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投资》一直提倡:跟着富豪寻找财富机会。眼下,富豪们摘取农业巨大利润的方式就很值得借鉴。
在中国,最赚钱的行业是农业。这是胡润通过这几年对中国的富豪进行排名得出的结论。通过与中国企业的接触,胡润认为,民营企业赚钱最多的行业是农业,希望集团的刘氏兄弟赚钱最多,最有代表性。他说,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多,而且中国的农业以前没有什么大的发展,最近20多年发展得很快,许多人因此致富。他认为以后可能发展得更快,很多外国农业公司早已盯上中国农业市场就足以证明这一点。
“如果你问我哪个行业最热,我的结论是农业这个行业是第一热,第二热的是房地产和金融。”胡润说。
这话一点不假,细数历年来《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其中借助农业迅速发家的富豪不在少数。《科学投资》一直提倡:跟着富豪寻找财富机会。眼下,富豪们摘取农业巨大利润的方式就很值得借鉴。
郭浩 超大农业的“超大”富豪
2007年,超大现代农业集团董事会主席郭浩,跻身胡润百富榜第194位,个人资产评估为40亿元。
1982年,年仅27岁原本在军工企业捧着铁饭碗的郭浩,凭着一股闯劲下海了,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下海者。他下海创办建华电子公司,经营电子元器件及家电产品的进出口生意。因经营有方,生意红红火火,公司在国内大、中城市先后开办了8家分公司,和郭浩有业务往来的企业有上千家,那时候公司每年的利润最少都在千万元以上。
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到了1994年,就在郭浩的电子公司如日中天之时,他却出人意料地放弃了炙手可热的电子元件生意,转向农业开发。他的许多朋友觉得不可思议,认为郭浩“捡了芝麻丢了西瓜”,丢掉了一个现成的“大金矿”,他们认定郭浩此次转行必败无疑。
不做电子做农业,郭浩另起炉灶,到底是以退为进,还是纯粹为了赌一把?
“事实上当时电子行业的进出口利润已越来越低,外贸利差急剧萎缩。正是看到了危机所在,我才考虑改行做农业。”郭浩谈起当年的“战略转移”,坦言是因为电子行业在走下坡路,而有机农业正如冉冉升起的朝阳,“经商风险往往与利润成正比,人生难得几回搏,我决定在有机农业领域搏一把!”
的确,农业并非人们所说的投资多、见效慢、利润薄,而是所有传统行业中的一匹“黑马”,是一座尚未开垦的金矿。就拿蔬菜来说,高的时候一斤卖几块钱,低的时候一斤仅卖几毛甚至几分钱,这之间价格相差十来倍。新鲜类农产品的利润平均都能达到50%以上,做得比较好的可以达到80%甚至100%,所以,农产品的回报是相当高的。“我国有13亿人口,只要人们吃饭,农业就是个永恒产业,是个永不落山的‘红太阳’!”
为此,郭浩将自己10多年的积蓄全部投入农业科研,义无反顾地开始了生态农业的开发。“超大”从种苗、肥料、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保障系统攻关入手,开始向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大举进军。
为奠定在行业内的龙头地位,“超大”14年来打了3场漂亮“战役”。
先是打“技术攻坚战”,在国内外专家的支持下,“超大”成功研制开发出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生物有机肥、生物农药,果蔬良种筛选、繁育也取得成功。
接着,郭浩率领属下进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圈地运动”,以“公司自建、公司加农户、企业连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在全国范围建立了大面积自然生态环境良好的绿色有机果蔬基地。
“农业要实现产业化、现代化,离不开龙头企业,而龙头企业成败与否关键在于市场”。郭浩对于市场营销驾轻就熟,“市场之战”打得精彩纷呈,他精心构建“社区连锁专卖网络、单位配送网络、批发市场网络、出口网络”四位一体的营销体系,强力渗透国内外市场。
在“三大战役”之中,“超大”接连不断地创造出“中国第一”:率先引进世界最优秀山羊——南非纯种波尔山羊,给中国山羊种性的改良带来了希望;超大牌生物有机肥通过ISO9001暨ISO014001(2000年版)验证,成为我国目前惟一通过双重国际标准认证的有机肥;2000年12月,集团股票率先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从此揭开了中国农业国际资本运营的里程碑……
经过几年的努力,“超大”已成功地构建起了一条从种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供应到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再到社区连锁专卖、单位配送、批发网络、出口创汇的独一无二、自成品牌的“绿色生态产业链”。
韩真发:打造“猪”产业链
因为向农业发展,韩真发是真的发了。其拥有的吉林正业集团从10年前转向农业发展后,韩真发的个人资产也迅速递增至2007年时的15亿元。
1998年2月,吉林正业集团总经理韩真发做出了他事业中最重要的一项决定:进军农业,养猪。当时,所有下属没一个赞成。
1991年,39岁的韩真发辞去了吉林省税务局的处长职务,下海搞房地产,随即转战商业。到1997、1998年的时候,韩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积累,手里握有资金的他,正寻找新的项目。由于完全不懂,韩真发没有选择IT、生化制药等热门行业。他想找到一个未来市场空间大的领域,换句话,是别人都不想干的事。
找来找去,韩真发瞄准了农业。一番苦思冥想过后,韩真发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猪肉!中国人吃了2000多年,即使是2000年之后大家还得吃。“猪肉市场是刚性的,消费是终端的。在宏观上、战略上,我看好这个趋势。”韩真发说。
恰在此时,机会出现了。吉林省公主岭市有一家养猪的国有企业,负债累累,经营难以为继。当地政府找到韩真发,希望他接手这家企业。1995年,上海市和吉林省政府有一个思路:吉林省是一个农业大省,把吉林省的农业产业化与上海的“菜篮子”工程挂钩。那个濒临破产的国有养猪企业,正是该项目的实施者。
韩真发欣然允诺,开始了养猪事业,并将其作为正业集团发展的龙头。1998年3月,正业集团开始在吉林省公主岭市投资兴建生猪繁育及深加工一体化项目,包括种猪繁育、商品猪养殖、饲料生产、生猪屠宰、猪肉食品加工、皮革加工、生化制药等,这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产业链,总投资规模达6.6亿元人民币。
做总比说困难得多。等到韩真发介入后,才发现问题棘手。此前,韩真发一直是搞房地产、搞商业的,农业尤其是养猪对他来说是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成天跟农民打交道,还要把一个养猪场向加工型企业转变。没有人才,预测的资金比实际需要少许多。
这时,许多人劝韩真发:放弃吧!韩的一位助手倪颖回忆说:当时,正业虽然投了一大笔钱,但放弃对公司也没有太大影响。
韩真发咬着牙坚持,“不信做不好”。“我把所有的钱都投进农业项目了。我要证明:中国的农业产业化这条路是可行的。”韩真发说,“加入WTO,美国佬也绝不会扛着猪肉到中国来卖。”韩声称,曾做过一次调查,美国的猪肉成本比中国高一倍,“远隔重洋还想在猪肉产品上打败我是不可能的”。
2000年,韩真发遇到了PIC国际种猪改良公司。当时,吉林省邀请一批国际公司来吉林考察项目,参观了韩真发的养猪场。参观人群中,有美国PIC总部总裁和加拿大PIC公司总裁。PIC国际种猪改良公司,总部设在美国,1962年在英国伦敦注册上市,全世界有33个子公司,中国分公司在上海。参观之后,PIC中国总裁沈云祥约见韩真发。两人在饭桌彼此介绍了企业的情况,沈云祥邀请韩真发到美国、加拿大PIC公司参观。
不久,两人到加拿大,考察了PIC的养猪场、屠宰场、肉食品加工生产线。随后到了美国旧金山,会见PIC执行总裁。2001年4月,正业集团和PIC国际种猪改良公司在长春签署了合作协议,达成了在2008年之前,引进发展PIC良种猪达到180万头规模。PIC以技术入股,占25%的股份。
而PIC在国际上的大力推荐,给韩真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好处。国际金融公司(IFC)通过PIC公司知道了韩真发的养猪项目,派了一大批专家前来考察,给予贷款。韩真发回忆说:“美国佬太厉害了!抠得我们晕头转向。但这也说明,我们经得起国际一流专家的检查,包括搞财务的、技术的、环保的等等。”国际金融公司(IFC)之后,荷兰银行也派人前来考察。
“PIC促进我走上了国际化的道路。我了解了更多国际市场上的行业信息,也让世界了解了我,也使我走得更快。”韩真发说。
韩真发介绍说,自己与国际大企业合作时坚持两个原则:一、合资企业在中国,谁也拿不走;二、合作有助于企业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有助于企业更快发展,更快地提高产品质量,更快与国际接轨。
本着这样的思路,在饲料生产上,韩真发与美国普瑞娜公司大谈合作。普瑞娜是世界500强的第17位,有100多年生产饲料的历史。在猪肉食品加工方面,韩真发与意大利泰戈纳里公司展开合作,生产意大利“帕尔玛”火腿。意方还向韩保证;意方返销70%,卖到国外去。借此,韩真发已逐步打造出了让他收益颇丰的“猪”产业链。
刘汉元要做“鱼霸王”
1982年,从四川省水产学校毕业的刘汉元,可以说从开始创业就一直立足农业,逐步建立了如今的通威集团。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农业的确是最具发展前景最赚钱的行业。
“别人说起通威鱼,第一个想起来的就是‘无公害鱼’,这就是将来的通威。”一向低调的刘汉元,说起他的无公害鱼,难掩他的“鱼霸”雄心:做淡水养殖的霸主。
不久前,在成都普尔斯马特户外广场,刘汉元还客串了一回“明星”:在人山人海里,给来买通威无公害鱼的消费者签名。这一天,通威首批10万公斤无公害鱼在成都几个市场被一抢而光。
这个全国水产饲料业的“大航母”,摇身一变,去做淡水养殖了。
“21世纪的健康食品在什么地方?如果大家习惯吃动物食品的话,那一定在水产品上,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证明吃水产品对人体的好处。但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人们对这一点的认识都是不足的,而这,正是通威发展的新亮点。”刘汉元如是说。
提起刘汉元,人们都会说:中国鱼饲料大王。实际上,刘的发家,缘起养鱼。
19年前,19岁的刘站在家乡电站水库前,这个水产技术学校的毕业生看着粼粼波光的水面,灵感突发,独创的网箱养鱼技术带出了一片养鱼大户。
掘得第一桶金的刘汉元却很快转行了。1986年,他建起了西南地区第一家集约化鱼饲料加工厂。刘汉元看中了这个产业链的更前端——鱼饲料。
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明智的,在他的家乡,养鱼的没有一个富豪,而为他们提供鱼饲料的刘汉元却成为大富豪。
但现在,刘汉元又想养鱼了。
萌生这一想法,依然与水有关。
难得空闲的刘汉元,有闲在成都市西部靠近邛崃山的池塘边踱步。这里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流,让他心动。他想到了没有被污染的空气,没有被污染的水,由此想到无公害、无污染的健康食品——正像当年市场缺鱼一样,当今市场,这应该是看不见的紧俏商品啊。
这使刘汉元再一次萌生养鱼之念。
但今非昔比,刘的今日之鱼已非昔日之鱼——用现代车间化的大生产批量生产无公害化鱼。
这是一个宠大的计划。无公害鱼与人一样,不仅需要完全符合标准的水、无公害标准的地表、优质的空气质量,还要有优质、健康、无病害的优良鱼种,以及无公害饲料、无公害药物。
2001年1月,通威水产科技园获准正式挂牌,这个总投资达3.3亿元、占地1000亩的科技园,诞生伊始就获得了一项桂冠——中国最大的水产研究中心。科技园从处于整个水产业上游的鱼类基因研究,到实验室里优良鱼种的培育孵化,再到这个产业下游的水产品深加工一应俱全。
分布于青山绿水间的9个基地1500亩养鱼塘里,则游动着鲟鱼、武昌鱼、沟杂鲶、鲫鱼、鲤鱼、草鱼等等几十个品种的“无公害鱼”。
通威水产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蒋天明说,通威首批推出的无公害鱼全部经过了国家权威机构的检测,符合国家标准,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以后的目标是要超越绿色、有机食品标准。
当年的转行成就了刘汉元的饲料霸业,现在“野心”更大的他却并不想完全转行:“饲料和水产,都将成为通威未来的主导产业。”
有敢于问鼎水产霸主的底气,正是源于他自信可以打通包括饲料和水产环节在内的整条产业链,而这种自信又来源于多年来通威在科研方面的巨大投入与成效。
刘汉元说,他不指望水产科技园盈利,能保持收支平衡就可以了,看起来它好像没有动,但它却将是带动整个集团快速前进的火车头。
“苗种环节依靠的是科研力量,养殖环节依靠的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水产品的深加工则可以把有了通威个性的产品打向各种形态的市场。”刘汉元经常在心里拨弄他的算盘。
这是一个只有通威才抓得住的商机,因为通威不仅有资金上的优势,更具备这样的技术实力和经验。
刘汉元自问自答说:“你能说出全国性的淡水产品品牌吗?没有吧?对,这是一个全新的概念。机会就在这儿。”
刘汉元认为,作为淡水鱼类,不仅在中国整个市场还处于初级发展时期而大有作为,即使在全球,也还没有建立如果蔬菜那样的“无公害”的概念。而这,正是通威的前程所在。
通威前进的路并不平坦。比如,欧美人喜食动物性食品,尤其是畜禽食品,“这给打开水产品市场造成困难,但也提供了一个市场发展机会。要改变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并非朝夕可得,但‘安全、健康’将是21世纪的热门话题,不要很久,‘日本人和中国广东人为什么很少胖子’这样的诱惑性话题,会成为改变人们饮食思维的动力。”
通威的计划是:首先要做国内最大的水产品牌,预计需要3-5年时间,总投资额在10亿元左右;今年先在成都、广州地区做实验,到明年,则将向京、津、唐地区、向沪、苏、杭地区,以及其他一些中心城市地区大面积推开,同时将在原来饲料网络的基础上集中形成6-10个养殖区域。
面对国际市场,通威已经成立了专门攻打国际市场的部门。国内产品要出口欧美还要面临加工、检疫等诸多问题,但通威已经率先在东南亚打开局面。2006年5月,刘汉元在委内瑞拉与委方正式签署了合作水产养殖协议,并表示条件成熟时将再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在委建设一座年产10万吨的鱼饲料厂;去年初,印尼总统梅加瓦蒂考察通威,8月,通威的有关人员回访了印尼,并与印尼水产局签订了投资建厂、观赏鱼贸易、良种引进、技术人员互派等协议,双方正式确认在水产养殖和水产饲料研发等方面展开合作。
相关热词搜索: 富豪 榜上 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