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本文介绍了大连的殖民地民情情况,阐述各国在殖民地民居问题的历史认知,建议通过加强殖民地民居保护,达到文化传承、铭记历史的目的。作为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海滨城市,大连的日本殖民地民居--和式洋风民居也亟待得到保护。
关键词:大连;和风建筑;殖民地民居;建筑保护
时下国内尤其是大连很多年轻人对日本的印象,只有满街的丰田车、高端的松下电子产品、日资对中国的经济贡献等,却不知庄河花园口登陆、卢沟桥事变是何物,这是一个值得忧虑的现象。对一个国家的认识绝不能仅仅停留于当下,应该从历史的角度去深入分析.最近安倍政府参拜靖国神社、否定侵略历史,作为反制措施,中国在哈尔滨修建安重根纪念馆,中韩等二次世界大战受害国联手在国际场合遏制日本美化侵略历史。恰逢临近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如果从历史问题上想对这个东瀛国家一探究竟,那就从大连的日占时期殖民地民居说起。
前身为辽南大地上一个被称作“青泥洼”的小渔村的大连,在1904年日俄战争后,日本开始对大连的殖民统治。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日本建筑史仿照欧美将正在流行的建筑思潮在大连实践,住宅空间不仅延续着日本传统生活方式,涵盖了西方、日本与中国的多个文化特征,并融合一起形成具有自身“和魂洋才”与“中体日用”的特色,所谓的“和风时期”建筑也就是指这个时代的建筑[1]。就是对西方建筑的理解产生的再消化、融合,折中、浪漫、哥特、古典复兴、巴洛克、现代、中国古典各种建筑理念交相辉映,在大连发展成以广场辐射为中心的建筑理念。坦率地说,日本殖民者是把大连当做其海外殖民飞地进行开发。
凤鸣街、南山、水仙街这一范围,原有两百余栋老民居,这些是上世纪日本殖民大连时期,依照当时欧美规划模式建造的住宅区典型,这类“和式洋风”民居,一般为2~3层。小楼造型别致,每栋楼都不同极少重复,配独立的小院,树木、假山点缀其中。在大连110年的城市发展进程中,日俄印迹浓重。凤鸣街为数不多、保存相对完整的东瀛老街,主要提供给日本普通侨民居住。其巴洛克式的城市结构、西洋式的民居、冲水厕所等设计理念融汇了欧、日建筑长处的民居。经过改造后的南山区(图1)更清晰的展示出日式殖民地民居的风格,社区包括高档民居、酒馆、茶道、日式休闲场所等能清晰的描绘日本近代民俗及民居文化[2]。
建筑设计博士廖原先生认为,1905年日俄战争后,败退的俄国人留下了百余栋房屋的城市规划被日本人接管。日本的建筑师把大连作为实现其艺术抱负的试验田。在发展改革沙俄民居的基础上,把欧式的风格技术融汇在新建的民居上,街区发散网格,不大的街坊规划,体现出日本人的空间规划理解“只有狭小的空间,才是尊贵的空间”[3]。今天我们漫步凤鸣街上,院门口二二可以发现石砌门垛,当年,每家的右手门垛上有户主铭牌,加上普遍栽种的松柏及各种花树,形成了“和式洋风”民居独有的含蓄的韵味。“和式洋风”,在这里说的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日式传统民居里融汇了欧式建筑的元素,同时又传承了东方的含蓄和素雅,也就造就了这样“既不西方,也不东方,在日本又不常见”的风格特点。
诚然历史中可能有屈辱的一面,但纵观人类发展史,各民族、地区的发展是不均衡的。战争可将国家文化远播,宗教可将民族文化发扬,无论怎样都促进了人类文化的融合与共同进步。大连就是在这样特定历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城市,两次世界大战,一方面践踏了中国人的灵魂、尊严和命运,一方面促进了东西文化融合。当城市重回故主,那些侵略者撇下老建筑,就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伴随经济改革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对殖民地民居的保护问题也受到关注。殖民地民居形态的存在不但具备文化财产价值,还具备社会和文化积累沉淀的作用。在韩国,1966年建筑家尹一柱的《韩国洋式建筑80年——解放前篇》指说到,殖民地民居在韩国建筑史上享有独特的地位。在台湾,建筑师李乾朗在1979年出版的《台湾建筑史》,从历史角度提出了殖民地民居。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会在《中国近代建筑总览》中将殖民地民居建筑史及建筑保护工作逐渐提上日程,大连、沈阳也在其中。在大连中山广场,大连市对这里的保存的人民文化俱乐部,旧横滨正金银行等一批殖民地住宅、公建的外观,在1990年进行了修缮。2009年出台的大连首批不可移动文物,就包括凤鸣街殖民地民居,还包括高尔基路、凤鸣街、水仙街等。由此看出,殖民地民居已经不仅仅是殖民痕迹和文物古迹,更是对殖民地民居形态存在的认可。
对殖民地民居的保护的认知讨论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比殖民统治的时间还长。从对待殖民地民居的态度看,如果因其殖民属性而雪藏、回避它,就是对历史的倒行逆施。殖民地民居如果得到完整保护,起到向后人传达曾被侵略的历史。理性对待殖民地民居,对殖民地统治国家——日本来说,也是正视侵略历史的体现。开展对殖民地民居的保护对被殖民国家来说,是战胜苦难和平崛起的集中体现。正视侵略历史,加强殖民地民居保护,我们需要一起行动。
参考文献
[1]宋辉.近代东北满铁附属地住宅空间形态特征[D].上海:同济大学,2007.
[2]郭志奇,曲崎.大连殖民地时期重要历史地段的发展分析[C].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2009:2986~2994.
[3]姜立婷.大连近代殖民地建筑[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9,15(2):195~200.
作者简介:谷鑫,华润置地有限公司工程师,大连理工大学建设工程学部硕士,研究方向为混凝土施工、建筑历史等。
相关热词搜索: 大连 殖民地 民居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