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初探

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初探

时间:2025-08-02 19:21:25 浏览次数:

摘要 为进一步推动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维护有机生产的完整性,洪泽县岔河镇于2003年以来,组织实施了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扩大有机稻米基地生产规模,组建有机稻米协会;聘请科研院所、大中院校的专家学者,编制有机稻米产业发展规划,指导有机稻米生产;集中力量,组织制定有机粳米生产操作规程、有机稻米加工及质量保证技术规范和农业投入品控制办法等;开发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畜禽粪便综合利用、作物病虫草害生物和物理防治、有机投入品开发等新技术,推广稻绿轮作等标准化生产技术;根据生产需要,组织培训生产、管理、营销等技术人员,切实提高各类人员从业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等。

关键词 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江苏洪泽

中图分类号 S3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8)17-0186-02

洪泽县岔河镇有机稻米基地位于苏北平原中部,境内河湖纵横,光、热、水资源丰富,土质肥沃,稻作历史悠久,栽培水平较高,目前有机稻米已成为该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十分重要的产业。但是在生产过程中,由于思想观念陈旧模糊、在产品开发方面缺少区域产业链方面的统筹规划与长远打算、市场组织化程度低以及有效地環境监测、产品监测、质量监控体系尚未建立,技术支撑体系薄弱,现代经营管理技术、有机稻米栽培技术、有机稻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有机投入品开发技术等都缺乏深入研究,影响了该镇有机稻米的产业化发展。为推动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维护有机生产的完整性,进一步挖掘有机稻米产业发展潜力,结合有机稻米生产实情,该镇从2003年起,组织实施了以“依靠科技,强化质量,创立品牌,开拓市场,提高效益,全面提升稻米产业竞争力”为主要内容的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1认真落实,组织建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有机稻米生产开发基地

自2001年起,在洪泽县岔河镇施汤村建立农业标准化有机稻生产技术核心示范区106.67hm2(于2000年10月份种植绿肥,为绿肥茬口)。在周边稻田建立了农业标准化有机栽培示范基地255.33hm2,辐射区达800hm2。该镇于2001年5月向江苏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申请基地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环境和稻米产品的认证,9月“淮上珠”大米产品获准使用国家“绿色食品”标志。2003年,在洪泽县岔河镇施汤村建立农业标准化有机稻生产技术核心区186.67hm2,在周边地区建立了水稻有机栽培示范基地346.67hm2(已获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辐射区2 333.33hm2(已获无公害生产基地认证)。2004年,农业标准化核心示范区通过了OFDC检查员的实地检查与书面检查,并获“有机农场证书”、有机农场转换证书。截至目前,该镇有机稻米生产基地面积已达666.67hm2,其中核心区面积达333.33hm2,辐射区面积达3 666.67hm2

2组建协会,创立品牌,推动有机稻米产业化发展

2003年,洪泽县岔河镇为做好“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项目实施工作,让有机稻米迅速进入市场,满足市场对优质稻米的需求,提高项目区农户经济效益,牵头联合江苏省苏粮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淮安市神农米业有限公司、洪泽县润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洪泽县白马湖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组建了洪泽县白马湖有机稻米协会,创立了“淮上珠”、“九牛”和“岔河”有机米品牌。淮安市神农米业有限公司、洪泽县润禾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和江苏省苏粮米业有限公司作为发展有机稻米的龙头企业,与项目基地农户形成“公司+农户+基地”的订单生产合作关系。协会在组织基地生产中,实行“四统一”:统一供应肥药、统一生产技术、统一作业时间、统一定单收购。农户按照要求负责基地生产,协会负责收购、加工和销售,协会作为桥梁实现“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协会按照有机稻米生产技术标准规定,实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标准实施监管,确保有机稻米的质量达标,同时狠抓市场开拓,提高“淮上珠”、“九牛”和“岔河”牌有机米的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

3科技创新,总结推广,为农业标准化有机稻米的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1按生态学原理,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要求,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进行整治

一是落实资金。在国家农业标准化项目资金基础上,通过争取上级支持、地方配套等途径筹集资金。4年来,洪泽县岔河镇争取了部分“黄淮海开发资金”、“江苏省三项工程项目资金”及省、市财政对发展有机农业的补助资金。二是对农业标准化项目基地的生产、生态环境进行总体规划。三是实施生产、生态环境整治工程。利用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对有机稻米示范基地及周边稻田进行了统一的农田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与改造,对基地的沟、渠、林网进行配套,改善基地生产条件,对基地的灌溉水系进行治理,建立了基地独立的灌排水系,对土壤和大气进行净化和维护,对基地及周边地区的农田投入品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通过几年的治理,基地的生态环境指标,包括土壤、灌溉水、大气等,经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检测评价认为:该基地的灌溉水源,主要是内渗水和自然降水,引入农田的水质均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1992)中的相关规定;基地和周边地区的大气环境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一级标准规定;基地土壤环境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一级标准规定。

3.2多学科通力协作,研究、组装、配套并推广应用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

协会组织栽培、种子、植保、土肥、农环、质量标准等方面的专家联合进行技术攻关,在有机水稻生产技术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引进、筛选、应用品质达国标一级、对病虫害抗性强、生育期适中的优质水稻品种“泗稻10号”。二是成功研究并推广应用了包括“绿肥—有机水稻”轮作制、秸秆还田技术在内的土壤培肥技术,在有机稻生产基地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三是成功研究并组装配套了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在有机水稻生产基地不使用有化学合成的农药。四是研究配套了符合有机稻米生产要求的收获、加工、贮藏、运输、贸易等质量管理技术,保证有机稻米按照OFDC的有机认证要求在生产、加工、销售等过程中不受任何污染,保持有机生产的完整性。至2004年,“淮上珠”、“岔河”有机米主要受检项目经中国农垦北方食品监测中心检测(检测结果见表1),均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有机米的生产和加工全过程成功获得了OFDC的有机认证。

3.3强化培训,普及推广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

4年多来,为及时将有机稻米生产的各项技术落实到位,协会组织有关专家对示范区的农户、管理人员、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和实践培训,累计集中培训31期次,培训人数达9 000余人次。此外,还大量印发了各种生产技术资料7万份。协会组织有关技术骨干,在有机水稻生产的关键时期,深入田间、地头、农户,进行实地指导和解决生产上的技术难题,保证有机稻米生产技术标准全面应用到位,确保项目示范效果。

4管理创新,保证质量,从管理中求质量求发展

有机农业的高标准、严要求给当前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为了成功实行质量监督管理,洪泽县白马湖有机稻米协会在岔河镇的帮助和支持下,对有机稻米的生产质量管理进行了改革创新,以“公司+农户+基地”的形式,通过采取“四统一”规范操作和“三个合同+三方监督”制约机制,有力地保证了有机农业生产的质量控制措施的全部落实到位。所谓“四统一”规范操作,就是在基地生产上,对有机稻米生产实行统一供种、统一生产技术、统一农资供应、统一订单收购,切实保证各种关键环节都能得到有效控制。所谓“三个合同+三方监督”制约机制,就是公司与农户签订生产合同、与鎮村行政组织签订质量保证合同,农户与农户之间签订质量联保协议,村组质量跟踪监督记录员、公司生产技术部和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食品发展中心(OFDC)三方共同监督有机农业生产的全过程。公司还通过质量保证金制度和相关奖励政策来确保农产品质量,提高农民积极性,维护了农民的利益。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措施,强有力地推动了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维护了有机生产的完整性。

5引用标准、发展标准,制定完善《有机栽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规程》

洪泽县岔河镇在开始发展有机稻米时就引进了国际有机农业运动联盟(IFOAM)、欧盟、日本、台湾省等国家(组织、地区)的有机生产相关标准,结合本地实际组织有机稻米生产。自2000年起,采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有机产品认证中心(OFDC)的《有机认证标准》。2005年,洪泽县白马湖有机稻米协会总结几年来的有机水稻生产经验,咨询有关专家,参与了OFDC《有机认证标准》等国内外的相关资料,制定了《有机栽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规程》。《有机栽培优质稻米生产技术规程》对有机稻米的生产技术要点,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土壤培肥、栽培与管理技术、加工技术、包装、污染控制技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等作出了具体规定,是对OFDC《有机认证标准》等相关有机生产标准在有机稻米生产方面的全面细化与解释,为有机稻米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6多方支持,通力协作,提高项目实施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几年来,洪泽县白马湖有机稻米协会在不断研究和完善有机稻米生产技术体系的基础上,不但建成了岔河镇有机稻米产业开发基地,而且创立了产品质量达标的“淮上珠”、“九牛”和“岔河”牌有机米品牌,成功地实现了增加基地农户收入和运作企业创收的“双赢”目标。有机稻米示范区的建设,不仅使示范区生产、生态条件得到了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地恢复,农户对质量标准的认识程度得到了全面提高,稻米品位得到有效地提升,而且对促进示范区农户收入的增加和运作企业的创收也起到了强有力的促进作用。2004~2007年,有机稻产量分别为5 529.0kg/hm2、6 300.0 kg/hm2、6 469.5kg/hm2、6 675.0kg/hm2,平均产量6 240kg/hm2

近4年,有机稻谷平均收购价为2.8元/kg,则平均产值达到

1.747万元/hm2,扣除平均农本投入8 137.5元/hm2,有机稻种植平均纯收益达9 334.5元/hm2;加上企业给予农户4 800元/hm2的绿肥种植补贴,有机稻—绿肥轮作田块种植纯收益可达1.413万元/hm2,比常规稻麦两熟栽培年纯收益1.148万元/hm2(水稻平均纯收益8 325元/hm2,小麦平均纯收益3 150元/hm2)净增2 659.5元/hm2。有机稻米生产企业平均每收购、加工与销售1kg有机米可获纯利0.36元,平均可为企业创纯利1 575元/hm2,经济效益十分显著。按标准组织有机稻米生产,最大程度地改善了农业生态环境,加快推动了我镇有机稻米的产业化发展,提升了稻米的品位,满足了人们对安全、优质稻米的需求,具有很好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关热词搜索: 稻米 初探 体系建设 标准化 有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