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策划方案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

时间:2025-08-02 06:36:46 浏览次数:

发言、随堂测验和小组讨论等。阶段考核注重过程考核,采取多样化累加式考核形式,如闭卷、开卷、半开卷,笔试、口试、操作试,答辩、论文、案例等,鼓励学生思考多种答案,培养创新能力。考核的成绩均将按一定的比例计入到课程的综合考核成绩中。

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实践教学培养方案规划

(一)课内实践方案规划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学生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培养的关键步骤。实践教学培养方案的规划须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注重与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其次是注意不同阶段和不同实践环节的培养目的和前后衔接等因素,注重系统地统筹安排实践教学;再次是实践教学须满足知识储备、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培养的连续性;最后就是要根据不同实践教学的目的与要求,将集中实践与分散实践有机结合。

(二)创新创业及科研训练平台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为强化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学院鼓励有能力的专业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和大学生科研训练项目活动。学院以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为依托,建立了一个大学生创新实验室,该实验室具备比较完善的创新性实验和制作的能力。通过提供研究资金和大学生创新实验室场地等支持方式,形成激发创新激情、发扬团结协作精神、促进学科融合和平等竞争的学术氛围,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社会实践平台

社会实践同样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有效途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社会实践平台主要包括大学生假期实践活动和社团活动等。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应组织学生参加形式多样的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例如农丰镇运输条件的变化对农民生活影响的调研,无锡南洋学校实习就业基地预就业社会实践活动,宣传交通安全知识和交通急救常识,宣传沼气使用方法等,学生在送知识下乡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同时,其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协调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提高其综合素质。

四、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

(一)培养目标

交通运输专业结合交通运输专业认证的工作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了改革。交通运输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科技发展与社会需要,具有较高的科学修养和人文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良好的分析、表述和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掌握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汽车运用与装备等专业知识和相关技术,熟悉道路运输设备,能在各级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企事业单位、教学科研单位从事汽车技术使用与管理、运输规划与设计、运输组织及调度、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以及教学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

毕业生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工程职业道德;具有从事交通运输专业所需的工程数学、自然科学、运输经济管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扎实的交通运输工程、机械电子工程、汽车运用工程、运输规划与管理、物流技术与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了解交通运输的发展历史及趋势;掌握交通运输领域常用的一般技术分析方法,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交通运输中存在的工程技术问题,并能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受到本专业基础理论、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与工程设计方法的系统训练,具备良好的工程观念、工程实践能力,具有进行运输系统或相关产品的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的能力;了解与交通运输业的规划、生产、设计、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熟悉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的方针、政策,能正确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良好的运输安全管理、运输环境、职业健康和运输服务意识;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较好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交流沟通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具备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的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

(二)核心课程

按照修改后的培养目标,现有的核心课程包括:交通运筹学、汽车构造、汽车原理、运输经济学、综合运输学、运输系统规划与设计、交通运输安全工程、道路运输信息系统、交通运输企业管理、运输组织学、运输场站与枢纽、城市公共交通运营管理、轨道交通运营组织、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交通运输商务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调查、实验(课内实践)、课程设计、专业综合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论文)等。

理论及实验教学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部分。其中必修课88学分,选修课32学分。必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三部分。其中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所占的学分分别为24学分、42学分和22学分。选修课又分为: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开放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开放课程所占的学分分别为10学分、10学分和12学分。此外,实践教学30学分。各类课程学分及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各类课程学分比例

(三)学生指导方式

在学生指导方面,交通运输专业历来本着“以学生需求为基本出发点,以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根本目的”的工作思路,多年来形成了完善成熟的学生指导体系,包括专业介绍、新生入学适应辅导、大学学习方法辅导、前沿知识讲座、就业形势讲座等指导渠道。建立了严格的制度,如辅导员管理制度、班主任制度等,如表2所示。

表2  学生指导渠道

注:指导方式可分为:学生咨询、定期宣讲、事件起动;指导频度是针对定期宣讲方式的。

(四)毕业学分要求

按照修改后的培养目标,学生毕业总计需要158.5个学分。其中:必修课88学分,选修课32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10学分、专业选修课10学分,开放课程12学分),实践教学30学分。此外,学生在校期间还需获得6.5学分的形势与政策及“思政课”实践,2学分的第二课堂学分,方可准予毕业。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等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显著的促进作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使学生在进行交通运输专业知识学习的同时,积累一定的创新创业知识,培养创新创业的意识。但更深层次的意义是,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理念与标准为指导思想,以专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式与方法设计以及考核方式设计为切入点,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了初步的改革与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这只是我们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第一步,今后我们将不断努力探索,对专业建设中出现的其他问题逐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目前虽然仍与专业认证的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们将以专业认证为契机,通过不断努力,加快交通运输专业建设的进程,并利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标准不断规范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提升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培养水平,从而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提高其在社会上的综合竞争实力,为国家培养能力与素质更加全面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李俊秀,马应魁,王瑾等.基于工学结合的高技能应用型

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2]朱健,刘巨钦.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

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5).

[3]滕小华,许丽,徐良梅.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综述[J].

新课程研究,2009,(2).

[4]胡大伟,马建,李晓霞等.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索

——以物流工程专业为例[J].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2).

[5]教育部办公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

行)[EB/OL].[2015-04-18].http:///publicfiles/business/html

files/moe/s3861/201110/125419.html.

[6]唐波,樊玮虹,李欢.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高

校人才培养的影响[C]//教育部中南地区高

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教学研究会第二十届

学术年会论文集.郑州:2010.

[7]周文芳,闫军印,单翀飞.高等院校人才培养

方案的规划与设计[J].中国成人教育,2008,

(21).

[8]王钟箐,胡强,陈琳.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

案的探索与构建[J].教育与教学研究,

2009,(10).

[9]彭其渊,马驷,文超.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

索[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

相关热词搜索: 人才培养 认证 方案 工程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