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撼人心魄的木鼓舞 罗正友
云南西盟、沧源地区的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有着古老而又富有特色的舞蹈艺术。佤族的木鼓声音铿锵有力,舞蹈节奏欢快,反映出佤族人民剽悍的气质和粗犷朴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
木鼓,原是佤族原始氏族祭祀用的乐鼓,同时也是一种祭器。后来,木鼓用作召集部落、告急友邻、出征决斗时的用具,作为跳舞时的伴奏,议事时的号角。佤族人把木鼓视为神物,认为敲木鼓可通“神灵”。
有木鼓的村寨,大都盖有一间木鼓房,专门用来放置木鼓。木鼓房为竹木结构,高约20多米,房内四壁皆空,平时用竹篱挡起。按照惯例,一间木鼓房内置一对木鼓,有“公”、“母”之别,公鼓小而母鼓大,一般高约150~300厘米,直径70~80厘米。木鼓依圆木整木凿制而成,粗的一端为尾,细的一端为头。公木鼓用红毛树制成,其鼓身开有一条中间窄、两头宽的音槽,敲击时可发出四种不同的声音,音质高亢洪亮,自然地组成不同的音组,一般为3度或4度音程。母鼓用桂花树(又称桃花树)制成,根据木鼓的起源传说,人们仿照女神胴体,将其制作成女性崇拜的象征物,音质低沉委婉。所有木鼓均饰有牛头图案。
木鼓舞的舞蹈形式由“跳歌”和“跳舞”两个基本部分组成。“跳歌”的舞蹈动作比较简单,舞时众人手拉手围成圆圈,左脚先跺四下,然后从左脚开始向前走三步,第四步跺脚一次,然后退三步,第四步也跺脚一次,边舞边歌,歌词富于变化,舞蹈动作颇具雕塑感。“跳舞”则是随着木鼓的节奏只跳不唱,其舞蹈动作比较丰富,融木鼓表演和群众舞蹈表演于一体。常见的群舞步伐有旁靠步、跳颤步、横走步、组合步等四种。佤族男子身着盛装,两人一组手执木槌敲击木鼓。表演者多采用跨裆步伐,横移双足同时连跳三下及自转一圈等动作,舞时用鼓槌敲击木鼓发出“咚、咚”的响声。当表演进入高潮时,动作幅度加大,步伐自然流畅,击鼓者边敲边从木鼓一侧跳到另一侧,转身后再继续敲鼓,不时发出阵阵呐喊声,惊天动地,场面十分壮观。与此同时,佤族妇女们手拉手围着木鼓跳起甩发舞,舞步以曲膝见长,动律下沉有力,腰部前后摆动,甩动黝黑的长发,头发时而前时而后,时而左时而右,随着木鼓的节奏,由慢到快,越甩越猛,宛若波涛汹涌,又似瀑布倾泻,舞姿遒劲,飘逸大方,野性十足,气氛热烈,充分展现了佤族女性的力量、美丽和豪放。
跳木鼓舞、甩长发舞,已成为佤族民间舞蹈的一个特色。那撼人心魄的鼓声,粗犷古朴的舞步,洋溢着民族之韵。作为独具一格的民族歌舞,佤族木鼓舞还被搬上了舞台和荧屏,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经典舞蹈。(选自《华夏文化》2005年2期,有删节。)
1.下列有关对“木鼓”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鼓是佤族原始氏族祭祀用的乐鼓,被佤族人视为神物。
B.木鼓依圆木整木凿制而成,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亢洪亮。
C.木鼓放置有专门的处所,大都放在村寨特盖的高大的木鼓房里。
D.木鼓成对制作,有“公”“母”之别,且大小不同,但都饰有牛头图案。
2.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悠久的佤族人民与木鼓有着不解之缘,木鼓也在佤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B.木鼓是佤族特有的祭器,铿锵的木鼓声音,欢快的舞蹈节奏,反映出佤族人民剽悍、粗犷的个性和民族特色。
C.“跳歌”和“跳舞”是木鼓舞的基本组成部分,“跳歌”边舞边唱,“跳舞”只跳不唱,前者场面更为壮观。
D.表演木鼓舞蹈时,佤族男女都身着盛装,手拉手围成一个圈,随着木鼓的节奏,尽情起舞,野性十足。
3.依据文意,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佤族人认为敲木鼓可通“神灵”,他们每逢喜庆节日或重大的群众性祭祀活动都要敲击木鼓。
B.佤族人视木鼓为神物,制作木鼓以及把新木鼓安置在木鼓房时,都要有隆重的仪式。
C.传统的木鼓舞表演,众多人的聚会参与,为佤族青年男女谈婚论嫁提供有利时机。
D.木鼓舞与长发舞独具一格,已成为佤族富有特色的民族文化,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
(二)
张溥,字天如,太仓人。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以此也。与同里张采共学齐名……
崇祯元年以选贡生入都,采方成进士,两人名彻都下。溥归,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名其文社曰复社。四年成进士,改庶吉士。以葬亲乞假归,读者若经生,无间寒暑。四方啖名者争走其门,尽名为复社。溥亦倾身结纳,交游日广,声气通朝右。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诸奔走附丽者,辄自矜曰“吾以嗣东林也。”执政大僚由此恶之。
里人陆文声者,输赀为监生,求入社不许。文声诣阙言:“风俗之弊,皆原于士子。溥、采为主盟,倡复社,乱天下。”提学御史倪元珙、兵备参议冯元杨、太仓知州周仲连言复社无可罪。三人皆贬斥,严旨穷究不已。闽人周之夔者,尝为苏州推官,坐事罢去,疑溥为之,恨甚。闻文声讦溥,遂伏阙言溥等把持计典,己罢职实其所为,因及复社恣横状。章下,巡抚张国维等言之夔去官,无预溥事,亦被旨谯让。
明年,御史刘熙祚、给事中姜埰交章言溥砥行博闻,所纂述经史,有功圣学,宜取备乙夜观。帝御经筵,问及二人,延儒对曰:“读书好秀才。”帝曰:“溥已卒,采小臣,言官何为荐之?”延儒曰:“二人好读书,能文章。言官为举子时读其文,又以其用未竟,故惜之耳。”帝曰:“亦未免偏。”延儒言:“诚如圣谕,溥与黄道周皆偏,因善读书,以故惜之者众。”帝颔之,遂有诏征溥遗书,而道周亦复官。有司先后录上三千余卷,帝悉留览。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卒时,年止四十。
(选自《明史·张溥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葬亲乞假归 乞:请求。
B.文声诣阙言 阙:楼台,指京城或朝廷。
C.闻文声讦溥 讦:攻击或揭发别人的短处。
D.帝御经筵,问及二人 御:驾御车马。
5.下列各组句子全能表现张溥勤奋博学的一项是
①集郡中名士相与复古学
②读者若经生,无间寒暑
③所品题甲乙,颇能为荣辱
④所纂述经史,有功圣学
⑤为举子时读其文,又以其用未竟。
⑥对客挥毫,俄顷立就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④⑥ D.①③④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溥自幼酷爱学习,所读之书亲手抄录六七遍,后来把书斋叫作“七录”。
B.张溥组建“复社”,声望很高,很多人慕名而来,也招来达官贵人的反对。
C.张溥遭到陆文声等人的诬陷,朝廷严厉查办,一些官员为此也受到了牵累。
D.张溥饱学多识,文思敏捷,写文章从不打草稿,对客挥笔,顷刻而就。
7.把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章下,巡抚张国维等言之夔去官,无预溥事,亦被旨谯让。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帝颔之,遂有诏征溥遗书,而道周亦复官。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千古风流三苏祠 胡文彬
我仰慕三苏久矣,今有机会拜谒三苏祠,不禁喜从中来。一脚跨进祠门,只见偌大的庭园红墙环抱,绿水萦绕,古木扶疏,翠竹掩映,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园内楼台亭榭古朴典雅,匾额楹联词意隽永。主体建筑为古色古香的三进四合院。徜徉其间,一种浓浓的诗意和淡淡的书香把你包围,我为这幽静别致的雅居环境所陶醉,心想这三苏好福气。栖居于如此灵绝妙绝之地,难怪迭出大诗人大词人。
三苏祠内随处可见大气精美的匾额、楹联、刻石,历朝历代的达官政要、文星书圣、墨客骚人盛赞三苏盖世的才情和磊落的人生。林林总总构成了三苏祠独具文化魅力的一绝。
庭院翠竹绿树环拥的清清池潭中,有苏东坡别具一格的造像。一斜面巨石上,坐卧着仙风道骨的苏东坡。这是一个天生器识宏伟而儒雅的男人,衣着潇洒,美髯飘拂,目光炯炯凝视左前方,似乎在倾听天籁之声,又似乎在吟诵锦绣文章:“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这位天才的全能作家,一代文坛领袖,豪放派的花之魁首,一生留下三千多首诗词,四千多篇散文,为宋词和古文运动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却不能被他所处的时代相容。东坡一生胸襟宽广,旷达乐观,倔强豪放,爱国爱民,忠于职守,却屡遭打击,几起几落,仕途不顺,命运坎坷。贬官,坐牢,驱逐,流放。在三苏祠,我第一次读到了他63岁时写下的总结一生的诗篇:“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生平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血泪和正气凝成的诗篇令我感慨不已。东坡先生如此满腹经纶的王佐之才,却壮志难酬,被那个错乱的时代折腾得心如死灰,一生飘零,三次贬往荒蛮僻远的黄州、惠州、儋州。然而先生论及一生功业时,为何不提他官拜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兵部礼部尚书等朝廷命官以及杭州、扬州、徐州、湖州等地方官呢?我一边游览,一边思索。
苏东坡42岁时调任湖州,那时他已是深孚众望。由于他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不可避免被权臣和小人陷害,终因“乌台诗案”而逮捕入狱,饱尝了朝政腐败、世态炎凉。出狱后贬往黄州,以后又从北到南流放至惠州,甚至天涯海角的儋州。他从朝廷命官变为农夫、隐士,真正回到了民间,犹如鱼儿回到了水里。苏东坡最可爱的时候就是他身为独立自由的农人,以东坡居士自诩自谋生活的时候。在这期间他随缘自适,驰骋于翰墨,创作了大量的名篇巨制,命运的诡诞促成了他文学事业的大放光彩,如完成了千古流芳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的注解等。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贡献实乃千秋功业。他体察民情,关心民疾,赈灾治病,兴修水利。为官一时造福一方,为民则行善济世,深得人民敬重和喜爱。过往、居住或为官的地方,至今保留下无数遗迹、祠堂、纪念馆。
我思忖,东坡把一生功业归结为贬官谪居的黄州、惠州、儋州,是否还昭示后人,一个人的价值并不以官职高低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能融入民间,为民众做好事难道不是最大的功业?如果为官者都能如此,谈及平生功业时,能毫无愧色地历数所任之职,所官之处,那将是百姓苍生之福。
意犹未尽地迈出三苏祠大门,林语堂先生的精妙论断回响在耳际:“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8.作者说苏轼“就是这样一个旷世奇才,却不能被他所处的时代相容”,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结合文中的描述,请你用简明的语言概述“三苏祠”的景致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从哪些方面高度颂扬苏轼的?请简要说明这篇文章的主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苏轼的经历引发你怎样的人生思考?请简要说说,不少于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B(“敲击时发出的声音高亢洪亮”的是公鼓,母鼓“音质低沉委婉”。)
2.A(B“特有的”说法绝对,C“前者场面更为壮观”表述有误,D“佤族男女都身着盛装,手拉手围成一个圈”表述有误。)
3.C(“为佤族青年男女谈婚论嫁提供有利时机”在文中找不到依据。)
4.D(古代指皇帝的行为或皇帝所用的东西。)
5.C(①说的是张溥复兴古学;③说张溥在当时的威望;⑤说的是延儒惋惜张溥的才能没有充分发挥。)
6.D(“写文章从不打草稿”说法绝对,原文“不起草”。)
7.①右手握笔的地方,手指和手掌都起了老茧。冬天手冻裂了,每天用热水盥洗几次。
②案文下达后,巡抚张国维等说之夔的去官和张溥没有关系,也被皇上下旨叱责。
③皇上点了点头,于是下诏征集张溥的遗作,而黄道周也恢复了官职。
8.因为苏轼倔强豪放,嫉恶如仇,遇有邪恶,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不可避免被权臣和小人所排挤、陷害。
9.①绿水、古木、翠竹,形成三分水二分竹的岛居特色;②庭园红墙、楼台亭榭、三进四合院具有古朴典雅的特征;③林林总总的匾额、楹联、刻石,富有独特的文化魅力。
10.①文学方面,是位全能作家,造诣极深,成就巨大。②治政方面,体察民情,关心民疾,赈灾治病,兴修水利,为官一时造福一方,为民则行善济世。作者通过追述苏轼的人生经历,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人的价值并不以官职高低论,而在于真正能为民众做好事。
11.提示:此题是一个开放试题,可以从做人要做一个高尚的人说起,也可以从逆境中追求怎样的人生说起等。
(作者单位:山东阳谷第二中学)
相关热词搜索: 训练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