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范文大全 > 公文范文 > 探讨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探讨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

时间:2025-08-03 10:25:56 浏览次数:

zoޛ)j馟iivviuvwxiiiky材料的选用,尽量以天然材料为主,体现出自然性的特征。

(8)要配套先进的防污染措施,在能源方面使用节能技术以降低能耗。

(9)所以,对能源的选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和天然能源。

3 目前生态建筑的主要类型

3.1 绿色建筑

所谓“绿色建筑”的“绿色”,并不是指一般意义的立体绿化、屋顶花园,而是代表一种概念或象征,指建筑对环境无害,能充分利用环境自然资源,并且在不破坏环境基本生态平衡条件下建造的一种建筑,又可称为可持续发展建筑、生态建筑、回归大自然建筑、节能环保建筑等。

澳大利亚堪培拉国际机场是一座绿色建筑中的典范,在节水性方面,该机场一年的用水量要比一般建筑节省43%。也就是说,这座绿色办公楼每年大概能节省水资源687000公升。由此可见,绿色建筑在节能方面拥有出色的表现。

3.2 整合生物气候建筑

生物气候建筑的设计思想最初来源于建筑节能,之后又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整合生物气候建筑”不仅考虑美学的问题,而且还从实用的角度来做好建筑的制冷、供热和照明问题。这种类型的建筑是一种偏理想化的建筑类型,依据气象和舒适度的变化,建筑的维护系统和结构可以自动调节。

3.3 环境友好材料的生态建筑

环境友好材料的生态建筑在破土之前,需要经过勘查,以确定所在地有没有地球磁场和地下水脉对人体的干扰,它完全从植物中提取着色颜料和装饰用材,并以黏土、木材、土砖等天然材料建造而成。这类建筑不仅要是美观、环保的绿色建筑,还要能降低对各种能源的消耗,使建筑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3.4 生态屋顶系统

生态屋顶系统不仅可以蓄含雨水,高度保持水分,大大缓解水处理系统的工作压力;另外,被绿色植物覆盖的屋顶还能保护防水层不受紫外线、气候以及其他损伤,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屋顶上的绿色植物蒸腾的水分吸收热量并冷却大气,减轻城市的热岛效应;同时植物还能净化大气,帮助过滤烟雾颗粒和灰尘,减少潜在的烟雾威胁和降低灰尘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

4 建筑设计生态化的发展趋势

目前,建筑设计师极力倡导和推广生态建筑的建设。生态建筑具有以下两种发展方向:

4.1 研究原生的生态建筑,探索现代生态建筑的发展之路

建筑从其形成开始,就是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内在机制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逻辑技术,包含了内在的“生态精神”。初始的原生生态建筑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原生的生态建筑是在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下,人们不自觉地运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及技术;

(2)原生建筑对所处的自然环境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建筑当中可以直接体现出刮风下雨,温差变化等;

(3)原生建筑大都采用自然采光、通风形式,原生建筑直接与自然环境的能源物质环境联系,其定居地靠近水源即物质材料的获取场所。

当前的生产和生活,使人与自然的联系变得间接,人们正通过一个日趋复杂的人造系统与自然环境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因而人们对自然的体验了解较少。因此,建筑师们抱着自然本原生态观,通过土楼、窑洞、竹楼、四合院等一些原初建筑的类型,寻找出合理的生态原型,并发展出新型生态建筑和新的现代生态建筑思想。

4.2 探索和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建筑的生态化

建筑的发展,已经从生物的进化走向自觉的知识技术的进化阶段。现代的工业技术在改善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一定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产生新的生态技术来加快建筑的生态化建设。与有生命的价值系统一样,建筑的进化过程在于材料的交换循环过程、环境的能源和本身自我控制方面的优化,这就要求建筑设计师在建筑环境的设计建造过程中,运用新的生态技术,加快实现生态建筑的建设。

4.2.1 在能源利用方面

在能源利用方面,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

(1)使用不枯竭、恒久性的能源。例如潮汐能、太阳能、地热能、风能、核能等。

(2)应用节能技术。节能建筑就是在建筑的使用过程中最优化的使用能源,不仅要满足可以减少能源的使用,还要可以减少无谓的消耗,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当前,我国能源消耗的现状是:节能的潜力巨大,用能效率低,空调的能耗占建筑总能耗41%左右。因此,我国应当采取积极措施,大力倡导节能建筑,实行资源消耗和再生的平衡。

4.2.2 物质材料的运用方面

在建筑物质材料的运用方面:①必须采用建筑材料的5r原则,即:renew(更新、改造),revalue(再思考、再认识),reduee(减少),reuse(使再生、再利用),recycle(反复使用)。满足5r原则的建材又可称为生态建材,这种建材在生产、使用、废弃和再生循环过程中,可以充分协调好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从而满足最佳使用性能、最小污染甚至是0污染、最小资源消耗、最高循环再利用率。②必须利用地方性资源来充分体现本土的理念。

4.2.3 自我调控方面

在自我调控方面,可以分为以下两个方面:①主动式调控。它往往需要建筑师将设计数量化、精确化、严密化,需要紧密结合建筑设计与建筑物理、计算机技术、建筑构造等。主动式调控是把建筑作为一门学科来研究,是现代建筑的一个巨大进步。②被动式调控。它来自对环境的关照,来源于对传统建筑的学习,通过利用建筑本身的如阳台、门窗、遮阳等构件,创造舒适的建筑环境。例如,维也纳的斯特德劳住宅群,是建筑师通过简单的构造形式和采用玻璃暖房来达到良好的隔热保温的效果。

5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建筑设计越来越向生态建筑方向努力,这给我国的建筑设计带来了新的变革和挑战。生态建筑要求工程技术人员和建筑工程设计师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质量,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利用周围的可再生资源,优化建筑节能;尽可能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减少污染,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尽可能采用绿色建材,综合组织和设计建筑施工,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建筑的生态效果。

参考文献

[1]葛菲飞.浅谈生态建筑设计[J].技术与市场,2010,17(9).

[2]李紫薇.生态建筑设计的初步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0(11).

[3]慕春暖,谢复春.论建筑的生态性与可持续性发展[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2000(03).

[4]刘振,迭勇,王少强.生态建筑设计与建筑设计生态化趋势[J].2008(160).

相关热词搜索: 建筑设计 生态 探讨 趋势