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士嵇璜了。嵇大人不仅是周家堂前最为高贵的“黼黻”,而且他的赠匾更是周家珍贵的“珠玑”。
“积善余庆,百代云仍承燕翼。”《易·坤》:“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余庆,指先代遗泽。云仍,云孙与仍孙的略称,这里的云孙和仍孙泛指后代子孙。燕翼取自《诗·大雅·文王有声》中的“武王岂不仕,诒厥孙谋,以燕翼子”,引申为后世子孙上承荣光,发扬光大。
“蒙恩受福,九如天保答龙光”,充分表达了周家多次得到乾隆赐福的荣宠。“九如天保”典出《诗·小雅·天保》,篇中连用九个“如”字,集中了人间一切美好的事物,此处指周家将世世铭记龙泽,不忘回报皇恩。
时至今日,周家三宝,御笔、铜茶壶和《双雀图》,前二者已经失传,值得庆幸的是,唐伯虎的力作《双雀图》完好无损地保存在吴江博物馆。
今天,厅堂正中嵇璜的“赐福堂”三字,雄迈清整,谨严凝重。嵇璜早年科举高第,书法肯定受过馆阁体的影响,但是,他进得去出得来,就匾额上的大小16个字来看,既得颜真卿的端庄、厚重,也不乏褚遂良的秀劲、畅达。由字及人,那方正的字体和磅礴的气势,不由让人联想到嵇璜和周元理二人的人品和操守。
赐福堂原有四座砖雕门楼,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位于正厅赐福堂门前的“竹林七贤”为南京博物院拆除,现保存在博物院的地下室内。其余三座保存尚好。第二进正前方的门楼雕刻着回字花纹,仙风道骨的牧童骑于牛背上,正中是“虔介祉”四字。第四进正前方的门楼刻有“贻谋燕翼”四字,上下方分别为“百鸟朝凤”和“水族龙宫”图案。第五进前方的门楼刻有“天赐纯嘏”四字,下方分别为“出水荷莲”和“狮子滚绣球”图案,刻技精湛,形象生动逼真。
此外,备弄、风火墙、眉毛天井、特殊建筑复壁等,颇具特色。风火墙为防火,眉毛天井为通风采光,特殊建筑复壁为应不时之需。黎里的大宅子都有备弄,至今整个古镇保留着85条弄堂,其中暗弄多达70条。赐福堂东侧的备弄,名“周赐福弄”,全长92.9米,地基一进进逐步升高,黎里口彩语称为“步步高”,当然主要是为了泄水的需要。备弄的每一进都设有一个坚固的石库门,安上一扇厚实的键门,确保宅内居住人的安全。
赐福堂的变迁
凭着周元理的地位和名声,周氏列为黎里八大姓的首位。赐福堂在吴地名声卓著,一直是周氏后裔引为骄傲的资本。
可是历史的发展往往会出乎人们的意料,太平天国后期,被天王洪秀全敕封为慕王的谭绍驻守黎里、芦墟一带,慕王进驻赐福堂,为了显示太平天国的天威,他把赐福堂作为慕王的行宫,整修一新,增加了龙凤瓦当和团龙花纹。
周元理的儿子周士升,字有阶,号望山,由科举入仕,官至工部营缮司主事,周家后裔尊称为望山公。元理的孙子周光纬,字焕文,号蓉棠,进学成为秀才后没能考中举人,喜爱搜集历代名家书法,汇刻成《红蕉馆帖》,至今柳亚子旧居内留存有《董其昌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条石,就是周光纬所刻。此后的周家,尽管儿孙们个个读书应举,但是都没能考取功名。到民国年间,赐福堂终于改换了主人。这个主人不是别人,就是南社主帅、著名爱国诗人柳亚子。
1898年,柳亚子随父从乡下迁居黎里镇,租赁周元理老宅周寿恩堂,此宅是周元理任直隶总督时所造。1922年春,柳亚子以三千大洋从周家第七代孙手里典租了赐福堂的四、五两进,借用了前三进,从此这里就成了爱国诗人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场所。柳亚子与周家立了一纸契约,20年为期,利息和房租两销,到时周家归还三千大洋,柳亚子归还赐福堂。可是,衰落了的周家,20年过去,拿不出钱来赎回这座曾经令他们感到无上荣耀的深宅大院,只能将四、五两进的产权转移到了柳亚子的名下。1950年,柳亚子先生把自己名下的房屋捐献给了人民政府,赐福堂除第六进西侧三楼三底外,全部作为地主财产为人民政府没收。1981年,赐福堂作为柳亚子故居对外开放,1987年在原有基础上成立了柳亚子纪念馆。
第一进作为纪念馆门厅,正中央有屈武题写的“柳亚子纪念馆”六字匾额,后面的门楣上方有廖承志的“柳亚子先生故居”横额。第二进茶厅,中央是柳亚子先生的汉白玉雕像,座基上有邓颖超的题词“柳亚子先生像”,左右两边的墙上有毛泽东和柳亚子的唱和词手迹。两侧的金柱上悬挂着1945年12月周恩来为柳亚子的题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
第三进赐福堂,恢复厅堂布置。第四进七楼七底,是柳亚子一家的生活起居楼,柳亚子一度将它命名为“拜孙悼李(列宁,柳亚子译作李宁)楼”,在他的卧室兼书房内,写下了许多歌颂列宁、孙中山的诗文。
第五进楼上有一特殊建筑“复壁”,处于最西边的箱橱间,面积2.4平方,非常隐蔽,本是工部尚书周元理所建,以备不测之需。柳亚子一家移居赐福堂,由于柳亚子坚持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1927年5月8日半夜,遭到当局搜捕,柳亚子隐身于“复壁”之中,才幸免于难。
第五进楼上原是柳亚子的私人图书馆,现在是柳亚子纪念馆的库房,收藏有国家一级至三级藏品120件。其中一级品5件:《柳亚子1939年10月遗嘱》、《柳亚子1950年10月24日遗嘱》、《何香凝画柳亚子题红梅轴》、《何香凝等绘祝寿图》(1954年柳亚子68岁诞辰,何香凝、廖承志、吴镜汀、潘素、周元亮等人合作绘图为之祝寿)、《东都谒庙图手卷》(尹瘦石为柳亚子绘图,叶圣陶题首,柳亚子自己写记作诗);二级品6件:《柳亚子为梅电龙书横幅》、《鲁迅赠柳亚子梅斐尔德木刻士敏土之图》、《兰臭图册页》、《鸥梦圆图手卷》(尹瘦石绘图,郭沫若题首,柳亚子撰文作诗)、《何香凝画山水轴》、《南社社员宋教仁行书对联》;三级品109件。还有500余件等待定级的书画文物,内中不乏珍品、精品。
第五进楼下是花厅,东首辟有著名的书房“磨剑室”,自1922年至1927年,五年时间里,柳亚子在这磨剑室书斋里,撰写了大量的爱国诗篇和文章,编辑了《南社丛刻》,在花厅会见了南来北往的南社社友、四方志士,针砭时弊,共商国是。
第六进院内增建了碑廊,36块石碑,镌刻了柳亚子上五代的行状及事迹。
赐福堂又兼作黎里古镇的文保所,内中保留着不少明清家具,其中长385厘米、宽80厘米的花梨木长供桌,堪称国宝级文物。还有30余块石刻,其中乾隆第五次下江南驻跸姑苏时所作的《梅花》,刘墉与张问陶合作的《祝寿图》,都由黎里前賢刻石留存至今。最为时人推崇的当数周元理孙周光纬镌刻的《董其昌临颜真卿赠裴将军诗》条石,各地书法家欣赏之余,无不叹为观止。
(题图:赐福堂鸟瞰)
相关热词搜索: 赐福 故居 堂到柳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