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论文将怀旧视为一种集体事件和文化景观, 由于历史街区在现代城市中代表传统的力量, 因而文章从历史街区的怀旧这个侧面引出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的现代性问题。论文首先回顾了历史街区保护的制度化过程, 然后深入分析了当代中国城市历史街区的命运抉择, 指出由于大规模的旧城改造、仿古建筑的大量臆造以及保护理论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当前我们对城市美学现代性的认识进入到一种误区, 在规划思想的转变尚未完成、理性异化和感性迷失的状态下, 历史街区的保护已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 最后, 文章认为当代中国城市美学的现代性应转向对人的关注, 提出历史街区的保护要回归到以人为本的理念, 并在此基础上构筑新的城市美学。
关键词: 历史街区; 城市美学; 怀旧; 现代性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2)04-0052-08
一、引言
来接我的车, 必须穿过那些通往香榭丽舍大街的街道。当时, 这些街的路面很差。但我一进入这些街道, 我还是因一种特别温柔的感觉而摆脱自己的想法, 产生这种感觉, 一般是在车突然开得不费力、缓慢和没有声音的时候, 犹如花园的栅栏门打开之后, 人们走到铺满细沙或枯叶的小径上面; 事实上并非如此, 但我突然感到外面的障碍都已消失, 因为对我来说再也没有适应或注意的努力, 就是我们在不知不觉之中在新事实面前所做的努力: 我这时经过的街道, 就是我过去和弗朗索瓦丝一起去香榭丽舍大街时走过的街道, 这些街道早已被我遗忘。地面本能地知道应该通向何处, 它的阻力也就被克服。我就像一个在此之前一直在地面费力地滑行的飞行员突然“起飞”, 慢慢地上升到回忆的宁静高空。在巴黎, 这些街道将永远用一种和其他街道不同的材料清楚地展现在我的心中。我来到王家街的街角, 这里过去有个露天商贩在卖弗朗索瓦丝喜欢的照片; 这时, 我感到车被几百个古代的活动攻城塔拉着, 只能在原地转动。我穿过的不是和那天在外面散步的人们一样的街道, 而是一个缅怀、悲伤和温柔的过去。[1]168
——马塞尔•普鲁斯特
20世纪法国著名作家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关于街道的优美描写让我们回想起儿时的记忆, 理发店、小卖部、旧书屋在尘封的岁月中被唤醒, 街道上一群刚放学的小孩子在校门口或嬉戏, 或等待, 好些熟悉而又叫不出名字的面孔向我招手, 偶尔还会碰到那疯疯癫癫的可怜姑娘……幼年成长时期的建筑与街道构成了日本作家奥野健男所说的人们记忆中的“原风景”, 经常性地成为我们怀旧的主题。然而, 在现代社会, 怀旧的对象似乎并不仅仅局限在建筑界的“老房子”, 还拓展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文学界的“怀旧系列丛书”, 摄影界的“黑白艺术”, 报刊中的“老照片”, 音乐界的老歌翻唱, 影视界的“历史剧”创作, 科学界的考古热, 甚至对绿色食品的需求等等现象均显示出怀旧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再仅仅只是个人的情结, 而是一种极为普遍的集体事件与文化景观。
然而, 我们不禁要问, 怀旧为什么会频频出现在现代人的视野当中?对历史街区的怀旧反映出现代人怎样的心态?它对我们的城市又意味着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 还是让我们从现代生活的核心概念“现代性”说起。马克思曾在《共产党宣言》中用诗一般的语言描述了现代性所带来的种种变化: “生产的不断变革, 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 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 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 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2]275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 “变革”与“动荡”似乎是现代性的特征; “固定的”、“僵化的”、“素被尊崇的”指的则是以往的、过去的、传统的东西(被消除了)。因此, 现代性在“变革”中体现, 在“对比”中形成, 而且在现代性带来的变革中, 马克思更注重它对生产关系的影响, 这对我们深刻理解现代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既然现代性在“变革”中体现, 在“对比”中形成, 那么“变革”什么?与谁“对比”?显然, 在这种情况下, “传统”、“过去”成为了现代性施加影响的目标。
然而, 现代性对传统施加的这种影响是否能将人类引领到自由的彼岸?在审美现代性看来, 怀旧是人类对现代性的自我反思, 表达出“现代人对于现代化冲动的集体性的文化不信任”[3]22——矛盾由此产生。然而, 无论如何, 关于现代性问题的讨论无法与传统分离, 它总是与传统文化相联系。而对城市美学现代性的研究, 就要看它如何对待传统建筑和传统文化以及如何塑造新的城市空间与城市美学。历史街区是城市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 是城市文明的重要载体, 它构成了城市特色, 塑造了城市之美; 与此同时, 历史街区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与现代性抗争最为激烈的地方, 因此反思我国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历程, 深入分析保护现状, 借以审视城市美学的现代性, 对于重塑当代中国的城市美学以及促进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都具有重要意义。这, 也就成为本文研究的逻辑起点。
二、我国城市历史街区的命运抉择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从历史建筑开始的。在西方16世纪末历史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就受到重视, 但是这项工作的科学化及现代意义上的建筑保护并通过国家立法确定下来则只有近百年。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雅典宪章》, 提及了“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 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及保护好代表一个历史时期的历史遗存在教育后代方面的重要意义。此后由于战争给欧洲城市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出于对家国的怀念激发了人们的保护意识, 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动得以广泛开展, 但是这一阶段的保护更多地停留在建筑的艺术价值方面。60年代以后, 文物保护的对象从个体的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1964年通过的《威尼斯宪章》就明确提出了保护历史街区, 它指出保护的对象应包括“能够见证某种文明、某种有意义的发展或某种历史事件的城市或乡村环境”, 不仅包括伟大的艺术品, 也包括“由于时光流逝而获得文化意义的在过去比较不重要的作品”; 认为“一座文物建筑不可以从它所见证的历史和它所产生的环境中分离出来”, 强调从原封不动地传递全部历史、文化信息的角度确保人类文明的延续。此后日本颁布《古都保存法》, 历史地段的保护由“文物建筑所在地段”向历史街区逐步拓展。“历史街区”强调的不是个体建筑, 街区内单体建筑并不是个个都具有文物价值, 但它们所构成的整体环境和秩序却反映了某一历史时期的风貌特色, 因而其价值得到了升华。至此历史地段与历史街区的保护成为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潮流。
相关热词搜索: 现代性 街区 美学 审视 当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