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藏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它有自己的体系,体裁形式多样,以"格萨尔"为代表的说唱音乐以"藏戏"为戏曲音乐以及"锅庄"音乐"等都见现今学术界研究的重点,本文通过藏族音乐内在的体系,从而探讨藏族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和藏人。"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的特性。
[关键词] 藏族音乐;藏族歌舞音乐;藏族戏曲音乐
[基金项目] 本文为西北民族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资助(项目编号:YCX11099)
【中图分类号】 J6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5-152-2
一、藏族概述
藏族群众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及青海海北、黄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等。藏族人是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的一个农业部落。两汉时属于西羌人的一支,七世纪赞普松赞干布建立王朝,唐宋时期称其为“吐蕃”,直到康熙年间才称“西藏”,藏族称为亦由此而来。
二、民歌的起源
民歌的起源,是世界上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极感兴趣的课题,曾经有过多种学说,有劳动说、情动说、本性说、神说、情爱说、鸣响说等。
民歌,即民间歌谣,属于民间文学中的一种形式,能够歌唱或吟诵,多为韵文。民歌是中国音乐载体的一种,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中经过广泛的口头传唱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歌曲艺术。民歌是人类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鲁迅先生说;“我们的祖先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为了共同劳作,必须发表意见,才渐渐地练出复杂的声音来。假如那时大家拾木头,都觉得吃力。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他当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学家,是“杭育杭育派”。这些“杭育杭育派”,也是最早的民歌作曲家”。
在人类生产力不断进化,生产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民歌伴随历史的步伐,反映各个时期的社会政治、生产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民歌这种艺术形式也随之日渐发展完善。
三、藏族音乐
藏族音乐包括山歌(牧歌)、劳动歌、爱情歌、风俗歌、诵经调五大类。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和本身的演变,依然具有可诵、可唱并能随歌伴舞的特点。按结构和表达形式分,藏族民歌可分为“鲁”(亦称“古如”)和“谐”两大类。
“鲁体”民歌又分为“拉鲁”(指山歌)和“卓鲁”(指牧歌)。文人诗歌与“鲁体”民歌一般句数不等,有三、五、六句,每句的音节相等,一般六至十一个音节。其节奏特点是“xxx xx xxx”,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相互对应,形成相对稳定的程式。这种民歌形式应用,早在八世纪的时候就有文字记载,可以说是藏族民歌中最早的一种类型。
“谐体”民歌品种较多。从地区划分:“堆谐”流行于雅鲁藏布江上游地区;“康谐”流行于昌都以东的藏区;“巴谐”即巴塘弦子。从内容与形式来分:“谐青”颂歌专在仪式上、典礼上唱;“勒谐”为劳动的歌;“果谐”为圆圈舞;“达谐”为箭歌等。“谐体”一般每首四句,有时六句,但均偶句。每句六个音节,分三顿,每顿二音节,节奏是“xx xx xx”。
果谐是一种古老的歌舞形式,意为圆圈歌舞,流传广泛萨迦地区称“索”,工布地区称“波”或“波强”,藏北牧区,康巴区安多地区称“卓”或“果卓”(俗称锅庆)。果谐多在节日喜庆,劳动之余和宗教仪式上演唱,参加者相互手拉手扶肩,边唱边舞,不用乐器伴奏;在西藏地区果谐的音乐朴素,热情,结构简练,一般由慢歌段和快板段两部分组成;后者是前者旋律的简化如紧缩,以脚顿地为节,作为音乐的前奏,间奏及结尾拍为主,但在前奏、间奏,结尾中常出现变化节拍。多数乐曲以五声调式为基础,个别乐曲为六声、七声音阶。另外在康巴地区的卓有的在慢歌段前加散板的领唱,扩大成三部结构,慢歌段中多运用三连音,五连音,切分音,附点音及装饰音,音乐浓厚深沉快歌段旋律简练,节奏明鲜,音乐矫健而定于动力。还有四川嘉式藏族地区流行的锅庄,分大锅庄,小锅庄两种,常用七声羽,角调式,除自然音外,旋律常出现变奏式清羽音,音乐风格独特。如下例,推谐在拉萨地区极为盛行,最初只用札木聂伴奏,后发展为小型乐队伴奏。堆谐的结构由前奏,慢歌段,间奏,快歌段,结尾组成,慢歌段音乐优美开朗,快歌段用紧,梁拉慢唱的手法,使音乐欢快紧凑。堆谐的前奏,间奏与结尾的曲调基本固定,但慢、快歌段的旋律各不相同多用宫调式,亦有羽、商调式,曲中常出现宫,羽调式交替,结尾处由主调向下属调转调式为堆谐特有的终止式。
下列是堆谐曲调的片断:
1.弦子藏语称“页”“伊”或“康谐”流行于康巴,卫藏地区。由于歌舞时男子用牛角胡或二胡在队前领舞伴奏,古称弦子。弦子发源于四川的巴塘,巴塘弦子以曲调优美,曲目丰富,舞资舒展而著称。弦子的音乐极富歌唱性,结构简练,多用羽调式,微商调式次之,乐曲中常出现调式交替。歌曲以6个章节为一句,以4句为一首,多数曲调可以自由填词,如下主要流行于拉萨地区。
2.玛的音乐基本由中速的引子,慢板的歌曲及快板的舞曲3部分组成。歌曲部分的音乐典雅优美,演唱时伴以简单舞蹈动作,舞曲部分热情活泼,舞蹈轻快舒展。表演者只舞不唱。引子的曲调基本固定舞蹈部分各曲大同小异,多数为高调式。个别乐曲结束于羽,宫调式,歌曲部分的曲调各不相同,有些歌曲中有近关系转调,伴奏与堆谐相同。
3.谐钦流传于西藏拉萨,山南,日喀则阿里等地区的古老仪式歌舞形式,多在隆重节日或仪式时演唱,谐钦一般由带有标题的歌舞曲多首组成,首尾乐曲分别称为“谐果”(引子)及“扎西”(吉祥);每首歌舞曲由慢板及快板,或由慢板,中板,快板组成,音乐古朴热情。歌词内容有人类起源,历史传说,送祝福等。
4.热巴谐流行于康巴地区的流浪世俗表演歌舞,包括鼓铃舞,热巴弦子等。热巴弦子音乐与民间流行的弦子相同,鼓铃舞音乐包括散板的男声领唱及慢板齐唱,音乐热情优美,富于魅力。此外还有流行于西藏地区卓谐(鼓舞)流行于云南中旬地区的雄冲,卓见,流行于甘南地区的多底舞,嘎巴舞等。
四、藏族音乐的发展
对藏族民歌的称谓,甘、青、川、藏等省区的藏族地区各有不同。就西藏来说,各地叫法也有不尽相同的,这仅是方言叫法而已,而内容与形式基本不外乎“鲁体”与“谐体”之类。与其他民间文学样式比较起来,民歌更具有劳动人民的特点。西藏是长期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社会,宗教稳定地占据着西藏的统治地位,已有五六百年了。从西藏民歌中,我们可以听到西藏人民发自内心的声音,可以看出群众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战争方面的思想见解和政治态度,并能了解到他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和基本愿望与要求。在藏族的民歌中,还体现出一种人民群众对反动统治的反抗精神,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社会丑恶的批判和强烈反抗。藏族民歌中,情歌占很大比重。情歌的主题,虽是反映男女青年的自由爱慕,其实也揭露了维护封建农奴制度的礼教对婚姻自由的羁勒,更反映了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和个性解放,反抗统治阶级的斗争。旧制度造成的爱情悲剧和争取恋爱自由的斗争,甚至在统治阶级里也有。十七世纪末,六世达赖仓央加措的“情歌”,就是突出的例证。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西藏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时代变革,民歌也产生了一种新颖、热烈的反映新时代的内容和风格,这就是通称的西藏新民歌,以区别西藏传统民歌。新民歌与传统民歌无论在题材、思想和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迥然不同的特点。新民歌以颂歌为主,它用丰富而生动的语言,热烈而朴实的感情,歌颂共产党、毛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歌颂新社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歌颂平叛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所取得的伟大胜利。闻名的民歌有《北京的金山上》等。
《北京的金山上》原来是一首箭歌,即狩猎歌,最初流传在西藏的东南部林区,如今成了流传全国的新民歌。这说明了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赋予民歌丰富多彩的内容。这首歌的词是新编的,运用藏族民歌常用的比喻手法,把祖国的首都北京比作“金山”,把人民领袖毛主席比作“金色的太阳”。
五、流行音乐的特点
从音乐的本质来分析,流行音乐就是一种都市音乐,是城市里产生的一种音乐,也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名族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期产生出来的东西。
流行音乐刚开始的那段时间,很多还是很轻柔的,被称为“靡靡之音”的那种东西,当时很多人反对流行音乐。他们听惯了一种很激情、高昂的音乐之后,一听到流行音乐,感觉到就是那种美国之音式的腔调,一下子产生反感情绪。
流行音乐从根本上来讲也是一种平民音乐,体现了一种平民文化,草根文化。从形态来讲,它也更适合普通平民,它可以随时随地,不像古典音乐要有很好的表演场地,每个人要搞得西装革履,要有一种很特殊的场合。流行音乐是一种很平民化的东西,有点像小吃,不是大餐。它需要大量的作品,并且必须很快地推向市场。
中国流行音乐从开始起步直到现在都跟传媒不可分,可以说只要媒体和流行音乐站在一起的时候,流行音乐就发展得很好,当媒体发生了一些态度上的转变的时候,流行音乐马上就碰到很多的危机。
流行音乐千姿百态,浩如烟海,各式各样的和声语汇、变化多端的序进关系看起来毫秒纷繁,其实,仍然是有规可循的。
1.自然音七和弦的自由使用
《肩并肩》(Hary Wood) Vii7--iii--Vi7--ii7--V7
《黄昏之恋》(保罗?莫里埃) ii7--iii7--Vi7--ii7--V7
2.主弦以七和弦形式用于结构的关键部位
《欢乐今宵》主题歌(Q.Jones) I7--IV7--bVii7--Vi7
《这些事情》(G.W.Meyer) I7--I7+--IV--V7+--ii7--V7+--I
3.各类高叠和弦的自由使用
《此爱弥坚》(N.Oliviero) I9--Vi9--ii9--V7
《小丑》(音乐剧《夜乐》) I--I9--IV9--I9
4.综合调式和弦的自由使用
《哪里有爱》(L.Bart) I7--IV7--bVII7--BIII7--bVI7--ii7--V7
《小小曲调》(克莱德曼)I7--IV7--bVII7--bIII7--bVI7--V7-I
5.附属和弦的连续使用
《爱情故事》(美国) a:V7--I--I7--iv--VII7--III7--VI7--ii7--i--iv--VII7--III7--VI--II7--V7--i
6.各种变和弦的自由使用
《这些事情》(G.W.Meyer)C:III7+--vi--ii7--II7+--V--V7+--I7
《冷漠》(B.Taylor)I……vi-7……v-7……#iv-7……iii-7……v-7
7.丰富多彩的终止进行
《蓝蓝的珊瑚礁》 I--iii--IV--V7--bII7--I
在藏族流行音乐方面,一些非常优秀的藏族艺人一直在努力的为藏族流行音乐的突破与创新做努力与贡献,比如:韩红、朱哲琴等歌手,她们的作品《雪域高原》、《浪拉山情》、《家乡》、《阿姐鼓》等等。从韩红、朱哲琴不同的音乐类型的判别上,我们大致可以给藏族流行音乐作个判别标准。所谓藏族流行音乐,其内涵应该包括两个层面。一、音乐的形式上是藏族的,也即曲风曲调上借用藏族音乐节奏;歌曲的内容是反映藏族的风土人情。二、音乐的属性是流行乐,也即通俗歌曲。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发现和发掘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倾听世界各地音乐发展的脚步,不断吸收外来文化中好的营养,进行加工提升,为我们藏族流行音乐所用。
结论
藏族音乐有着民族传统也有着民族特色,旧时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之分,民间音乐有36处之多。50多年来,藏族优秀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扬伴随着民主改革的历史脚步,藏族音乐到了各民族青年人的喜爱,最后我祝愿我们的民族音乐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张益琴.甘肃白马藏族民歌考察及演唱分析[J].甘肃高师学报,2007,(04).
[2]常留柱.藏族民歌及其演唱技巧[J].中国音乐,2005,(04).
[3]杨冬燕.藏族民歌中的民俗事像透视[J].西藏艺术研究,2004,(04).
[4]朱新宇.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J].大舞台,2013,(02).
[5]燕仲飞.甘肃白马藏人歌唱方法初探[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02).
作者简介:郭琳(197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西北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相关热词搜索: 藏族 探究 流行音乐 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