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教学考试 > 浅议中学自然地理教学“难学”现象

浅议中学自然地理教学“难学”现象

时间:2022-03-26 09:49:54 浏览次数:

摘 要: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很多中学生都反映地理难学,特别是自然地理这一门学科,虽然自然地理属于理科,规律性强,但在理解上有一定难度,反映自然地理难学的中学生更多。为此,本文分析了中学自然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难学”现象的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的办法。

关键词:自然地理教学 难学 重“地”轻“理” 说理 用理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c)-0039-011 自然地理很难学

我曾就我校的所有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很多学生反映:地理难学、自然地理更难学。具体表现是:第一,很多中学生反映自然地理很难学懂、很难学通;第二,有些基础好的同学,听老师上课听得懂,但是自己做题目却搞不来;但是老师一讲解时,自己又会了。

2 中学自然地理“难学”的原因

2.1 自然地理的学科特点是造成中学自然地理“难学”的客观原因

(1)自然地理属于理科,虽然规律性强,但在理解上难度大,学生很难学好。

自然地理学地理既研究静态的四大圈层(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中的地理事物;也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各种要素表面的大气、水、岩石、生物等均在运动的现象及其相互关系。地球上各地理要素都是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自然地理的知识构成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按研究的特点,自然地理学可分为综合性和部门性的两组分支科学。综合性的分支科学有综合自然地理学、区域自然地理学、古地理学等。部门性的分支学科有地貌学、气候学、水文地理学,土壤地理学、冰川学、生物地理学、冻土学、化学地理学和医学地理学等。

(2)自然地理部分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空间性、实践性、推理性等特点,通常从内容上,可以看出主要是阐述地面各种地理事象的分布,并探究其原因;反映地理事象间的相互联系和地区的差异;探寻地理事象变化发展的规律;阐明人与地理环境的正确关系。

(3)自然地理研究内容随着学科的发展越来越广泛。

2.2 初中地理学习使学生养成了“重地”、“轻理”的学习习惯,这是造成中学自然地理“难学”的根本原因

通过初中的学习状况及会考结果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地理课程不够重视。在初中地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在听课时,往往只要求自己在书上找到地方,打记下来,就可以了。初中会考学习使学生只要在上课时在教材上划一划,考前背一背就可以考高分了!他们往往注重“是什么?”“在哪里?”等有关“地”方面的内容;但是他们却常常忽略“为什么?”“怎么办?”等有关“理”方面的内容。他们从来没有习惯问“为什么?”思考“怎么办?”导致学生在长期的自然地理学习中,就重“地”轻“理”的状况了。这一重“地”轻“理”的状况又使很多中学生缺乏良好的“说理”的地理思维品质;学生缺乏必要的、良好的“说理”的知识储备;缺乏主动找寻“为什么?”“怎么做?”的习惯;最终学生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2.3 高中沿用初中重“地”轻“理”的学习方式,使高中自然地理难学

初中这一重“地”轻“理”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在高中学习时很困难,没有活跃的思维去分析为什么。在对于地理这样一个综合性强,知识跨度很大的学科,很多的学生从一开始就失去了信心。重“地”轻“理”的学习习惯使很多中学生认为自然地理难学,因为高中最先接触的自然地理就涉及到自然地理最难的很多知识。最终的结局可能是很大一部分学生高中地理越学越没劲、越学越没有信心、高考文综中最怕的就是地理、在高考中考砸的也是地理。

3 解决中学自然地理难学的对策

要让学生真正地学好自然地理,教师在地理的实际教学中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3.1 培养“重地更重理”的地理思维品质,优化地理学习效果

中学自然地理就涉及到很多“理”的方面。例如经纬网、光照图就与立体几何知识密切联系,海水的盐度、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岩石、矿物又与化学相关联,对大气的水平运动、地转偏向力、地球自转和公转问题的理解又要借助物理学科。地理被称为“文科中的理科”。针对这一特点,自然地理宜指导学生运用理科的学习方法,教师多讲,让学生听的懂,使学生在了解是什么、在哪里的基础上,更主动的了解为什么和怎么做?

3.2 老师多“说理”,讲透地理原理、地理规律,优化地理学习效果

“说理”:指教师要讲懂讲透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说理”的内容要精彩、精确、具有逻辑性。

(1)自然地理尤其是对文科生来说,它依赖教师在教学中要讲懂讲透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练习要偏重对原理、规律的运用;要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把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和空间结构讲清,而且要阐明地理事物的空间联系、致力于提示地理事物的空间运动和时空的演变规律。要求教师在备课中要深入浅出,有一套突破难点的方法。讲近日点、远日点地球公转速度为什么会变化,要从引力和离心力二力平衡的角度去讲;讲海水的盐度不仅要讲规律,还要把海水中巨大的盐类物质的来源讲清楚,让学生弄懂弄透,避免理解上还留有什么疙瘩;这样讲来不仅趣味盎然,而且极容易为学生接受。

(2)“说理”的内容要精彩,自然地理的知识构成是“有动有静,动静结合”。在地理教学中一定要“有动有静,动静结合”。而且老师要也要掌握“三个必讲”原则:核心问题必讲、思路方法必讲、疑点问题必讲;“三个不讲”原则: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不讲也会的不讲。

(3)容易的先讲、难的后讲。例:在讲洋流时、应先讲“气候模式”后,在讲洋流的形成(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在讲洋流的暖流和寒流;最后再讲洋流模式图。

3.3 老师让学生在听懂后,举一反三,让学生多“说理”、多“用理”

“用理”:指学生的应用和实践。“用理”的结果要精准、要广、要多要具有广深性。它要求学生从教材、教师、所学的理应用到实践中去。

例1:在讲洋流时、应先讲洋流模式图,让学生来讲“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的具体洋流名称。最后做习题。

例2:“谁杀死了恐龙”这一内容,一位同学提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了恐龙的灭亡,那么具体是怎么使恐龙灭亡的呢?”我请所有的同学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课堂气氛空前活跃起来。同学们有的说“小行星撞击地球说”(导致全球气温下降,蕨类植物大量死亡,恐龙没有食物可吃而灭亡);有的补充说“气候变迁说”;被子植物中毒说;疾病说;酸雨说;大陆漂移说;物种斗争说等。

总之,我在课堂上,把自己的教学体会说给同学们听,听懂老师讲的知识,并不表明你已经很好的掌握了它,只有你讲给别人听、别人又听的懂时,你才真正搞懂了。

参考文献

[1]杨新.地理教学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

[2]陈忠新.中学地理教师的素质要求与时代责任[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1(6).

相关热词搜索: 自然地理 现象 中学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