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经验,明确方向,进一步发挥流行病学对公共卫生、人群健康的积极作用,为福建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2 福建省流行病学学科发展现状
2.1 疾病监测与防治
疾病监测(surveillance of disease)是公共卫生监测的一部分,它既是预防和控制疾病的重要对策,也是具体的重要措施。我省流行病学学科在传染病、慢性病监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1.1 传染病监测与防治
福建省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自然生态环境非常适合各种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历史上曾被称为“瘴疠之乡”。解放初期,疾病肆虐,全省卫生防疫工作者应用流行病学原理和方法,与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展开了艰苦的斗争,先后消灭了天花、血吸虫病、脊髓灰灰质炎和丝虫病,基本消灭了疟疾,很快控制了各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的严重流行。经过持续多年艰苦卓绝的努力,传染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传染病的监测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目前,传染病在我省居民中的死亡顺位从上世纪50年代的首位下降到第10位,人均期望寿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鼠疫
福建省鼠疫始于1884年,止于1952年,猖獗流行了69年,在福建省疾病流行史上留下了惨痛的一页。福建省当时的行政区划为68个县市,而鼠疫流行县竟达57个,占全省总县数的83.82%。有268个区镇、2245个乡染疫,累计发病82余万人,死亡71余万人,病死率高达86.42%。病例数每年达2万以上的大流行有3次,年发病人数曾多达4~5万人以上。在严重流行的疫区,甚至发生3天内接连死亡3代病例,百姓竞相外逃,呈现万户萧条,田园荒芜的悲惨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在“预防为主”方针的指引下,我省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建立建全卫生防疫队,落实各种防治措施。50年代初,人间及动物鼠疫基本上得到了控制。为防范鼠疫的死灰复燃,我省规范了监测标准,开展全面系统的监测。每年全省设置20~30个鼠疫监测点,对宿主、媒介、血清学、病原学以及相关的生物学和环境因素等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采取群众性的“疫情三报”与专业性主动监测相结合,流动监测与固定监测互补的方法,加大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使鼠疫监测的网络得到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从1953年至今我省均未发现人间鼠疫疫情。
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省鼠疫防制工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控制疫情和查源阶段(1950年~1953年),主要任务是抢救患者,减少死亡,防止疫情扩大与蔓延;第二阶段为间断性调查阶段(1966年~1980年),“文革”开始时,鼠疫防治工作随之间断,直至70年代才逐渐恢复鼠疫疫源地调查,但未开展大面积调查;第三阶段为系统监测阶段(80年代至今),1981年以来,我省根据全国《鼠疫监测方案》,开展了以监测为重点的防治工作和较系统的监测方法。鼠疫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虽然动物间鼠疫是一种自然现象,但我省仍存在人间鼠疫流行的可能,防治工作不能松懈。
(2)霍乱
1961年世界第七次埃尔托霍乱传入我国。由于我省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背山面海,海岸线长,沿海水系复杂,人口密度高,加上群众有生吃或半生吃海鲜的习惯,1962年8月,霍乱传入我省后即引起流行。到2008年为止的47年间,有29年出现霍乱疫情,累计发病34318例,死亡663例。其间曾发生3次较大的流行:第1次(1962年~1964年)的流行菌型是小川1a型(90.7%);第2次(1978年~1990年)开始以小川1b型(97.2%)为主,1979年后转为稻叶1d型为主(97.7%);1993年开始出现第3次流行。1993年~2008年间有13年出现霍乱疫情,累计病例达6068例,死亡31例。第3次流行的优势菌型是小川1b型(91.6%),期间,1998年8月在连江县检出全国罕见的彦岛型,2005年流行菌型为稻叶1d型(98.6%)。
首例O139新型霍乱于1995年7月在我省莆田县被发现,到2005年共发现病例130例,疫情波及我省7个设区市23个县(市、区),并出现5次食源性暴发。对O139霍乱的特征深入调查研究发现,O139霍乱发病区不断扩大,发病例数持续增多,在霍乱病例总数中所占比例逐渐上升,已构成对我省流行和暴发的威胁。
在防治方面,始终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标本兼治,治本为主”的霍乱防治原则,我省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①加强组织领导。每年在流行前期召开全省霍乱防治研讨会,专业人员在流行前期和流行期赴常发疫区、疫点了解疫情,商讨防治对策,解决存在问题。
②积极开展“三管一灭”防治霍乱的治本措施。霍乱主要经水传播,在各级政府有计划地开展自来水厂建设的同时,强调抓好污水和粪便无害化处理,加强食品的卫生检测。
③开展卫生知识教育。通过文化、教育、新闻、广播、影视和卫生等部门,采用各种宣传工具,普及卫生防病知识,促使广大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④做好疫情报告工作。建立了由卫生行政部门、各级医疗保障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和群众相结合的疫情报告网,制定报告制度,一旦发现疫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处理。
⑤加强疫情监测。在我省8个重点县市建立常年监测点,对腹泻病人、重点人群、外环境进行监测。
⑥建立健全腹泻门诊。在易发生流行的4~11月份,各级医疗单位均设立腹泻门诊,有专(兼)职医生负责诊治、登记,做好相应处理。
⑦做好流动人口的管理,开展联防。
通过上述措施,近年来我省霍乱仅有零星病例,未出现暴发或流行。
(3)病毒性肝炎
福建省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上世纪60~70年代,我省甲型病毒性肝炎每隔4~5年发生一次流行。80年代期间,每隔3年流行一次,共发生3次流行。90年代后,甲肝发病率逐年下降。1992年~1995年福建省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乙肝病毒携带率达17.1%。
2004年以来,疫情报告方式由传统报告方式改为网络直报,病毒性肝炎总发病率仍位居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前两位,但主要以乙型病毒性肝炎为主;乙肝是我省现阶段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相关热词搜索: 福建省 病学 学科 报告 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