝十二》郗嘉宾(郗超)丧,左右白郗公:“郎 丧”既闻不悲,因语左右:“殡时可道。”公往临殡,一恸几绝。

材料二:《雅量谢公》东晋名相谢安的侄子在前线与八十万秦兵作战, 这一战关乎国家危亡,大胜后派人急来报捷。谢安当时正与客人下棋,看完后若无其事的继续与客人慢慢下棋,客人问起也只淡淡地说小儿辈破大敌了。——这一战关系到国之兴亡、家之存绝,谢安不可能真的无动于衷,只是越是激动的重要时刻越平静,才是超脱的风度。

明确:《人琴俱亡》是《世说新语伤逝》第十六篇,结合其余十八篇来看,《人琴俱亡》作为其中一篇还是较为集中的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士大夫的某种思想性格特点及其文化特征——在任由性情、不拘矩度、注重情感的个性表达的同时,还故作旷达追求一种超脱的风度,魏晋风度。所以子猷的不悲不哭正好体现了魏晋时代士人独特的思想情感追求——他们注重真性情,追求个性的自由飞扬,同时又力求能摆脱世俗的一切利害得失、荣辱毁誉,寻求一种超然的风度。为此,尽管子敬很悲痛,却还是要强自抑制。

二、课后学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不悲。便索舆来奔丧,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乙)魏武将见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远国,使崔季硅代,帝自捉刀立床头。既毕,令间谍问曰:“魏王如何?”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
然床头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闻之,追杀此使。

1、给下列字注音

猷( ) 笃( ) 恸( ) 舆( )

2、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 ( )( ) 子敬素好琴( )

何以都不闻消息( )( ) 此乃英雄也( )

3、用现代汉语疏通下列句子的意思,加点字的意思要力求译准。

(1)语时了不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便索舆来奔丧。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便径入坐灵床上。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曹植有一首《七步诗》,和(甲)文都是写 的,请你把它工整地写在下面。

5、(甲)(乙)两文都选自《世说新语》,(乙)文中的魏武就是曹操。文中的他是怎样的形象?

《通信原理》

教案

开课学期:2016/2017学年第2学期 任课教师:张伦 所在系:通信工程

开课班级:04062401-04062404 学时数:36讲授26实验1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一章 绪论、第二章 确知信号

授课时间:4学时 教学参考书:《通信原理》 教学内容:

1.1 引言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主要性能指标

1.6 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

授课次序:1(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

2、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

3、掌握通信系统的分类

4、了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教学组织:

1.1 引言(25分钟)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25分钟)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50分钟)

教学重难点:通信系统的分类、通信系统的组成,结合现实讲授。

授课次序:2(2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2、熟练掌握消息的信息量度量

3、熟练掌握离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

教学组织:

1.4 信息及其度量(50分钟)

1.5 主要性能指标(30分钟)

1.6 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20分钟)

教学重难点:

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消息的信息量度量、离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

(用类比的方法,结合课件讲授)

提问:

作业:习题 4、7 。

《通信原理》

教 案

开课学期:
2006/2007学年

(二)学期 任课教师:

所 在 系:

通信工程

开课班级:

04062401-04062404

学 时 数:

72 讲授 62 实验 10

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

第一章 绪论

授课时间:4学时 教学参考书:《通信原理》 教学内容:

1.1 引言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 1.4 信息及其度量 1.5 主要性能指标

1.6 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

授课次序:1(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现代通信与信息社会

2、掌握通信系统的组成

3、掌握通信系统的分类

4、了解通信技术发展概况

教学组织:

1.1 引言(25分钟)

1.2 通信系统的组成(25分钟)

1.3 通信系统的分类及通信方式(50分钟)

教学重难点:通信系统的分类、通信系统的组成

结合现实讲授。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通信系统的性能度量

2、熟练掌握消息的信息量度量

3、熟练掌握离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

教学组织:

1.4 信息及其度量(50分钟)

1.5 主要性能指标(30分钟)

1.6 数字通信的主要技术问题(20分钟)

教学重难点: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消息的信息量度量、离散信源的平均信息量

(用类比的方法,结合课件讲授) 提问:无

作业:习题

4、7。

第二章 随机信号分析

授课时间: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2.1 引言(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 2.2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 2.3 平稳随机过程 2.4 高斯过程 2.5 窄带随机过程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 2.7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授课次序:3(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和相关特性

教学组织:

2.1 引言(信号与系统基本概念)(25分钟) 2.2 随机过程的一般表述(25分钟) 2.3 平稳随机过程(50分钟)

教学重难点:平稳随机过程的性质和相关特性。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4(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高斯过程的性质和相关特性

2、理解窄带随机过程的相关特性

教学组织:

2.4 高斯过程(50分钟)

2.5 窄带随机过程(50分钟)

教学重难点:高斯过程的性质和相关特性、窄带随机过程的相关特性。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5(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正弦波加窄带随机过程的相关特性。

2、理解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得特性。

教学组织:

2.6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过程(50分钟) 2.7 随机过程通过线性系统(50分钟)

教学重难点:正弦波加窄带随机过程的相关特性、随机信号通过线性系统得特性。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4、

6、12

第三章 信道

授课时间:3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3.1 引言

3.2 信道定义及数学模型、

3.3恒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随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

授课次序:6(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的定义

2、掌握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的定义

教学组织:

3.1 引言(10分钟)

3.2 信道定义及数学模型(30分钟)

3.3恒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0分钟) 3.4随参信道特性及对信号传输的影响(30分钟)

教学重难点:

调制信道和编码信道的定义;

恒参信道和随参信道的定义。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7(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的区别

2、熟练掌握信道容量的概念及香农定理的意义

教学组织: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15分钟)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35分钟)

教学重难点:加性噪声和乘性噪声的区别;

信道容量的概念及香农定理的意义。

提问:无

作业:习题

8、

13、15

第四章 模拟调制系统

授课时间:8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4.3 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4.4 各种调制系统的比较 4.5 频分复用(FDM) 4.6 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

授课次序:7(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调制的意义

2、了解线形调制的一般模型

3、熟练掌握AM调幅

教学组织:

4.1 引言(10分钟)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1、AM调制(40分钟)

教学重难点:调制的意义;

AM调幅原理、参数的定义;

DSB调幅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8(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SSB、VSB调幅原理

2、熟练掌握DSB、SSB、VSB调幅的抗噪声性能

教学组织: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2、DSB(30分钟)

3、SSB(20分钟)

4、VSB(30分钟)

5、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0分钟)

教学重难点:
DSB、SSB、VSB 调幅原理;

DSB、SSB、VSB调幅的抗噪声性能。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9(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AM调幅的抗噪声性能

2、掌握角度调制基本原理和特性

教学组织: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5、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5分钟)

4.3 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1、基本原理(50分钟)

2、频谱和带宽(25分钟)

教学重难点:AM调幅的抗噪声性能;

角度调制基本原理和频谱特性;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0(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窄带调频和宽带调频

2、熟练掌握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3、熟练掌握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理解门限效应 教学组织:

4.3 角度调制的原理及抗噪声性能

1、窄带调频和宽带调频(25分钟)

2、调频信号的产生和解调(25分钟)

3、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25分钟)

4、输出信噪比和信道带宽的关系(25分钟)

教学重难点:窄带调频和宽带调频的定义;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方法;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1(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2、掌握频分多路复用原理

教学组织:

4.4 各种调制系统的比较(15分钟) 4.5 频分复用(FDM)(25分钟)

4.6 复合调制及多级调制的概念(10分钟)

教学重难点:各种模调方式的优缺点和应用;

FDM的原理。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3、

7、

10、

13、17

第五章 数字基带传输

授课时间:8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5.1 引言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 5.5 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 5.6 部分响应系统 5.7 基带传输的抗噪声性能 5.8 眼图与时域均衡

授课次序:11(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数字基带信号的波形

2、理解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计算

教学组织:

5.1 引言(10分钟)

5.2 数字基带信号及其频谱特性(40分钟)

教学重难点:数字基带信号的功率谱计算。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2(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 教学组织:

5.3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HDB3 码型变换;

差分编解码。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3(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波形传输无失真条件

教学组织:

5.4 基带脉冲传输与码间干扰(25分钟) 5.5 无码间干扰的基带传输特性(75分钟)

教学重难点:奈奎斯特准则;

等效低通特性。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4(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理解部分响应基带传输系统

2、掌握数字信号基带传输的差错率

教学组织:

5.6 部分响应系统(50分钟)

5.7 基带传输的抗噪声性能(15分钟) 5.8 眼图与时域均衡

1、眼图(35分钟)

教学重难点:部分响应系统的原理;

基带传输系统得误码特性与信噪比关系;

眼图的观测方法。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5(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横向滤波器抽头系数计算方法

2、掌握峰值失真、均方失真准则

3、理解横向滤波器的工作原理

教学组织:

5.8 眼图与时域均衡

2、时域均衡(50分钟)

教学重难点:横向滤波器抽头系数计算方法;

峰值失真、均方失真准则。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2、

7、

11、

12、

18、22

第六章 正弦载波数字调制系统

授课时间:10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6.1 引言

6.2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6.6 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授课次序:15(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2、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各种解调方法

教学组织:

6.1 引言(10分钟) 6.2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1、ASK(40分钟)

教学重难点:2ASK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2ASK信号的各种解调方法。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6(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各种二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2、熟练掌握数字信号的各种解调方法

3、熟练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教学组织:

6.2 二进制数字调制原理

2、FSK(25分钟)

3、PSK(25分钟)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1、2ASK(25分钟)

2、2FSK(25分钟)

教学重难点:2FSK、2PSK、2DPSK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2FSK、2PSK、2DPSK信号的各种解调方法;

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计算公式的由来。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7(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二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2、理解多进制调制

3、掌握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教学组织:

6.3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3、2PSK(25分钟)

4、2DPSK (25分钟)

6.4 二进制数字调制系统的性能比较

(25分钟)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1、MASK

(25分钟)

教学重难点:多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计算公式。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8(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多进制调制

2、掌握MDPSK信号相位变换关系

3、掌握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教学组织: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2、MFSK(30分钟)

3、MPSK (30分钟)

4、MDPSK (40分钟)

教学重难点:多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MDPSK调制解调原理;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计算公式。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19(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多进制调制

2、掌握QAM原理

3、掌握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

4、掌握MSK的基本原理

5、理解MSK信号的相位的连续性

教学组织:
6.5 多进制数字调制系统

5、APK (50分钟) 6.6 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1、MSK(50分钟)

教学重难点:多进制数字调制方式的原理和数学模型;

QAM的星座图和抗噪声性能;

多进制数字调制的误比特率计算公式;

MSK的基本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0(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MSK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

2、了解MSK信号的误码特性

3、掌握GMSK信号的产生方法和特点

教学组织:

6.6 改进的数字调制方式

1、MSK(35分钟)

2、GMSK(15分钟)

教学重难点:MSK信号的产生和解调方法;

MSK信号的误码特性;

GMSK信号的产生方法和特点。

提问:无

作业:习题

2、

6、

8、

10、14

第七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授课时间:8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7.1 引言 7.2 抽样定理

7.3 脉冲振幅调制(PAM) 7.4 模拟信号的量化(A/D) 7.5 脉冲编码调制(PCM) 7.6 增量调制和增量脉冲编码调制 7.7 PCM和DM的性能比较 7.8 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

授课次序:20(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低通与带通抽样定理 教学组织:

7.1 引言(10分钟)

7.2 抽样定理(40分钟)

教学重难点:低通与带通抽样定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1(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实际抽样

2、熟练掌握量化

教学组织:

7.3 脉冲振幅调制(PAM)(25分钟) 7.4 模拟信号的量化(A/D)(75分钟)

教学重难点:PAM调制的原理;

均匀和非均匀量化的原理;

A律和u律特性曲线及其近似。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2(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熟练掌握PCM 编码原理

2、掌握PCM 抗噪声性能

教学组织:

7.5 脉冲编码调制(PCM)(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PCM 编译码原理;

PCM抗噪声性能。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3(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DPCM 编码原理

2、熟练掌握DM 编码原理

3、掌握DM 抗噪声性能

教学组织:

7.6 增量调制和增量脉冲编码调制(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DPCM 编译码原理;

DM 编译码原理;

DM抗噪声性能。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4(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时分多路复用原理

教学组织:

7.7 PCM和DM的性能比较(10分钟) 7.8 时分复用和多路数字电话系统(40分钟)

教学重难点:时分多路复用原理及其在数字电话系统中的应用;

PCM的基群及高次群。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5、

8、

10、

14、16

第八章 信号的最佳接收

授课时间:6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8.1 引言

8.2 最佳接收准则 8.3 信号的最佳接收 8.4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授课次序:24(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最佳接收准则

教学组织:

8.1 引言(10分钟) 8.2 最佳接收准则(40分钟)

教学重难点:最佳接收准则。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5(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各种信号的最佳接收

2、理解最佳接收机

教学组织:

8.3 信号的最佳接收

1、确知信号最佳接收(33分钟)

2、随相信号最佳接收(33分钟)

3、起伏信号最佳接收(34分钟)

教学重难点:各种信号的最佳接收;

最佳接收机结构。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6(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匹配滤波器

2、掌握普通接收机与理想接收机性能的差别

教学组织:

8.3 信号的最佳接收

4、普通接收机与理想接收机性能比较(40分钟)

5、匹配滤波器(60分钟)

教学重难点:理解匹配滤波器;

普通接收机与理想接收机性能的差别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7(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理解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教学组织:

8.4 最佳基带传输系统(50分钟)

教学重难点:最佳基带传输系统。

提问:无

作业:习题

2、

3、6

第九章 同步原理

授课时间:7学时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内容:

9.1 同步的基本概念 9.2 载波同步的方法

9.3载波同步系统性能及误差对解调性能的影响 9.4 位同步的方法及系统性能 9.5 群同步及扩展频谱系统同步

授课次序:27(1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载波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组织:

9.1 同步的基本概念(15分钟) 9.2 载波同步的方法(35分钟)

教学重难点:载波同步的各种方法和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8(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载波同步系统性能

2、掌握位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组织:

9.3载波同步系统性能及误差对解调性能的影响(40分钟) 9.4 位同步的方法及系统性能(60分钟)

教学重难点:载波同步系统性能;

位同步的各种方法和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29(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位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教学组织:

9.4 位同步的方法及系统性能(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位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提问:无

作业:无

授课次序:30(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帧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2、理解扩展频谱系统的同步方法

教学组织:

9.5 群同步及扩展频谱系统同步(100分钟)

教学重难点:帧同步的方法和原理;

扩展频谱系统的同步方法。

提问:无

作业:习题

1、

3、

5、

6、

8、9

授课次序:31(2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课件 教学目的和要求:

复习

教学组织:

复习

教学重难点:复习。

提问:无 作业:无

Nin =((floor((36*32*log2(QM)*1/2-6)/8)-16)*8)

Nin((floor((36*32*log2(QM)*1/26)/8)16)*8)

《移动通信》教案

授课单位:信息工程学院

授课人:尹立强

授课对象:信工041-2

授课时间:2007~2008学年第一学期

1、本课程教学目的:

“移动通信”是信息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该课程较详细地介绍了移动通信的原理和实际应用系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和了解移动通信的基本理论,以及移动通信的发展、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基本概念、移动通信的信道、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和组网技术、移动通信中的多址接入、移动通信网以及GSM系统、CDMA系统和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等。

2、本课程教学要求:

1.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
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
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主要差别;
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2.理解关于蜂窝的概念;
了解频率复用的概念以及频率复用的模型;
理解信道分配策略以及切换策略;
理解干扰与系统容量之间的关系,了解如何在实际系统中用功率控制减少干扰以提高系统容量;
了解各种提高系统容量的方法。

3.了解无线电波的传播特性,移动通信中的快衰落与慢衰落;
掌握无线信道中信号的多径衰落和多普勒频移,掌握多径传播与快衰落、阴影衰落、时延扩展与相关带宽以及信道的衰落特征;
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
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

4.掌握多址接入的基本概念和多址接入方式,掌握F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FDMA系统中的干扰问题,掌握T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熟悉TDMA的帧结构,了解TDMA系统的同步与定时,掌握CDMA技术的原理及系统的特点,了解空分多址(SDMA)技术的原理;
掌握系统容量的定义,熟悉FDMA、TDMA、CDMA系统容量的分析与比较。

5.掌握FDMA模拟蜂窝网,TDMA数字蜂窝网,CDMA移动通信系统。

3、使用的教材:

郭梯云编,《移动通信》,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主要参考书目:

啜钢 王文博 常永宇等编,《移动通信原理与应用》,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赵长奎编,《GSM数字移动通信应用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 顾肇基译,《GSM网络与GPRS》,电子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

概论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
了解移动通信组网理论的基本内容;
理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及发展趋势;

掌握移动通信的三种工作方式;
了解移动中继方式;
了解移动通信的应用系统。

本章总体教学内容和学时安排:
本章重点: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和工作方式;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和接口.本章难点: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频率复用,集群系统的集群方式.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28 1 2 3 4 5 8 10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移动通信的发展史为切入点,介绍移动通信的特点和分类以及几种比较常见的移动通信系统。教学时注重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特别是常用移动通信系统,应与实际使用状况相结合。

本章的具体内容:

§1-1 移动通信的主要特点 一.移动通信的定义

移动通信就是指通信的双方,至少有一方是在移动中进行的通信。例如,固定点与移动体(车辆、船舶、飞机)之间、移动体之间、活动的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移动体之间的通信。都居于移动通信的范畴。

二.移动通信的发展史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首先运营的是模拟蜂窝系统(第一代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其主要特征是用模拟信道传送模拟话音信号。模拟蜂窝系统主要有如美国的AMPS系统、英国的TACS系统、日本的NTT系统等。但模拟蜂窝系统容量小,频谱及频道利用率低,业务形式单一,话音质量不高,难以和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互通互连,通信保密问题严重,现在,模拟系统已难以满足使用的要求,基本退出了移动通信的舞台。

目前运营的数字蜂窝系统有欧洲的GSM系统,美国的IS-54TDMA、IS-95CMA和日本的PDC系统,它们被称为第二代蜂窝系统。数字蜂窝系统直接传输与处理数字信息,具有一切数字系统所具有的优点。在频谱及频道利用率、系统容量、话音质量、通信保密性、手机的体积、重量、功耗等诸方面均优于模拟蜂窝系统。

第三代蜂窝系统最早是国际电联(ITU)在1985年提出的,当时把它命名为未来公众陆地移动通信系统(FPLMTS)。由于该系统预期在2000年使用,工作频段在2000MHz,故于1996年易名为IMT-2000。

总的来讲.第三代蜂窝系统是一个综合系统,它具有以下特点:包括地面系统和卫星系统;
具有海陆空三维的服务面;
有话音、数据、视频、ISDN和多媒体等多种业务;
包括从不到50m的微微小区一直到大于500km的卫星小区;
具有多种空中接口和接入方式。它可向高速与慢速移动的用户提供服务,是一个高度智能的、全球覆盖的、具有个人服务持色的移动通信系统。

三.移动通信的特点

1.移动通信必须利用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输 2.移动通信是在复杂的干扰环境中运行的

3.移动通信可以利用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而移动通信业务量的需求却与日俱增 4.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多种多样,网络管理和控制必须有效 5.移动通信设备必须适与在移动环境中使用 §1-2 移动通信系统的分类 一.移动通信的分类

能够实现移动通信的技术系统称为移动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按用途、制式、入网方式等不同,可以有不同分类方法:按使用对象,可分为军用、民用;

按用途和区域,可分为陆地、海上与空间;
按信息的流向,可分为单向和双向;
技经营方式,可分为公众网、专用网;
技服务区结构,可分为单区制(大区制)、多区制(小区制);
按与地面固定网的连接方式,可分为人工、半自动、全自动;
按工作方式,可分为模拟与数字;
按调制方式,可分为调幅、调频、调相等。

二.工作方式 1.单工通信 1)同频单工制

同频是指通信的双方,使用相同工作频率。单工是指通信双方的操作采用“按-讲”方式。平时,双方的接收机均处于守听状态。如果A方需要发话,按装在A方的“按——讲”开关即收发控制按钮,关掉A方接收收机,使其发射机工作。这时由于B方接收机处于守听状态,即可实现由A至B的通话。同理,也可实现由B至A的通话。在该方式中,同一部电台(如A方)的收发信机是交替工作的,发射时不能接收,接收时不能发射,故收发信机可使用同一副天线,而不需要使用天线共用器。

2)双频单工制

双频单工是指通信的双方使用两个频率,而操作仍采用“按-讲”方式的通话制。同一部电台(如A方)的收发信机也是交替工作的,只是收发各用一个频率。在移动通信中,基地站和移动台收、发使用两个频率实现双向通信,这两个频率通常称为一个信道,若基地站设臵多部发射机和多部接收机且同时工作,则可将接收机设臵在某一频率上,而将发射机设臵在另一频率上。只要这两个频率有足够频差(或称频距),借助于滤波器等选频器件就能排除发射机对接收机的干扰。

2.双工通信

双工制指通信双方的收发信机均同时工作,即任一方在发话的同时也能收听到对方的话音,操作方便。但采用这种方式,不管是否发话,发射机总是工作的,故电能消耗大。这一点对以电池为能源的移动台是很不利的。此外,这种方式需用天线共用器,才能使收发共用一副天线。

目前,这种工作方式在移动通信系统中获得了广泛应用。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无论是模拟还是数字的都采用双工制工作。

3.半双工通信

半双工制是指通信的双方,有一方(如A方)使用双工方式,即收发信机同时工作,且使用两个不同的频率,收发信机可以各用一副天线,也可通过天线共用器合用一副天线;
而另一方(如B方)则采用双频单工方式,即收发信机交替工作。平时,B方处于守听状态,仅在发话时才按压“按-讲”开关,切断收信机使发信机工作。目前,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大多采用半双工方式工作。

二.模拟网和数字网 三.话音通信和数据通信 §1-3 常用移动通信系统 一.无线电寻呼系统

目前的无线电寻呼系统是一种传送简单信息的单向呼叫系统。它由寻呼控制中心、基站和寻呼接收机三部分组成。

二.蜂窝移动通信系统(重点) 蜂窝移动电话系统是一种双向双工通信系统。该系统一般由移动台(MS)、基站(BS)、移动业务交换中心(MSC)及与市话网(P5TN)相连的中继线等组成,如图所示。

移动业务交换中心的主要功能是信息的交换和整个系统的集中控制管理,基站和移动台设有收发信机和天馈线等设备。每个基站都有一个可靠通信的服务范围,该范围的大小主要由发射机功率和基地站天线的有效高度等决定。

三.无绳电话系统

CT2是由第一代无绳电话(CT1)改进演变而来的。它与CT1相比有两大改进:一是实现了全数字化,二是座机改成了基站。CT2系统由手机(HS)、基站(BS)、网络管理中心(MNCC)及计费系统构成,它依附于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是市话网的延伸。

四.集群移动通信系统 五.移动卫星通信系统 六.分组无线网

§1-4 移动通信的基本技术

一.调制解调技术(复习通信原理中这部分内容) 二.移动信道中电波传播特性的研究(第三章详细讲) 三.多址方式(

6、

7、8三章有重点详细的讲解) 四.抗干扰措施(第四章详细讲) 五.组网技术(重点) 1.网络结构 2.网络接口

3.网络的控制与管理

第二章

调制解调

说明:本章内容在通信原理课程中已有详细的讲解,在本课程中仅做复习内容。

第三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电波的传播方式和损耗;
重点掌握移动信道的特征;
理解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本章重点:

移动信道的特征;多径效应、瑞利衰落、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等概念的理解与掌握.本章难点:

移动信道的场强的估算.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101 1 3 4 8 9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电波的传播方式为切入点,介绍移动信道的特点和电波传播过程中的衰落。本章课程理论性强,内容较难理解,讲授时应注重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思考。对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概念的讲授应相应加大力度。

本章的具体内容: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一.电波传播方式

电磁波从发射机发出,传播到接收天线,可以有不同的传播方式,主要的传播方式有四种:

地波传播:是一种沿着地球表面传播的电磁波,称为地面波或表面波传播,简称地表波。

天波传播:电波向天空辐射并经电离层反射回到地面的传播方式称为天波传播,也称电离层传播。

直射波传播:电波从发射天线直射到接收天线的传播方式,称为直射波传播,有时也称视距传播或视线传播。

散射传播:这种传播主要是由于电磁波投射到大气层(如对流层)中的不均匀气团时产生散射,其中一部分电磁波到达接收地点。

二.直射波

三.大气中的电波传播 1.大气折射

2.视线传播极限距离

直射波传播最大距离受收、发天线高度、地球曲面半径以及大气折射影响共同决定,下图示出了求视线传播的极限距离。假定发射天线高度为ht,接收天线高度为hr。从几何关系可求出极限的距离d为:

d2R(hthr)

在实际情况下,在超过上述极限距离的地方也可能收到较强信号。这种现象叫超视距传播。产生超视距传播的主要原因是大气折射的缘故,电波在大气层中折射的通常结果是,传播距离要比极限视距更远—些,也可以说似乎是地球变得平坦了,或说是地球半径变大了。

根据通常情况,按标准大气折射计算,等效的地球半径增大了三分之一。

四.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在实际情况下,电波在直射传播的路径上可能存在山丘、建筑物等障碍物,由这些障碍物引起的附加衰耗(除了自由空间传播衰耗外),称为绕射衰耗(或绕射损耗)。

设障碍物与发射点、接收点的相对位臵如下图所示,图中x表示障碍物顶点P至直射线TR的距离,在传播理论中称作费涅尔余隙。图(a)所示情形规定余隙x为负,图(b)时余隙为正。由费涅尔绕射理论可求得障碍物引起的绕射衰耗与费涅尔余隙的关系如下图所示。图中横坐标为x/x1 ,其中x1称为费涅尔半径,并由下式可求得:
x1式中λ为电波波长。

d1d2d1d2

五.反射波

当电波传播中遇到两种不同介质的光滑界面时,如果界面尺寸比电波波长大得多时就会产生镜面反射,因此从发射天线到接收天线的电波包括直射波和反射波。通常,在研究地面对电波的反射时,都是按平面波处理的,即电波在反射点的入射角等于反射角,电波的相位发生—次反相。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一.传播路径与信号衰落 二.多径效应与瑞利衰落

在陆上移动信道中,移动台往往工作在城市建筑群和其它地形地物极为复杂的环境中。基地台和移动台之间的电波传播不再是单纯的直射波形式,而出现各个路径的反射,以致到达接收天线的信号是来自不同传播路径的各个分量的合成波。由于各分量的互相干涉而产生深度的快衰落,即多径衰落。多径衰落后信号的包络服从瑞利分布,所以多径衰落又称作瑞利衰落。

三.慢衰落特性与衰落储备

移动台接收信号除瞬时值出现快速起伏瑞利衰落外,其场强中值随着所处位臵改变而呈现较慢变动,称为慢衰落。发生慢衰落的主要原因是障碍物的阴影效应,即在电波传播的路径上遇到建筑物、树林等障碍物的阻挡,产生了电磁场的阴影。当移动台通过不同的障碍物的阴影时,就造成接收信号场强中值的变动。变动的大小取决于障碍物的状况及工作频率。变化的速率不仅与障碍有关,而且和移动台的移动速度有关。造成慢衰落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气象条件的变化,使电波折射系数随时间变化,多径传播到达接收点的信号时延也随之变化,从而也造成场强中值电平的慢变化,即慢衰落。大量测试表明,无论是由阴影效应引起的慢衰落,还是由大气折射状况缓慢变化引起的场强中值变动,都近似服从对数正态分布规律,即场强的分贝数接近正态分布。其标准偏差约5~7dB。

四.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重点)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场强估算

接收机输入电压、功率与场强的关系(难点) 1.接收机输入电压的定义 2.接收场强与接收电压的关系 一.地形、地物分类 1.地形的分类与定义

3.为了计算移动信道中信号电场强度中值(或传播损耗中值),可将地形分为两大类,即中等起伏地形和不规则地形, 并以中等起伏地形作传播基准。所谓中等起伏地形是指在传播路径的地形剖面图上,地面起伏高度不超过20m,且起伏缓慢,峰点与谷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大于起伏高度。其它地形如丘陵、孤立山岳、斜坡和水陆混合地形等统称为不规则地形。

4.由于天线架设在高度不同的地形上,天线的有效高度是不一样的。(例如,把20m的天线架设在地面上和架设在几十层的高楼顶上,通信效果自然不同。)因

5.此必须合理规定天线的有效高度。若基站天线顶点的海拔高度为hts,从天线设臵地点开始,沿着电波传播方向的3km到15km之内的地面平均海拔高度为hga,则定义基站天线的有效高度为 6. hb=hts-hga

7.若传播距离不到15km, hga是3km到实际距离之间的平均海拔高度。

8.移动台天线的有效高度hm总是指天线在当地地面上的高度。

9.地物分类

10.不同地物环境其传播条件不同,按照地物的密集程度不同可分为三类地区:① 开阔地。在电波传播的路径上无高大树木、建筑物等障碍物,呈开阔状地面,如农田、荒野、广场、沙漠和戈壁滩等;
② 郊区。在靠近移动台近处有些障碍物但不稠密,例如,有少量的低层房屋或小树林等;
③ 市区。有较密集的建筑物和高层楼房。

11.当然,上述三种地区之间都是有过渡区的,但在了解以上三类地区的传播情况之后,过渡区的传播情况就可以大致地估计出来。 1.中等起伏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难点) 2.市区传播损耗的中值 3.郊区和开阔地损耗的中值 4.不规则地形上传播损耗的中值 5.任意地形地区的传播损耗的中值

第四章

抗衰落技术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掌握分集技术的基本概念;
掌握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了解其性能;
掌握隐分集技术的概念和原理,了解其应用;
掌握时域均衡的概念和工作原理;
了解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应用。

本章重点:

分集的方式及其分集信号的合并技术.本章难点:
时域均衡的工作原理和自适应均衡技术的应用。

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122 1 3 6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电波的非相关性为切入点,介绍分集接收原理和分集合并性能。本章课程理论性强,内容较难理解,讲授时应注重调动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思考。对均衡技术的讲授应相应加大力度。

本章的具体内容:

§4-1 分集接收 一.分集接收原理(重点) 1.分集接收的定义 2.分集方式 1)宏分集 2)微分集

3.合并方式

二.分集合并性能的分析与比较 1.选择式合并的性能 2.最大比值合并的性能 3.等增益合并的性能 4.平均信噪比的改善 §4-2 RAKE接收 §4-3 均衡技术(难点) 一.均衡的原理 二.自适应均衡技术

第五章

组网技术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理解多址技术的定义和几种多址方式;了解移动通信的信道配臵;重点掌握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理解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掌握越区切换和位臵管理.本章重点:

多址技术的定义;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越区切换和位臵管理.本章难点:

移动通信的信道配臵; 移动通信系统的信令.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验演示 本章课时安排:
10 本章习题:
P162 2 8 9 13 17 18 20 21 26 27 29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第一章讲述的多址方式的定义为切入点,重点介绍5种多址技术以及移动通信的网络结构。本章课程在该课程中有很高的地位,关系到对整个课程体系的掌握,讲授时应相应增加教学时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更好地理解本章内容。

本章的具体内容:

§5-1 概述

一.提出移动通信系统在组网方面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共享频率资源 2.区域覆盖问题 3.网络结构问题 4.移动性管理问题 5.通信系统中的信令问题

本章就是针对上述5问题展开的,重点学习这5个方面的内容。

二.简述分层协议模型的概念

物理层 链路层 网络层

§5-2 多址技术 (重点) 一.频分多址

1.频分多址的定义和特点 2.话务量与呼损率的定义 3.完成话务量的性质与计算 4.呼损率的计算

5.用户忙时的话务量与用户数

6.空闲信道的选取

二.时分多址的定义和特点 三.码分多址

1.码分多址的定义和特点 2.FH-CDMA 3.DS-CDMA 4.混合码分多址

四.空分多址的定义和特点 五.随机多址

§5-3 区域覆盖和信道配臵 一.区域覆盖 1.带状网 2.蜂窝网

二.信道配臵(难点) 1.分区分组配臵法 2.等频距培植法

§5-4 网络结构(重点) 一.基本网络结构

二.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的网络结构 §5-5 信令(难点) 一.信令的定义和种类 二.接入信令 1.数字信令

2.音频信令 3.信令传输协议 三.网络信令 四.信令应用

§5-6 越区切换和位臵管理(重点)

一.越区切换 1.越区切换的准则 2.越区切换的控制策略 3.越区切换时的信道分配 二.位臵管理

1.位臵登记和呼叫传递 2.位臵更新和寻呼

第六章

频分多址(FDMA)模拟蜂窝网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了解模拟蜂窝网移动电话系统结构;重点掌握AMPS系统的组成及各功能实体的主要作用;理解系统的控制结构和数字信令;了解移动台主呼和被呼的工作过程.本章重点:

AMPS系统的组成及各功能实体的主要作用.本章难点:

移动台被呼的工作过程.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230 3 5 6 8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回顾模拟蜂窝通信网的起源为切入点,学习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结构。本章课程讲述的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已过时,故对该部分知识的理解可相应降低要求,讲授速度可适当加快。该部分知识主要是与第七章和第八章讲授的内容做比较。

本章的具体内容:

§6-1 概述 一.发展简况 二.系统结构 三.主要功能

§6-2 系统控制及其信令

一.系统的控制结构 二.控制信号及其功能 1.监测音SAT 2.信令音ST

3.定位与过境切换 4.寻呼与接入 5.冲突退避

6.移动台的功率等级信号 7.移动用户识别号 三.数字信令 1.前向控制信道 2.反向控制信道

3.前向话音信道中的控制信令 4.反向话音信道中的控制信令 5.有线数据信道的控制信令 §6-3 系统的工作过程(重点) 一.初始状态 二.移动台被呼 1.寻呼 2.寻呼响应 3.指配话音信道 4.振铃 三.移动台主呼 1.呼前拨号 2.申请话音信道 3.指配话音频道 4.振铃 四.话终拆线

第七章

时分多址(TDMA)数字蜂窝网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重点掌握GSM系统的网络结构以及系统的控制与管理;理解GSM系统的无线接口;了解D-AMPS、JDC系统与GSM系统的异同.本章重点:

GSM系统的网络结构;系统的控制与管理,包括位臵登记、鉴权与加密、呼叫接续、过区切换.本章难点:

GSM系统的信道类型;
语音和信道编码.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实验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实验演示 本章课时安排:
10 本章习题:
P274 1 2 3 4 7 8 9 10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着重讨论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传输方式和网络控制等内容,其中GSM以为主,并对D-AMPS和JDC系统做简要比较。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是移动通信现行的方式,讲授时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对GSM系统有更深刻的认识,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章的具体内容:

§7-1 GSM系统总体 一.GSM的发展史 二.网络结构(重点) 1.移动台 2.基站子系统

3.网络子系统 4.GSM网络接口

三.GSM的区域、号码、地址与识别 (重点) 1.区域定义 2.号码与识别 四.主要业务 1.通信业务分类 2.业务定义

§7-2 GSM系统的无线接口 (难点) 一.GSM系统无线传输特征 二.信道类型及其组合

§7-3 GSM系统的控制与管理(重点) 一.位臵登记 二.鉴权与加密 1.鉴权 2.加密 3.设备识别 4.用户识别码保密 三.呼叫接续 1.移动用户主呼 2.移动用户被呼 四.过区切换

§7-4 三种TDMA蜂窝系统分析比较 一.D-AMPS的特征 二.JDC系统的特征 三.蜂窝系统的通信容量 1.FDMA 蜂窝系统的通信容量 2.TDMA蜂窝系统的通信容量

第八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

(一)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理解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了解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理解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本章重点: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本章难点:

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6 本章习题:
P319 1 2 3 5 6 7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着重讨论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网络组成、传输方式和网络控制等内容。C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发展非常迅速,已成功地应用到第二代和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中,其优势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本章主要介绍CDMA2000系统。本章与第九章相互联系,可结合起来讲解。

本章的具体内容:

§8-1 概述 一.扩频的概念

二.码分多址的特征(重点) 1.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多址干扰 2.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功率控制 3.码分多址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

§8-2 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通信容量 一.话音激活期的影响 二.扇区的作用

三.邻近小区的干扰

§8-3 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传输

(难点)

一.信道组成 二.正向传输 三.反向传输

§8-4 CDMA蜂窝系统的控制功能(重点)

一.登记注册 二.切换 三.呼叫处理 1.移动台呼叫处理2.基站呼叫处理

第九章

码分多址(CDMA)移动通信系统

(二)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W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特点;理解W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了解W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接口.本章重点:

WCDMA蜂窝通信系统的网络结构.本章难点:

WCDMA蜂窝系统的无线接口.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4 本章习题:
P368 1 2 3 5 6 7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以复习第八章内容为基础,介绍WCDMA系统。本章与第八章相互联系,可结合起来讲解。

本章的具体内容:

§9-1 WCDMA系统 一.WCDMA系统结构 二.WCDMA无线接口 三.WCDMA系统的网络

第十章

移动通信的展望

本章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理解个人通信的特点和个人通信所要实现的目标;了解个人通信的国际标准;了解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采用的新技术.本章重点:

个人通信的特点和个人通信所要实现的目标.

本章难点:

第三代移动通信所采用的新技术.本章教学方式:
课堂讲授 本章教学手段:
多媒体 本章课时安排:
4 本章习题:
P341 1 2 4 教学过程组织:本章课程对未来的移动通信做了展望,即对个人通信网做简要说明。对该部分内容要系统讲解,使学生对移动通信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明确的了解。

本章的具体内容:

§10-1 个人通信概述 一.个人通信的概念 二.实现个人通信的途径

§10-2 关于个人通信的国际标准

一.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理论研究和发展概况 二.几个主要标准化组织的活动情况简介 §10-3 第三代移动通信的新技术

一.新型调制技术 二.智能天线 三.多用户信号检测 四.无线ATM 五.多层网络结构 六.位臵区和寻呼区的管理 七.软件无线电

少 儿 英 语 教 案 模 板

一、Teaching Demands and Aims(教学目标)

二、Teaching important and difficult point (教学重点)

1、words

2、sentences

3、grammars

三、Teaching Aids (教具)

四、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过程) Greeting(问候) warm up(热身) Review(复习) New Leon(新课) Step One: Step Two: Step Three: Follow up(叮咛)

五、Homework(作业布置)

作 业 的 布 置

一、书面作业

1、每节课后教师可适当选择课后习题(书本或课外参考书)及字母作业。

2、低年纪的孩子适合听磁带读课文、画图、连线、写字母等简单作业;
每学期两次测试:半期考和期末考试。

3、高年纪的孩子要求抄单词、背单词、背课文等书面作业;
每节课前可做适当的听写练习;
每个月可做适当的单元测试;
期间两次大考:半期考和期末考。

二、磁带作业

1、适时布置(条件允许可每周一次):将本周学习的内容录进磁带,下周上交。

2、录制要求:首先让学生和老师打招呼,接着报朗诵单元,然后录作业内容,最后与老师说再见。(如:Hello! Amanda.I am Go go.This is Unit 11„„„ Goodbye! Amanda!)

3、听音修正:

(1)书面记录:边听边把学生的错音登记在学生手册上。

(2)修正过程:

A:打招呼,先表扬肯定,后提出错误,注意错音的跟读 B:说悄悄话,增进师生感情交流 C:提出问题。

D:结束Say:“ Good bye! ”

三、电话教学

1、时间安排:每月两次的电话教学,每生教学时间不超过8分钟。

2、教学内容:

(1)本周学习单词及课文的朗诵。

(2)词句的翻译。

(3)疑难解答。

(4)家长的经验交流。

部队简易通信教案大全

【篇1:部队简易通信教案大全】

教学案例的一般要素 1.背景

所谓背景,即是向读者交待清楚:
故事 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背景介绍也不必面面俱到,重要的是说明 故事 的发生是否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和条件。背景是案例很重要的环节,描述的是事件的大致场景,是提供给读者了解“事件”有用的背景资料,如所在学校的情况、个人的工作背景、事件发生的起因等。

2.主题

每篇案例要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即这个案例要说明的某个问题,是反映对某个新理念的认识、理解和实践,还是说明教师角色如何转变,教的方式、学的方式怎样变化,或是介绍对新教材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等等。

3.细节

有了主题,就要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有针对性地选择最能反映主题的特定的内容,把关键性的细节写清楚。要特别注意提示人物的心理。因为人物的行为是故事的表面现象,人物的心理则是故事发展的内在依据。面对同一个情景,不同的教师可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为什么会有各种不同的做法?这些教学行为的内在逻辑是什么?执教者是怎么想的?揭示这些,能让读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在这个环节中,要讲明问题是如何发生的,问题是什么,问题可以和事实材料交织在一起。这是整个案例的主体,要详尽地描述,展现问题解决的过程、步骤以及问题解决中出现的反复挫折,也可以涉及问题初步解决成效的描述。

4.结果

案例不仅要说明教学的思路,描述教学的过程,还要交待教学的结果--某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应和教师的感受,解决了哪些问题,未解决哪些问题,有何遗憾、打算、设想等。以“问题”为主线,有矛盾、冲突甚至“悬念”,能引起读者兴趣和深入思考。

【篇2:部队简易通信教案大全】

文/陈志奇碰易通信,是利用各种简易工具、就便器。间善?粟鬈童掌乏鬈誓鬻喜磊薹鬈雾霎?它主要利用人的感觉器官,对声、光、图案和色彩的直接感受来接收和传递有关信息。传统简易通信,使用方便、操作简单、简明易懂,几种方式结合使用可同时表达多种意图。因此,这些通信手段虽历经数千年,却仍然经久不衰。当人类战争进入信息化战争时代,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已成为当今战场行动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信息传输,从有线到无线,从电子到光纤,从卫星到机载,从雷达到手机,各式各样现代通信手段使人们的通信能力得到极大提升。那么,有了现代通信手段,那些传统简易通信是否就无用武之地呢?事实并非如此。现代通信由于其技术设备比较复杂、抵抗干扰能力较差,不但给后勤保障带来很大压力,同时也是敌人首先重点攻击之目标,战场生存压力较大。而传统简易通信操作简单、实用方便、抗干扰能力强,在电子战一统天下的当今战场依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探讨几种常见野战简易通信方式,以期对现代战场通信的发展有所启迪。张文宏刘文术 声响传信古时已有,击鼓前进、鸣金( 锣)收兵,便是最早的声响简易通信方式。在古代,两军对垒,各自几十面战鼓一字摆开,击鼓手根据号令擂鼓呐喊,一是为自己的军队助威,二是作为一种冲锋号令激励将士勇往直前。而当战事不利预有败势之时,铜锣手及时敲出急促的锣声,急令将士撤回。无论击鼓还是鸣金,均代表了一种纪律,传达了一种命令,违令者将受重罚,甚至杀头。击鼓鸣金的本质内涵,随着时代的远去已渐渐弱化,今天更多的表达一种鼓动一种助威。现在,部队中常用到的声响传信工具有:军号、小喇叭、警报器等。((军号))、=====:::二,冲锋在即,嘀嘀哒哒的号声一响,英勇的将士们以排山倒海之势冲向敌阵,其气势之壮烈震憾人心,敌人闻声丧胆望风而逃一败涂地。这是我们在影视中经常看到的壮观场面。这里的冲锋号便成为我军特有的标识物。军号,是一种形似喇叭由部队使用的音响通信工具,以统一的号谱吹奏号音来传达信息内容。它便于携带,使用灵活,示知面广,通信距离较远( 600米一1500米) 。主要用于传达命令、报告、报时以及敌我识别、发放警报等。其号谱分为战斗、勤务、名目和仪式号谱。战斗号谱用于指挥战斗,勤务号谱用于起居作息,名目号谱用于表示部队单位或指挥员职务等,仪式号谱用于部队各种仪式活动。可以说号谱是听得见的密码,是部队生活的镜子。在战斗中,军号能够传达号令振奋士气,同时还能够震撼和迷惑敌人。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司令官李奇微对于志愿军的军号有过这样描述:
许多美国人第一次听到中国军号的啸鸣?? ??其粗野的音调夹杂着发狂的哨声,似乎在通知新的战斗阶段的开始。

这是一种中国式的精神战,后来我们既熟悉,又头疼。

通信应急预案(共6篇)

信息通信工作汇报(共6篇)

小学信息技术学科通用教案模板(共17篇)

信息技术优秀教案模板(共6篇)

小学美术教案 卡通卡通模板(共12篇)

相关热词搜索: 教案 模板 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