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纳西民居 从过去走向未来

纳西民居 从过去走向未来

时间:2025-08-03 03:53:17 浏览次数:

在目前仍保存完好的古民居中,如丽江古城这般布局得当、进退有度,且集天、地、人、自然于一体的民居已不多见。其他的民居建筑要么缺少丽江古城那种清得令人“伤怀”的泉水;要么没有多民族文化如此自然地融合在一座古城里;要么没有纯净的雪山映照在鳞次栉比的瓦屋上;要么没有古老的“梵曲”袅袅回荡在大街小巷中;要么没有奇妙的东巴文字涂画在墙壁上……

这就不难理解,为何丽江古城能在1997年赢得挑剔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官员们的认可而最终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不难理解,为何一批批来自世界各地、不同肤色的人们会徜徉在古城迷宫般的巷道中,寻找自己心灵的归属。回顾丽江纳西族民居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出,纳西族在极力保护自己民族文化“根本”的同时,不断扩大对外交往、不断吸收消化其他民族的文化精髓,并最终转化成为自己的民族文化。

木楞房——纳西民居的开端

汉族史书上,纳西族的先民被称为“牦牛夷”、“磨西夷”、“磨沙夷”、“磨些蛮”、“末些蛮”、“磨梭”、“纳西”等。“磨沙夷”的称呼来自河湟地区的古羌人,他们是南迁的北方游牧民族,为纳西族的先民。唐代,纳西族已从游牧转向农耕生产方式并逐步定居下来,以善于冶铁、铸剑著称于西南各民族中。

元代,纳西族的农业生产仍未完全发展起来,畜牧业占主要地位。此时的纳西族还保持着散居的部落组织,但半牧半农和定居的生产生活方式推动了纳西族建筑史上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即木楞房的出现。

木楞房是依山势地形的变化建造的房屋,多在靠近水源的森林边。纳西族人把山底的平地和缓坡留出来种植作物,其他的地方主要用来放牧,山林中丰富的木材为木楞房的建造和取暖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木楞房几乎是全木头的建筑,绝大多数坐西朝东,可以享受来自东面和西面的阳光,这与当地“地凉”的气候特点相适应。直到现在,纳西族人还保持着在早上晒太阳的习惯。

建造木楞房时,需用直径约20厘米的圆木搭成一个4至5米高的长方体,它既是墙体又是房屋的构架。中间一般不用直柱,每根圆木两端的接头处做成榫,搭叠起来,既减少了圆木之间的缝隙,也保证了房屋的稳定性。屋顶处两端的圆木相应收短,叠加起来成“人”型;同时搭上横木,用2厘米厚10厘米宽的木板做成“瓦片”,两片木板之间互相搭接在一起,然后用石头压住。

而木楞房底部的基座要用石头垫高,防止底部的木头被雨水浸泡。房子的中间开一扇门供出入,也用木头或用木板制成。门槛高,门楣低,需要弯腰低头才能进出。主房两边是厢房,是为已婚夫妇准备的。未婚的子女往往有自己的厢房,与家里其他的成员保持一段距离,便于晚间跟恋人相约交往而不影响其他人。主房对面为畜房,主要养羊——羊是纳西族衣服和肉食的主要来源。房屋的外围是低矮的土墙,场院中间竖立麦架。

木楞房也有缺陷,就是雨天时房顶会漏雨,常常需用木盆接水。木楞房的建筑风格、理念一直延续到今天,如今在比较边远封闭的纳西族山村还可能偶尔见到这些建筑,泸沽湖边的永宁摩梭人仍然居住在木楞房里。

多元文化集于一身

清雍正元年,政府在丽江实施“改土归流”,由汉族的官员直接管理纳西族地区,从明朝时兴起的“土司统治”逐步走向衰亡。但纳西族“仿汉俗,习汉文”已经成为风气,从而为这个古老的民族注入了新的活力。纳西族文化在与多民族的交流、碰撞中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形成了新的文化认同,从此推动了纳西族建筑史上的第二次重大转变。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从此起成为纳西族的主要建筑形式,今天我们看到的丽江古城建筑群即是当时建筑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在木楞房的基础上吸纳了汉族、白族、藏族的建筑工艺和风格,并把纳西文化特征加以保留。

“三坊一照壁”是指主坊一坊,左右两边是厢房。主坊对面是照壁,合围成一个三合院;有的主坊对面也是一个坊,形成四合院。正坊一坊多朝南,主要供老人居住或作为客厅使用,称堂屋。中间有六扇门,平时只开中间两扇,窗心和门板上多雕刻“鹿鹤同春”的图案或四季花卉。晚辈居住东西两坊。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采用了汉族的阴阳风水理论,从原来东西坐向改为南北坐向,但又不照搬中原的气势压人、“神情”凝重的建筑风格,而采用了轻巧活泼、实用且富有纳西族生活情趣的风格。

除方位的改变外,“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还接受了汉族和白族建筑精雕细刻的特点,房屋内外赏心悦目。每一处“用心”之处都有典故可以传诵,而这些典故往往来自道教、儒教、佛教、纳西东巴的经典。同时,又融合了藏族宽厚土墙和碉楼的某些式样,多用土墙。一来就地取材,二来适应高海拔地区偏冷及昼夜温差大的特点,以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般为两层,用楼板隔开,下层居住,上层储物。虽然纳西族融合了多种民族宗教,但对祖先和自然的崇拜与敬畏依然是第一位的。因此,堂屋的中间供奉的不是“天、地、君、亲、师”牌位,而是供奉祖先和自然的灵位。正房正中的堂屋与隔壁的房间相通,丈夫居堂屋,妻子居隔间,这种不“同床”的形式体现了纳西族婚俗的特点。

从整个外观上看,纳西民居与汉族的四合院、白族的“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有相似的地方,但从建筑材料、结构、人居方式、文化内涵等都有很大的差异,可以说是“纳西化”的建筑。

此外在注重建筑房屋本身的同时,纳西族还注重天井的建设、房屋层次分布、色调应用、花木接引等,无不体现其富于理想、开放包容、素而不俗、凝而不重、自然随意的特点。

木府的建筑群在纳西族民居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三座大型牌坊、木家院、万卷楼、议事厅等建筑很大程度上模仿了中原的风格,因此明朝徐霞客评价木府时说“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当其他的古城民居都已经改成坐北朝南的格局时,木府却还特别保留了坐西朝东的格局,没有追随中原的“居中为尊”理念,而是偏安于古城南边一隅,把古城中央让给了商贾云集的四方街。

如今在丽江可见到的其他民族的宗教建筑,如藏传佛教喇嘛寺、汉地佛教寺院、道观、娘娘庙、皈依堂、玉皇阁、三清殿、经堂、家庙、 土地庙、文庙、武庙等都进行了“纳西化”的改造,融合了当地纳西族的特点。在这些宗教建筑里,教司职人员喇嘛、和尚、道士、纳西东巴并存,各行其事,相安而居。

纳西民居的发展与困惑

几百年来丽江古城里的纳西人都只是在原来的规模上略微扩大,或在原来的基础上稍加修葺,所以整个城市的布局和样式都没有多大的变化。人们过着日中为市,午聚酉散的悠闲日子。

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给纳西族地区带来了加速发展的机会,以更开放的胸怀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给纳西族的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现代含义。然而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纳西族人一时间手足无措,这些变化同样也反映在建筑领域。80年代中期以后,越来越多的纳西居民特别是年轻人搬出故居,迁出古城,另辟地方建筑新式屋居,老房子则大多租给外地商人或仅有老人看守。

当初,人们在丽江新区建盖时还是坚持了纳西风格的建筑,只是变得更加舒适、方便与美观。可现在人们开始担心,愈演愈烈的商业飓风会不会有一天把纳西族优秀的建筑文化完全毁掉?

纳西族的乡村一直是最富有生命力的纳西族文化阵地,也是最少受到外来文化侵扰的地方。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村里不少年轻人将建盖像城里一样的“现代建筑”当成自己的目标,山村里好端端的传统民居当中突然冒出钢筋水泥房,跟周围环境十分不协调,纳西族建筑文化连续性面临被逐步切断的危险。

任何民族都需要发展,需要注入新的血液,一个民族文化认同的形成也是不断发展的过程。对传统的东西不能进行任何改变的观念是错误的,但对民族文化的内容随意改变也是错误的。因此,在时代的发展给予纳西族建筑文化极好发展机会的同时,应当不断给予传统民居以必要的保护,并努力把来自全世界各个民族的优秀文化转化为自己可以吸取的营养。那么,纳西建筑文化将会很好的保存下去,并将有更大的发展。

(作者系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相关热词搜索: 纳西 民居 走向 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