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心得体会心得体会

2024年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以青春践行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的深度复盘

2025-09-20人已围观

2024年学习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以青春践行初心,以实干担当使命的深度复盘

近日,对黄文秀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明确指出其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大城市工作机会、扎根家乡脱贫攻坚一线的奉献精神,强调其以美好青春诠释共产党人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青春之歌的价值意义。截至2020年底,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黄文秀同志正是这一伟大实践中涌现的时代楷模与先锋模范。作为曾参与脱贫攻坚工作的一员,通过系统性复盘黄文秀同志的事迹(包括新闻报道、官方发布的工作纪实等),笔者将个人感悟转化为可迁移的基层工作方法论,明确了以其为标杆优化自身工作的核心方向——始终心系人民、扎根基层,以无私奉献的姿态勇担民生重任,以不悔付出的行动践行党员初心。

一、以“精准为民”为核心,学习黄文秀同志不忘初心、扎根基层的实践精神

黄文秀同志的核心实践逻辑,在于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转化为精准化、精细化的基层行动。其硕士毕业后主动返回百色革命老区,自愿请缨担任百坭村驻村第一书记,始终以“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誓言锚定工作目标。从基层工作方法论的视角看,她的实践精准契合了“服务型政府理论”的核心要求——以公众需求为导向,通过深度调研与精准施策实现公共利益[2]。

在具体工作中,黄文秀同志并未停留于“泛化帮扶”,而是通过实地走访构建起精准的贫困识别体系。她用3个月时间走遍全村195户贫困户,手绘“贫困户分布图”,详细标注每户的致贫原因(如因病、因学、因残等)、家庭劳动力状况及帮扶需求,将贫困识别准确率提升至100%。相较于传统基层工作中“大水漫灌”式的调研方法,这种“一户一访、一户一档”的模式,显著提升了帮扶工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数据显示,在其驻村期间,百坭村贫困发生率从22.88%降至2.71%,66户267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一成果正是“精准为民”理念落地的直接体现。

复盘这一过程可明确:基层工作的核心价值在于“把人民装在心里”。未来工作中,笔者将以黄文秀同志的精准调研方法为模板,优化现有工作流程——在对接群众需求时,先通过“入户访谈+数据核查”完成需求画像,再依据画像制定“一户一策”的解决方案,确保每一项工作都能精准对接群众的真实诉求,将“人民幸福举过头顶”的理念转化为可量化、可落地的工作成效。

二、以“扎根实践”为路径,学习黄文秀同志默默付出、甘于奉献的工作方法

黄文秀同志的奉献精神,并非停留在理念层面,而是通过长期扎根基层的实践转化为具体成果。其工作方法深度契合“扎根理论”的核心要义——不预设理论框架,而是通过系统性收集一手资料,从实践中提炼解决问题的路径[1]。在百坭村工作期间,她坚持“驻村即驻家”,每周至少4天住在村里,累计走访群众超2000人次,不仅掌握了贫困户的基础信息,更摸清了当地产业发展的痛点(如砂糖橘种植技术落后、销售渠道狭窄等)。

针对产业痛点,黄文秀同志并未简单引入外部项目,而是结合村情制定“内生式发展”方案:一方面,邀请农业技术专家开展砂糖橘种植培训,覆盖全村80%以上的种植户,将挂果率从原来的60%提升至85%以上;另一方面,通过对接电商平台、建立村级销售网点,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使百坭村砂糖橘销售额从每年不足10万元增长至5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不足4万元跃升至50余万元。与部分地区“重投入、轻实效”的产业帮扶模式形成对比,她的方案始终以“群众可持续增收”为核心,确保奉献精神转化为长期效益。

从公共服务实践的维度分析,这种“扎根式奉献”为基层工作提供了清晰范式:奉献不是“被动付出”,而是“主动解决问题”。笔者在后续工作中,将以黄文秀同志的“问题导向”方法为指引,在察民情、听民声环节增加“需求-问题-对策”的联动分析,即在收集群众诉求后,同步梳理背后的核心问题,再针对问题制定可操作的解决路径。同时,建立“工作台账跟踪机制”,对已解决的问题进行回访,确保奉献的成效能够持续巩固,避免“一次性帮扶”的形式主义。

三、以“责任担当”为准则,学习黄文秀同志忠诚干净、勇担使命的党员本色

忠诚干净、敢于担当是黄文秀同志事迹的精神内核,这一内核与“责任伦理理论”高度契合——党员干部需以行动后果为导向,在价值选择中始终将责任置于首位[3]。2019年6月,百色市遭遇强降雨,百坭村面临山体滑坡、洪水等风险,黄文秀同志在返家途中得知村里灾情后,毅然决定返回工作岗位,最终不幸因公殉职。这一选择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以来“把责任扛在肩上”的必然结果——在驻村期间,她曾多次在暴雨、台风等恶劣天气中坚守一线,组织群众转移、排查安全隐患,累计避免群众财产损失超10万元。

从党员干部责任担当的层面审视,黄文秀同志的实践明确了“担当”的两个核心维度:一是“日常尽责”,即在平凡工作中坚守岗位、尽职尽责。她在驻村日记中写道:“每天的工作虽然琐碎,但每一件都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不能有丝毫懈怠。”在她的推动下,百坭村完成了通屯道路硬化、蓄水池建设等10余项基础设施项目,解决了群众“出行难”“饮水难”等问题。二是“关键时刻担责”,即在风险、挑战面前不退缩、不回避。相较于部分干部“遇到问题绕着走”的心态,她始终以“鞠躬尽瘁”的姿态应对工作中的困难,将“共产党员”的身份转化为实际行动。

复盘这一精神可提炼出基层党员的行动准则:担当需体现在“日常”与“关键”两个层面。作为新时代党员,笔者将以黄文秀同志为榜样,在日常工作中建立“责任清单”,明确每项任务的目标、时限与预期成效,确保“任劳任怨”不流于形式;在面对困难时,以“不怕风险、顽强拼搏”的心态主动作为,不浮躁、不懈怠、不消沉,通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度”等量化指标,检验自身担当的实际成效,努力在平凡岗位上创造经得起实践与群众检验的业绩。

脱贫攻坚的伟大实践已证明,像黄文秀同志这样的基层工作者,是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作为曾参与这一伟大事业的一员,笔者深感自豪的同时,更明确了后续工作的方向——以黄文秀同志的“精准为民、扎根实践、责任担当”为核心方法论,将其精神转化为优化工作的具体行动,始终以“为人民谋利益、为群众谋福祉”为根本目标,在基层工作中持续迭代自身能力,确保每一项行动都能贴合群众需求、符合时代要求,以实际行动传承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

[1] 扎根理论(Grounded Theory):由社会学家格拉瑟(Barney Glaser)和施特劳斯(Anselm Strauss)提出,核心是通过系统性收集、编码和分析一手实践资料,从具体案例中提炼理论框架,而非预先设定理论模型。黄文秀同志绘制“贫困户分布图”、梳理致贫原因的过程,正是通过一手调研形成帮扶方案,符合扎根理论的实践逻辑。

[2] 服务型政府理论:源于公共管理领域,强调政府及公职人员的核心职能是为公众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满足群众需求、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为目标。黄文秀同志针对贫困户需求制定“一户一策”、解决产业发展痛点的实践,是该理论在基层扶贫场景中的具象化应用。

[3] 责任伦理理论(Responsibility Ethics):由马克斯·韦伯(Max Weber)提出,主张行动者在进行价值选择时,需对自身行为的可能后果承担责任,将“责任”作为行动的核心准则。黄文秀同志在暴雨中选择返回工作岗位,正是以党员干部的责任为导向,践行责任伦理的典型体现。

随机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