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龙建杯”校园科技(工程)文化
系列活动
实
施
方
案
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
黑龙江省公路学会
黑龙江工程学院
2012 年 年 5 月 月
第二届 “龙建杯”校园科技 (工程)
文化 系列 活动
大赛方案
为提高我院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工程素质,将课堂教学中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并在实践中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增强实践创新的能力;立足于广大同学对校园文化和活动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为积极配合我校三项试点工作的贯彻落实,我院成功举办了首届“龙建杯”校园科技(工程)文化系列大赛活动。通过此次活动,增强了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认同和热爱,激发学生献身工程事业的坚定理想和信念,提高了学生工程文化素质。与此同时,对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丰富学生的校园生活,活跃校园文化的持续深入开展都起到了良好效果。
在此基础上我们与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公路学会积极筹划第二届“龙建杯”校园科技(工程)文化系列活动。我们希望以此次活动为平台,提供让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与我院学生更多交流和沟通的机会,积极宣传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及其企业文化和发展,促进学生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做有品位的工程学院人”为理念,为 60 周年校庆增光添彩。
一、活动主题 :
以“为 60 周年校庆献礼,做有品位工程文化人”为主题
二、活动时间:2012 年 5 月—2012年 9 月 三、活动对象: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在校学生、 省内各高校参赛代表队。
四、活动内容:
第二届“龙建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大赛,相关竞赛内容如下:
系列活动之一:第二届 “龙 建 杯” 校园科技文化活动
系列大赛 开幕式暨 路桥知识竞赛
路桥专业知识竞赛以普及专业基础知识、激发专业兴趣、拓展专业视野、营造专业创新氛围,加强师生与工程实践单位相互交流与合作为目的。竞赛题目内容包含公路、桥梁、隧道以及交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内容,检验参赛者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基础。通过竞赛的举办,期望达到以互动增加内涵、以形式体现专业、以竞赛促进专业交流,以实践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和竞争力的目的。
一、 开幕式
1. 内
容:第二届“龙建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大赛开幕式剪彩仪式 2. 时
间: 5 月 16 日下午 13:30 3. 地
点:土木学院门前排球场
4. 到场人员:
嘉宾: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省公路学会领导,各高校带队教师 校
长:张洪田 校党委副书记:杨弘宇 学校有关人员:机关各处室领导、各院系学生工作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土木学院领导、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全体教师、各系学生会主席 5. 开幕式程序:
1)主持人宣布第二届“龙建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大赛开幕式开始,介绍嘉宾,请嘉宾就坐。
2)校领导致开幕词 3)来宾讲话(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省公路学会领导)
4)请院校领导宣布第二届“龙建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大赛正式开幕并启动剪彩仪式。(由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省公路学会领导、各高校带队教师、院校领导进行剪彩)
5)请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宣读“龙建杯”系列活动领导小组和评委组成员名单并邀请校领导到竞赛场地观看“路桥知识竞赛”。
6)主持人宣布嘉宾及领导退场,观众退场,到逸夫图书馆比赛现场。
二、路桥知识竞赛
1. 内
容:参赛选手利用自己所学路桥知识回答问题 2. 时
间: 5 月 16 下午 14:00 3. 地
点:逸夫图书馆报告厅 4. 参赛单位及人员:省内各高校共 8 支参赛代表队,每队 3 人
哈尔滨工业大学 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东北林业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哈尔滨理工大学
建筑工程学院
黑龙江科技学院
建筑工程学院
哈尔滨石油学院 土木工程系
东方学院
土木工程系
牡丹江大学
土木工程学院
黑龙江工程学院
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 5. 评
:
委: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省公路学会领导、各高校带队教师、学院领导及相关教师 6. 参赛队伍要求:以校为代表队参与比赛,每所学校派一支代表队参赛,每支代表队由 3 名学生组成。
7. 竞赛形式 竞赛分必答题、抢答题、案例分析题、风险题选答题、加赛题、互动答题六种形式。(每个参赛组的基础分为 100 分)
(一)共 必答题(共 24 题)
答题时按照抽签结果顺序答题,每题分值为 10 分,作答时间不超过1 分钟,答题分为三轮进行,每轮一种题型,分为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每次回答一题。第一轮由每个代表队第一位选手作答,第二轮由每个代表队的第二位选手作答,以此类推。
(二)共 抢答题(共 36 题,每队回答题数不限 )
1、主持人读完题说准备抢答后,前方显示板显示倒计时三秒钟,倒计时结束后方可抢答,提前抢答则视为犯规,要扣掉 10 分。
2、抢答题每题分值 20 分,答题时间为 60 秒,答题队员必须在 30 秒内开始答题,可由抢答队任一队员答题,其他队员不可以补充,答对加 20 分,答错或超时扣 10 分。
3、开始答题后,答题选手不得再问主持人题目,违规者视为事先抢答扣 10 分。
(三)
案例分析题共 (共 8 题,每组必答 1 题)
案例分析题说明:要求参赛选手根据平时对路桥行业的关注、专业知识的积累和实习实践的经验,结合实际对所选题目进行分析解答,答题时间为 3 分钟,其他队员可做补充回答。评委可根据采分点给予相应分数,满分为 50 分。
(四)
风险题 选答题共 (共 8 题,每组必答 1 题)
风险题题型按照难易程度分为三类:A 类 10 分、B类 30 分、C类 50分。参赛队依次按顺序选答 1 题,答题队从三类题型中选择一类进行答题;答对加相应分值,答错扣相应分值。
(四)加赛题 此前环节答题结束后,出现相等分数不能确定排名顺序时,分数相同的竞赛组进行加赛。加赛时成绩相同的队先分别加赛一题,每题 10
分,胜者名次排前;若分数仍相同,则加试一题抢答题,胜者名次排前。加赛部分分数不计入总成绩。
(五)互动答题
为活跃现场气氛,在每一轮竞赛结束后,由主持人在互动答题库中任选 3 题由现场观众作答,答对者获得奖品一份。
8. 竞赛基本规则
1、所有参赛选手不得携带任何文字资料上场,所有选手答题确定后,要说“回答完毕”,并不得再进行补充。。
2、各队的台号由抽签决定,各队员的编号由各队自己决定,坐好后就不得改变位置。每只代表队由 3 名选手上场,代表队员编号分别为:一号选手、二号选手、三号选手。
3、比赛采用累计积分制,8 只代表队除抢答题外所有答题顺序均采取抽签方式决定的顺序。
4、记时规定:必答题和抢答题时间均是 60 秒;回答问题的队员必须在 30 秒内开始答题,答题结束应该回答“答题完毕”。
5、竞赛实施中,只有主持人和特邀仲裁组具有判定资格。选手回答问题有争议时,由特邀仲裁组作出最后裁定,选手及观众不得与主持人和仲裁就有关问题进行争论。
6、选手答题正确与否,以主持人评判为准。选手对评判有异议时,不得当场申辩,可由领队在主持人宣布比赛结果前,向特邀仲裁组申请合议。当主持人无法独立判断正误时,应请求特邀仲裁组给予评判。主持人判断失误时,特邀仲裁组应现场监督、纠正。
7、比赛结束时,主持人应及时核对各队得分情况进行宣布,并当场宣布竞赛结果。
8、各队成绩的排列:所有答题结束后,根据各参赛队的累计积分高
低决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9、竞赛现场设主持人 2 人,特邀仲裁评委 5 人。
9. 竞赛程序:
第一程序:赛前辅导(将《赛前辅导资料》作为《竞赛方案》的附件下发); 第二程序:各参赛队抽签选择台位,选手按照编号顺序就坐; 第三程序:必答题(互动 3 题)
第四程序:抢答题 第五程序:案例分析题(互动 3 题)
第六程序:风险题选答题(互动 3 题)
第七程序:主持人宣布各队得分情况 第八程序:加试题 第九程序:颁奖 10. 奖项设置
所有答题结束后,根据各参赛队的累计积分高低决出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
一等奖:一支队伍 二等奖:两支队伍 三等奖:三支队伍 优秀奖:两支队伍 11. 企业宣传:
竞赛之前播放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企业宣传片
系列活动之二:“龙建杯”工程结构设计大赛
为多方面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际动手能力,开拓学生的创新能
力,激发大学生对结构设计建模的兴趣,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大学生的工程结构设计与实践能力,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促进大学生相互交流与学习。由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和黑龙江科技学院联合举办本次结构设计比赛。
时
间:8 月中旬 地
点:黑龙江科技学院 一 、建筑结构设计、制作和加载试验 大赛
(一)竞赛题目
纸质单跨简支结构设计、制作和加载试验 (二)竞赛内容
设计局部承受静荷载的纸质结构模型,结构形式不限。竞赛内容包括:1)结构模型比选及设计;2)结构模型制作;3)结构模型现场加载试验;4)总结与答辩(至少要有心得和不足)。
(三)竞赛组织要求
1、参赛者为在哈应邀参赛的八所高校土建类及相关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每个参赛队由本校最多 4 名学生组成,参赛学生可跨专业组队。每位参赛者只允许参加一个参赛队。各参赛队应独立构思、设计及制作。
2、每个参赛队只能提交一份作品,并给作品命名。每个学校可推荐 2 份作品参加比赛。
3、各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竞赛活动,迟到或缺席者作为自动弃权处理。竞赛期间各队不得任意换人。
(四)
竞赛内容具体要求
1、结构模型设计要求
(1) 结构模型设计的内容应包括三部分:模型设计构思比选、提交作品的模型设计图纸及相应的理论计算分析。模型设计构思比选应包括对作品方案比选,作品制做的可操作性,结构体系的选择及其它有特色方面的说明;提交作品的模型设计图纸应包括提交作品效果图、结构总体布置图、主要连接构件细部构造图和结构计算简图受力效果图;理论计算分析应包括结构计算简图的选取、荷载分析、内力计算分析、承载能力及相应变形分析,破坏形式的估计等。
(2)结构模型设计封面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参赛队员姓名和专业、指导老师。除封面外,其余页面均不得出现任何有关参赛个人姓名的信息(包括可能的隐含信息),否则该部分计零分。
(3)结构模型设计要求用 A4 纸打印,一式五份于规定时间内交到竞赛指导小组,逾期作自动放弃参赛处理。
2、结构模型制作技术要求
(1)模型技术要求 各参赛队自由设计一纸制结构模型,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模型尺寸要求
模型纵向长度为 900mm,模型的外轮廓横向宽度 150---180mm。支座承载面以下的模型高度在 0~150mm,支座承载面以上的模型高度不得大于 300mm。模型为单跨简支结构,结构形式不限,模型应符合设计与加载要求,并与计算书一致,模型自重不得超过 500g。
要求模型结构有满足跨中静力加载的条件(见加载装置图),以承受跨中静力荷载,并能够满足加载装置给定的条件。
2)支承条件 加载装置设置两个支座,位于一条直线上,两个支座的中心距为800mm。支座沿结构纵向宽度为 30mm,支座沿结构横向长度为300mm,支座竖向高度为 30mm。两个支座均可为模型提供竖向支承和横向水平约束。两支座固定,高度不能调整。
3)模型制作
模型制作材料为组委会统一提供的 230 克巴西白卡纸、铅发丝线和白胶。不得使用组委会指定以外的其它任何材料,否则将直接取消参赛资格,并通报。
模型制作材料为 A3 或 A4 复印纸、乳胶,由参赛者自行准备,材料预先称重,参赛人员不得自行添加其他材料,允许对材料进行加工、组合。
4)结构模型必须提供承载平面,其尺寸须满足承载板的要求,模型的承载平面可以在模型任意部位,承载平面必须在支承平面以上,且必须注意加载设备的限制。
(2)
模型加载台及其他条件 1)加载台不提供水平力限制;加载台的支点跨径为 800mm,其一端固定,另一端可以水平自由滑动; 2)加载台支点平面离地面净空可调节,最小净空 1100mm,最大净空1300mm,共三级,每级 100mm; 3)模型承载板规格:加载承载板中心尺寸 100mm,边缘尺寸 120mm(模型长度方向),在结构模型宽度方为 300mm; 3、加载试验要求 (1)模型加载试验采用跨中静力加载,加载的同时,测量结构跨中的竖向位移。每级加载有效持续时间 30 秒。所有加荷过程由参赛选手亲自完成。
(2)加载过程中不得使用任何未经竞赛评委会允许的辅助工具。
(3)每件参赛模型共有 4 次加载机会。其中前 2 次加载的荷载必须按照计算书方案进行,后 2 次加载荷载可根据现场情况进行适当调整。加载只能单调增加荷载,不允许先卸载后加载。每级加载后,必须持荷 30 秒以上(不含 30 秒)方能继续下一级加载。此外,在同一级荷载加载过程中,每次加载砝码的间隔必须小于 5 秒。每个参赛模型最大加载荷载不能超过 120Kg。现场提供 1-20Kg 不同等级砝码。
(4)加载装置由加载板、托盘和承重钩组成。加载承载板中心尺寸100mm,加载板的外形尺寸为长 250mm,顺结构纵向设置,加载板宽150mm,厚 10mm。具体见加载图
(5)参赛模型在加载实测过程中,凡出现下列情况之一即视为破坏或失效:
1)荷载加上去后 30 秒以内(含 30 秒)模型坍塌;
2)模型竖向或横向最大挠度大于跨度的 1/20,测量点为跨中部位最大挠度处;
3)模型尺寸不符,不能顺利放上加载台并完成加载; 4)因模型主要构件出现失稳、结构变形过大和破坏。
5)竞赛评委会认为失效的其他情形。
4、作品介绍与答辩要求 (1)作品介绍 每组参赛队作品介绍时间为 10 分钟,超时应及时停止自述。自述要求:模型构思、设计的合理性及适用性、创新性、语音标准,阐述全面;自述全程应通过效果图讲解阐述。
(2)答辩要求 每个参赛队组成一个答辩组,共同参与思考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由一名同学做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五)评分规则
总分为 100 分,包括结构造型与体系、理论分析、模型制作、作品介绍及答辩和加载试验 5 个方面。
1、结构造型与体系(10 分)
按模型结构的构思、造型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评分。
2、结构模型理论分析(10 分)
按模型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和计算书内容的完整性、正确性评分。
3、模型制作(10 分)
按模型制作工艺、制作效果进行评分。
以上 3 项均在加载前评毕。模型尺寸及材料使用不符合设计制作要求的,或参赛过程中有其他违规现象的将直接淘汰,不进入加载试验阶段。
4、作品介绍及答辩(10 分)
在安置模型的同时,由一名参赛队员向评委和观众介绍参赛作品,然后回答评委提问,时间控制在 5 分钟内。
按现场叙述和答辩情况,由评委当场给分。
5、模型加载试验(60 分)
完成加载试验的模型,按以下方法计分:
先按荷重比(F=Q/W)计算出各模型的相对分,其中 Q 代表模型所承受的最大移动荷载(N),W 代表模型自重(N);再将 F 值为最大(记 Fmax)的模型定为满分(60 分),其余模型的分数按(满分×F/Fmax)计算。(加载吊篮重量计入承载重量)
(六)
比赛程序
1.检查作品的规格是否满足命题委员会的要求。
2.精确称量作品的重量,单位以克计(保留整数)。
3.参赛队员按比赛顺序提前在后台做好准备,当前一个队比赛结束后立即将模型安装在加载装置上。
4.选手核对其加载方案,准备加载。
6.开始加载:加载过程严格按大赛组委会的加载要求进行。
7.第一次加载由参赛队员在模型加载装置的砝码挂钩上放置等于或大于 8kg 砝码,计时至少持续 30 秒钟,同时量测位移。
8.若第一次加载成功,参赛队可选择第二次加载重量,并以同样方式完成此后的几次加载试验。最后以通过的最大加载重量计分。
(七)其他
其它未尽事宜,由竞赛评委会研究决定。本竞赛规程由竞赛评委会负责解释。此细则如有修改或补充,将另行通知。
二 、 加筋挡土墙设计大赛
1. 内
容:加筋挡土墙设计
2. 时
间: 8 月中旬 3. 地
点:黑龙江科技学院 4. 参赛人员:省内各高校及我院共 8 支参赛代表队 5、比赛要求及评分规则:
1 砂箱:砂箱尺寸(长 宽 高)为 75cm 50cm 50cm,由有 1个底板和 3 个固定立面板构成,第 4 个立面板是可移动板,用于挡墙构筑时提供临时的支撑力(见图 1)。砂箱材料为 15mm胶合板,由各参赛队自行准备。鼓励对砂箱外表面进行装饰(如油漆,加学
校校徽等)。砂箱还应满足如下要求:
1.1砂箱内部尺寸为模型箱尺寸减去胶合板厚度,误差不得超过 5mm,内表面须平整。
1.2 可移动立板可以通过螺钉或螺丝与砂箱暂时固定(见图 1)。
1.3当可移动面板移走时,两侧平行直立面板可由1根杆件连接(连杆直径不得超过 1cm),以固定两侧立面板的位置。连杆轴心在箱顶之下 1cm 处,距砂箱前表面 2cm(见图 1)。
1.4 砂箱可拆卸,以便于携带和运输;为了在比赛时方便安装,板上预留好螺栓孔。
2 填土:挡土墙所用填料由组委会提供,为干燥的洁净中粗砂,使用时不得添加水和其他任何材料。
3 挡墙面板:由主办方提供,为标准等级纸板,尺寸为 50cm 50cm。
4 加筋材料:由主办方提供,为无纹 100g 信封用牛皮纸,并按参赛队初赛设计报告中提交的规格剪裁好。
5 面板与加筋材料的连接材料:由主办方提供,包装用胶带,标准等级,宽 48mm。胶带仅作为连接面板用,不得用作加筋材料,且不得与模型箱侧壁接触。
6 建挡墙模型用的铲子、装砂桶和铁锹由主办方在比赛时现场提供。
7 以下挡墙模型制作的辅助工具由参赛队自行准备(可能不完全):
1)
铅笔、钢笔、记号笔;
2)
测量与划线用的尺子; 3)
剪裁工具与裁纸垫板; 4)
用于提示的设计方案、计算书及图纸等。
8 加筋土挡墙建造 8.1 准备阶段 1)
每个参赛队得到 1 张 50cm 50cm 的标准等级纸板作为挡墙面板,应参照图 2,通过认真测量,进行折叠,使得折叠后的面板适合各自的砂箱尺寸。折叠的两侧和底部应伸向砂箱内,以防止砂土漏失。
2)
自指令下达开始计时,总的准备时间不得超过 40min。超出 40min 作弃权处理。
3)
参赛队员应对加筋(牛皮纸)进行剪裁,将加筋在面板适当位置与面板粘结。
4)
把面板安放在砂箱外表面以内 2cm位置,紧靠可移动模型箱壁。在准备阶段不得铺放砂土。
5)
胶带仅用于将加筋材料与面板的连接,不能用于提高加筋强度。因此胶带只能贴在面板背面平面内,否则属于违反比赛规则。
8.2 建造阶段 1)
自指令下达开始计时,挡墙建造时间不得超过 45min。超
出 45min 作弃权处理。
2)
标准装砂桶(底面直径约 15cm),由主办方提供,该桶也作为施加附加荷载的加载桶。
3)
砂箱内砂土填充完毕后,砂土表面必须平整,砂表面至箱顶距离不得小于 2cm。
4)
把空桶放在距离挡墙面板 7cm 的中间位置,建造阶段才算结束。
8.3 附加荷载施加 1)
接到加载指令后,队员需要把试验箱的可移动板拿掉。
2)
稳定 1min 后,队员向墙顶的加载桶中倒入 10kg 砂土作为附加荷载。砂土的重量应在倒入之前称重,并由裁判员证明。
3)
如果 1min 内,施加荷载之前挡墙破坏或失效,则该参赛组即告出局。如果在施加 10kg 砂土过程中,挡墙发生破坏或失效,则由裁判记录当时的实际荷载,取整数并记为 a。
4)
10kg 附加荷载的施加过程应在 3 分钟之内完成。
5)
施加 10kg 荷载后,挡墙坚持 1min 没有发生破坏或失效,则继续追加 10kg 荷载(2min 内完成加载),然后观察 1min。如果在追加 10kg 砂土过程中,挡墙发生破坏或失效,则由裁判记录当时的实际荷载,取整数。
6)
最大加载量为 20kg。
8.4 挡墙破坏或失效的判定:挡墙发生明显的整体或局部垮塌,则视为挡墙破坏;挡墙在没有发生明显破坏情况下,面板上任何一点碰到试验箱的前表面,即视为变形失效;挡墙在施加附加荷载过程中,如果加载桶因挡墙变形而倾斜,且与模型箱连杆接触,也被判为变形失效。
9 评分规则 9.1 按照以下方法评分:
1)每个参赛组得分等于 100-0.1x-y-z+a 分。
2)x 是所需纸张的面积(cm2)。
3)y 是装配过程中超过 30min 的时间(min)。
4)z是建造过程中超过 30min 的时间(min)。
5)a为墙顶附加荷载(kg)。
6)计分举例:某参赛队用纸面积 2002cm,追加荷载 4kg,装配时间 35min,建造时间 25min,那么该队得分为:100-20-5-0+4=79分。
9.2 评委会认为存在以下情形的参赛队将失去评比资格,并取消优胜奖评比资格:
1)
违反上述加筋土挡墙构建规则。
2)
故意违反公平比赛精神。
9.3 得分最高的队获胜。如果出现两组或多组获得相同的分数,
则大赛评委会将根据设计方案报告和综合表现,讨论决定参赛队名次。
系列活动之三:“ 龙建杯” 电表厂立交桥方案设计及
模型制作大赛
一、电表厂立交桥方案设计大赛
(一)竞赛题目
哈尔滨西大直街与学府路衔接处立体交叉设计 (二)竞赛内容
竞赛内容包括:立交桥造型与体系,理论方案设计(选择设计立交桥的一个主行车方向做立面设计图、做该立交平面设计图、做该立交的设计效果图及设计说明书),模型设计制作及立交桥作品介绍与答辩。
图 2 面板及折叠示意 图 1 砂箱及其尺
(三)竞赛组织要求
1、参赛者为在哈应邀参赛的 8 所高校土建类专业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每个参赛队由 3 至 4 名学生组成,提倡参赛学生跨专业组队。各参赛队应独立设计、制作。
2、每个参赛队只能提交一份作品,并给作品命名。每个学校可推荐 3 份作品参加比赛。
3、各参赛队必须在规定时间和地点参加竞赛活动,迟到或缺席者作为自动弃权处理。
(四)
竞赛内容具体要求
1、立交桥造型与体系要求:
要求该立交桥设计在造型与体系上符合立交设计的基本准侧。能保证通行车辆的安全顺适行驶。能起到疏导分散交通流的主要目地。能缓解当地交通堵塞的现状。能起到美化城市建设体系的作用并在经济上合理,且应满足噪声控制达标,占地少与周围房屋协调,结构形式新颖,节能环保等最优化要求。
2、理论方案的内容应包括:
(1)
理论方案设计说明书:设计说明书应包括对设计方案的构思、造型和结构体系及其他有特色方面的说明。主要从立交桥设计的安全性,经济性,功能性和美观性 4 个方面给予阐述。要求用 A3 纸打印,一式五份于规定时间内交到竞赛组委会,逾期作
自动放弃处理。
(2)理论方案方案图:要求用 A3 图纸绘制 a选择立交的一个主行车方向做立面设计图;要求用 CAD 绘制,A3 图纸出图。
b 全立交平面设计图;要求用 CAD 绘制,A3 图纸出图。
c全立交效果图(要求用 photoshop 绘制,0 号图纸出图)。
(3)理论方案封面:必须注明作品名称、参赛学校、参赛队员姓名和专业、指导老师,正文按设计说明书、方案图顺序编排。除封面外,其余页面均不得出现任何有关参赛学校名称和个人姓名的信息,否则取消参赛资格。
3、模型制作要求 (1)材料要求:
模型制作材料为自定,提倡环保模型用材。
(2)模型尺寸要求:
模型的长度不得大于 1m,模型的外轮廓横向最大宽度不得大于 1m,桥面设置车道其模型车道不得小于 10cm。桥下净空的模型高度不得大于 30cm,桥面到地面的模型高度不得大于 50cm。
4、作品介绍与答辩要求:
(1)
作品介绍:每组参赛队作品介绍时间为 10 分钟,超
时应及时停止自述。自述要求:思路清晰,语音洪亮;设计内容明确,阐述全面;自述全程应通过效果图讲解阐述。
(2)
答辩要求:每个参赛队组成一个答辩组,共同参与思考答辩委员会提出的问题,由一名同学做答,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五)评分规则
总分为 100 分,包括立交桥结构造型与体系、理论分析、模型制作、作品介绍与答辩 4 个方面。
1. 立交桥造型与体系(20 分)
按立交桥结构的构思、立交桥造型和结构体系的合理性、实用性和创新性评分。
2. 理论分析(30 分)
按设计说明书、方案图完整性、正确性评分。
3. 模型制作(20 分)
参赛队制作模型按模型制作工艺、模型与方案符合度等情况评分。
4. 作品介绍及答辩(30 分)
按现场作品介绍和答辩情况,由评委当场给分。
(六)竞赛设计基本资料简介
哈西地区有哈尔滨理工大学、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医大二
院、服装城 211 医院、制药总厂等多家高校、医院、企事业单位,还有在建的哈尔滨西客站。
哈尔滨西客站位于哈西新区、群力新区交界处,在建的哈尔滨西客站设计规模为 18 个站台面 22 线,站房综合楼总建筑面积在 70000 平方米。
哈尔滨西客站是新建铁路哈大客运专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建成后将作为哈尔滨市两个重要的综合客运交通枢纽中心之一,汇集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公共交通、社会交通等多种交通方式,实现多种交通方式的有机衔接,确保人流、车流的快速集散。权威部门预测哈尔滨西客站旅客近、远期发送量分别为 2060万人和 3135 万人,车站旅客最高聚集人数 12000人,高峰小时旅客发送量 2020年为 7000人,2030 年将达到 11000 人。其中很大部分客流由学府路或自兴街通过西大直街去往秋林、林业大学方向。
另外,近几年来,哈西地区开发了大量的居民小区,使得该地区的人口骤增,居民大部分要到二环路以里去工作。来自平房去、双城、吉林省方向的公路客运和哈西客站附近的人流、车流主要通过学府路——西大直接通往秋林、林业大学等重要繁华及标志性路段。
上述因素造成该地区每天人员流动很大。
学府路与自兴街、康宁路、西大直街、延兴街形五路交叉口交通压力增大。目前,由于修建地铁为缓解交通压力,延兴街为单行,但只有两车道,其他四条道路交通量都大,特别是西大直街、学府路和康宁
路。由于清滨路与学府路交叉口距离延兴路不足 100m、距离西大直街与学府路交叉口 200m,导致清滨路不能起到分流车流的作用。
根据交通量“OD”调查,学府路最大高峰每小时机动车流量 9558 辆,延兴街最大高峰每小时机动车流量 2430 辆(2012 年延兴路加宽到六车道,交通量还会大幅增加),西大直街最大高峰每小时机动车流量14316 辆,康宁路最大高峰每小时机动车流量 9348 辆,自兴路最大高峰小时机动车流量 5280 辆。
通过上述介绍,此路口的原平面交叉设计已完全不能满足分散疏导交通流的作用,现阶段的实际路况每天间断性堵车或长时堵车现象天天发生(最长的堵车从五路交叉口一直到原 23 军招待所,长 1 公里)。为解决此处的交通难题,希望同学们利用所学,合理布设立体交叉设计。主交通流方向为:学府路——西大直街;学府路——康宁路;西大直街——康宁路。立交类型不限,但应以设计方案的最优化进行考虑。
系列活动之 四 :“ 龙建 杯” 测量技能大赛
第一项:水准仪定点测量竞赛
内
容:参赛选手利用水准仪进行规定路线的水准观测,并按规定进行水准簿记录(四等水准)。
时
间: 9 月上旬 参赛人员:全省 8 所高校组成 6 人为一队的学生代表队
程
序:
1、开幕式程序 1)主持人宣布测量大赛活动开幕
2)主持人介绍嘉宾 3)学生代表发言 4)来宾讲话
5)由院长武鹤教授宣布水准测量比赛开始
6)嘉宾退场 2、水准测量比赛 比赛要求一(评分规定):评分总计 100 分 1、 基础分 10 分,如发现作弊现象并经查证属实,则此项记为零分。
2、 必须用铅笔现场直接记录,文字及数字要求清晰端正(满 10 分)。
3、 手簿要求保存原始记录,不得擦拭涂改,若确实有误(仅限于米、分米)应以单线划去,在其上方写上正确数字或文字,并在相应备考栏中注明原因(满10 分)。
4、 整个水准测量要求按四等水准标准观测。
5、 对作废的观测记录应以单线划去,并注明误测原
因和重测结果记于何处。
6、 观测手簿上起始点、起始时间、天气、影象等应如实填写。
7、 视距应≤80m(满 10 分)。
8、 前后视距差≤5m,视距累计差≤10m,红黑面读数差≤3mm,红黑面高差之差≤5mm(满 10 分)。
9、 闭合差≤20 L
10、 整体表现(满 10 分)。
11、 内业计算包括:视距累计差、高差、高差中数、视距总和 (满 20 分)。
12、 时间要求:以所有参赛队所用时间的平均数为准,每快 1 分钟加 5 分(时间基础分 20 分)。
13、结果评定按照“在允许的精度范围内,用时少者优先”的原则。
14、超过满分者以满分 100 计算。
比赛要求二:
1、 每组参赛队伍需选一名组长负责仪器,每六组队伍为一轮,发枪后共同开始比赛。
2、 比赛线路只有一个已知点,构成闭合路线。
3、 起点和终点都有工作人员负责制作计时卡,记录
起点和终点时间,在测量过程中有签卡(中途有签卡才有效,此项由专人负责),参赛者比赛中要听从负责人指挥安排,并注意安全。
场地布置 1、竞赛地图的绘制应以组委会绘制的《黑龙江工程学院校园平面示意图》为依据。
2、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制作定向运动地图(比例尺 1:2000或 1:5000,等高距 2 米)
3、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布置(确定点标数、点标位置等等)
第二项 :
全站仪数字测图技能竞赛
时
间:9 月上旬 要
求:1、利用全站仪进行外业数据采集并绘制成图
2、各小组独立作业,不允许妨碍或阻挡其他小组的观测
3、外业记录不能带计算器
4、上缴草图成果必须符合测图要求
5、发现作弊取消参赛资格。
程
序:登记处登录→领取仪器及相关工具→进行比赛→交草图及测量的有关数据→到指定地点进行内业成图
内
容:参赛选手利用全站仪在 4 小时时间进行外业采集数据,
并利用三小时的时间进行内业制图,并上交数据,草图,
成图,要求严格按照规范制图时间另行通知
场地布置 1、竞赛地图的绘制应以组委会绘制的《黑龙江工程学院校园平面示 意图》为依据。
2、根据场地实际情况制作定向运动地图(比例尺 1:2000 或 1:5000,等高距 2 米)
3、根据场地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布置(确定点标数、点标位置等等)。
系列活动之 五 :“龙建杯” 路桥风采摄影大赛
截稿时间:2012 年 9 月 1 日 参赛人员:全省 8 所高校学生及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的在职人员。
参赛方式:1、所有参赛作品需发送到承办方的电子邮箱:luqiaosheying@126.com。该邮箱只作收集作品之用,不解答大赛任何的疑问。
2、在收到投稿邮件后,会在 3 日内以邮件形式回复信息,请勿重复发送。
3、为避免遗漏您的作品,请将邮件题目按照要求的格式书写,格式为:参赛单位/参赛者/作品份数,如:黑龙江工程学院/王明/2 张。如果是多个参赛者用一个邮件发送,参赛者处可写为人数,如:黑龙江工程学院/5 人/共 10 张 4、请发送邮件的参赛者在邮件中写明联系电话及真实姓名。
要
求:1、摄影内容积极、健康、向上,能够反映路桥人生产生活的照片,用独特的视角捕捉学习生活中美好的画面。。包括如路桥专业师生的教学、实践场面,路桥工程施工现场的实际情景,“龙建杯”系列活动的场景,校园生活的精彩瞬间等。
2、摄影作品画面清晰、构图合理、用光准确。
3、摄影作品必须为参赛者原创,不得在网络上下载。参赛者须拥有照片的著作权,并获得参赛照片中所包含人物肖像权的使用许可以及其它必要的许可。黑龙江工程学院拥有对作品宣传之用的使用权。
4、每份摄影作品可以是单张照片,也可是某画面的一组照片(除特殊情况,每组照片不超过 5 张)。每个参赛单位总人数、总作品数量不限,但每位参赛者最多提供 3 张(或3 组)作品。
5、作品所用摄影设备品牌、型号不限。
6、投稿上传图片一律采用 jpg 格式,作品比例不限。图片尺寸最长边不超过 800 像素。并需自行保留摄影原稿,可提供不少于打印像素为 500 万的原稿。
7、所有作品允许参赛者使用软件后期处理,仅限于裁剪、亮度和色彩调整,不允许涉及任何内容的更改与合成。
8、图片应附上与内容相关的简介,不可超过 80 字。可以是由画面联想到的美丽诗句,也可是作者选择拍摄此画面的构思。用 word 编写,与作品一同发送至收稿邮箱。
评奖标准:拍摄主题、构思创意、清晰程度、构图合理性、拍摄角度、色彩搭配、光影选用、景深选择等。
奖项奖品:一等奖 1 名、二等奖 2 名、三等奖 5 名。
系列活动之 六 :“龙建杯” 闭幕式暨接 迎接 60 周年校庆文艺演出
一、闭幕式
1. 内
容:“龙建杯”闭幕式,60 周年校庆文艺演出 2. 时
间: 9 月中旬 3. 地
点:土木楼前排球场 4. 到场人员:
嘉宾: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省公路学会领导、各高校
带队教师 校党委副书记:杨弘宇 学校有关人员:机关各处室领导、各院系学生工作副书记、团总支书记、土木学院领导、土木与建筑工程学院全体教师 5. 闭幕式程序:
1)主持人宣布第二届“龙建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大赛闭幕式正式开始 2)校领导致闭幕词 3)来宾讲话 4)请院校领导为第二届“龙建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大赛获奖队伍颁奖
5)由院长武鹤教授宣布“龙建杯”校园科技文化活动系列大赛圆满 闭幕,迎接 60 周年校庆文艺演出开始。
二、文艺演出
主
题:以大合唱、器乐演奏、舞蹈及曲艺等为表演形式的大型综艺演出,为学校 60 岁生日献礼。
参赛方式:本校师生和校友、兄弟院校演员 评
委: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领导、省公路学会领导及我院领导
要
求:
1、突出校庆 60 周年主题,用文艺演出形
式呈现学校 60 年发展的伟大历程。
2、发挥各方面(包括校友、兄弟院校、大学生艺术团等)的积极性,丰富节目形式,保证节目质量,体现学院整体水平。
3、评出优秀节目参加学校校庆演出,对优秀节目给予奖励。
4、邀请专业人士对整台演出进行艺术指导和加工以及统筹。
相关热词搜索: 第二届 方案 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