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民国中枢——总统府建筑群为代表的民国建筑,堪称是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科学性和民族性有机统一的范例。通过对总统府建筑群的建筑布局、式样、結构、色彩、功能和材料等方面综合分析,指出总统府建筑群既具有科学性的一面,又具有民族性的一面,是民国社会转型的重要历史见证物。
关键词:南京;民国建筑;科学性;民族性
Abstract:NanjingMinguo building(built during 1912—1949)is an important part of modern China building . The presidential palace buildings,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Minguo building, perhaps are modern Chinese architectural examples of organic unity of scientific nature and national character. Through comprehensive analys on architectural layout, style, structure, color, function and materials, etc ,the essay puts forward that the presidential palace has both Scientific nature and national character .It is an important historical Material witness to soc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Key words:Nanjing;Minguo building;Scientific nature;Nationality
中图分类号:C912.8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11-47(6)
在中国近代史上,南京作为中英《南京条约》签约地、清朝两江总督衙门所在地、太平天国的都城、“中华民国”的首都,风云际会,华盖云集,都城内各类建筑星罗棋布,这些建筑在为人类提供活动舞台的同时,又因人类的活动而充满生机和活力。时至今日,曾经活跃在中国近代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多已如过眼云烟,随风而逝;而当年的建筑,历经时代的变迁和人世的兴废,或多或少有一些保存下来。在今天的南京城内,保存至今的近代建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不仅是城市的躯体,城市的灵魂,更是社会发展的标志,它们具有历史、科技、艺术多方面的价值。
南京民国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始于1840年,讫于1949年。在中国建筑史上处于承前启后、中外交融的过渡时期,经历了由照搬照抄到洋为中用融会创新的发展轨迹,其中总统府建筑群堪称是中国近代建筑科学性和民族性有机统一的范例。
1总统府建筑群的历史沿革
总统府建筑群,指的是长江路292号总统府旧址、东箭道19号行政院旧址,以及长江路288号、290号主计处和参谋本部(后为军令部、首都卫戍总司令部)旧址,现为南京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1982年,以“太平天国天王府遗址”的名义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总统府建筑群所在地,六朝时期(229—589年)是建康都城的核心——台城(皇宫)[1]所在地,明朝时期为降将陈理的归德侯府和汉王府,清朝时期为两江总督署,太平天国时期为天王洪秀全的天朝宫殿(又称天王府)。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两江总督署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建立了“中华民国”。在1912年4月1日孙中山辞职后至1927年之间的北洋政府统治时期,这里先后做过留守府、都督府、督军署、副总统府、宣抚使署、五省联军总司令部等。1927年4月18日,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至1937年11月,这里一直是国民政府所在地。同时,在国府东院设有行政院,西院设有主计处和参谋本部(后为军令部、首都卫戍总司令部)。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后,国民政府所在地先被日军第16师团占为司令部。1938年大汉奸梁鸿志在此设立伪维新政府行政院。1940年3月,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成立后,为显示“正统”地位,欲以原国民政府所在地为办公地点,但日本人正在对蒋介石的重庆国民政府进行诱降,所以未予理睬。汪精卫只好在此设立了监察院、立法院、考试院。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从重庆“还都”南京,仍以此为国民政府中枢所在地。1948年5月,蒋介石、李宗仁分别“当选”总统、副总统,国民政府改称“总统府”。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总统府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2]。
总统府建筑群的历史上起六朝,下迄民国,上下1700年。按理说,历代建筑物都应该有,但实际情况是,一方面由于我国传统木結构建筑寿命较短,难以保持长久;另一方面,在改朝换代的过程中,这里的建筑物往往在劫难逃。从隋朝灭陈后对建康城郭宫阙“平荡耕垦”,到太平天国时期拆毁两江总督署,兴建天王府;再到清军入城后,烧毁天王府,重建两江总督署,总统府建筑群经历了数度兴废。[3]现在保持下来的建筑物,其年代上限为1864年清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后,下限为1949年南京解放①。高丹予先生《南京民国总统府遗址考实》一文写道:“其具有晚清及民国时期近130年历史的建筑群,是国内罕见、保存完好的近代官府遗存……鸦片战争后,南京民国总统府的遗址沿革,犹如中国近代史的缩影。”[4]确切地说,这里作为清朝江南重镇,太平天国和民国的政治中枢,权力的角逐场,见证了近代中国的风云变幻,是一部无言的近代史。
2总统府建筑群的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与对建筑的使用价值、经济价值的追求有关。赖德霖先生认为,对科学性的追求促进了“摩登”建筑以及“国际式”建筑的美学理论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5]。从实践层面上来看,对科学性的追求推动了中国建筑形式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
2.1建筑式样的科学性
总统府建筑群的科学性集中体现在对西方建筑文化的推崇上。在总统府建筑群中,有多种形式的西式建筑。
2.1.1西方折衷主义建筑
西方折衷主义建筑是19世纪2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造型。这种造型的建筑是有意识地将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语言混杂在一起(如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中世纪罗马风和哥特式建筑,14~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建筑,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等),不讲究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匀称,注重纯形式的美。这类建筑在清末南京开埠后比较流行,多为对西方建筑形式的刻意模仿和克隆。如1870年建立的石鼓路天主教堂采用的是法国罗曼式教堂形制;1888年建立的汇文书院钟楼(现为金陵中学办公楼)和1890—1892年建立的马林医院(现为鼓楼医院办公楼)采用的是美国殖民期建筑风格;1909年建立的江苏咨议局大楼(现为江苏省军区司令部所在地)采用的是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1912—1914建立的扬子饭店(现为下关区公安分局办公大楼)为法国17至18世纪建筑式样,等等。民国建立后,这类建筑逐渐淡出。
总统府建筑群中的孙中山临时大总统办公室(1910年建)、政务局大楼(1926年建)、接待室和会客室(1930年代建)属于此类。
临时大总统办公室是清朝末任两江总督张人骏建造的西式花厅,因位置在总督署的西面,故又称西花厅。这幢建筑坐北向南,建在1米多高的基座上,砖混結构,坡屋顶,顶覆灰瓦,单层,七开间,三间屋内有壁炉,朝南的一侧有一外廊。有13座拱形门,拱形门的上部中央均嵌拱心石,下为铸铁栏杆,正中为入口,有一抱厦,抱厦顶部饰有山花,东南西三面各有一拱形门,拱形门之间的墙体上,装饰着浮雕的西式柱头,使墙体自然变成了一个个柱身。整个建筑平面呈“T”形,外墙粉刷成黄色,造型对称美观,是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典型实例。
政务局大楼高两层,砖混結构。中间是过道,南北两侧的一层各有一外廊,分别有九扇拱形门;二层各有九扇拱形窗,门窗之间的墙体被装饰成简化的方形立柱。坡屋顶,顶覆红瓦,有老虎窗。外墙粉刷成黄色。无论是建筑材料、色彩,还是建筑形式、功能,都体现了西方折中主义建筑的特点。
接待室(东)和会客室(西)为一栋整体的建筑物,各有五开间,中轴线(过道)从中贯穿而过。外墙粉刷成黄色,从造型上来看,应属于西方折中主义建筑风格。
2.1.2 西方古典主义建筑
西方古典式建筑主要是指17世纪后期从法国兴起的古典主义建筑。其特点是以古典柱式为构图的基础,突出轴线,注重比例,强调对称,讲究主从关系。这种造型的建筑多被应用在宫廷建筑、纪念性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中。古典主义建筑以法国为中心,首先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后来又影响到世界上其他一些地区。大约在20世纪初,这种风格的建筑出现在南京的校园里。建于1922~1924年之间的国立东南大学孟芳图书馆(现为东南大学图书馆)、建于1930~1931年的国立中央大学大礼堂(现为东南大学大礼堂)、建于1922年的国立东南大学体育馆、建于1924~1927年的国立东南大学科学馆、建于1929年的国立中央大学生物馆、建于1936年的新街口中央银行南京分行(现为交通银行)均采用了西方古典柱式构图。这类建筑留下了浓厚的照搬照抄西方建筑形式的痕迹。
总统府大门(1929年建)的原型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君士坦丁凯旋门,有三个门洞,外圆内方;大门在水平面上分为三段,中间高,两边低,左右对称,采用古典柱式构图,左右各四根爱奥尼亚立柱,整个建筑造型严谨,比例匀称,细部装饰精美,是西方古典主义建筑的典型实例。在大门两侧的围墙上,也浮雕着若干根隐形西式立柱,烘托出大门的庄严壮观。
2.1.3西方现代派建筑
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鸽子笼式建筑。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由于欧洲政治、经济和社会思想状况的变化,西方现代派建筑应运而生。这种风格的建筑强调建筑式样与时俱进,主张摆脱历史上过时的建筑式样的束缚,积极采用新材料和新結构,创造出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风格。由于这一风格的建筑实用、经济而又美观,便于新材料、新結构的应用,所以一经产生,迅速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20世纪30年代这种思潮影响到中国的建筑师。他们紧跟时代的脉搏,在南京等地也设计建造了这一风格的建筑。如1932~1933年建造的首都饭店、1932~1933年建造的国民政府最高法院、1933年建造的福昌饭店、1933~1934年建造的行政院、1933~1935年建造的地质矿产陈列馆、1935~1936年建造的国际联欢社等。抗战胜利后,这一风格成为新兴建筑中最常采用的建筑风格。如1946年建造的美国大使馆、1946~1947年建造的美军顾问团公寓、1948年建造的馥记大厦、1948年建造的延晖馆等。
总统府建筑群东花园中的行政院建筑群(1933~1934年建)、文书局大楼(即子超楼,1934~1935年建)、主计处大楼(1930年代建)、参谋本部大楼(1930年代建)、总统府图书馆(1930年代建)、文官处宿舍(1930年代建)属于这一类。
行政院建筑群由大门、办公楼、车库等建筑构成。这些建筑物,由华盖建筑师事务所赵深设计,北平华基公司承建。大门朝北,青砖砌筑,清水墙,三开间,每一开间的宽度相同。办公楼有前后两幢,与大门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均为西式楼房,高两层,混合結构,青砖砌筑,清水墙,坡屋顶,上覆灰色洋瓦。值得注意的是,行政院的围墙用青砖砌出了数道凹槽,仿佛是一道道波浪线。整个建筑群显得简洁明快,线条流畅。
文书局大楼(子超楼)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在任时建造。它摒弃了1930年代流行的中国传统宫殿式大屋顶建筑的形式,采用西方建筑形式,在水平面上分为三段,中间高,两边低,呈对称布局。中间五层,两侧四层,平顶,鲁创营造厂承建。整幢建筑的南面是硕大的玻璃钢窗,窗户与窗户之间的墙体形成横向和竖向的线条,宛如一个“森”字,在墙面凸出的墙体和立柱部位,贴有浅咖啡色耐火砖片。在整幢建筑的侧面和背面,用水泥粉面,装饰了一些近似回形的花纹。大楼的入口处,点缀着西式的街灯。整幢大楼沉稳大气的轮廓,简洁有力的线条,精致丰富的细节,配合阿代克(Art Deco)建筑元素,给人创造了一个低调、精美的视界。
2.2建筑結构、功能和材料的科学性
西式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相比,使用的建筑材料不同,建筑式样、功能和結构也不一样。
2.2.1总统府大门
1927年,国民政府选址旧督军署办公后,这里成为中国政治的中枢,外事活动日益增多。但院内场地狭小, 汽车掉头都显得局促,实在是“有损国体”。于是,外交部长王正廷向蒋介石建议,将旧督军署大门拆除,重建一新门,“以壮观瞻”。蒋介石同意了这一建议。大门由建筑师姚彬设计,文达工程建筑公司承建。1929年9月5日开工,12月20日完工,总造价为大洋2.9455万元。新建的大门,采用钢筋混凝土結构,造型严谨,朝南立面的外部采用标准的八根爱奥尼柱式构图。开有三门,每樘为双扇连顶镂空铁门。大门从外部看是拱形的,从院内看是长方形的。大门的用料很考究,如水泥指定用南京龙潭中国水泥厂生产的“泰山牌”水泥,黄沙则由宁波运来,砖料是南京产青砖,木料为向上海久记木行购买的头号洋松,铰链、插销、铁锁等五金大都从法国进口。整座大门外圆内方,显得坚实雄伟、典雅气派。
2.2.2礼堂
礼堂原为清两江总督署的旧花厅,后成为历任政府或政权举行会议和活动的场所。1930年,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接受英国驻华大使辛格森递交国书,辛格森根据外交礼仪向蒋介石呈递国书后,从原路退出。因门口有一道十几厘米高老式门槛,辛格森没有在意,被门槛绊一下,差点摔个跟头,弄得很狼狈。蒋介石认为这座旧花厅实在有损国体,决定予以翻修。由南京著名的建筑师卢树森设计,将原来的建筑全部拆掉,向南、向西一直扩建到天井中,总面积扩大了将近一倍。室内的圆柱装修成方型,地面换上了新式的建筑材料拼花地砖,四周墙壁装了护板,顶部吊了天花。在接近屋顶的地方,安装了一排可开启的天窗。因周围的建筑凌乱,故又建了一条将礼堂与中轴线主建筑联結起来的半敞开式穿堂,两侧天井中栽上了花木,穿堂又装上了毛玻璃。1940年5月蒋介石就任“总统”的典礼之前,又将礼堂又进行了改造,将四周的落地中式门窗拆除,只留了一些天窗,扩大了讲台。今天的礼堂,基本上是1940年代时的面貌。
2.2.3文书局大楼
文书局大楼(子超楼)一层为国民政府文官处,二层是国民政府政要办公场所,三楼为国府委员会议厅。上楼可以乘电梯,电梯是美国奥的斯公司1930年代的最新产品。楼梯台阶镶铜,扶手是整体橡木。一层南侧有一外廊。二层楼的东南角,是一个大套房,共有三间,为国民政府主席办公室。东为休息室和卫生间。卫生间的地面贴有特制的进口蓝白相间的马赛克,与国民党旗的青天白日色调一致,墙面贴白瓷砖,另配有美国进口的浴缸、洗脸池和抽水马桶。中为主席(总统)会客室,四周均是嵌入墙体的博古架和文件柜,中悬法国进口吊灯。西为办公室,墙体满是红木博古架。大套间的对面,是一个小套间,格局与大套间略有差异,是两间带一卫生间,但只有橱柜没有博古架。这是后来“当选”为副总统的李宗仁办公室。三楼正中一大间,为国府委员会议厅。厅正北面的墙上,嵌有一块汉白玉石匾,上刻有林森手书“忠孝仁爱信义和平”8个金字。屋顶悬有造型别致的法国进口磨砂玻璃吊灯,灯上同样有回型图案。门框顶端和墙角,都有精致的石膏装饰。这个会议厅的南北各有一个长方形的露天阳台。
对于近代以来的南京人来说,西式建筑是一个完全陌生的新生事物。清末南京陆师学堂的总教习、德国人骆博凯在1896年10月23日和1900年1月13日写给大哥赫尔曼的两封书信中分别写道:“陆师学堂的工地上有数百名工人在干活。建筑的控制权掌握在上海的中国建筑企业手里,还从上海招来了建筑工人,因为他们也从未见过欧式建筑。”“在南京建造一幢欧式房屋要花去一大笔钱,因为材料和工人都要请求上海协助。”[6]不仅清末南京的西式建筑是由来自上海的营造厂建造的,到了民国年间,南京的许多西式建筑和中西合璧的建筑仍然是由来自上海的营造厂建造的。例如,1926年至1931年间建造的中山陵就是显例,它是由来自上海的姚新记、新金记和陶馥记三家营造厂共同建造。至于国民政府外交部、励志社、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国民革命军阵亡将士纪念塔、国民大会堂、美龄宫、美军顾问团公寓等重要的民国建筑,基本上都是有上海的营造厂承建的[7]。1930年代初期,南京本地人有30多万人,此外有30多万外地人口,其中外地人口以广东、湖南、浙江和上海人为最多,“至于上海人会在南京占有多量的人数,这因为近来南京正从事于物质建设,有许多巨大的工程,都由上海的大建筑公司承造的,而在商界及金融界上,也是少不了上海人的。”[8]据此我们可以推测,总统府建筑群中的西式建筑很可能是由来自上海的营造厂和工人建造的。
3总统府建筑群的民族性
所谓民族性,与对建筑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追求有关。对民族性的追求是近代“中国风格”建筑发展的动力[9]。尤其是在中华民族多灾多难的关头,强调民族性成为增强民族凝聚力、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总统府建筑群由中轴线建筑物,以及东侧院、西侧院和东花园、西花园五部分组成[10]。其民族性既体现在建筑物的空间序列上,也体现在建筑式样、色彩和材料的应用上。
3.1空间序列上的民族性
总统府中轴线的建筑物由南向北依次为照壁、石狮一对、大门、大堂、二堂(中堂)、会客厅和接待室、政务局大楼、文书局大楼(子超楼)。
照壁(20世纪90年代因拓宽长江路而拆除)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官府建筑的重要标志。大门前的一对石狮(清末两江总督署的遗物)更使总统府建筑群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民族特色。
中轴线建筑物,由五个四合院组成。西式大门、两边的中式厢房与中式大堂围合成一个巨大的前庭,这是第一个四合院。中式大堂、中式二堂(中堂)与西式礼堂、中式东厢房构成第二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呈“井”字形。中式二堂与西式接待室、会客室以及两侧的中式厢房围合成第三个四合院,呈“日”字形。西式接待室、会客室与西式政务局大楼以及两侧的西式厢房围合成第四个四合院,这个四合院也呈“井”字形。西式政务局大楼、西式文书局大楼与连接两者之间的西式东西回廊组合成一个仅次于前庭的后院,这是第五个四合院。上述建筑物属于我国传统建筑中的正房。这种四合院布局以及在一条中轴线上的纵深对称布局,与欧美建筑的横向铺成截然不同,可谓是民族性的又一重要体现。
东侧院从南到北全是中式平房,是总统府警卫队、军乐队、清洁队及勤杂人员的住房。建筑物相互之间围合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四合院。
西侧院位于礼堂北面,西花园之东,子超楼以南,会客厅和政务局大楼的西边,共有四进,前三进是平房,为中式建筑,最后一进是楼房,为西式建筑。两侧以回廊连接,围合成三个四合院。
上述四合院既有庄重典雅的大院落,也有小巧玲珑的小院落,还有细长的走廊和曲折的通道,疏密有致的布局,高低错落的植物和小品,构成了中国建筑的空间变化之美。
在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物与西侧院西面是西花园;在总统府中轴线建筑物的东面、东侧院北面是东花园。东西花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花草树木莫不毕备,它们是总统府建筑群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布局的一个重要形式。在东、西花园里,许多建筑物自成一体,形成园中园。如孙中山先生的办公室和起居室,都带有独立的庭院。
3.2建筑式样、色彩和材料上的民族性
总统府建筑群的民族性的另一个重要体现反映在它的建筑式样、色彩和材料上,中式建筑有大堂、二堂、厢房以及连接每一栋建筑的回廊。大多为平房,砖木結构,人字顶,顶覆灰色板瓦和筒瓦。木质圆形壁柱,廊柱外施红漆,下垫圆形石墩。
以大堂为例,它位于总统府大门内中轴线正北数十米,是一座与西式大门形成强烈反差的中式建筑,也是建筑群的主体建筑。大堂青砖铺地,灰瓦覆顶,内有二十四根木柱,外施红漆,立于圆形石墩上。这座建筑,从清朝兴建,虽历经多次维修,仍然保持着旧貌。
大堂往北数十米,称二堂。为砖木結构建筑,屋顶覆灰瓦,建筑式样、色彩和材料与大堂相同,也是中国传统民族形式的建筑。
西花园建筑物主要有石舫、忘飞阁、夕佳楼、漪澜阁、临时大总统办公室等。除了临时大总统办公室为西式建筑外,均为我国传统形式的建筑,飞檐翘角、砖木結构,充满了江南园林气息。
总统府东花园,为国民政府行政院,以及总统府时期的社会部、侨务委员会、地政部等机关所在地,完全是西式建筑。
令人费解的是,总统府建筑群中没有近代南京流行的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和新民族形式的建筑。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在1929年12月公布的《首都计划》中,有“建筑形式之选择”一章,其中明确强调首都南京的建筑“要以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为最宜,而官署及公共建筑物,尤当尽量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指的就是传统大屋顶宫殿式建筑。这类建筑是在传统大屋顶宫殿式建筑外壳中,包容了现代的使用空间。它反映了设计者娴熟的职业技能,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推崇。这种将传统的建筑形式与现代的功能、技术和建筑材料有机地結合在一起的建筑方法,曾在20世纪20~30年代的南京风靡一时,是中、西方的建筑师力图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造型和西方现代建造技术結合起来而作出的一种尝试。代表性建筑有1922~1924年建造的金陵女子大学(现为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本部)建筑群,1926~1929年建造的中山陵、1928年建造的铁道部大楼(1945年后改为行政院,现为南京政治学院)、1929~1931年建造的励志社(现为钟山宾馆)、1931年建造的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现为中科院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1931年建造的小红山主席官邸(现为美龄宫)、1933年建造的交通部大楼(现为南京政治学院)、1935~1936年建造的中山陵藏经楼、1935~1936年建造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现为南京军区档案馆)、1935~1936年建造的国民党中央党史史料陈列馆(现为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1947年建造的中央研究院总办事处(现为中科院南京分院)、1936~1948年建造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现为南京博物院)等,都是采用了这种造型的建筑。
然而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费时费工,建筑格局呆板,与西方现代建筑技术、功能相結合的过程中还存在着矛盾,有鉴于此,20世纪30年代,中国一些有见识的建筑师提出了创新的主张,反对繁琐的复古主义形式,反对大屋顶,探索将中西方建筑有机地融合起来,创造出既具有时代气息又具有传统特色的新民族形式建筑。这类建筑一般采用现代建筑的平面组合体型构图,大多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顶,或采用现代屋架的两坡屋顶,造型简洁对称,在檐口、墙面、门窗、入口部分以及室内施以中国传统建筑装饰,并辅以适当的传统建筑图案。这类建筑兼顾西方现代建筑技术、现代建筑功能的需要,同时又带有中国民族风格,追求的是新功能、新技术、新造型与民族风格的和谐统一。代表性的建筑有1930~1933年建造的中央体育场建筑群(现为南京体院体育场)、1930~1934年建造的紫金山天文台、1931~1933年建造的中央医院(现为南京军区总医院)、1932~1933年建造的中山陵音乐台、1932~1933年建造的外交部大楼(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办公楼)、1935年建造的国民大会堂(现为人民大会堂)和国立美术陈列馆(现为江苏美术馆)、1936年建造的中国国货银行(现为新街口邮局)等。
这两种类型的建筑未能出现在总统府建筑群中,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在总统府有限的空间里,历史遗留下来的各个时期的各类建筑物鳞次栉比,已经难以腾出足够的空间容纳大体量的新建筑;二是民国定都南京只有22年,除去日本占领南京8年,实际在南京只有14年。定都南京期间,百废待兴,而中国传统宫殿式建筑造价昂贵,国民政府经费不足,大多数官府建筑只能因陋就简,至多也只能是局部改造和扩建②;三是按照《首都计划》中关于南京城市功能分区的要求,将中央政治区建在紫金山南麓。所以蒋介石没有在总统府中大兴土木。而民国年间,蒋介石虽然名义上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但由于受到日本侵华的干扰,以及忙于发动内战,未能充分落实《首都计划》,将中央政治区迁到紫金山南麓,也导致总统府建筑群中缺乏中国传统宫殿式的近代建筑和新民族形式的建筑。
4結论
要之,总统府建筑群中外建筑形式、风格共生共荣、和谐共处,体现了科学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折射了在中西文化碰撞背景下当权者对传统文化尊崇和对西方文化崇尚的一种奇妙而又复杂的心理。总统府建筑群作为南京的文脉所系,古都的灵魂,近代历史的见证物,我们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它必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大家族中的一员。
注释:
①21世纪以来,在总统府内陆续复建了一些建筑物,如东花园、陶林二公祠、马厩等,不在本文的考察论述之列.
②倪锡英在《南京•南京政治机关巡礼》写道:“总之,南京的政务机关有一个普遍的现象,便是因为经费的关系,都因陋就简,不能建筑起来,将来如果能够大规模的合住在一起建筑完成时,南京的气概将会更伟大而雄壮。”
参考文献:
[1]卢海鸣.六朝都城[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2.
[2]刘晓宁.总统府史话[M].南京:南京出版社,2003.
[3]张祖方.南京长江路292号大院建筑遗存考[J].东南文化,2000(增刊2).
[4]高丹予.南京民国总统府遗址考实[J[.东南文化,2000(增刊2).
[5]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6](德)骆博凯.十九世纪末南京风情录[M].郑寿康,译.南京:南京出版社,2008.
[7]卢海鸣,杨新华.南京民国建筑[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倪锡英.南京[M].北京:中华书局,1936.
[9]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10]朱明镜.我所知道的蒋介石总统府[J].东南文化,2000(增刊2).
责任编辑:王凌宇
相关热词搜索: 民族性 南京 科学性 民国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