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个城市是否有底蕴、有内涵、有可识别性、有个性直接决定着该城市的生命力与形象。历史文化名城均具有山城的灵活雄伟、江南水乡的温婉秀丽、方正严谨的特色,城市空间布局形式可以留给他人一个直观的记忆,它是展现城市特性的最直接的方式。在城市外形几乎相似的环境下,维护城市特性的最直接可行的办法就是,保护城市内原有的历史建筑与环境。保护这个词也在与时代共进步。当人们不但更新个人思想后,开始增加保护的目标、方法、内容与对象。现在所说的保护历史说法,其实也涵盖了一种多元化的发展方式。首先,城市的每个地方都充斥着现代的生活,其次,城市各处都散发着历史文化气息。现代的生活代表着现代城市不断引入新的事物和功能因素,而文化气息则是城市和谐、有序、平衡发展的前提条件。所以,怎样评判眼前的城市空间布局和城市文化史,怎样分配功能因素与新旧物质已成为保护历史建筑可区分性的主要项目。
[关键词]赣州旧城;城市进程化;保护;再利用
赣州旧城区内的历史建筑,可以以功能置换的形式,不再使这些建筑仅限于居住功能,让其他人可以感觉到建筑的历史含蕴和价值,赋予历史建筑新的功能。空间功能置换是至城市在向前发展中,开发历史建筑的潜力,使其发挥新的功能。把全新的理念加进历史建筑艺术中,融合新老建筑元素,形成全新的艺术特征,以此让以往的建筑或环境发挥新时代的功能。上海此类改造成功案例新天地项目,把建于民国的新式里弄建筑进行整改,赋予新的功能,最终,一条带着浓郁老上海味道以及城市特色的酒吧一条街成功现世,既没有破坏场所的文脉,还不影响这些历史建筑的使用功能。碰到以前旧城区中刚完成的居民房或者另外的公共建筑,一方面能够学习以往的建筑空间,在如今的建筑设计中,借鉴以往的院落合围形式、轴对称形式结构,让人们察觉到传统的空间气息。另一方面,采用传统的建筑材料以及装饰格调。建筑形体是由当地的自然地理背景、建筑所选取的材料以及不同地区的人们欣赏建筑的眼光所共同决定的,这就让各地建筑各具特色,因此就产生了独具当地特色的历史街区面貌;建筑材料的选择也是由不同的地理环境以及人文环境决定的,像西方国家古建筑多用石筑成,而我国历史建筑多用木制成。这些都随着地域的不同产生了很多当地特色的材料。建筑细部也是由当地的文化底蕴以及风俗共同决定的,给人多样的感觉。建筑的外形像以及色彩格调让人们更加直接的感受到本地的景观环境。当然历史的传承也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历史与现代结合在一起,在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文化的精华的同时,还能满足现代人对建筑的需要。
1.1 全局规划
历史建筑保护,特别是针对赣州旧城较大范围的主城区历史建筑保护,应该从全局出发,进行整体规划。这是把握历史建筑保护的重要方针。在市场经济利诱下,旧城中的地段往往会因为商业利益而被抢先开发,这样的做法会牺牲周边地区的利益,破坏整个区域的历史建筑。如果没有做到整体规划,想开发就开发,那么历史建筑保护将会陷入毫无次序的状态。因此,为了旧城历史建筑未来的发展方向,推进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合理化,历史建筑保护必须做到规划的整体性。
1.2 与时俱进
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规划是美好的长远规划,具体实施办法则要与当时当地的情况紧密结合。保护与再利用的阶段和目标是紧密相连的。赣州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规划必须以旧城物质与经济环境衰败的现状为核心,按照相应的时期制定保护与发展目标,使整个规划能够做到与时俱进。
另一方面,旧城中心区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更应该脚踏实“地”,从所处地段所在的城市和本身的实际情况来制定保护和更新措施。中心城区历史街区有风貌保护的要求,在街区内大拆大建是最大的错误。历史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发展到现在,每一种保护模式都有自己的特殊性和适用性,都在历史建筑过程中发挥过自己的作用。赣州历史建筑在保护与更新的过程中,应对其风貌各异、保护情况不同的历史建筑,因地制宜,采用最适合本地地域性的保护方法与利用方式。
1.3 分阶段保护与更新。
控制规模与分阶段保护与更新这两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以小范围、分阶段的保护与更新可以控制保护与更新的速度,为后面的保护和更新工作积累经验。同时,这样的保护与更新模式也体现了对历史地域文化延续性的尊重,体现了有机更新的思想。控制范围与分阶段更新不但是保护与利用的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性严谨的态度。采取控制范围和分阶段更新的方式进行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能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改正,尽量避免造成不可挽回的错误,同时在出现新思维模式的时候能够及时根据新思想调整规划,更加完善新时期的需求。
2.1 传统借鉴构建建筑地域特性
(1)构建城市肌理
城市肌理依靠建筑来组建,构建怎样的建筑形式,将同当地区域的历史风格直接相关联。赣州旧城主要依靠天井式的建筑样式来组建的城市肌理,它的一般建有两层、有着狭小的居住面积。其房顶是有多层次的砖瓦搭建而成,有着不宽的走廊,还有那房屋之间空出的少许地方形成明显的图文。弘扬该区域的城市肌理,就必须要保证在改变居住条件之后此类图底关系还能显现出来。要想实现这个目标,就要在修建旧城区内建筑时依旧保留之前的楼低屋密的建筑群形式。天井这一构建城市理肌构的核心要素,在具有地区性的居住特征外,也具备了一定的实用价值与生态价值。建设新住宅去时,就需要借助于院宅之间的小宅院与房间之间的天井来再现这类建筑模式,这类底层高密的住宅建筑形式不仅在外形上有着一定的历史价值,它还要比现在的“火柴盒式建筑”带来更安逸的生活环境,便于邻里之间的和谐生活。此住宅样式也在攀高铺与曾家巷住区得到了展示。基于该地区内没有较高质量的房屋,有受到经济等要素的限制,就在曾家巷住区与攀高铺住区实行整体重建的方式,然而在重建时却未将该住宅区内的历史建筑全部摧毁,而是选取那些结构外形比较保存较好的、具有地方特征的历史建筑和部分路边的可能会阻碍交通的民居,进行修建和整顿以确保可将其延续下来,再借助于更换功能的方式来更改历史建筑的实用性能,确保传承下来历史建筑的文脉。此做法的益处有:1,可以保护到地方上历史价值高的历史建筑;2,规避了那些未经规则排列的历史建筑,受到对新建筑的整体规划建设的影响,进而出现当代的矩阵式的居住空间拥挤的现象。
(2)塑造历史空间
我们传承赣州历史建筑时,不能只限于对历史建筑的保护,还应想办法让这些历史建筑可以与现代的时代节奏相协调,它也应在时代建筑中有所体现。他要能够弘扬赣州历史的民宅空间。设计出天井式的民宅除了要保护老城区的机理外,还考虑到形成赣州区内的民宅空间离不开天井这个关键要素,它反映了赣州地区的气候要素与生活习性。要想地域特性与时代建筑特性结合在一起,就要借助于天井的空间布局。考虑天井的另一层含义是:天井可以拓宽建筑物在视觉上的空间范围,可以节省地基。我们在确保以往的天井可以与当代单位式的民居相适应时,不再采用了传统的每户均配一天井,这中严谨的空间对称的天井形式,而是选用两户公用一天井,并且能够进行自我组合的模式,不再追求结构是否十分对称,争取使得天井空间能够在继承、交流城市记忆、生态环境上起到作用。还有一层含义,尽管客家文化与徽州民居都对赣州的天井式民宅建筑有着一定的影响,不过客家建筑的风格多在细微之处显现,而徽居的风格多体现在建筑的空间外形上。想要在赣州民居天井上展示更多的客家文化,就需要多将客家文化运用到一些新建民居上,这样就可体现出赣南地区是弘扬客家文化的重要作用。整个族群生活在一起,组合扩展性创造了客家民宅的建筑特色,赣州郊县目前还保留了不少围屋,就更进一步展示了这种特性,除围屋外,在闽南还保留了一些圆土楼,五凤楼、组合式厅堂住宅也分别还存在于赣南北部与闽西地区。历史建筑的中心便是建筑物中央的堂屋,再在四周建一些多层或单层的围屋,这些均是组合扩展的表现。特别是南北部的民宅多采用组合式客厅,住宅面积可以依据家族人口数目的增多,而向四周扩建,组建一个形式壮阔的楼南人口中的“九井十八厅的景象”。居住在百家岭西侧的居民也使用了此类组合式厅堂建筑风格。赣州老地委大院西侧便是百家岭,赣州市特殊教育学校在其南面,八境路在其西面,章贡路位于北面。修建房屋还要考察地形,依靠两类特有平面地型,根据天井与院落相统一的形式,构建成了现在的、占地广的天井住宅。
3.1文清路商业街改造设计方案
传承旧城的历史建筑,我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停留在保护历史建筑和街区空间肌理的层面上,更应该让城市历史文脉适应当代生活要求,这种传承也表现在当今建筑上。首先,这是对赣州历史建筑的继承和维护历史文化名城的肌理,其实这也是构成赣州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在当代建筑中体现其地域特征,塑造其城市名片。
赣州旧城区的传统商业街巷,灰色青砖为整体街巷的主色调,高大的女儿墙、装饰繁琐的门头、烫金匾额、石雕花窗共同谱就了岁月的灵动与建筑的生机,是记忆与显现地域风格的重要元素。为了力求体现赣州的历史传统,进一步挖掘和再现赣州特有的文化氛围,带动区域旅游发展,促进文清路商业街的人气与活力。2011年底,赣州市委、市政府决定对旧城城区文清路部分街区进行更新提升改造,在厚德路至南京路段打造高品位、高档次的商业街区,规划总长度约1200m。此次规划设计,定位文清路商业街风貌为——赣州风情,宋城印象,规划深度挖掘赣州人文传统、历史景点、地域传统,融入总体规划、建筑更新、景观设计之中。文清路南段总体上从风貌、色彩、披檐、柱式、店招、门窗等多个方面进行控制。在保持原有建筑功能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做加法的形式,对两侧建筑立面形式进行改造,重点突出近人尺度,特别是裙楼部分,突出和强调建筑细部做法,在商业街整体风貌及氛围营造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1)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文清路北段(章贡路口----建国路口),全长1200多米,立面整治为文清路两侧临街建筑,共约40多栋建筑(含公园小品),规划面积为约15公顷。2)与历史文化名城、街区的协调仅临<郁孤台历史文化街区>与<姚衙前历史文化街区>,与郁孤台、古赣州城府衙等历史建筑群仅一步之遥。3)建筑质量与风貌——整体质量较好,但风貌缺乏特色,特征不明显。现状沿街建筑大多数质量较好,均为上世纪90年代与上世纪末建设的,只有少数几栋建筑为违章建筑,其从建筑的外立面美观方面分析,商住建筑的颜色以白色、粉色、粉红色为主,较杂乱,同时部分商业建筑因为室外空调机位、室外防盗墙、广告牌匾破旧及污染,建筑整体的视觉效果不是很好。区分现状建筑的体量、类型、功能等特点,突出文清路特性,强化区域的重点及标志性;规划提出汲取更丰富、更具体的宋代建筑文化元素进行装饰性改造。结合现状建筑的类型、功能、高度、位置等特点,形成官式建筑与民居建筑两种类型,强化区域的重点及标志性。
四、结语
传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并不是简单为了传统而传统。其一,我们在当今的生活文化中将与历史传统文化与当代息息相关的生活相互融合,是为了从博大精深的历史建筑的优秀传统中汲取养分,吸收精华,与当今现代建筑和当代人的生活文化相结合,更好为现代建筑的发展服务。其二,传统文化是发展的、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随着时代逐渐演进的,并且在不断发展过程中,只有领会其传统文化的精神,将其融入当今文化与设计中,才能使传统文化持续发展,散发其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地方志:
[1]江西省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赣州地区志,新华出版社,1990
[2]嘉靖赣州府志 1982
专著;
[1]吴良铺.中国建筑与城市文化[M].昆仑出版社,2009.
[2]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文化遗产和历史环境保护的一种整体性方法[M].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3]周岚.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和整体创造[M].科学出版社,2002.
[4]李其荣,城市规划与历史文化保护〔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期刊论文:
[1]朱明政.古建筑改造和保护—中欧古建筑改造保护方法比较研究与案例分析[D].天津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2008.
[2]王树声.徐州古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2001.
[3]于珊珊.乾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0.
[4]张楠.延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研究[ D].西北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2010.
[5]张继之.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如何延续古城历史文脉[D].南京林业大学.设计艺术学,2007.
[6]张晓荣.西安周边地区小城镇的历史保护规划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城市 规划与设计,2007.
作者简介:吴维(1982.12),性别:男、籍贯:江西,职称: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建筑研究文化研究
张洪(1964.12),性别:男、籍贯:江西,职称:副教授,研究方向:人文地理学客家文化研究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课题名称:历史文化名城赣州旧城传统建筑保护与再利用研究:课题编号YS1345)
相关热词搜索: 城市化 街区 再利用 进程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