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工作总结 > 对口升学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对口升学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时间:2025-08-02 14:27:33 浏览次数:

升学班语文教学分析

语文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也是升学必考的一门课程。该课程的主要任务:一要培养学生基本科学文化素养,二要服务学生专业学习,三要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要实现好这三大主要任务,语文教师责无旁贷,任重道远。然而,我们目前的教学情况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的现状

(一)没有积累:

语文学习的规律,是积累、感悟、表达。积累是基础,语文没有积累,就什么也谈不上。而升学班的学生恰恰缺少积累,积累有三个要求——记得住、写得出、用得上,他们都做不到或者做不好。

1、记不住:

除小学初中背诵的几首古诗词外,学生基本上再没有记住的东西。这几首古诗词的文学常识,还有可能被他们记得乱七八糟。因为没有积累,写作文很少引用名人名言,很少使用成语。他们引用得最多的句子,就是“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

2、写不出:

背诵下来的,也不会写,常用字也不会写。写出来也写不正确,默写时即使把空都填上也可能不得分——因为写得不正确。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表达——本来积累的语汇就不多,再加上不会写的,能被他们用来表情达意的语汇就更少了,难怪他们写起作文来如上刀山下火海苦不堪言。

3、用不上

能背下来写下来的,没有感悟,也不能用,不知可以用在什么语言环境中。即使教师告诉他,因为不是出于他们自己的体验,加之听课不够专心,印象不深,效果也不佳。上学期学习背诵古典诗词,我对重要的句子都做了强调,并要求背诵默写。但以“诗词名句”为题的仿写句子,仍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做不上。做过的,又有约四分之一不合乎要求。有的不能正确地对诗句词句加以解说。

(二)不会写字

不会写字,写不好字,是当今学生的通病。

1、潦草。

本届升学班的学生至少有三分之二写字潦草。由于潦草,造成许多半拉字、不规范的字,导致文面混乱,难以认清。

2、错别字严重。

(三)不会阅读

1、不能深入理解文本的思想内容。

阅读时存在着严重的浅阅读现象,不能静下心来认真阅读深入理解文本,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而是孤立地去理解某个句子的意思。

2、不能抓住关键语句。

不能根据文本内容或问题来确定关键语句或者说重要语句。

与此相关联的,是不能以文解题,到文本中去找问题的答案。

3、不能做出恰当的评价。

看一篇作品,很少有心灵被打动的感觉,不知道或不能说出作品是好还是不好。

(四)不会写作

每次布置作文,都会“听取‘哇’声一片”,不管这题难还是容易。

因为没有积累,他们不知道写什么,即使知道写什么也没什么可写。因此,不管是学完诗词单元写“读诗词名句随想”,还是学完《泪珠与珍珠》后写“眼泪”的话题,都有约四分之一的学生一节课只写个开头甚至一个字也没写。

知道写什么也有什么可写了,又不知道怎么写。比如不会安排结构。

二、语文教师的现状

我们教学过程没有从学生的基础实际出发,过分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味地以普教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讲到底,学生听到底。当然,有时候也会尝试走下讲台,腾出充裕时间,与学生平等对话,共同探讨问题,把知识的传授融入到各种有情有趣的活动中去,创设与课文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想方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力度不够大,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亟待培养和提高。

三、措施

(一)明确中职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大势所趋。中职教育要为社会需要、学生的个人发展和适应生活服务。因此,我们必须从传统的每讲一篇课文都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思想、写作特色等步步为营的僵化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在课堂上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看法,说真话,表真情,抒心灵,展个性,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有表现自己的空间和舞台,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二)积累,要重视默写,以默写促背诵最终完成积累。

学习语文就要从积累做起,积累就要背诵,我们的学生之所以没有积累,就

是因为背诵太少。

而对我们的学生来说,积累就必须要重视默写。积累要求做到三点:记得住,写得对,用得上,这些都需要通过默写来督促来考察。

要通过默写来促进练字。因为默写不但是考察背诵,也考察字形,对写字的要求很严,要写正确写规范写清楚,不能潦草不能写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通过默写是能够促使学生练字甚至练好字的。

默写还可以促进写作。默写在动态中积累了字词、句子、段落,对写作也有意义。如果是情境式默写,对写作的影响会更明显。

所以,要通过默写来最终完成积累。

对默写的要求要严格:要求学生要写正确,不能有错别字和不规范的字,包括标点符号;
要写清楚,不能潦草。不严格要求,默写的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三)阅读,重视圈点,以圈点促阅读。

阅读,一定要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熟读是过程,读熟是结果。

在熟读、读熟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或根据课后思考题,筛选出重要的词语、句子、段落,进行圈划、评点,然后,组织学生课上交流圈划评点的心得。

(四)写作,重视仿写重写,以仿写降低写作的难度,以重写促进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

1、仿写

有专家说,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重要,写作文当然要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但这些学生连句子都写不通顺,即使有什么可写也觉得难写也写不好,这就有必要通过仿写来训练学生的写作。

仿写可以降低写作难度,是初学写作者有效的训练方法。仿写,是我们提高写作语言水平的必由之路。就像学书法临帖、学绘画要临摹名家作品、学舞蹈要模仿老师的一招一式一样,学习写作也需要经过模仿这一环节。

2、重写

教师批改后,应要求学生根据教师的批改重写,可多次重写,直至符合要求为止。

重写是一个综合的工程——从立意到选材,从结构到词句,从宏观到微观,都要重新构建。重写是作文质的变化——从不合格到合格,从良好到优秀。这,就是进步。

(五)大胆处理教材激活教学,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关键在一个活字。”妙趣横生的课堂来自教师对教材新颖独到的处理,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迸发思维火花。如何处理教材,除了大胆取舍外,还要学会把握一个原则,即融语文知识与专业知识于一体,找到语文课与专业课结合的切入点。授课过程中尽量缩短讲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分组讨论,引导启发,鼓励创新,充分鼓励肯定学生,多表扬少批评,多鼓励少指责,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课堂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自信心,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愿望。

(六)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运用与教材内容相符合的与学生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与中职教育相适应的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避免满堂“灌”、满堂“问”、满堂“练”,克

服语文教学随意性和盲目性的顽症,师生良性互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七)强化说话系统训练,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是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言语能力的有机结合。培养口头表达能力的途径:一是鼓励学生开口,克服畏难情绪,敢于说话。二是创造条件,给予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

(八)开展语文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应用语言的能力。语文课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也是课内学得的语言知识在课外的广泛应用。因此,语文的课外活动要力求体现语言教学的基础和核心作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要求学生写读书笔记,必须把学习和应用语言放在主要地位,要求学生尽量应用课内学得的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并认真学习课外读物写得流畅和优美的语言。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有的放矢,改正缺点,希望明年的春季高考我们能交上一份满意的答卷。

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教学方法探究

【摘要】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针对在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改变教学策略,教师要熟悉和掌握教学内容,了解学生学习基础、学生认知特点的把握,取决于教师能否掌握现代教育理论、学习理论,并将这些理论应用到自己的教学实践灵活度的把握,对于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什么和怎么教同等重要,教师不但要研究教学内容,更要研究教学方法。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学方法

要想提高中职对口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以及学生的认知特征,准确把握语文教学内容安排的难易及编排顺序,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必须变原来的“讲授”教学模式为调动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从感性入手,创造学习情境,要以启发式教学思想作为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积极情绪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增加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一)预习要侧重,增加文本对学生的吸引力

学生的课前预习要有所侧重,现代教学资源非常丰富,对于学生来说有利的一面是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不利的一方面是学生拿到“现成”的教学参考,没有获得通过仔细咀嚼文本而得到的美感,文本的吸引力自然下降。学生的预习应侧重字词的预习,而非时代背景、篇章结构的预习。因为一但我们了解了背景,在阅读文本时,往往先入为主的将大背景贯穿到文本中去,这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过多借助教学参考,学生缺乏思考过程的历练,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得不到提高。所以平时我们在日常课堂教学中,交给学生学习任务,限时完成,阅读中体会字里行间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使学生即时解决问题能力得到锻炼,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升学考试时对文本的解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从文本中找出隐性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

(二)善于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形象的表达工具。它改变了传统的单调的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多媒体辅助教学突破重难点,丰富了课堂内容,为学生创立了一个形象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我讲《聆听西藏》一文时,首先用多媒体播放音乐《坐上火车去拉萨》,并伴随着展示关于西藏的一些风土人情的图片,让学生从视觉与听觉上感受西藏的魅力,使原本看上去十分枯燥难懂的文章变得引人入胜,一下子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有了亲自去感受聆听的冲动,起到了好的效果。当然多媒体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我们除了可以采用音乐、图片形式外,还可以制作PPT课件,利用小动画等多种形式,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增加学生的直观感受,从视觉听觉上调动。但多媒体只是一种辅助手段,在语文课堂上使用多媒体上要少而精,要结合课程的实际内容,才能达到预想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探究式教学可以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积极地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与成功,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发展,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会得到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一言堂的局面,在教学中注意与学生交流,通过老师的引导带动学生积极思考。一是同学间的合作。例如在讲《我的母亲》一文,首先文章较长,如果完全读下来就得两节课的时间,另外它分别写了“中国母亲”与“西方母亲”如何表达对孩子的爱,因此在讲授此文时,我就就采用了合作探究学习方法,第一步先将学生分成两组,一组阅读中国母亲部分,一组阅读西方母亲部分;
第二步设置问题,让各组阅读相应段落,一方面解决字词问题(中职学生基础较差,字词问题是每节课的必不可少的内容),另一方面分别找出描写中国母亲和西方母亲对待家庭与子女的语言,第三方面让每组同学提问,问题是关于自已没有阅读的那部分内容,包括字词、语句等;
最后一步让各组用词语概括两种母亲表达爱的方式。通过这种合作探究的方式不但化长文章为短文章,提高阅读、授课效率,更提高了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二是师生合作,语文教学要想真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结合起来,教师帮助通过教学策略的调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动学生脑筋,学生通过自身主体作用的发挥,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这就是所谓的教学相长,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敢于把教学任务交给学生,例如:把生字交给同学自己解决,成语交给同学由学生承包,教师做好安排和指导工作,这样使学生体会到了学习的乐趣,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了自身的学习主体意识。

(四)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指运用具体生动的场景或提供学习资源以激起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一种教学方法。在中职对口升学语文教学中,根据中职生的认知规律,结合中职对口语文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课堂变得生动。创设一个对话的、开放的、感悟的课堂教学情境,例如:可以在教学中用 “想一想”“ 谈一谈”“ 演一演”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威尼斯商人》一课时,采用了学生“扮演角色,进入情境”的办法,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扮演角色体会情境,可以分以下四步完成:第一步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第二步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第三步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第四步改编课本剧。让学生根据生活化的语言对《威尼斯商人》一文进行改写,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理解课文的能力,又锻炼了学生改写文章的能力。

所谓教无定法,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在语文教中我们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对待和解决语文教学实践中的诸多问题,切忌搞形学式主义或者生搬硬套别人所谓先进的经验,既要有一定的理论为指导,增强中职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又要兼顾语文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实际,提高教学措施的可行性。

【参考文献】

[1]李亚芹.中职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分析及对策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8,2-5.

[2].乔荣升.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28:26-27

[3]黄惠勤.新时期中职学校语文教学问题探析 [J].大学教育,2013,4:83.

[4]徐玲.中职语文教学存在问题分析[J].华章,2011,13:235.

新版语文文学常识

一、课文中的作家作者作品

1.《我的母亲》作者老舍,字舍予,原名舒庆春,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语言艺术大师。代表作长篇小说:《四世同堂》、《骆驼祥子》;
话剧《茶馆》、《龙须沟》。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

2.《好雪片片》作者林清玄,笔名秦情,台湾当代重要作家,开台湾禅理散文之先河。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他的作品最有成就的是散文,代表作品为散文《清净之莲》、《桃花木心》、《生命的化妆》。

3.《卖白菜》作者莫言,原名管谟业,我国当代“寻根文学”作家。其处女作是《春夜雨霏霏》。代表作是短篇小说《拇指铐》,中篇小说《红高粱》,长篇小说《红高粱家族》、《红树林》等。

4.《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作者臧克家,现代诗人,被誉为“农民诗人”。代表作品为《难民》、《老马》、《有的人》。

5.闻一多,字友三,原名闻家骅,中国现代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战士,新月派代表诗人。主要诗集有《红烛》、《死水》。

6《我的空中楼阁》作者李乐薇,台湾当代女散文家。以散文见长,文笔清丽脱俗,语言优美动人。

7.《离太阳最近的树》作者毕淑敏,当代女作家。他的处女作是《昆仑殇》。真正使她取得全国性声誉的是《预约死亡》(被誉为是“新体验小说”的代表作),代表作品长篇小说《红处方》。

8.《像山那样思考》作者奥尔多利奥波德,美国作家,生态学家,土地伦理学家,被称为美国环境理论的播种者。作品《沙乡年鉴》(被誉为绿色圣经),本课是选自其中的一篇随笔。

9.《窗前的树》作者张抗抗,当代女作家,第一篇短篇小说《灯》,作品长篇小说《分界线》、《隐形伴侣》,短篇小说《爱的权利》等。

10.《哦,香雪》作者铁凝,当代著名女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哦,香雪》,长篇小说《大浴女》。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夜路》,中短篇小说《没有纽扣的红衬衫》。

11.《项链》作者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文学成就尤以短篇小说突出,是与契诃夫、欧亨利并列的世界短篇小说之王。主要作品有《羊脂球》、《项链》、《我的叔叔于勒》,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

12.《荷花淀》作者孙犁,原名孙树勋,现代作家。被誉为“荷花淀派”(“荷花淀派”和“山药蛋派”并称解放区文学的双璧)的创始人。代表作为小说、散文合集《白洋淀纪事》。

13.《一碗清汤荞麦面》作者栗良平,日本作家、演讲家。其名作《一碗清汤荞麦面》被译成几十种文字,感动、激励了几亿人。

14.《读书人是幸福人》作者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文学评论家。

15.《拿来主义》作者鲁迅,字豫才,原名周树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

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1年1

2月发表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祝福》选自《彷徨》的第一篇。

16.《咬文嚼字》、《文学的趣味》作者朱光潜,中国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现代美学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17.《不求甚解》作者马南邨,原名邓拓,当代作家代表作为杂文集《燕山夜话》。 18.《在困境中更要发奋求进》作者华罗庚,著名数学家。

19.《致橡树》作者舒婷,原名龚佩瑜,当代女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代表诗作《致橡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莺尾花》、《始祖鸟》,散文家《心烟》等。

朦胧诗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往往借助象征、比喻等手法创造出一种朦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代表诗人有舒婷、北岛、顾城等。

20.《我愿意是急流》作者裴多菲,匈牙利伟大的革命诗人,也是匈牙利民族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我愿意是急流》、《民族之歌》、《我的歌》、《自由与爱情》等。

21.《情人节的玫瑰绽开在教室里》作者曾宏燕,被誉为“中国爱情教育首创人”。

22.《永远的蝴蝶》作者陈启佑,台湾作家,著有诗集《手套与爱》、《最后的长城》,散文集《永远的蝴蝶》等。

23.《合欢树》作者史铁生,当代作家。代表作散文《我与地坛》,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

24.《善良》作者王蒙,当代作家、文化活动家。代表作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中篇小说《蝴蝶》,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春之声》被誉为新时期中国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

25.《人生的境界》作者冯友兰,哲学家,哲学史家。

26.《父亲的手提箱》作者奥尔罕帕慕克,土耳其作家,当代欧洲杰出小说家之一。本文是2006年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受奖演说。

27.《科学是美丽的》作者沈致远,物理学家。 28.《南州六月荔枝丹》作者贾祖璋,科普作家。

29.《中秋月》作者竺可桢,科学家和教育家,著名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奠基人。

30.《边城》作者沈从文,原名沈岳焕,现代作家,“京派小说”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中篇小说《边城》,长篇小说《长河》,散文集《湘行散记》。

31.《士兵突击》作者兰晓龙,编剧。其话剧《爱尔纳·突击》获得老舍文学奖、曹禺戏剧奖。

32.《荷塘月色》作者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名自清,原名自华,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诗集有《踪迹》,散文作品主要有《背影》、《匆匆》、《荷塘月色》、《春》、《威尼斯》、《绿》等。

33.《世间最美的坟墓》作者茨威格,奥地利作家,世界杰出的中篇小说家之一,主要作品《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 34.《画里阴晴》作者吴冠中,当代著名画家。

35.《洛阳诗韵》作者叶文玲,当代女作家。

36.《我爱这土地》作者艾青,原名蒋海澄,现代著名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主要诗集有《向太阳》、《火把》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重要影响的诗人。

37《雨巷》作者戴望舒,原名戴朝实,又名戴梦鸥,现代诗人。1929年出版第一本诗集《我底记忆》(《雨巷》即收录其中),诗集《旧锦囊》、《雨巷》、《望舒草》、《灾难的岁月》等。《雨巷》是诗人前期的代表作,这是一首既具有音乐美。又具有朦胧美的,重象征,重暗示的抒情诗,这首诗发表后,戴望舒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美称。

38.《雷雨》作者曹禺,原名万家宝,现代著名戏剧家,《雷雨》是曹禺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另外还有主要剧作《日出》、《原野》、《北京人》、《王昭君》。

39.《我们拥有一个名字叫中国》词曲作者叶佳修,他是台湾校园民谣代表人物,是上世纪80年代台湾“民歌运动”的领军人物,代表作《乡间小路》、《外婆的澎湖湾》、《思念总在风雨后》等

《隐形的翅膀》是王雅君作词,张韶涵演唱的一首励志歌曲。

40.《胡同文化》作者汪曾祺,当代作家,代表作品《大淖记事》、《受戒》,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位士大夫”,其人有“短篇圣手”之称。

41.《废墟的召唤》作者宗璞,原名冯钟璞,当代作家。代表作《红豆》、《弦上的梦》。散文集《丁香结》,长篇小说《南渡记》。

42.《过万重山漫想》作者刘征,诗人,杂文家、语文教育家。 43.《内蒙访古》作者翦伯赞,著名历史学家。

44.《把栏杆拍遍》作者梁衡,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

45.《一个人的遭遇》作者米哈伊尔肖洛霍夫,苏联作家,二十世纪苏联文学的杰出代表,开创了苏联叙事文学中悲剧史诗艺术的先河。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被开垦的处女地》。短篇小说《一个人的遭遇》、《憎恨的科学》、《胎记》,中篇小说《顿河故事》、《浅蓝色的原野》等。1965年凭借《静静的顿河》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6.《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以文坛硬汉著称,第五十四届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中篇小说《老人与海》),“新闻体”小说的创始人。1926年发表成名长篇小说《太阳照常升起》,成为“迷惘一代”的代表。代表作有《丧钟为谁而鸣》(一译《战地钟声》)、《永别了,武器》、《太阳照常升起》、《老人与海》。

47.《等待散场》作者刘心武,当代作家、红学家。代表作短篇小说《班主任》(1977年发表短篇小说,被认为是新时期文学的发轫作,获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我爱每一片绿叶》、《爱的位置》等,中篇小说《如意》、《立体交叉桥》,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风过耳》。

48.《雨伞》作者川端康成,日本著名小说家。代表作《伊豆的舞女》、《雪国》、《千纸鹤》。

196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49.《米罗的维纳斯》作者清冈卓行,日本当代诗人、小说家。代表作品《杨槐林立的大连》等。

50.《爱因斯坦的艺术世界》作者赵鑫珊,当代作家、哲学家。

51.《获得教养的途径》作者赫尔曼黑塞,诗人、小说家。作品有《在轮下》、《盖特露德》等,1946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52.《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作者宗白华,哲学家、美学家、诗人。他是我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

53.《肖邦故园》作者雅伊瓦什凯维奇,波兰当代诗人、小说家、散文家。

肖邦,波兰伟大的音乐家。

54.《中国画与西洋画》作者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字子恺。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

55.《古希腊的石头》作者冯骥才,当代作家、民间文艺家。主要作品长篇小说《义和拳》、《神灯前传》,中篇小说集《铺花的歧路》、《啊!》、《神鞭》,短篇小说集《雕花烟斗》、《意大利小提琴》。

56.《奥林匹克精神》作者顾拜旦,近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被称为“奥林匹克之父”。

二、古代文学常识

1.《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先秦称之为“诗”,又称“诗三百”,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0多篇。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史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三类。风、雅、颂、赋、比、兴合称为“诗经六义”。《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2.“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

3.六艺,《师说》中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部经书。《张衡传》中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种技艺。

4.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今两湖一带)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

5.《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的语录体散文。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后世尊称为孔圣人。他一生从事传道、授业、解惑,被中国人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

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7.司马迁,字子长,西汉人,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被后人尊称为“史圣”。他与司马光并称为“史界两司马”,与司马相如合称“文章西汉两司马”。

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史记》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后世影响巨大。全书共一百三十卷,有八书、十表、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并称“史学双璧”。

8.《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汉乐府民歌代表作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它选自南朝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原题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故事完整,语言朴素,人物性格鲜明突出,结构紧凑完整,结尾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汉乐府民歌的杰作。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者宴会时使用。后是把它所搜集的整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或者简称“乐府”。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做“汉乐府” 9.贾谊,西汉初年著名的政论家、文学家。其著作主要有散文和辞赋两类。散文如《过秦论》、《论积贮疏》、《陈政事疏》(又名《治安策》)等都很有名;
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最著名。鲁迅曾说,贾谊与晁错的文章“皆为西汉鸿文,沾溉后人,其泽甚远。” 10.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有书圣之称。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

11.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其实大多以描写山水和抒发内心的情感为主,风格“豪迈飘逸”。与杜甫合称“李杜”。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等。

12.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他与元稹、李绅等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13.韩愈,字退之,唐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世称韩昌黎。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又将他与杜甫并提,有“杜诗韩文”之称,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他强调“文以载道”,主张文章内容的充实和文章语言的创新,在诗歌创作上,主张“以文为诗”,力求新奇。著有《韩昌黎集》

14.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杜牧人称“小杜”,

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

川”,著有《樊川文集》。

15.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他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对宋词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16.苏洵,字明允,号老泉,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苏洵长于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有《嘉祐集》传世。

17.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诗、辞、赋、书、画均成就极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书法擅长行书、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

18.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谥文,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丞相、新党领袖。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其诗擅长说理与修辞,惯用典故,风格遒劲,警辟精绝。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19.关汉卿,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号已斋叟。与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位于“元曲四大家”之首。《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

20.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文学家。

《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被誉为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成就最高的作品集。郭沫若评价说;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老舍评价说:“鬼狐有性格,笑骂成文章。”鲁迅说此书是“专集之最有名者”。

21.曹雪芹,清代小说家,著名文学家。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

《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章回体长篇小说,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线,反映了我国封建社会由盛而衰的历史趋势。

22.中国四大名著:《三国演义》(罗贯中)、《水浒传》(施耐庵)、《西游记》(吴承恩)、《红楼梦》(曹雪芹)。《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对口升学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对口班教学工作总结

对口高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教学工作总结职高对口语文

中职对口班英语教学工作总结

相关热词搜索: 对口 升学 工作总结 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