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对“浅析佛教是你太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的研究,较深入地研究了佛教文化的生态旅游价值。研究试图为目前的宗教旅游资源的深度开发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也为旅游资源开发在方案设计、建设决策和旅游管理方面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实现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目的。
生态旅游宗教旅游资源
一、生态旅游与宗教旅游资源的概念
1. 生态旅游的概念
“生态旅游”一词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UI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bealols.LasCuraln)在1983年初首次提出的。原意是指那种在强调种教育目的的基础上到那些相对较少干扰和污染的区域进行自然旅游,其初衷是在于通过生态方式的旅游来为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系统的质量做贡献。
生态旅游的概念一经提出,即在全球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并成为国际旅游业发展的热点,在20多年的时间内,生态旅游实践蓬勃发展,生态旅游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发生着变化。美国世界自然基金组织(WWF)的研究人EZilbaahtBoo(1990)认为,生态旅游必须以“自然”为基础,必须涉及“为学习、研究、欣赏、享受当地风景和那里的野生动植物等特定目的而到干扰比较少或者没有受到污染的自然区域所进行的旅游活动”。加拿大环境咨询委员会(1992)以及Sacle(1992)等学者认为,生态旅游是一种在尊重旅游目的地社区完整性的同时,强调对生态系统做出有益贡献的带有自然色彩的旅游。郭来喜(1996)提出,生态旅游是以大自然为舞台,以高雅科学文化为内涵,以生态学思想为设计指导,以休闲、度假、保健、求知、探索为载体,旅游者参与性强,品位高雅形式多样,即使旅游者身心健康,知识增益,有能增强其热爱自然、珍惜民族文化、保护环境的意识,弘扬文明精神,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体系。
根据目前关于生态旅游定义的相关文献资料来看,笔者认为:生态旅游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生态旅游专指纯自然区域(如自然保护区)和以生态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旅游,是有别于传统旅游的一种具体形式。而广义的生态旅游是指凡是具有生态内涵(包括自然、文化、知识教育)的一切旅游活动形式。生态旅游不一定是硬质的物质景观,一些具有生态文化内涵的软性旅游(osfttuosrim),也可称为生态旅游。本研究所提及的生态旅游即是指这种广义的生态旅游。
2. 生态旅游的产生背景
生态旅游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它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密切相关。
当今社会,由于工业、农业、交通业的现代化和城市人口过度密集,致使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形势日益严峻,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尖锐,面对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不得不在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人类社会对自身生存环境的质量予以高度关注,对过去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应运而生。1972年,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首次将环境问题提到国际议事日程上,有力地推动了全球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和深入研究。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盟在《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中首次初步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要求把保护与发展结合起来。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人类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原则来迎接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这一切都有力地推动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思想的传播与发展。
作为现代文明标志之一的旅游业,在其传统的发展模式下,忽视旅游开发、经营管理和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从而严重危害了旅游业赖以生存的资源和环境基础,威胁着旅游业的持续发展.随着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以及其思想的传播和渗透,人们开始关注传统大众旅游过度开发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重新审视旅游业这一所谓的“无烟工业”,将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原理注入到传统大众旅游业中,纠正旅游开发中不注意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现象,旅游业进入了可持续发展阶段,从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文明的生态旅游。
3.宗教旅游资源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道教产生于1800多年前,佛教传入我国约有2000多年,另外,还有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天主教,各种宗教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宗教遗迹。据有关部门统计,解放初期我国宗教活动场所道教宫观约1万处,佛教寺院约5万处,伊斯兰清真寺约4万处。古老的寺庙和教堂以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不仅吸引其宗教信徒前往朝拜,也吸引着一般的旅游者前去参观、游览。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宗教也是一种重要的旅游资源。最初的认识主要集中一些“硬质”景观方面,认为宗教建筑及其所处地的风光和环境就是宗教旅游资源,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认识到宗教仪式及宗教绘画和音乐也是属宗教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挖掘研究表明,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掌故和充满哲理的宗教教义同样是宗教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现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对宗教旅游资源的认识比较一致,即认为,宗教旅游资源一般是指因宗教观念和宗教活动而形成的对人们具有旅游吸引力并且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各种事物、因素和现象。其范围相当广泛,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宗教圣地、宗教名山、宗教建筑、宗教艺术文物、宗教节庆、宗教名人、宗教饮食等。
4. 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研究现状
作为一类特色鲜明、意境独特、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一直发挥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将宗教及其文化作为一种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研究逐渐增多。陈传康(1986)等的《陆丰县的海滨资源开发层次结构》提到了开展以玄武山元山寺为中心的宗教旅游,作为资源开发的一个层次是最早设涉及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论文。接着,陈传康(1988)等发表了《宗教旅游及其政策研究》,讨论了如何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正确提倡宗教旅游。
至此,人们才开始正式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提到研究议程上来。李刚(l990)的`宗教文化—重要的旅游资源》、范能船(l990)的`佛教文化·中国文化·旅游》、张国宏(1990)的《佛教与古代庐山旅游业》,表明人们对宗教作为旅游资源的价值和作用已有所重视。黄少辉(1992)的《开拓广东宗教旅游—以南禅寻宗专项旅游为例》,从分析旅游客源市场的角度,将宗教旅游提到专项旅游的层次,提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王玉明等(1998)的《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和宗教旅游》、崔凤军等(1998)的《泰山宗教旅游开发研究》,表明宗教旅游的开发研究转向具体的个案研究。李萌(2003)的《论宗教旅游资源的特征及开发原则》,提出了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陈荣富(2001)的《进一步发展我国现代宗教文化旅游事业》,从挖掘宗教文化内涵的角度,提出了开发宗教文化产品的设想。另外,黄建军(2000)的《中国古代风水思想和昆明旅游圈寺庙规划布局》,曹绘疑(2002)的《中国宗教旅游项开发经营现状研究》,罗福源(2004)的《我国宗教旅游资源及其开发研究》,都是对宗教旅游资源开发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的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的探讨和开发的意义、原则等方面,缺少从宗教教义方面对宗教旅游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开发研究。在具体的个案研究方面,相关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对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著名的宗教遗迹方面,对一些历史上曾遭到损毁、不太著名,但又具有开发潜力的宫观寺庙,缺乏足够的关注,这显然与当前正在形成的宗教旅游热不相适应。
二、浅析佛教文化的生态旅游价值
1. 佛教与生态旅游关系概述
千百年来,我国佛教徒的“西行求法”、游方问道、朝礼名山胜迹的云游,与文人墨客、官绅士大夫的漫游,成为古代旅游的主要形式之一。民间大众的宗教外出活动大多兼具游玩成分,如我国民间常见的庙会、游春、进香等活动,本出自民众对神的敬奉,但这些活动不仅娱神而且娱人,祭拜之余,不少香客还游山玩水,充分享受这些活动的乐趣,直到现在,这种旅游方式仍然是一种独特的旅游活动。
佛教在华夏大地上传播过程中,与中华本土传统文化逐步交融渗透,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从人们的日常衣食、语言,到思想、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天文、地理、医学、算术等各个文化领域,无不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佛教在我国历史上留下了众多宝贵的佛教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宜在山林独自修”表明了佛教的内在要求,佛教认为优美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净化心灵、修成正果,因而长期以来,许多著名的寺院均建在生态环境良好的地方,或依山傍水处、或深山幽谷间。我国古代保存最多的是佛教寺塔,这些佛教建筑与当地环境融为一体,已成为当地风景中最突出的标志性建筑,并成为了著名的生态旅游客体。
2. 佛教文化的生态旅游价值分析
佛教教义里蕴涵着丰富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佛教活动中包含众多的生态保护行为。缘起论是佛教独特的世界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在这里,“此”和“彼”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指出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在缘起论的基础上,佛教建立起了独特的人与环境关系的生态理论,佛教的生态思想主要体现为佛教的自然观、生命观和理想观。
寺庙是佛教文化存在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佛教描绘佛国净土的特殊方式,可以说,佛教信众的建寺修庙是佛教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的具体实践,是佛教生态旅游资源的一种开发活动,僧人勘称佛教生态旅游资源的最早开拓者之一。佛教认为,修禅得选址于清幽寂静、环境优美的山林,以达到远离尘世的喧嚣和人为干扰的目的,因此,佛教徒喜欢在青山绿水间筑庵建寺,栽种花草树木,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美化,非常注意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协调,使佛教寺院与生态环境相互一致,并相得益彰。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一股“筑寺建庙热”,许多地方恢复重建了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后又因各种原因被毁的有名寺庙,但在新寺庙的规划、设计、修筑过程中,由于对当地的历史沿革了解不够,对佛教文化内涵理解不深,结果不是粗制滥造,就是不伦不类,致使宗教旅游资源的开发出现变质串味的现象,发人深省。因此,开发佛教生态旅游资源,就要深入挖掘佛教文化中所蕴涵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思想、所践行的生态环境保护行为,并将之充分展示出来,在旅游开发中自觉地运用。
三、宗教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的影响
旅游业被称为“朝阳产业”,在我国,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旅游是经济、社会、文化等现象的综合反映,这一特性决定了旅游的发展必然给旅游地带来经济、环境、社会等一系列积极的与消极的影响。在发展旅游的道路上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其初期阶段,人们往往只注重旅游事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忽视对综合效益的研究:虽然认识到旅游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却忽视旅游的发展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其结果便是人类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在破坏着旅游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环境,影响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进而影响到人类发展的长远利益。
旅游开发对环境的的影响是当今世界旅游研究的热点之一。旅游开发是根据旅游资源已表现出来和潜在的特性,为谋求吸引旅游者和增大旅游消费而进行的开发事业,旅游开发是旅游业最重要,同时也是最基本的活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在近年来旅游事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开发不当或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许多旅游地生态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严重影响了当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妥善处理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已成为目前堕待解决的课题,而有效地控制旅游开发对环境的消极影响,应建立在科学的预测和评价基础之上。
四、宗教旅游资源开发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促进旅游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开展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旅游地居民是旅游地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维护自身良好发展的权利,因此,开展生态旅游必须让当地居民的参与。从经济方面来看,这样的参与使得他们能获得丰厚的经济回报,能有效地促进旅游地经济的发展;从社会发展来看,旅游业在当地的发展与渗透使得他们开阔了眼界,提高了素质,可以更快地融入现代文明;从环境影响来看,当地居民对自然环境的维护与影响比旅游者更为直接,总之,当地居民的参与可较好地实现生态旅游的环境保护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建设项目所在地的公众参与是建设单位和公众之间的一种双向交流,可以使旅游资源开发项目能被公众充分认可,并提高项目的环境和经济效益。公众参与有利于公众了解项目建设活动,特别是吸收有可能受建设项目影响的公众投入此项工作,使他们在项目实施前了解项目的基本情况,包括项目的类型、规模、地点和同项目有关的环境问题,以及拟采取的保护措施,使项目被公众充分认可,减轻或消除公众的担扰,得到他们的理解和支持。公众对开发活动提出的各种看法和建设性意见体现在公众参与的结论中,将公众的要求纳入生态环保措施中,因而公众参与能使开发活动的规划、设计更加完善、合理,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开发活动的综合和长远效益,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利用,确保开发活动的顺利进行和长远发展。同时,也有利于公众的监督,有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
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 资源开发 生态旅游 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