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刘红军:,从武警中将到砚文化推动者

刘红军:,从武警中将到砚文化推动者

时间:2025-08-02 03:58:42 浏览次数:

zoޛ)ji_|_|i?4M5ݿ总结了一些实在、可行、管用的经验,赢得了官兵的好评。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奥运会在北京举行。我国承诺要把这届奥运会“举办成为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办得出色不出色,最核心问题是安全。 “安全奥运”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防止恐怖及暴力活动等对人及奥运场馆设施构成的威胁;二是形成一个安全的人文环境。这项安保工作的重任,又落到刘红军身上,他担任了国家奥运会安保协调小组副组长。刘红军和他的战友们,周密部署,严阵以待,及时处置了那些“突发事件苗头”,确保了奥运会的安全召开和落幕。刘红军也被各级领导和干部战士誉为“安保专家”。

刘红军说:“我无论在哪个岗位上,都时时刻刻牢记祖国和人民赋予我的使命,即使困难再大,我也要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做,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刘红军说到做到了。

砚文化更让将军情有独钟

毛泽东曾经说过,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愚蠢的军队。换句话说,没有文化的领导也是愚蠢的领导。刘红军在工作繁忙之余,始终没有忘记学习和读书,也许正是因为胸怀对祖国的忠诚,不断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才让他视野广阔、高屋建瓴,在运筹帷幄处理重大安保事件中充分展示他的智慧和才华。

刘红军不仅喜欢阅读领兵征战的书籍,还喜欢涉猎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诗书典籍,平时也提笔练习书法。写毛笔字自然离不开砚台,早在十年前,他偶尔翻阅一本与砚台有关的书《中国石文化》,书中介绍了十几种可以制成砚台的特殊石头的种类、材料、颜色、产地等多方面资料,使他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砚石上雕刻的各种图案花纹,如山林湖泊、花鸟虫鱼、龙虎吉兽、古代英雄人物等,与砚石的颜色、形状、层次浑然一体,看似砚台,更似一件件玲珑剔透的艺术杰作,令刘红军拍案叫绝。他对那些砚石真可谓“一见钟情”,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刘红军开始寻觅关于砚台方面的书籍,可惜鉴于当时的文化环境,砚台方面的书籍还不多见,而系统全面地介绍砚台的图书可以说是一个空白。这让刘红军倍感失落,但同时也促使他下定决心,自己收集资料进行整理,期待有朝一日出一本砚台大全之类的书。这就是刘红军的性格,只要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做成功。他开始有意识的收集各种砚台及其资料,并把每种砚台按产地、名称、材质、雕工乃至砚台上的铭文、文人墨客的评价、收藏价值等重新作了缩写,把这些资料藏到自家的专用盒子里。渐渐的,随着收集砚台数量的增加,存放砚台资料的盒子也一个一个积累起来。

刘红军每次出差闲暇之余,从不去什么酒吧歌厅,他最喜欢逛的地方就是当地的古玩市场,每每都能淘到他喜欢的砚台。很多时候,都是他从书本上发现新的砚种,立即找熟人朋友帮忙,花钱买回来。在买砚台问题上,刘红军从来不吝啬破费,为此,也没少挨老婆的“呲”,埋怨他瞎花钱。

到2010年,近十年间,刘红军收藏的砚台从“端砚”、“歙砚”、“洮砚”、“澄泥砚”四大名砚到地方小砚,多达上百个品种,1000多方砚台。功夫不负有心人,知识的积淀,给了刘红军更多的机会。他注册了“聚砚斋”,多年潜心编辑的《聚砚斋砚台博览》也出版了,书中收集了近百个砚台品种,近五百方砚台。系统介绍了各种砚台的产地、历史、材质特点、雕刻工艺、文人墨客的评价、及目前的生产发展情况。著名砚台收藏家阎家宪称赞刘红军“为砚倾倒,为砚痴狂,从一个侧面尽显他那不平凡的人生。”

在收集砚台过程中,刘红军学到了很多过去未知的历史文化知识。他开始懂得,石砚从一个方面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史,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艺术,砚台“传万古而不朽,历劫难而如常,留千年而永存”。正是由于他对中国文化历史的深入了解,使他对文化历史博大精深的祖国更加热爱和崇敬,从而也就使他对肩负的保卫国家安全的神圣使命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安保工作,让中国的安全稳定局面给全世界留下美好的形象。百年一遇的上海世博会,由于展期长、规模大、国际国内参与者数以千万计,安保工作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担负安保工作的武警部队承受着巨大压力。作为世博会安保协调小组副组长的刘红军常常是彻夜不眠,每一个安保的细小环节都不容放过。每当一次重大活动结束了,鲜花掌声骤起,刘红军拖着疲惫的身子一头倒在床上,此刻,他的心才稍微平静了下来;而另一项任务又接踵而来,他的神经又高度绷紧了,就这样他度过了多少高倍警觉、如履薄冰的日日夜夜。

上海世博会联合国信息发展网馆得知刘红军收藏砚台,专门邀请他参展世博会,举办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他所编著的《聚砚斋砚台博览》一书,以及砚台精品展,得到中外砚台专家、学者、收藏家的一致好评。在他策划的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上,众多专家学者云集一堂,探讨砚文化发展之大业。刘红军获得了“中华传统文化著作金奖”、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授予的“千年聚砚斋”金牌。刘红军说:“这一切对我来说都是‘无心插柳’的事情,也正是这‘无心插柳’,又把我推向了弘扬中华砚文化的前沿阵地。”

退休不享清闲再战新征途

上海世博会结束后不久,刘红军光荣退出了领导岗位。下来做什么?刘红军的心里反复琢磨着……

经过上海世博会的砚文化主题日活动和首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的举行,给了刘红军很大的鼓舞,他开始积极走访砚台雕刻家、生产厂家、收藏家,希望能从他们身上学到更多的知识。刘红军先后去砚台产地拜访砚台雕刻大师、收藏家、企业家,虚心向他们请教。在这个过程中,刘红军接触了一批工艺美术大师、砚台的设计师、雕刻家,他们献身于砚台文化的执着精神给了刘红军很大的鼓舞,他们精湛的砚台雕刻技术和那些精美绝伦的作品,让刘红军感到极大的震撼,尤其是他们献身砚文化事业的人品更是让刘红军钦佩不已。在参观学习过程中,不少专家对刘红军说:现在就缺你这样人,希望你能带领和组织大家把砚文化传播下去,给大家提供更大的交流平台,带领大家把具有五千年中华文明史的古老砚台文化传承下去,让她发扬光大。他们的话对刘红军的心灵撼动很大,他顿时感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加重了,有好几夜不能成寐。

回京后,他对此着实做了一番深入思考。他想:以前自己只是喜欢砚台,从没想过要弘扬砚文化。现如今,自己是“门缝里吹喇叭——名声在外”了,那些国家级的大师、专家们又是如此信赖自己,我该怎么办呢?想想自己如今早已是衣食无忧,儿女都长大成人,自己也是当爷爷的人了,退休后国家依然给予了优厚待遇,本应是在家颐养天年了,又何必再出去自找苦吃呢?而且,周围的一些亲朋好友知道自己又“玩儿”上了砚台,风言风语也不少。自己的夫人看他整天风风火火的迷恋那些砚台,在外面跑得人也瘦了,家也不顾了,怨气不打一处来,甚至吓唬刘红军如果不听劝阻自己就离家出走。在家养老,那不是刘红军的个性。他这辈子没别的所图,就想干点事情。现在自己退休了,国家给的待遇也很高,趁现在身体好的时候,社会资源也比较丰富,如能为弘扬砚文化做点事情,也算对得起国家给我的优厚待遇吧。他下定决心,排除一切干扰,做通夫人的工作,求得她的理解和支持。

夫人的工作做通了,后方稳定了,刘红军开始谋划未来:2011年筹建中华砚文化研究促进会;在北京召开中华砚文化第二届高峰论坛;在北京举办大型砚台展览;组织交流考察活动;筹建砚台博物馆……

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刘红军就是长着三头六臂,自己也无法干成这么多的事情,他必须网罗人才。可是,这年头儿,不给钱谁愿意白帮忙呀?出资雇人吧,刘红军又没钱。刘红军突然想到奥运会中的一个时髦名词“志愿者”,心想,我何尝不可以动员人们以志愿者的身份参加到弘扬中华砚文化的行列中来呢?他为自己大胆的想法而激动,于是整天忙着约见动员工作。刘红军首先动员了武警部队三位退休不久的老战友:少将张维业、张补旺、许世寛,这三位将军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加盟到刘红军的砚文化大军,帮助“司令”分兵把守“阵地”。

接着,刘红军又聘请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天津博物馆的砚台专家,为“聚砚斋”高级顾问。刘红军认为,有了专家们参与,可以为我们把关,辨别砚台的真伪,我们举办各种砚文化活动才有坚实的基础。现在,刘红军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具有真才实学的砚台收藏家、理论家、雕刻家。除了砚台专家,还有一些国画家、书法家、作家以及其他一些砚台爱好者。更有一些具有眼光的新闻媒体也积极介入弘扬砚文化的大军,参与报道有关的展览和论坛活动,众人拾柴火焰高。有些企业老总也慕名登门,甘愿出资赞助,共襄弘扬砚文化发展大计。

队伍壮大了,弘扬中华砚文化事业也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刘红军不愧为统领过千军万马的将军,他通过组织参与几次吉林、北京等地的石砚展览会,达到交流学习、鼓舞士气、团结锻炼队伍的目的。刘红军在一次全体砚文化“志愿者”会上讲了一段话,让与会者明确了他的远大抱负。他说,“我们要把眼光放得更远些,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对国际的影响力日益增大,但国外对我们的文化了解还太少。我们的文化影响力比起经济影响力,差距很大,而文化才是持久的甚至永恒的东西。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应该走出国门到国外去展示我们的国粹,让砚台作为我们的友好使者结交更多的朋友,传播弘扬我们的古老文化,为祖国的振兴和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尽一份力量。”

相关热词搜索: 推动者 武警 中将 文化 刘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